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欣越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五代南唐末代君主李煜的词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的研读,系统性地解析其蕴含的艺术特质和审美价值。李煜巧妙地运用了诸多艺术手法,不仅在词中凝聚了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而且在词艺上实现了革新与超越,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作为一代词宗的深厚才情与非凡艺术魅力。这首词不仅是李煜个人情感世界的缩影,更是中国古代诗词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词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历千年而不衰减。该词改编成歌曲,如何以当代演唱的形式生动传神地表达词人的心境和情怀,本文试图进行探究。
关键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艺术特点;演唱分析
一、引言
(一)词作者简介
词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的作者是我国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最后一位国君李煜。李煜(公元937年-978年),原名李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史称南唐后主。他工书善画,通晓音律,尤以诗词见长,是唐五代词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个,被誉为“词中之帝”。李煜虽身为帝王,却不是个政治家,在治国方面并不出色,而在文学艺术领域却有着卓越贡献。他的词作风格独特、感情真挚,尤其擅长抒写个人身世变迁及亡国之痛,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极高的文学和艺术演绎价值。
(二)词的创作背景
在宋太祖赵匡胤统一中国的进程中,偏安一隅的南唐于公元975年被宋朝军队攻破首都金陵(今南京)而灭国。之后南唐后主李煜被迫投降,被俘至宋都汴京(今开封)。这位“生于宫廷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享乐皇帝,从此沦落为“只以眼泪洗面”的亡国囚徒,遭受了人间最大的屈辱。《春花秋月何时了》便是他被俘第三年表达对故国深深怀念与哀思的代表作之一,全词充满了李煜对沦亡之故国的无尽思念和“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深深哀痛。作者从自然景象“春花秋月”写起,抒发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眼前凄凉处境的无奈;“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则今昔对比,更加触景生情,悲从中来,发出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深沉感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更是传神地表达了李煜内心深处的愁绪犹如源源不断的春水奔腾不息。因其深沉、阴郁和绝望的悲剧色彩和艺术感染力,这首词成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千古绝唱,流传至今。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二、歌曲《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的艺术特征
(一)自然景物与人物心境的交融
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每当春暖花开、秋月圆满之际,不禁令人感叹时光荏苒,生活曾是何等的瑰丽多彩。然而,此刻身为囚徒的他,心中的哀愁与期盼犹如潮水般汹涌澎湃,不知这苦难的日子何时才是尽头。遥想昔日身为帝王,手握权柄、治理江山,那些年他做出的种种决定与行为,究竟如何一步步导致今日这般困顿的境地?查阅史册可知,李煜在位期间沉迷享乐,疏于政务,甚至冤杀了不少忠良贤臣。在这首诗词的字里行间,我们得以窥见那位曾经威严尊贵的帝王,现今已然跌落至囚犯的地步。此刻的他,固然满怀愤慨,但更多的是对过往错误的深深懊悔与无尽自责。因此,在演唱的过程中,应该以叙事的口吻和细腻的语气缓缓道来,音量不要太大,注重营造出一种悠远的意境。
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这两句词巧妙地运用自然景物——东风和月明,与人物心境紧密结合,创设出一种浓厚的怀旧氛围和深深的哀愁感。东风带来的是对故国美好时光的怀念,明月则照亮了那无法重返的过去,两者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又悲伤的情境,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李煜这位亡国之君对故土与过往的深深眷恋与无法割舍的哀愁。
相比前一句,这句的情绪应稍高涨,演唱时注意提高音量,情态饱满地唱出浓厚的哀伤之情。在节奏的处理上,应适当拉长一些关键字眼,如“东风”“不堪回首”的音符时值,通过节奏变化突出诗词的抑扬顿挫。在这两句词的内部也可作出一些强弱对比,“小楼昨夜又东风”部分可以用较轻的声音描绘夜晚景象的静谧,而在“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部分则可以通过强化音量和力度来体现内心挣扎的痛苦与回忆的沉重。
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在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中,这里的“雕栏玉砌”是建筑物的精美装饰,通常用于形容皇家宫廷或豪华府邸的壮观景象。虽然没有直接描述自然风光,但建筑物作为人造景观,往往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互映衬,反映出当时南唐王朝的繁荣与辉煌。
在物是人非的对比中,“雕栏玉砌应犹在”,表明尽管昔日华丽的宫殿建筑可能仍然屹立,但人事已非,江山易主。这种对比突出了时间流逝带来的巨大改变,原本属于李煜的奢华宫殿如今已不在他掌控之中,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理落差。
在人物心境的投射中,“只是朱颜改”,“朱颜”原指女子美丽的容颜,这里借指李煜自己,或者象征南唐的国运。曾经年轻貌美的帝王,如今已是憔悴不堪;曾经鼎盛一时的南唐,如今已成过眼云烟。这一句表达了李煜对故国破败、自身命运多舛的无限感慨与哀痛。
在演唱这句时,要先将自己的情绪调整至一种深沉而又充满感慨的状态。着重强调“雕栏玉砌”四个字,可通过稍重的语气表达物是人非的厚重感;“应犹在”可在稍作停顿后唱出,表达怀旧之情;“只是”二字转折意味浓厚,可稍快并带有惋惜之意;“朱颜改”三个字要缓缓道出,尤其“改”字音要延长,表达岁月无情的变迁。
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一个鲜明的自然景象描绘,江水滔滔不息,尤其是春天冰雪消融后,水量充沛,水流更为奔腾不息,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流动不止、绵延不断的特征。此处的春水不仅代表着大自然的生机勃勃,也寓含着时间的无情流逝和世事变迁的不可逆性。
而在人物心境层面,李煜运用这一自然意象来比拟自己内心的愁绪,将无形的、深重的忧愁比作有形的、滚滚向前的一江春水。愁绪如江水般无穷无尽,日夜奔涌,永不停歇,既体现了词人对自己故国破灭、身陷囹圄的悲痛悔恨,又揭示了他内心深处那份无法排解、无处倾诉的沉郁之情。
为此,在演唱的过程中,“问君能有几多愁”一句,可以采用稍缓的语速,音调可以相对平缓低沉,从而营造出一种压抑沉重的氛围,逐字去追问和自省,也引发听众思考。而“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则随着“春水向东流”的意象,逐渐加快节奏,音调可逐步提升,音域扩展开来,形成情感宣泄和流淌的态势。
(二)语言艺术的表现力
1.语言的音韵美与节奏感
(1)平仄搭配和谐。虞美人,是词牌名。整首词共计十句、五十六个字。每句的平仄韵脚均严格按照词牌规定,使得整首词在音韵和节奏上展现出独特的美感,其中既有对自然景物的感叹,也有对人事沧桑的哀婉抒怀。通过精心设计的平仄转换和韵脚更迭,作者成功地创设出浓厚的悲凉气氛,抒发出深深的怀念之情。
(2)韵脚工整。在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深入剖析其韵脚的规律和词调的运用。上阕部分,以“ao”为首个韵脚,按照古典诗词的格律要求,“ao”这个韵部在该词中的位置应当属于仄声,仄声通常指的是古汉语中的上声、去声以及入声。例如,“春花秋月何时了”中的“了”字和“往事知多少”中的“少”字,均体现了这一规律。紧接着,韵脚变换为“ong”韵部,如“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风”字和“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中的“中”字,这些“ong”韵部的字,在《虞美人》词调中被归为平声,平声字在古汉语四声中对应的是阴平和阳平,读音响亮,平稳舒缓。
下阕部分,同样遵循每两句变换一次韵脚的规则。首先以“ai”韵部开始,如“雕栏玉砌应犹在”中的“在”字和“只是朱颜改”中的“改”字,这些“ai”韵部的字依旧按照仄声的要求进行押韵。接下来的韵脚转换为“ou”韵部,如“问君能有几多愁”中的“愁”字和“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中的“流”字,这些“ou”韵部的字在《虞美人》的词调体系中被归类为平声,使得整首词在音韵起伏间展现出独特的韵味与节奏美感,体现出李煜深厚的艺术造诣和严谨的诗词功底。
(3)问答形式。此词三问三答,第一问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自问自答的形式回答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第二问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第三问为本词的中心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作者的愁绪也在三次问答中逐步增强。
(4)情感深沉。诗人借助优美的语言形式,将内心深处的忧思、悲凉及怀旧之情倾泻而出,使读者在欣赏音韵美的同时,更能深切感受到词人的情感世界。从内容上看,词人的情感随着季节变迁、物是人非的描绘而层层推进,由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感慨,转至故国之思与亡国之痛,这种情感上的递进也构成了内在的情感节奏。
2.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李煜以“春花秋月”这一组极具生命力和诗意的自然景观作为情感载体,通过询问“春花秋月何时了”,表达了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无奈和追忆,同时也揭示出他对过去南唐繁荣岁月无尽的怀念和对现状囚禁生活的痛苦挣扎。这种通过描绘季节更替、自然永恒来反衬人生短暂、世事变迁的写法,蕴含着词人浓烈的哀伤情绪。
(2)托物言志。“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里“雕栏玉砌”代表了昔日南唐皇宫的豪华与辉煌,如今物是人非,暗喻国家的衰败和个人命运的沉浮,体现了词人对过去荣华的怀念和现实落差的感慨。结尾处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点睛之笔,以春水滔滔东流比喻愁绪之绵长不尽,这是词人将抽象的愁苦情感化为生动具体的春水形象,借此表达出自己深深的哀愁与无奈,也寄寓了无法挽回的历史悲剧和个体命运的无力感。
(三)结构布局的精巧性
1.虚实结合的空间结构
李煜通过春花秋月等实物触发对故国的深深怀念,又将这份怀念之情寄托于虚构的故国图景之中,从而形成虚实结合的空间结构。他的愁绪如同那流水般绵延不断,既是眼前的实景(如春风拂面),又是心中遥不可及的虚景(故国的回忆)。
2.时间流逝与情感流动的呼应
这首词中,李煜通过“春花秋月”的自然景象来象征永恒的时间流逝,这两个意象代表了季节更迭、生命循环,同时也是美好事物易逝的象征。“何时了”这一疑问,不仅体现了作者对春花秋月不断重复、无法停止的时间流逝感到惆怅,同时也寄托了他对旧国故土的深深怀念和无法解脱的悲痛之情。
词的下阕,“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进一步强化了时间流逝带来的改变——昔日华丽的宫殿依旧,但人事已非,他的青春容颜也在岁月中老去,这一切都暗合着时间无情与作者情感深厚的矛盾冲突。最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句以形象生动的比喻,将无形的愁绪比作滔滔江水,愁绪如春水般无穷无尽,体现出诗人内心深处难以排解的忧愁和哀思。这种情感流动与时间的流逝相互呼应,构成了全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三、歌曲《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演绎
(一)咬字发音方面
古诗词艺术歌曲《春花秋月何时了》源自古代诗词,因此在演唱时,咬字发音的准确性与艺术性至关重要,它不仅关系到诗词本身思想感情的正确传达,还直接影响到歌曲的艺术表现力和文化韵味。
发音要准确。古诗词中的每个字都有其特定的平仄、声调和韵脚,对于演唱者来说,需要严格遵循汉语拼音的规范发音。每一个字都由字头、字腹、字尾组成,在行腔时需要将这三个部分完整地表达,其中字头尤为重要,所以在演唱这首歌前要带着情感反复朗读,最后在此基础上就可以进行“说歌”,比简单的“唱歌”更具有感染力。
声韵要和美。古诗词的美感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声韵和谐上,演唱时应注意四声的运用,即平上去入,保证每一句词的音律美。此外,“春花秋月何时了”这类词句中往往包含了丰富的象声词和意象词汇,演唱时需特别注意将这些词语的内涵充分表达出来,比如“春花”的轻盈、“秋月”的静谧、“何时了”的绵长感慨。
气韵要连贯。古诗词歌曲演唱讲究气韵生动,咬字的同时还要注重气息的运用,保持连贯性。尤其在连音、滑音及拖腔部分,既要保持每个字的清晰,又要在音节间形成自然流畅的过渡。
(二)音色与音量方面
由于其词意饱含怀旧与哀愁之情,所以音色应偏向细腻且略带苍凉感,并要带有一定的厚度,让听者仿佛能品味到词中那种深深的追忆和无尽的惋惜之情。
开始部分“春花秋月何时了”可以采用较轻柔的音量,如同细语般引出话题,营造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氛围。在“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叙事或抒发强烈情感的段落,如表达无奈或悲愤情绪时,音量可以适时增大,但必须保持在情感的真实性和音乐线条的流畅性之内,避免突然的大起大落显得突兀。高潮部分“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则可通过渐强的方式提升音量,突出主题的升华和情感的爆发,但即使在最高点也要保持声音的圆润和可控,防止因过分用力而失去艺术歌曲应有的内敛和优雅。
在演唱时还需要加入大量的重音以及渐弱渐强来突出情感的表达。在“往事知多少”中“知”重读,在“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中“又”重读,以增强愁绪;“风”为三拍长音,通过渐强接语气词“啊”,“故”重读,“中”为四拍长音,进行渐弱可不用唱太满。“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中“应”重读,“在”重读,随后音量减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中“几”重读,“愁”重读后音量减弱,“一”“春”重读,体现抑扬顿挫的节奏感,最后一个“流”字归于舒缓。
(三)速度的变化方面
这首诗歌开头所标记的音乐术语为rubato,意思是“自由节奏” ,所以在演唱时的速度较为自由,演唱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进行处理。上阕为叙事,在演唱时可放慢速度,体现出诉说愁绪娓娓道来,并且在演唱时的速度应与伴奏相配;伴奏多为二八节奏型,简单平稳且舒缓。下阕为整首曲子高潮部分,强烈抒发情感,要与第一部分的音乐风格形成对比,速度相对较快。在这一部分的伴奏中,大多使用了十六分音符,使得音调更加激荡,语调变化更加抑扬顿挫,强烈抒发作者内心的悲伤与愁苦。在演唱时要将两者的过渡衔接更为自然,使所表达的情感更加连贯,收放自如。
四、结语
尽管我能从字面意义和常规解读层面剖析诗歌的情感表达,但由于缺乏直接的生命体验和深度的情感共鸣,对于李煜在创作时的具体心理活动、情绪细微差别等深层次情感体验,可能无法做到完全理解和再现。但笔者相信,随着中国文化影响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读者开始关注和研究中国古代诗词,包括《春花秋月何时了》在内的诸多优秀诗词作品和创编的歌曲将得到更广泛的国际传播。通过高质量的翻译和跨文化交流,这首词将进一步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共鸣,谱写出更多版本的歌曲,从而有力地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互鉴。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团子.古诗词歌曲《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演唱分析[D].海南大学,2023.
[2]杨智涵.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春花秋月何时了》解读及演唱分析[J].艺术评鉴,2023(09):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