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菁 杨博
摘 要 加强生态重建和修复是推动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必然要求。陕西沿黄土石山区属生态脆弱区,也是陕西水土流失最严重区域之一,更是陕西省荒漠化治理工作中的“硬骨头”。文章对陕西沿黄土石山区的生态环境治理及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为建设以黄河为主线、多点互相支撑的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提供参考。
关键词 陕西;沿黄土石山区;水土流失;生态治理
中图分类号:S72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01/j.issn.1005-5215.2024.04.024
陕西沿黄土石山区由黄河流经从北向南,以河床为基准线向西延伸约10 km,与黄土丘陵沟壑区接壤,形成一条特别土石带状区域,属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1]。该区域地貌多为土石山地,自然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制约当地实现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目标的实现。因此,分析该区生态治理及产业发展对策对该区今后的生态重建及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沿黄土石山区基本概况
沿黄土石山区北起府谷墙头镇,南至清涧县双河庙乡,涉及榆林市府谷、神木、佳县、吴堡、绥德、清涧6个县,28个乡镇、办事处,759个行政村,43.96 万人口,土地总面积约27.75 hm2[1]。该区地貌多为土石山地,气候属中温带干旱气候,年平均日照时数为 2 593.5~2 914.4 h,年平均气温为8.5 ℃,极端最高气温为39 ℃,极端最低气温为-33 ℃,年平均降水量为414 mm,降雨主要集中在7—9月,占全年的60.6%。区域内有沿黄入陕第一湾、天台山等39处独具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和风景点,孕育出414.5 km的陕西沿黄观光公路范围,占到了全长的1/2。
2 生态环境治理及产业发展面临问题
2.1 自然条件恶劣,水土流失严重
沿黄土石山区地质构造上属鄂尔多斯台斜,地势由西部向东部倾斜,山体裸露,属于生态脆弱区,水土流失严重,年侵蚀模数高达2×104~3×104t·km-2,沟壑密度4.58hm2·km-2。沿黄土石山区自产水资源总量在国际公认最低需求线以下,平均每年11.05亿m?,人均不足300m?,水资源严重匮乏,降雨季节分布不均,雨季主要集中在7~9月,降水量占全年60.6%,冬春季干旱少雨,植被生长极易受干旱缺水的影响。
近年来国家和省市在沿黄土石山区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集中成片且立地条件较好的地块已基本完成治理,目前存留的大多是零星、偏僻、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且山势陡峭、道路险峻、乱石林立等立地条件较差地块,治理难度高,成为沿黄土石山区生态治理的“硬骨头”,不仅增大了生态修复的成本,而且不利于生态建设成果巩固,沿黄土石山区生态保护和修复形势仍十分严峻。
2.2 造林树种单一,植被生态防护功能低下
相比纯林,混交林种间往往通过不同的适应性、耐性、生存需求和行为,形成种间竞争和互补的对立统一关系,利于多物种共存,且混交林复杂多样的植物群落结构能利用更多资源,利于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及水土保持功能的充分发挥。植被恢复是沿黄土石山区生态治理的主要途径,但是该区人工林尤以纯林为主,林分结构简单,极易受外界干扰而提前老化或退化,难以形成完整有效的防护林体系,生态防护功能退化甚至丧失。
2.3 人口流失,劳动力匮乏,造林土地协调困难
该区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现有农村活力不足,“老龄化”或“空巢化”现象凸显,农村劳动力资源严重匮乏,不仅无法对生态治理工程的实施提供充足的人力保障,而且在全球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的大背景下,人们对土地期望值持续攀升,从而增加了当地群众以土地作为生存保障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使得造林地块很难落实,给造林工程和植被恢复工程造成了严重阻碍。加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凡是承包给村组、农户的林地、荒山荒地,在植树造林、建设经营中屡遭农户阻碍,生态治理工程迟迟不能顺利开展。
2.4 造林投资不足
近年来,沿黄土山区尚未绿化区域多为山势陡峭、道路险峻、乱石林地等立地条件较差地块,治理难度大,治理成本不断提高,而且国家的造林补助等投资仅仅能满足首次造林的低标准部分费用,无法满足防火、防虫、防灾等森林灾害防护及其他抚育管护资金需求,加之地方财力困难,无财力承担造林后期管护费用,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建设资金不足的矛盾突出,影响了生态环境治理工程的长效性。
2.5 造林管护不到位
沿黄土石山区部分地方在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中,尚未建立造林后期管护等长效造林管护机制,轻视抚育和管护工作,病虫害防治、灌水、除草、施肥、修枝等后期管护不到位,使得植树造林的效果大打折扣。
2.6 乡村生态环境差
随着农村经济的加速发展,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残留塑料薄膜处理不当、农村生活垃圾未得到科学处理,不仅严重威胁土壤质量安全,而且导致了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2.7 林业产值低下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生态环境治理的最终目标是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推动地区绿色惠民,保护生态与改善民生步入良性循环。沿黄特色经济林主要有红枣(Ziziphus zizyphus)、海红果(Malus prunifolia)、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核桃(Juglans regia)、山地苹果(Malus domestica)、油用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等,其中红枣是沿黄土石山区的主要经济林。由于多数果农缺乏科学种植及管护意识,病虫害防控及自然灾害防控不到位,导致当地经济林无量无质,经济林发展遭遇瓶颈[2,3]。而且,经济林果的销售渠道单一且深加工能力不足,产业融合深度不足,导致该区域经济林产业链无法延伸,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经济林产业进一步发展。
3 沿黄土石山生态经济协同发展对策
3.1 沿黄土石山区水土流失治理对策
3.1.1 工程措施
沿黄土石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地形复杂,水蚀严重,雨水不能就地消纳、顺势下流、冲刷土壤,造成水分和土壤同时流失。因此,可通过山坡防护工程、山洪导排工程、山沟治理工程及小型水利工程改变一定范围内小地形的措施,拦蓄地表径流,增加土壤降雨入渗,防止土壤侵蚀。具体而言,在有发生重力侵蚀危险的坡地上,可修筑山坡截留沟、水窖、蓄水池、梯田、水平沟、水平阶和拦水沟梗等排水工程和小型蓄水工程改变小地形,将雨水或融雪水就地拦蓄在坡面,并加以利用;在沟谷位置通过建设谷坊、拦沙坝、淤地坝等,防止沟头前进、沟岸扩张,减缓沟床纵坡,调节洪峰流量,使山洪安全排泄,对沟口不造成灾害;为防止山洪和泥石流危害沟口冲积锥上的房屋、工矿企业、道路及农田等,可建设排洪沟、沉沙场和导流堤等工程。在坡耕地,可通过建设小型水库、蓄水塘坝等小型蓄水用水工程将坡地径流及地下潜流拦蓄起来,减少水土流失危害。
3.1.2 生物措施
植被恢复是水土流失治理的主要途径。结合沿黄土石山区气候、地形等因素,可在≥35°阴坡营造黄刺玫(Rosa xanthina)和丁香(Syzygium aromaticum)混交林;在≥35°阳坡可营造柽柳(Tamarix chinensis)和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混交林;在<35°阴坡可营造油松(Pinus tabulaeformnis)和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混交林;在<35°阳坡可营造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和火炬树(Rhus typhina)混交林。
在造林工作中,可采用整地集水、坐水栽植、覆膜防蒸发、膜上集水灌溉等集成造林技术,避免水分胁迫对植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首先,应因地制宜采取合理的整地方式,在坡度超过25°时,可采用水平阶、水平沟整地,截短坡长,以减少地表径流的速度。水平阶整地时,面宽为60~80 cm;在水土流失严重但坡形平整的山坡地(坡度在15~20°),可修建反坡梯田,田宽1.0~1.2 m,深0.3~0.5 m,反坡度10°左右。在交通不便或降水较多或湿度较高地段,采用鱼鳞坑整地技术,大鱼鳞坑整地一般在坡度15°以上的退耕地进行,长径3 m,短径1.2~1.5 m;小鱼鳞坑整地一般在20°以上荒坡沟地进行,长径1~1.5 m,短径0.6~0.8 m。在土层薄、坡度陡的石质坡面可采用垒石坑整地方式,规格为120 cm×80 cm×50 cm,破土面半圆形,坑面低于坡面,就近取材,利用石块垒坑,坑边设置140 cm×40 cm育林板,以利保土蓄水,种植土就近收集。挖掘栽植穴,栽植后每株浇水,在树穴内以树干为核心覆盖1 m2的塑料薄膜,四周用土压实防止失水和风刮掀起,并在薄膜上开数个孔,其中,开孔在雨季或浇水、施肥之前进行,雨季结束或浇水、施肥完成后用土将孔口封严。栽植后在栽植穴的下沿围靠育林板,以树干为中心,在下坡向30 cm处向两边刨一半圆弧形靠板沟,沟深要求10 cm以上,将育林板按照沟的弧度埋于土中,之后在育林板两侧埋土踩实,并在板内外侧用石块加固,以利育林板的固定。板两端要与栽植穴形成闭环,用以截留更多雨水和上方冲刷下来的泥土。
3.1.3 管护措施
植被恢复应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的原则。第一,对现有林草植被可实行封山(沙)禁牧,防止过度放牧对天然植被的破坏,让天然植被休养生息。第二,对于林地,可根据培育目标采取平茬、抚育采伐、卫生伐、补植、修枝、围坑扩穴、浇水、施肥、除草等抚育技术,改善林木生长环境,维护森林健康,而且应加强瞭望台、防火通道、输水管道、生物防火林带等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及时防控森林火灾,同时可通过广播、网络和悬挂防火宣传横幅等方式加强森林防火宣传,提高群众防火护林意识。第三,及时采取措施加强林草有害生物防治和自然灾害防护。3.1.4 资金筹措与管理措施
除了依靠国家的造林补助等投资维持生态环境治理工程运行外,地方政府可通过发行林权证券、设立林业基金等市场化途径引导和激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其次也可通过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吸引社会捐赠,为生态环境工程实施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以确保工程实施资金的流通;再者,建立健全统筹协调机制,要畅通渠道,听取诉求,保障社会资本合法权益,增强长期投资信心,与此同时,要统筹利用中央和地方资金,引导社会资本精准投资,实施生态环境治理项目,项目资金要专项核算、专款专用,项目实施单位要合理设置项目明细台账。
3.2 沿黄土石山区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策
针对沿黄土石山区经济林无量无质问题,首先要加强农业科学技术培训,提升果农科学种植水平,促进经济林提质增效。其次要推进沿黄林果加工业发展建设工作,积极研制开发精深加工产品,发展果酒、饮料、油料等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同时要积极创建名牌产品、驰名商标、产地标识和绿色产品,着力打造沿黄土石山区经济林果知名品牌。再者要不断推动林产品电子交易平台建设,探索“互联网+特色林产品+旅游产业”农旅融合电商发展新模式,拓宽沿黄特色经济林的销售新渠道。
3.3 美丽乡村建设对策
3.3.1 生态美丽乡村建设
针对不在沿黄公路附近且不具备旅游价值的村庄,以乡村绿化美化和水土流失治理为主,可充分利用村庄空隙地、河流水系、村庄周围山体等自然要素,选用景观效果好、经济效益高的乔木乡土树种和常绿乔木、花灌木或彩叶树种构建乔灌草、针阔彩、花果香相结合的植被群落作为护村林、护路林、护岸林,在治理当地水土流失的同时,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大幅提升乡村生态宜居水平。另外,要建设土壤污染监测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加大农村面源污染整治力度,控制化肥、农药及废膜污染,推进主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防止土壤污染。
3.3.2 特色旅游乡村建设
在沿黄公路附近,具有较大旅游价值的村庄,乡村绿化美化以景观效益为主。重点建设山水、人文、景观完美结合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宜居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体现地域文化、地方特色,极力体现黄河风情、黄土文化。
参考文献:
[1] 张宇,秦媛媛,张科,等.榆林市沿黄土石山区生态治理及产业发展[J].温带林业研究,2022,5(2):39-43
[2] 山翠翠,莫振忠.红枣种植气候条件及气象服务措施分析[J].南方农业,2021,15(6):190-191
[3] 张高如,张宇,秦媛媛,等.榆林市红枣产业发展研究[J].温带林业研究,2021,4(3):18-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