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2024-07-13 07:17华旭升
天津教育·中 2024年6期
关键词:辨析史料高中历史

华旭升

历史是一本书,记录了民族、国家乃至世界自诞生起所有的社会活动,而能被流传下来的历史要么口耳相传,要么寄存在某一本具体的书籍或某一件具体的物品上,跨过时间的漫漫长河,从古人手里传递到现代人手中,而这些寄存了某段历史的材料就被称作史料。在对历史的研究中,史料提供的信息往往至关重要,而随着历史史料教学理念的提出,史料又被赋予了一定的教育属性,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而被逐步应用到各学段的历史教学中,对此,新课标也将“史料实证”确立为高中生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之一。本文主要围绕基于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展开,分为三个部分,从认知前提、现实困境和教学策略出发,对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实现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进行了探究,以期推动历史教学向理解与解释的方向进一步发展。

一、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认知前提

史料是历史的载体,研究史料也是人类认知历史的重要手段,对史料的研究和实证更是能够直接影响人类对社会和世界的认识,进而对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史料实证素养正是基于这一社会现状才被明确提出的,要求学生必须具备或形成历史核心素养。新课标中对史料实证素养的解释是“运用史料进行历史研究的能力,包括对史料的辨析、判断、推理、归纳”等,而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过程中,高中历史教师还需要对史料实证建立明确的认知,即明确史料实证是史实确认的重要手段,明确史料实证是史实解释的重要前提,以及明确史料实证是史实评价的重要基础,以此促进史料本身历史教育价值的开发。

(一)史料实证是史实确认的重要手段

历史本质上就是过去的时间里存在的人和发生的事,而能被现代人用来讨论且要求学生学习的历史通常都对社会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那么哪些历史对社会发展造成了哪些影响就是如今需要确认的史实。而史料实证是史实确认的重要手段这一认知主要对应的是史料的三个重要职能,即将历史事件以各种形式记录下来并向社会提供信息、帮助学生理解与之相关的历史概念和历史规律、为历史问题的分析提供材料依据,学生可以通过对史料的分析来完成对史实的确认。

(二)史料实证是史实解释的重要前提

历史是一面镜子,用过去映照未来,用前人的经验为后世的发展提供参考。而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历史作为一面“镜子”应当发挥的作用,学者和教师对历史的解释就需要体现客观,即学者在研究历史、教师在教学历史时都需要从现实情况出发,对历史做出合理的解释。而史料实证就是史实解释的重要前提,教师需要通过对史料的辨析、论述和总结来完成对历史的解释,并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概念,把握相关的历史规律,最终建立起对历史的完整认知,保证历史的教学价值被完整地发挥出来。

(三)史料实证是史实评价的重要基础

对历史的评判强调的是“从客观角度看问题”,而当代人在评判过去的事情时要想做到客观,就必须以过去留存下来的材料作为依据,而不只停留在“大概”和“应该”的层面。基于此,史料实证可以说是史实评价的重要基础,教师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结合史料来评价历史的意识,而且有利于提升学生结合史料来评价历史的能力,更有利于深化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与认知,最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是非观,养成从实际出发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习惯。

二、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现实困境

如果从教学理念、教材编写和学生学情三个视角来看高中历史教学的话,不难发现当前历史教学中还存在着的显著问题,即重知识记忆而轻能力养成,一旦脱离死记硬背,学生就很难对各个历史时期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建立准确的记忆;而长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历史,学生又很容易对历史学习感到厌倦,能记住的历史知识很难实现灵活应用,最终导致历史教学效果难以达到理想水平。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史料才开始被广泛应用于历史学科的课堂教学中,而在基于史料开展教学和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打破一些存在于现实的困境,主要涉及课堂教学内容、方式的设计和学生本身在学习历史时的思维误区。

(一)教学脱离现实生活

历史虽然是由生活在过去的人和过去发生的事组成,但历史与现实之间也并非毫无联系,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课堂上的历史教学脱离了现实生活,那么学生对历史的认知就可能出现偏差,进而会影响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就当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来看,学生能够接触到的历史和历史材料大都局限于教材,不涉及教材外的优秀历史著作、古籍、博物馆、纪念馆等,这就使得教师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与现实生活产生了脱节。

(二)学生缺乏质疑意识

史料虽然是验证、解释与评价历史最关键的辅助材料,但并非所有历史材料都是真实的,也并非所有历史材料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说明都是客观的。在依托史料来研究历史的过程中,研究者需要时刻保持质疑,综合其他所有的已知信息完成对史料的盘点与分析。而就当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来看,长久以来由教师主导的灌输式教学让大部分学生养成了惯性思维,一味地认定教材中提到的或教师引用的史料都是绝对正确的,而这与史料实证的内涵相悖。

(三)教师偏重应试目的

应试教育理念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主导课堂教学的理念,尤其在直面高考的高中阶段,使得大部分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都偏重应试,无论是对理论知识还是学习方法的传授,都严格地以高考命题规律和考查方向为参考,涉及史料的教学也大都停留在表层,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对史料建立清晰、准确的认知,也很少有学生会主动去研究史料和积累对史料的认知。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很难真正形成史料实证意识和进行史料实证的能力。

三、基于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

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一种体现,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也是提升学生历史研究能力、拓宽学生历史研究视野的关键,更是教育改革进入新时代高中历史学科教学需要达成的重要目标。而结合史料实证素养的定义、内涵与特征来看,高中历史课堂上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有多个切入点,基本方法包括史料收集、史料提取、史料鉴别、史料分析、史料推论、史料总结、史料论述等,都是围绕史料展开,只是切入点不同。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也需要以史料为载体,在充分开发史料价值和功能性的基础上,通过带领学生收集、辨析、论述、总结史料等方式来深化学生对史料的理解,并进一步落实对学生信息提取能力、质疑史料意识、就史论史能力和设问答问能力的培养,保证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被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一)从史料收集入手,锻炼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结合实际来看,高中历史教师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首先要从史料的收集、分类和信息提取入手,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跳出教材局限,引入更多教材之外相关的史料,让教材内外的史料能够形成一种交叉验证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从这些分类的史料中提出有效信息,在锻炼学生从史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的同时,为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形成打好基础,并搭建好框架。

具体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教师收集史料的途径有四个:首先是整理与筛选教材中的史料,这也是史料搜集最简单和最直接的方式,而教材中的史料主要出现在“学思之窗”“历史纵横”“史料阅读”“学习延伸”等知识拓展板块;其次是通过线上搜索或线下参观的方式收集原始史料,原始史料也被叫作第一手史料,相较于其他史料来说,可信度更高,而课堂上原始资料的呈现一般都是通过电子版扫描文件或照片来实现;再次是筛选和整理历史著作中包含的史料,这类史料虽然有着较强的可信度和说服力,但是内容庞杂,只有经过筛选才能够被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最后是整理和筛选题目中出现的史料,包括考试的试题和日常习题,这类史料与课程内容的关联性较强,且相对比较“正”,学生从中提取信息的时候不会感觉太偏或太难。

(二)从史料辨析入手,培养学生质疑史料的意识

质疑是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应当具备的一项优良品质,尤其是在依托史料进行的历史学习中,而主要质疑的点就在史料的真假和价值性上。从课堂教学视角出发,教师在从“质疑”出发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时,需要从史料的辨析入手,注重调动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考意识,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质疑课堂上给出的史料,并在质疑的同时说明自己的判断过程和判断依据,以此保障教学的有效性。

以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经济与社会生活》中的第六单元第14课“古代的疫病与医学成就”为例,教师在以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为追求设计教学活动时,可以引入古代的经典医学著作,作为参考史料,如《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纲目》等,且引入文献类史料时尤其要注重对比,通过不同医学著作中对同一场或同一类疫病介绍的对比来验证历史与辨析历史,即教师在引导学生辨析史料时要立足于“对比”,让学生通过对比去发现不同史料中一致或不一致的观点,以此实现对学生辩证思考意识与辩证思考能力的锻炼,同时实现对学生辩证史料真假和价值性能力的锻炼。借助对比,教师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史料辨析教学的价值,为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

(三)从史料论述入手,锻炼学生就史论史的能力

对史料的分析和论述需要建立在史料的真实性与价值性得到验证的基础上,或者也可以说史料分析与史料论述就是对史料搜集和史料辨析的延伸,是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进入新阶段的标志,在促进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养成上能够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具体到实践来看,教师需要从史料论述入手,在选定合适的史料以后,提出一些相关的史料实证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对所选史料展开全面分析,要求学生结合教材与史料中的相关内容来阐述自己的理解,通过对学生就史论史能力的锻炼来落实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

以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1《中外历史纲要(上)》中的第一单元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为例,在引导学生结合史料探究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的关系时,教师可以从教材中给出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图片与生产工具图片出发,引入课外文字及图片类史料资源,展示当时货币与生产工具的变化,要求学生在观察图片的同时提取信息,回答“生产工具的变革对经济发展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经济的发展如何推动变法运动的开展”“变法运动的开展又推动货币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等一系列的史料实证问题,用问题来引导学生展开对史料的深入观察和深入分析,进而加深学生对史料的理解,最终逐步实现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养成。

(四)从史料总结入手,锻炼学生设问答问的能力

设问与提问是课堂上激活学生思维并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考的主要方式,在深化学生历史理解、强化学生历史探究能力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而在基于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有必要从史料的总结入手,引导学生自主收集史料、辨析史料、分析史料、总结史料。在史料总结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自己设问并答问,以对学生设问答问能力的培养为切入点,推动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形成。

以部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的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为例,教师可以在设定关键词“中国古代主要税收制度”后,放手让学生借助互联网搜索线上的电子史料,并让学生从搜索结果中筛选出有用的史料,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为筛选出的史料建立联系,最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设问与讨论,在与他人的合作探究过程中建立对相关知识的了解。

四、结语

总而言之,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已然成为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完成的一项基本任务,对学生现阶段的历史学习和未来的历史探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在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中,教师依托史料开展教学的能力是能够取得什么样的培养效果最关键的影响因素,因此,提高史料实证教学能力是高中历史教师需要优先完成的任务,同时这也是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直接指向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在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自觉展开对史料的判断、分析和论述,进一步形成收集史料并提取知识、辨析史料并验证真伪的意识,在此基础上锻炼学生论述与总结史料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用史料实证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

猜你喜欢
辨析史料高中历史
怎一个“乱”字了得!
——辨析“凌乱、混乱、胡乱、忙乱”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论证说理”与“沟通说服”:高考论述类与实用类写作之异同辨析
史料二则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