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馨宇
名家引路
一
她身穿灰蓝色的长袍,戴蓝色的暗花头巾,一手握着把小铁铲,一手提着笤帚,脚畔放着盛烛油的撮子,一丝不苟地打扫着烛油。她像是一个虔诚的教徒,面色白晳,眼窝深陷,脸颊有两道深深的半月形皱纹,微微抿着嘴,表情沉静。
(节选自迟子建《光明在低头的一瞬》)
●阅读心得
选段中,作者对“她”的穿着、动作、体态、外貌等进行了简单的刻画,仅寥寥数语,一位年迈、沧桑且虔诚的老妇人形象便跃然纸上。语言准确、生动出彩、直击人心,可谓“四两拨千斤”。
二
屋里陈设非常简单(除了大冬天,他的门总是开着),一张小方桌,一个方杌凳,三个马扎儿,一张床,一目了然。
老人七十八岁了,看起来不像,顶多七十岁。气色很好。他经常戴一副老式圆镜片的浅茶晶的养目镜——这副眼镜大概是他身上唯一值钱的东西。眼睛很大,一点没有混浊,眼角有深深的鱼尾纹。跟人说话时总带着一点笑意,眼神如一个天真的孩子。上唇留了一撮疏疏的胡子,花白了。他的人中很长,唇髭不短,但是遮不住他的微厚而柔软的下唇——相书上说人中长者多长寿,信然。他的头发也花白了,向后梳得很整齐。他常年穿一套很宽大的蓝制服,天凉时套一件黑色粗毛线的很长的背心。圆口布鞋、草绿色线袜。
他的拨鱼儿真是一绝。小锅里坐上水,用一根削细了的筷子把稀面顺着碗口“赶”进锅里。他拨的鱼儿不断,一碗拨鱼儿是一根,而且粗细如一。我为看他拨鱼儿,宁可误一趟车。我跟他说:“你这拨鱼儿真是个手艺!”他说:“没什么,早一点把面和上,多搅搅。”我学着他的法子回家拨鱼儿,结果成了一锅面糊糊疙瘩汤。他吃的面总是一个味儿!浇炸酱。黄酱,很少一点肉末。黄瓜丝、小萝卜,一概不要。白菜下来时,切几丝白菜,这就是“菜码儿”。他饭量不小,一顿半斤面。吃完面,喝一碗面汤(他不大喝水),涮涮碗,坐在门前的马扎儿上,抱着膝盖看街。
(节选自汪曾祺《闹市闲民》)
●阅读心得
选段中,作者抓住老人的外貌特征,用三言两语就将人物形象鲜明地勾勒出来,如“一点没有混浊”的眼睛,“深深的鱼尾纹”“疏疏的胡子,花白了”“圆口布鞋、草绿色线袜”……语言简练质朴,毫无矫揉造作之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作者还用数量词和名词,简笔勾勒出老人的生活环境,突出了老人生活简单却悠然自得的特点。作者在描写老人做北京地道小吃“拨鱼儿”时,只用了“坐”“赶”“拨”“切”等动词,便为读者描绘出一幅美食画卷,让人浮想联翩,垂涎欲滴。
三
一江秋水,依旧是澄蓝澈底。两岸的秋山,依旧在袅娜迎人。苍江几曲,就有几簇苇丛,几弯村落,在那里点缀。你坐在轮船舱里,只须抬一抬头,劈面就有江岸乌桕树的红叶和去天不远的青山向你招呼。
(节选自郁达夫《烟影》)
●阅读心得
选段中,作者在描写眼前之景时,用了“袅娜迎人”“苍江几曲”“几簇苇丛”“几弯村落”等短语,凸显出眼前富春江优美、静谧的特点。用简洁的文字对富春江之景进行粗线条勾勒,使叙述极富画面感,引发读者的联想,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四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藐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认识的人告诉我说:说他叫范爱农,是徐伯荪的学生。
……
他的眼睛还是那样,然而奇怪,只这几年,头上却有了白发了,但也许本来就有,我先前没有留心到。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
(节选自鲁迅《范爱农》)
●阅读心得
这两处对范爱农的肖像描写前后照应。整段话没有华丽的修辞,只有真实简单的外貌描写。从一个踌躇满志的青年到已有白发、身着寒素的教书者,中间只隔了短短几年——我们可以从鲁迅的文字中体会到,范爱农已经被当时的黑暗社会吞噬了。
五
“叶夫根尼·瓦西里耶夫,”巴扎罗夫不慌不忙地翻了一下外衣领子,懒散地答道。尼古拉·彼得罗维奇盯着他整个面孔。这是一张瘦长脸,前额宽宽的,上平下尖的鼻子,一双略显绿色的大眼睛,沙色的下垂的络腮胡子;沉稳的笑容使他显得容光焕发,显得自信和聪明。
(节选自屠格涅夫《父与子》)
●阅读心得
作者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地描写人物,通过尼古拉的视角,用“前额宽宽的”“上平下尖的鼻子”“略显绿色的大眼睛”“下垂的络腮胡子”等词句,寥寥几笔便刻画出巴扎罗夫智慧且自信的医者形象。
写作借鉴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它是用简练的墨线勾描人物或景物特征,不着颜色、不加烘托,旨在突出其神韵。这种绘画手法运用到文章的描写上,就是不用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辞语,也不精雕细刻、大加渲染,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结凝练的语言,寥寥数笔就写出活生生的形象来,直观表达自己对事物的感受。鲁迅先生把白描手法概括成十二个字,即“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通过品味白描手法,可以使读者更进一步感悟到文章的深层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