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曦
“爱”的意义是丰富的,个人世界的爱是“小爱”,社会生活中的爱是“大爱”,为信念而付出一生的爱是“永恒的爱”。
近日,读了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由白族作家一苇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爱如长风》,我被书中主人公的事迹所打动,被作品所体现的人间大爱所折服。从作品的内容来看,《爱如长风》与近年来出版、发表的一些报告文学不同,那些作品多在宏大叙事中书写战天斗地、山河巨变的场面,书写扶贫攻坚、旧貌换新颜的喜悦。这部作品却独树一帜,以非虚构的方式,在“低调”的言说中,冷静地书写李桂科医生治病救人,帮扶弱者的高贵品质,赞美不平凡的医者仁心,记录了一群需要生命拯救、物质扶贫、精神鼓励、人格尊严的麻风病患者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特殊人群”的尊重和对他们多舛命运的关注。简言之,我认为,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大爱无疆,情感真挚
《爱如长风》真实地记录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国好医生”李桂科的典型事迹,写出了他43年来奋战在医治麻风病、关爱麻风病患者一线,用真心、真爱谱写人间大爱的典型事迹。为写好此书,作者多次深入实地,用近一年的时间做实地调查,他与主人公李桂科医生同吃同住,采访李桂科医生及其家人、同事、患者及亲属,做了大量的采访笔录和谈话录音,详实记录了李桂科医生在山石屏村麻风病疗养院坚守40余年,为麻风病患者治病,为其家属排忧解难,为改善当地的环境,重树生活勇气所做的努力。李桂科医生的事迹真实感人,可歌可泣。作品的思想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凸显了具有大爱精神的李桂科医生形象
《爱如长风》除序章和尾章外,共分为16章,全书环环相扣,围绕主要人物李桂科医生的精神风貌来写。李桂科是一位心中有爱,淡泊名利,在治疗麻风病战线上奋斗了40多年的基层医务工作者。他自幼家贫, 生活条件艰苦,靠养父、养母抚养,后考入洱源县卫生局防疫站工作。他23岁时便来到山石屏麻风疗养院,成为治疗麻风病的医生。他是建国后贫困地区麻风病医院建设的见证者、麻风病患者的治疗者、麻风病人群的关爱者。具体说,他是云南洱源县山石屏村麻风病治疗与康复的大功臣,他是为民请愿,争取各方资金、改善医疗条件的呐喊者,他是组织当地百姓改变现实环境,创造新生活的引领者。他把自己最灿烂的时光留在了山石屏疗养院,献给了需要关爱与帮扶的患者和家人,他为云南贫困山区麻风病防治做出了巨大贡献,彰显了人性的光辉,获得了人们的尊重。
在书中,作者写到40多年来,李桂科医生默默付出,心系患者,舍小家为大家,以牺牲自己的利益换来麻风病患者及其家人的安康。他为改善麻风病患者的生活,让社会尊重他们的权益而竭尽全力。他对自己工作的地方爱得深沉。他曾说:“就是将来自己死了也要埋在这里。”这是一种大爱精神,需要有多大的勇气!试想,没有对患者的真切理解和由衷的同情,没有超凡脱俗的“大爱”和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是不可能做到的。李桂科医生不仅是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而且是现实生活中真实感人的形象。作品中写到,李桂科医生非常谦虚,实事求是,他不希望渲染自己,只希望作者真实地记录人和事,让人们知道山石屏的今昔变化,了解麻风病患者和家人的处境,尊重他们的权益,帮助他们的生活。作品中写了作者将写好的文稿交给李桂科审读时,他却一再叮嘱作者要写得真实,不要夸大,事实是什么就写什么。李桂科医生的付出可以用作品中的一句话说明,那就是“在平凡小事中升华不平凡的人生。”这就是李桂科形象的可爱可敬之处。
(二)宣告麻风病不可治“神话”的破灭
《爱如长风》的意义不仅在于写出了李桂科医生的感人事迹,还在于真实地记录了麻风病康复者和他们的家属的生活状貌,让读者对这些“特殊人群”的生活有一个真实的了解,对麻风病可治、可防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作品中写到,由于世俗的偏见,建国之初医学不发达,治疗条件差,人们对麻风病的认识是不清楚的,“谈病色变”“远而避之”。所以,得了麻风病的人都觉得自己“见不得人”,生活没有希望,十分自卑。家里有得过麻风病的人,家人也觉得“见不得人”,会招致周围人的歧视。麻风病患者对生活感到失望,不愿意外出,而外面的人也对他们避而远之。因此,他们只能聚居在自然条件恶劣、生活环境艰苦、交通不便、远离人群的地方,过着孤寂的生活,没有欢乐,只有悲哀,成为一群“特殊人群”。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治疗药物的增加,国家高度重视麻风病的防治工作,下拨了经费,派遣医疗队进疫区,帮助解决困扰老百姓的难题。作品中特别写到,著名麻风病防治专家李桓英教授来到洱源县考察指导麻风病的治疗工作,给当地带来了福音。在李桓英教授的指导下,李桂科医生等医护人员采用了国际先进的治疗技术和手段,使用特殊的药物,通过综合治疗,精心护理,使得洱源县的麻风病得以根治。至此,麻风病,这种存在了上千年,影响百姓生活的世界性的顽疾基本“清零”,除去了缠绕在老百姓心中的阴影,宣告麻风病不可治“神话”的破灭,让生活在山石屏的村民们看到了希望,树立了生活的信心。
(三)展现了“特殊人群”对新生活的期盼
《爱如长风》的感人之处还在于写出了麻风病消灭后,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李桂科医生带领村民修路搭桥,发展经济,改善生活,走出了勤劳致富之路的动人故事。作品中,作者重点介绍了在这里生活的“特殊人群”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条件改善后的欢快之情。他们是麻风病康复者杨晓元、杜朝明、禾福康、周政泽、马福全、杨翠莲、李桃珍、廖多贵、周寿康、杨兆元、李跃全、余振华、杨文光,以及康复者家属杨小开、宋树江、赵凤桃等人。他们曾经是麻风病的受害者、生活的磨难者、现实的失望者,但是,在李桂科医生的精心医治、耐心教导和细心护理下获得新生,重树了生活的勇气,开启了新生活。作者对这些“特殊群体”生活状貌的描写是有意义的,它是对李桂科医生奉献精神的印证和补充,强化了李桂科形象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二、非虚构文学的艺术化书写
《爱如长风》是一部作者用心写就的力作,需要在冷静的阅读与思考中领悟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由于作品反映的是真人、真事,所以,真实是生命,真实是作品的底色,应予重视。我认为,《爱如长风》的主要艺术成就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巧妙的结构艺术
全书除序章和尾章外共16章,作者采取倒叙的手法,每个章节开头都有一段人物的话语作为提示,对本章内容起到“点睛”的作用。作品开头为序章,结尾为尾章。序章题为“爱洒黑惠江”,记录了昔日的麻风村,今日的幸福村山石屏的变化,引起人们的关注,初显了山石屏的“神秘”。作品的开头部分,作者便用李桂科医生的话为引言:
我和这里的人们相处了40年,我们一起哭过笑过,我的生命早就融入了山石屏 ,这里是我一生的牵挂。
这段开篇的话很有特点,引出了人物,介绍了地点,引起读者的关注。接下来,从第一章开始到第十六章是作品的主干部分,介绍了李桂科的身世、家庭和经历;介绍了山石屏一带的自然条件、麻风病的流行、病人的煎熬和无奈;介绍了李桂科医生做患者和家属的思想工作,精心为患者服务的过程;介绍了李桂科医生为改善患者的生活条件、居住条件向政府及相关组织提出申请、争取各方支持的努力;介绍了山石屏村的今昔变化,如患者病愈,得到了重视和尊重,生活条件改善,对新生活的向往等内容。最后是尾章“涤荡心灵”,写出了山石屏村的巨大变化,当地百姓感恩李桂科医生,他赢得了人们的尊重。此时,他虽已退休了,但是仍然牵挂着这个为之奋斗了40年的地方。所以,作者在尾章的开头处便用李桂科医生的一段话作引子:“我要真诚地感谢山石屏的村民们,这么多年,他们给予我友情、亲情,感谢他们真正把我当做家人。我退休了,但我不走,山石屏就是我的家。”这不是豪言壮语,而是真情表达,伟大的献身精神,令人嘘唏!
如上可见,作品的结构严密有序,层次清楚,但饱含激情,意蕴深刻。我认为,这种写法是作者精心设计的,他借鉴了小说、戏剧的结构方法,将众多的人物、事件紧密结合,情节清晰自然,体现了独特的结构艺术。
(二)平实的语言,表现人物和事件
《爱如长风》阅读之后的感觉是语言真实自然,朴实无华,没有套话俗语,似有一种拉家常、讲故事的谈话风格。上述特点在对李桂科医生的描写上,在山石屏村民的表现上,在人物事件的介绍上都有体现。同时,作者在语言的运用上也较为认真,在展示人物性格的关键点上,作品情节的推动上,作者会配上诗歌,烘托气氛。如作品第十三章“在泥淖中前行”部分,作者就写了村民们在地里采摘包谷时唱山歌的喜悦之情:
蜜蜂想花花想蜜/你也想我我想你/想到哪一天/老虎它想点苍山/金鱼它想洱海水/燕子它想青瓦房/我想小阿妹……
这是一首白族情歌,轻松活泼,幽默诙谐,表现了乡亲们劳动时的欢乐,增添了浓烈的乡土气息,表现了人们对祥和生活的向往和珍惜,也为后面写黑惠江水泛滥,渡船超重,村民溺水而亡事件的发生作铺垫。
又比如,作品尾章部分,为了提升对主人公李桂科医生40多年投身麻风病患者的治疗和关爱工作,艰辛付出的精神,作者精心撰写了一首长诗,以此表达对李桂科医生的敬意。我认为,作者的这种处理是成功的,既总结、提炼了李桂科医生的崇高精神,又增加了作品的生活气息,提高了可读性。
三、作品的不足
细读作品后,我认为《爱如长风》在写作上也有一点遗憾,那就是太拘泥于真实性的写作要求,使作品的叙述节奏有点拖沓,情节交代太多,有的地方不够精炼。此外,在交代主人公和写作者(叙事人)关系时也有不太顺畅之处,叙事人说话太多,拉长了情节。报告文学是报告,也是文学,以报告文学的名义所写的作品应该允许作家做出必要的艺术提升。白璧微瑕,文学创作是遗憾的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爱如长风》是一部令人震撼、值得珍藏的优秀报告文学。写作此书,作者曾“六易其稿”。作品无论在题材的选择上,还是写作的方式上都体现了作者满腔的热情和独特的风格。我赞同作者在后记中所写的话:“我一直以为,这是一部可以存世的作品,是可以放在山石屏麻风历史博物馆里的,要经得住推敲,经得住历史的检验。不是说我能写得多好,而是李桂科医生的事迹足以载入史册。”一苇先生的这席话寓意深刻,表达了真诚的态度和务实的学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