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立德树人是高校一切工作的起点和标准,推进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建设,才能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目标。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表现出古人重视德行修养的教育理念。其中包括心系天下的家国情怀,高尚的人格操守,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入发掘作品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化思路,才能提升教学效果,促进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建设。
关键词:高校;古代文学教学;作品阅读;课程思政;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0-0124-05
Abstract: Moral education i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standard of al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nly by promo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ancient literature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we achieve the educational goal of educating people for the Party and talents for the country. The ancient literary works contain ric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which shows the ancient people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of moral cultivation. These include the family and national feelings of caring for the world, noble personality ethics, and high confidence in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Only by deeply exploring the ideological value and spiritual connotation of the works, improving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optimizing the educational ideas can we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and promo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ancient literature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universities; ancient literature teaching; works reading;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fostering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育人之道,古今一理。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更不乏可供现代教学汲取营养的课程思政元素。《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叔孙豹“三不朽”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1]”“德行操守”自此成为古代士子毕生追求的终极价值。欧阳修[2]在《送徐无党南归序》中言道:“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所谓“圣贤”的标准,首先在于“德”,而后才是言行。重视德育成为古代教育体系的核心而一直延续到清代。清末民国时期,黄濬[3]曰:“战胜之理,全在统领得人。其人必德优于才,廉能服众,始堪驾驭部将,保卫士民。”能够承担起治国安邦、生民大计的栋梁必须德行出众,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人才”并不单纯意味着才高八斗,更须有正确的价值观作为知识、能力的引导。这与现代的教育理念一脉相承。高校教育要培养出社会建设的栋梁之才,而“才”的含义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求大学生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备建设国家、服务社会的崇高品德。所以,抓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建设,实现立德树人是高校一切工作的起点和标准。
一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课程思政元素分析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4]”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是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教学主要的理论来源。其中有热爱祖国、大济苍生的家国情怀,也有诚实守信,先人后己的高尚人格,还有对壮丽河山、锦绣家园的无限赞美,更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热忱。这些都可以作为课程思政的内容,教育学生塑造健全人格、增大见闻,成为爱我中华、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优秀人才。
首先,古代文学作品饱含着历代作者对于国家民族炽热的爱。这种家国情怀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构成了民族的灵魂,是民族独立与民族尊严的精神动力。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从先秦时起就奠定了维护社会良性运转的中心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5]的指导思想不谋而合。第一位高扬爱国思想的诗人屈原受贬遭斥,仍不改其心中理想,他在《涉江》里吟唱:“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表现出不同流俗的高洁品性。唐代爱国精神与个人事功相联系。文人将自己完全融入到国家民族的命运中去,璀璨夺目的爱国诗篇俯拾皆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舍小利而全大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为了国家的命运,坚定信念,毫不退缩。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的爱国红线延伸到了宋代。王安石反对形式技巧的片面追求,认为文学应该有治国安邦的实际功用。他在《上人书》中提到:“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认为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为国家社会服务。苏轼《荔枝叹》为民请命“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瘠。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甚至把斗争的矛头直指皇帝。在他的心中,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南宋爱国词派成为当时爱国思想的最强音,如辛弃疾心忧国运所作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咒骂卖国求荣的奸臣“玉环飞燕皆尘土”;陆游的临终遗言感动无数后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和无缘北伐的不甘郁郁而终;李清照巾帼不让须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她的爱国之思或遒劲豪迈,或细润无声,“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将靖康之变后,女性幽微的心态表露无疑。古代文坛大家无不愿以满腔淋漓之血,换得黎民百姓的平安喜乐。对这些作品的解读,可以调动起学生的爱国情绪,在激昂澎湃的阅读声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其次,作品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稳定的人格,形成正常的逻辑思维。年轻一代缺乏辩证的历史分析思维能力,主流观念薄弱。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社会的物质基础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同时获取知识渠道的多元化更容易误导青年的价值取向。网络的虚拟空间,可以体会五花缭乱的视觉体验和前所未有的欲望冲击,已经取代了书本成为每一个人了解新闻资讯、领略人生百态甚至人际交流的首要方式。网络的发展逐渐拉开了现代社会与古代作品的距离,青年一代精神上逐渐被束缚而焦虑沉沦,甚至迷失自己初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6]”走进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古代作品中汲取营养,才能形成高尚的人格和健康向上的价值取向,在现代社会物质冲击中心明眼亮,保持正确的价值判断。
中国古代就非常重视读书人的人格修养,并且把有关教育思想倾注于古代典籍当中。《论语》当中孔子就盛赞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告诉后人在短暂的人生中不应执著于口舌之欲,而应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有关著作中更提到“礼义廉耻,是谓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制定了社会良性运转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并将之与国家命运紧密相关,人有知耻之心,方能自我检视而约束自己的行为。《玉山刘氏义学记》朱熹[7]曰:“古人之所谓学者,岂读书为文以干利禄而求温饱之云哉?亦曰明理以修身,使其推之可以及夫天下国家而已矣。”读书人应为国家天下而学习,不能仅仅顾及自身温饱。在国家利益和个人荣辱之间,打开格局,放大视野,先人后己,先集体而后个人。这个逻辑顺序一以贯之,在古代文学中经久不衰。范仲淹《岳阳楼记》影响了其后近千年人们的价值追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人格魅力和责任担当鞭策着每一个中国人。这些蕴藏在古代作品中的思想理念都可以成为今天培养学生塑造人格,进行课程思政的现成素材。
再次,作品阅读可以激发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文化自信要对国家民族的文化有充分地肯定和认同,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8]”。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唯一文化没有出现断层、流传至今的国度。这种文化的先进性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它是中华民族共同奋斗的基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古代文学,其中的经典作品更是民族精神的载体。《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不仅是中国诗歌的源头,也以其无可比拟的影响力促成了亚州文学的繁荣。日本现存最早的诗文集《万叶集》就是仿《诗经》的形式进行诗歌创作,却比中国晚了一千多年。唐诗是文学作品中的瑰宝,从古到今无数国外汉学家毕生致力于研究唐诗。《文镜秘府论》就出自日本僧人空海之手。《翰林学士集》记载了唐太宗和臣子的应制诗,目前存于日本真福寺,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被确定为日本国宝。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在今天文化多元化的世界格局中,仍然独占鳌头、历久弥新,拥有无法企及的绝对高度。
培养文化自信要经过认知到认同的思维过程。文科生很容易理解一些理论性强的内容,通过文本解读可以轻松扣紧古人的脉搏,体会文化鲜活的生命力。宋人周密[9]《武林旧事》记载了南宋都城临安的风土人情和城市风貌,展现了南宋大都市的奇妙景观。其中“都人避暑”一节追忆了南宋百姓夏日乘凉的场景:
是日都人士女,骈集炷香,已而登舟泛湖,为避暑之游。时物则新荔枝、军庭李(二果产闽),奉化项里之杨梅,聚景园之秀莲、新藕,蜜筒甜瓜,椒核、枇杷,紫菱、碧芡、林檎、金桃,蜜渍昌元梅,木瓜、豆儿水、荔枝膏、金橘、水团,麻饮芥辣,白醪凉水,冰雪爽口之物。关扑香囊、画扇、涎花、珠佩。而茉莉为最盛,初出之时,其价甚穹,妇人簇戴,多至七插,所直数十券,不过供一饷之娱耳。盖入夏则游船不复入里湖,多占蒲深柳密宽凉之地,披襟钓水,月上始还。或好事者则敞大舫,设蕲簟,高枕取凉,栉发快浴,惟取适意。或留宿湖心,竟夕而归。
涵濡期间,可以感受到当时的临安物资丰富,交通便利。各地的特产皆可汇聚京城,仅果品就有二十余种。周密津津乐道于琳琅满目的水果和配饰名目,自豪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当时的临安经济发达,百姓安居乐业。虽然新出的茉莉价格昂贵,但妇人也要买来插满发髻,装点着生活,也装点着快乐的心情。夏日炎炎,索性在阴凉的柳树底下,或戏水,或钓鱼,至晚方归。阅读古代作品,理解了南宋时期虽然在军事外交上处于弱势,但经济文化依然在世界遥遥领先。比起枯燥的数字和列表,古人的文字更真实地反映出历史的原貌,从而有效地引导青年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最后,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高度契合。当代社会主义建设将生态文明摆在了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并指出“人类是命运共同体,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共同责任。生态文明建设做好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加分项,反之就会成为别有用心的势力攻击我们的借口”[10]。生态环境的保护非但不会影响、促退经济建设,反而会对经济发展形成正面促进作用。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自然、打破地球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作为代价。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天人合一”倡导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人与自然彼此相通,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要顺应自然的发展而非西方式的改变自然、征服自然。受此种哲学观影响下的古代作品,自然成为文人墨客笔下经久不衰的意象、背景、对象与主题。
《诗经》反映了先秦时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绿柳婆娑,映衬出离别的哀伤,“柳”的意象便流传下来,文人借助“柳”传达不舍和思念。魏晋之后,人与自然的接触表现得更加深入广泛。景与人融合,体现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主题。《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描绘了初春时节池水、远山、春草和鸣禽的变化。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在诗人笔下,敬亭山早已不是无情冰冷的外物,它也有人的情感,和诗人有共同的生命体验。敬亭山与诗人两两相望,用自己无言的温柔安慰着命运多舛的李白。苏轼《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是诗人被贬海南所写。当时的海南缺医少药,经济远远落后于中原,然而苏轼的海南诗作,却体现出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爱。“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醉意朦胧中迷失了家的方向,深一脚浅一脚走在杂草丛生的小路上。突然记起家就在牛栏的西边,循着牛屎就一定能回家。这里的家不仅存在于现实之中,更是心灵和精神的依托。牛屎、藤蔓可谓鄙俗不堪,但苏轼却乐此不疲,在恶劣的自然中苏轼的创作成就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毫无疑问,“绿水青山”提供给作家无数的灵感和素材,自然的绝妙描写是古代作品的艺术价值的具体体现,就是作品的“金山银山”。
二 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建设问题分析
当代大学生毫无疑问在专业知识上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在思想和人格方面尚不成熟。高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理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各类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完善思政课程建设体系,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道德品质、家国情怀和法治意识。
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论在文字篇章,还是形式技巧上,古代文学在思想性、艺术性上都有实现“课程思政”的优越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在阐释共产党人应坚持原则,敢于斗争时就曾经以古代文学经典作品举例:“对共产党人来说,‘好好先生并不是真正的好人。奉行好人主义的人,没有公心、只有私心,没有正气、只有俗气,以为‘坚持原则是非多、碰到硬茬麻烦多、平平稳稳好处多、拉拉扯扯朋友多。自古以来,人们就对这种人嗤之以鼻。孔子说:‘乡愿,德之贼也。就是说那些不分是非、不得罪乡里的‘好好先生,其实是破坏道德的人。孟子认为这种人‘同乎流俗,合乎污世。《红楼梦》里则以一句‘又要自己便宜,又要不得罪了人,把这种人刻画得入木三分。[11]”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孔子、孟子、《红楼梦》的话,以古代作品为喻,可谓形象生动、鞭辟入里。古代作品的内涵精神与课程思政高度契合,可以作为课程建设的有力支撑。但在实际教学当中,古代文学的立德树人课程目标往往事倍功半,所谓作品阅读逐渐功利化、工具化。推其原因,不外四点。
首先,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主导力量,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已经渗透到了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年轻一辈每时每刻都在感受着科技的力量,在传统与现实之间越来越迷失初心。功利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甚嚣尘上。思想复杂而极端的表现在学习上就是坐不住冷板凳,内心浮躁,缺乏严谨的治学态度,与传统文化的距离不断加大,对于先圣先贤和文人学者的微言大义,还有唐诗宋词的绝妙意境都无法形成认同,丧失文化自信。于是,古代文学课程日益沦为毕业考级找工作的砝码,功利化、工具化的学习态度使得课程学习与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榫卯不合。
其次,古代文学是一门传统主干课程,但正因为其传统所以存在模式化教学。“文学史+作品选”“课上讲授+课下阅读”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现在的学情,远远落后于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速度。学生虽然有大量的课余时间,但课下阅读环节仍然形同虚设。古代文学教学与初高中的语文课别无二致,没有表现出高校教学的阶段性特点。“高校的中国古代诗歌教学除在文学史知识及诗歌数量上有所扩充外,大体上还是延续了中学的教学模式。诗歌欣赏或过度渲染创作背景,或大谈知人论世,诗歌讲授仅仅满足于讲章解经,轻描淡写地解释其中几个生疏的字词,或一两处较陌生的诗句,重外围介绍,却淡化文本细读而无法进入到诗歌深处。[12]”传统教学模式或者中学教学方法过于迎合学生,生动有趣的课程内容确实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却无法实现素质的真正提升。另一方面,将文学史课程等同于历史或古代汉语教学,学生无法体会到古典文化的精神内核。讲故事或者难词解析都会让他们误解或厌倦古代文学教学,教师自说自话,课堂死气沉沉,自然就达不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再次,教材的选择范围小,内容陈旧。讲读缺乏针对性。目前古代文学作品选集已经出现多个版本,但高校主要还是采用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其书最早在1962年由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修订再版,无论综合性大学和师范类院校都以之为讲授和自学参考之用。该书编写者皆为资深学者,知识渊博治学严谨。《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作为中文系学生雷打不动的参考书,影响了几代学生古代文学知识体系的建构。然而书出众手,时过境迁,难免有些细枝末节出现偏差。例如,中编第二册介绍苏轼生平时,写道:“绍圣初,又以为文讥斥先朝的罪名,远谪惠州、儋州。”此处儋州应该为海南省西北部儋州,但书中却解释儋州为“治所在今广东省儋县”[13]。在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解题中对于词的内容仅点明“曲折迂回地表达出功业未就的抑郁心情”。此词是辛弃疾爱国词的代表作,充分表现出英雄心灵世界的丰富性和曲折性。解题过于简单,没有涉及“家国之恨”“出世之愁”,不免有以偏概全之嫌,作品思政教育的效果不免大打折扣。虽然瑕不掩瑜,但也预示高校古代文学教学必将迎来变革。同时,中国文化几千年来,经典作品代代有之,如长河绵延不绝。几十年来,古代文学的固态教学模式使学生阅读范围仅限于作品选,造成古代文学的缩量教学,影响了教学效果。
最后,古代文学作品无法兼顾全体学生,体现不出因材施教的差异性。学生由于成长环境、以往知识积累、个性发展和兴趣爱好等因素,对于文学作品的接受和鉴赏能力因人而异。在有限的课时内,教师运用统一的教材不可能面面俱到,由此就会出现“吃不饱”和“吃不了”的困境。有的学生停留在字词难句的理解层次,但基础扎实的学生又迫切需要超越文字获得更多的精神愉悦和美的感受。以往统一的模式和单一的教学方法,明显应对不了学生多方面的学习要求,导致课堂活力不足,不能形成师生间的良性互动。教师的思政意识不足,授课止步于专业知识的灌输,激发不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无法深入得到更高层面的精神道德熏陶。
针对以上古代文学教学中的问题,必须深入发掘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作品阅读的形式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才能既夯实专业基础,又能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达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的。
三 作品阅读推进课程思政的策略分析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和核心课程。长期以来,在不断研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全面系统的教学理念。其中包含几代教师经验的总结,但面对新的时代契机,也要与时俱进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化思路,才能提升教学效果,促进课程思政建设。
首先,阅读文本的多维选择。突破原有教材限制,以古代作品为对象,进行多角度遴选。对于思政教材而言,更倾向于思想的先进性,即作品要给学生带来积极向上正面的精神引导。另外,在阶级社会中,文学作品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即便同一个人的作品,也会因不同时期,不同的生活阅历而表现出不同主题。要从作品中考量作者的政治倾向,选择符合人民利益,促进国家民族长久发展的作品。此外,注重反映健全正常的人格修养的作品,避免极端偏激和低级趣味。比如,朱敦儒《水龙吟》创作于南渡之初,“回首妖氛未扫,问人间、英雄何处。奇谋报国,可怜无用,尘昏白羽。铁锁横江,锦帆冲浪,孙郎良苦。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泪流如雨。”感时伤世,心系天下,抒发出对南宋苟且偷安投降小朝廷的愤恨,希望英雄人物匡扶社稷,救百姓于水火之中。风格慷慨沉郁,唱出时代的悲凉,反映出作者拳拳爱国之心。但其后期创作的《聒龙谣》:“惊尘世,悔平生,叹万感千恨,谁怜深素。群仙念我,好人间难住。劝阿母、偏与金桃,教酒星、剩斟琼醑。醉归时、手授丹经,指长生路。”则向往天上逍遥快乐的生活,充满对人生的幻灭之感。这种悲观主义、虚无主义人生观不利于本科生乐观向上的价值取向的形成。
其次,提高教师思政意识,“以点带面”,优化文本解读能力。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从何切入点解读文本主要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所谓作品无论艺术性、思想性都具有无限阐释的空间。以往教师在解读作品时,往往聚焦知识点的传授,很少关注思政内容的设定和讲解。提高思政意识,需要改变讲故事、查难字、疏文意的解读模式,强化对作品思想内容、道德情操的阐释,发掘思政元素,善于以德育之“点”带动整体教学之“面”。关注学生思想状况,及时调整授课内容,做好课程育人教学设计。找准作品与现代社会,知识传授与品德修养之间的契合点。通过对作品的新时代阐释,优化文本解读能力。既渗透德育教育,又助推专业提升。
最后,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知,深入思考古代作品,理解其精神实质。“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动这一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打牢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科学思想基础”[14],通过课堂教学,形成统一认识、统一思想。行,强化作品思维能力,提高学术水平。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作品的内在规律和实践逻辑。扩大范围、分析材料、融会贯通,形成正确的思想指引和广博的知识体系。举办课后读书研讨会,鼓励学生自主分析解读作品,将专业理论、人文情感、理性精神融会贯通,领会作品中文化精髓和时代精神,提升思想境界。形成教师传授—学生理解—思想熏陶—自主提升的教育闭环,将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大学阶段是塑造青年一代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时期。正确的价值取向无论对于国家社会,还是其本人的发展都至关重要。教学过程不能只考虑学生能力的培养,知识体系的构建,更重要的是对于他们思想的引导和价值观的塑造。发掘作品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是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必由之路。教师应该以古代作品为蓝本,聚焦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建设,培养学生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心,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参考文献:
[1] 阮元.春秋左传正义卷三十五: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09:4297.
[2] 欧阳修.欧阳修集编年笺注卷四十三[M].李之亮,笺注.成都:巴蜀书社,2007:184.
[3] 黄濬.赵凤昌所记之冯子材[A].花随人圣庵摭忆[M].李吉奎,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13:471.
[4]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OL].(2020-06-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12/t20201231_508361.html.
[5] 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A].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卷四[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33.
[6]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A].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卷四[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0.
[7] 朱熹.玉山刘氏义学记[A].全宋文:卷五六五七[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119.
[8] 习近平: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A].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卷四[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12.
[9] 周密.武林旧事:卷三[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9:142.
[10] 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0603656.
[11] 习近平: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A].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532.
[12] 赖振寅,方丽萍.弦歌不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论稿[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244.
[13]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24.
[14] 中共中央宣传部.如何理解毫不动摇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M].学习日报社,北京:人民日报社,2021:31.
作者简介:梁梅(1978-),女,汉族,宁夏银川人,古代文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宋元文学,古代诗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