张艳平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宝库,阅读不仅能增长见识,还能陶冶情操。文字的高雅如清风拂过,让平淡的日子充满书香。“读”是延续,是感悟,是拓展,是心之所向。读后感作为一种文学表达方式,不仅是读书体验的一部分,也是文学赏析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分享读者对书籍的理解和思考。
一、何为读后感
读后感是我们与书籍的对话,是情感与文字的交流,是对知识的消化与吸收。通过撰写读后感,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书中的内涵,感受文字的魅力。它记录了我们的成长和思考,将阅读的点滴体验转化为珍贵的财富,用生活感悟去阅读,用阅读所得去生活。
“读”是“感”的基础,“感”则是“读”的深化和提升。“读”是起始,“感”是核心。所谓“感”,可以源自书中领悟的深刻道理或思想,可以是由书中内容激发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阅读产生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阅读形成的对社会某些不良现象的批评与讽刺。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汲取知识,了解故事,感受情感,与作者进行精神层面的交流,这是“读”的过程。而“感”则是我们的情感反馈,是思考的成果,是对书中所述事件、思想、人物的理解和评价。
二、写好读后感的要求
1.读好原文
“读后感”中的“感”是由“读”引发的。阅读若流于表面,感受自然不会深刻。只有认真阅读,才能产生深刻的感受。
我们只有全神贯注,理解作者的意图,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才能形成真实而深刻的感悟。读后感正是这种深刻阅读的结果,它反映了我们对书籍内涵的理解和回应,是精神上的体验与启发。
阅读议论文,关键在于理解其论点,即作者的见解和主张,并思考这些观点给我们的启发。同时,还需领会作者使用的论据和得出的结论。基于这些,我们可以深入思考和评估,形成见解和观点。阅读记叙文时,要了解其主要情节,寻找能让读者产生共鸣和触动的内容,探究这些内容为何感人,进而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通过记叙文中的细节描写、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我们能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因此,深度阅读记叙文要求我们不仅要理解故事的情节,还要挖掘其中的深层含义、作者的写作意图,并探索文章与自身情感和思考的连接点。
2.展开联想形式
写读后感时,联想是有效的表达手段,能丰富作文内容。联想的形式多种多样,每种形式都能为读后感的创作带来独特的视角和见解。如果能与书籍中的情节产生共鸣,从中发现自己的影子,便可以产生联想。然而,有时我们可能对书中的某个情节或观点持有不同看法,便可以反向联想,表达不同意见,增强读后感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展开联想,读后感可以更具深度和广度,同时也能展示读者与原著之间的互动。
三、读后感的写作技巧
1.仔细阅读,笔记随行
要想读后感写作出彩,阅读便不能漫无目的。我们要带着目的和思考意识阅读,做好笔记,记录主要角色、情节及其传达的信息。观察主要角色在每个阶段的变化,通过他们的动作、眼神、心理活动等判断这些变化如何影响情节发展,以及如何支持或反映主题。
同时,我们还要掌握作者的写作风格,注意修辞的运用、语言特点和叙事方式,并及时记录自己的想法、文中引人入胜的句子。这些笔记有助于我们回顾阅读体验,在写读后感时提供具体的例证。
2.辐射开去,紧抓枢纽
(1)相似点
写读后感时,可以确定一个主题或观点,不仅要体现对书中内容的深刻理解,还要涵盖并辐射到其他相关方面,从而突出主题。这个主题可以是书中的某个主要角色的成长与发展。
写散文集的读后感,找出作品间的相似点至关重要。因此,应仔细分析每篇散文,找到它们之间的共通处。例如,如果多篇散文都探讨了自然之美,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关于生命、美和自然的哲学思考。若没有明显的共通元素,可以提出一个新的主题,可以是情感、态度或者思考方式,并通过每篇散文中的内容支持和丰富这一主题。以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为例,这部作品给人的直观感受是“静”。我们可以围绕“静”这一中心,从三个层次分析读后感:首先是文字之静,深入探讨刘亮程如何通过平静而细腻的文字营造静谧的氛围;其次是风景之静,分析他在书中描绘的自然风景,如花鸟鱼虫、风雪云雨等;最后是心境之静,探讨刘亮程的心态,研究他对自然世界的深刻理解,以及如何通过文字表达从容和淡然。
通过这三个层次的分析,能更全面地展现刘亮程的思想世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
(2)矛盾点
《呼兰河传》是一部小说,也是作家萧红的回忆录,以孩子的视角描写了童年。在小说中,尽管现实令人心碎,如小团圆媳妇12岁被迫嫁人,豆蔻年华却惨遭婆婆毒打,但是好在祖父能给予她温暖。对于萧红而言,祖父的后院是她的天堂,是呼兰河的净土,充满了光明和美好的回忆。
此外,小说中虽有许多悲剧性的情节和人物命运,但在悲剧背后,也显露出坚强的生命力。例如,冯歪嘴子虽然名字不雅,但内心正直,他不愿受传统封建观念的束缚,勇敢追求爱情和婚姻,表现了坚韧和勇气。尽管妻子早逝,但他凭借自己勤劳的双手将两个儿子拉扯大。这与那些冷漠的旁观者形成了鲜明对比,他可被称为具有光明品质的人。
3.拟定标题,阐释精髓
标题犹如一个人的外貌,第一眼望去“落落大方、神秘优雅”,不禁让人想要靠近,想要一探究竟。标题不仅承载着文章的核心观点,也是读者对文章的第一印象。
拟定简洁有力且引人入胜的标题,读后感便成功了一半。拟题应追求独特、新颖,引发读者的好奇心,突出文章的独特视角,这样读者更愿意深入探索这篇文章。
(1)意境气氛入标题
有时,书中的某种意境、氛围或情感会深深吸引读者,成为构思读后感标题的出发点。例如,阅读《呼兰河传》时,如果读者被其荒凉与凄凉的氛围所感染,便可以激发写作灵感。
标题应精确反映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主要感受和情感体验。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简单而富有表现力的标题,如“呼兰河的荒凉与凄凉”,不仅能准确传达读者的情感,还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从书中的意境、氛围或情感出发,拟定贴切的标题,读者可以更容易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感受,这有助于建立读者与作者之间更深刻的联系,让读后感更有吸引力。因此,拟定恰当的标题是读后感写作的关键环节,能赋予文章独特的魅力。
(2)化用名著中的名句
有学生喜爱《从文自传》中沈从文先生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及他的名言:“我得认识本人生活以外的生活。我的智慧应当从直接生活上吸收消化。”写读后感时,可以引用这句名言。例如:
阅读《从文自传》后,我仿佛穿越时光,亲历沈从文先生那无拘无束的童年。他的名言“我得认识本人生活以外的生活。我的智慧应当从直接生活上吸收消化”,深深触动了我。沈从文先生的经历让我明白,智慧不仅源自课堂和书本,更潜藏于生活的日常点滴中。
通过引用沈从文先生的名言,读者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观点,进而产生深深的共鸣。
4.亮明观点,促进发展
引出“读”的内容后,应对其进行深入评析。这包括对所引内容的直接分析,或从现象到本质、从个别到一般地深入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进行一番分析,然后顺理成章地“亮”出自己的观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并用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达。这样的句子即“观点句”,代表了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首先,评析引用内容时,可以阐述这段内容在故事情节中的作用,如它如何推动情节发展,以及对主要角色的影响。通过分析,读者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观点。
然后,分析时,探讨这段文字背后可能隐藏的深层含义、主题或象征意义。同时,可以将特定情节和角色的特点与作品的主题或中心思想联系起来,表达更广泛的意义。
其次,对于书中包含的富有寓意的元素,如隐喻、象征或比喻,应特别关注。应解释这些元素在文本中的作用和意义,帮助读者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文本的深层次信息。
此外,在分析引用内容后,应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简洁明了的句子表达出来。这个观点句将成为读后感的中心论点,指引全文的内容和结构。
最后,确保观点句与作品主题和情感关系紧密,观点句应该表达个人感受,同时与作品的整体情感和主题保持关联。
5.联系实际,纵横拓展
写读后感,应避免仅停留在对事件的事实描述或泛泛讨论上。单纯的事实描述会使读后感显得肤浅,缺少深度。同时,避免仅对故事情节或书中的特定事件进行表面描述。泛泛而谈会让文章缺少独特性和针对性,导致读后感的观点模糊,没有吸引力。因此,动笔之前,务必深入阅读并透彻理解文章,认真分析书中的人物语言、文章结构、情节铺设等,通过深度分析和具体例子支持自己的观点,构建一篇有理有据的读后感。此外,读后感应紧密联系实际,将文字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将从书中获得的感悟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或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既可以从小处入手,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文章的观点,也可以从大处着眼,探讨书籍如何反映了更广泛的社会或文化现象。
总之,读后感是对书籍的致敬,是与文学作品互动与对话的方式。写读后感要运用技巧,这种有益的练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通过仔细阅读、深入思考和精心撰写,我们能从中体会阅读的乐趣,让书香点缀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