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妍 施柯沁
摘 要:基层教学组织是高校最基础的组成单元,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近年来,受职能模糊、功能失位的影响,基层教学组织发展进入低谷期,完善和创新基层教学组织的呼声日益高涨。新文科背景下,基层教学组织必将承载更厚重的使命、需要挖掘更具时代性与大局观的职能。对我国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发展历史进行回顾,分析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定位和功能,进一步从建设原则、建设理念、建设内容和建设评价四个方面提出基层教学组织高效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文科;基层教学组织;教师教学能力;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0-0093-05
Abstract: Basic teaching organization is the most fundamental uni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plays an active role in improving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and ensuring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talents. In the past decade, the development of basic teaching organizations has entered a trough period due to vagueness and dislocation of functions. The voices of improving and innovating basic teaching organizations have been increasing day by da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liberal arts, basic teaching organizations will surely carry a heavier mission and need to explore functions with a more contemporary and overall view. By reviewing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basic teaching organizations in our country, positioning and functions of basic teaching organization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liberal arts are also be analyzed. This paper further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for efficient construction of basic teaching organizations from four aspects, which include construction principles, construction concepts, construction content and construction evaluation.
Keywords: new liberal arts; basic teaching organization;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基层教学组织作为高校开展教学和教研活动的基本单位,在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推进教学研究与改革、促进教师成长与专业化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21〕10号)、《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加强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促进教学能力提升的指导意见》(苏教高〔2022〕1号)等文件均指出大力推进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2018年5月,时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对接会上指出,要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等“四新”建设。2022年2月,吴岩司长在全国高教处长会上再次强调,“四新”建设正逐步改变中国高等教育的样貌,应当从教育思想、发展理念、质量标准、技术方法、培养范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新文科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旨在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新文科背景下,如何从学科联动的视角出发,提升高校教师教书育人水平,培养高质量复合型人才,对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进一步完善、创新提出更高要求。
一 文献综述
(一)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发展回顾
彭妍[1]发现,我国最早的基层教学组织可以追溯到清朝洋务运动时期。陆国栋等[2]认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基层教学组织模式与政治经济发展进程相适应,经历了初步建立、探索发展、渐进式微三个阶段。洪志忠[3]按照教研组在不同时期的职能,将其发展历程分为初创期、定型期、恢复和转型期及虚化期四个阶段。
(二) 我国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发展现状及困境
近年来,我国高校基层教学组织不断式微的发展态势引起众多学者关注。商思争[4]提出,相较于基层科研组织,基层教学组织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王秀梅等[5]发现,目前我国基层教学组织人员流动和对外交流的频次较少,行政权力较低,教研活动不能定时开展。徐里、曹珊[6]进一步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基层教学组织的困境总结为教学和科研的发展不平衡、行政和学术的界限不清晰、学科和专业的结合不紧密。
2018年起,加快推进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呼声日益高涨。国家层面接连公布17份与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相关的文件和通知,23个省区市配套出台了相应的实施方案。洪志忠[7]认为,在政策与项目的双重驱动下,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正不断健全。
(三) 我国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创新途径与策略
针对我国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发展困境,学者们结合高校实践提出创新策略与质量提升路径。洪明等[8]提出应当推进课程群建设,进一步优化师资配置,加大课程组建设的资源供给及投入力度;吴晓蓓[9]从组建教师教学共同体、改革教学管理组织网、增强交叉学科凝聚力等方面总结了基层教学组织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何玲等[10]认为通过实现“专创”与“教研”融合,可以更好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在高校“双一流”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屈恺等[11]创新性地提出可以引入企业管理目标与关键成果法(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 OKR)思想,使各基层教学组织活动与高校办学方向与发展规划有效衔接,建立自下而上的教学目标管理体系。
现有文献剖析了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发展中面临的困境,指出改革的必要性与具体方向,并结合高校实践提出完善建议,但新文科背景下,如何更加高效地推进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研究有待深入。本文旨在结合时代背景,在阐释新时代基层教学组织定位与功能的基础上,从建设原则、建设理念、建设内容与建设评价等方面提出高校基层教学组织高效建设的对策建议。
二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内涵与发展沿革
(一)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内涵
从狭义来看,高校基层教学组织仅指普遍意义上的教研室;而从广义来看,系部、教学团队、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验中心、教研室、教研组与课程组等都可被归类为基层教学组织的范畴。基层教学组织职能的有效发挥在保证教学质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二) 我国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发展沿革
1 初创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受苏联模式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高校采取“学校-系”两级管理模式,系下设教研室,教研室即成为我国高校内部最基层的教学组织。于1950年出台的《高等学校暂行规程》规定,教学研究指导组主要负责本组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定、修订教材、交流教学经验和方法等。截至1956年,我国大部分高校设置教学研究指导组(简称“教研组”),后改名为教学研究室,教研室制度正式建立。
2 兴盛期
1961年,《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高教六十条)出台,其中专门论述“教学研究室是按照一门或者几门课程设置的教学组织”,对教研室的设置和地位做出明确规定。1978年,《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颁布实施,指出“教研室是按专业或课程设置的教学组织,同时也是进行教学研究的基本单位”。改革开放后,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学科交叉联动的多重影响下,部分学校将教研室的职能从教学和科研两方面进行细分,初步形成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高校基层组织体系。
3 低潮期
20世纪末,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形式的转变,原有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再满足时代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国家教育委员会直属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机构管理暂行办法》于1988年出台,指出“高等学校可以有重点地设立相对稳定、确有特色而又精干的研究机构”。1999 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实施,高校开始拥有内部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权利。受科研工作被强化的影响,我国高校转而学习欧美高等教育模式,设立科研所或科研中心作为基层学术组织,教研室因而被缩小、边缘化甚至撤销,少数尚存的教研室也被架空权责。受评奖评优和职称评聘体系影响,高校普遍“重科研、轻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教学活动的有效推进与创新,对于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学能力的提升产生了负面影响。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部分地区高校尝试评聘教学型教授,鼓励并支持教师分类发展,“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有所改善。
4 创新期
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颁布实施,规定“要提高教师业务和教学能力,完善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随后,中央和地方接连发布相关文件,从政策层面力促高校推进基层教学组织完善和创新,部分高校逐渐恢复教研室的基层教学组织职能,并积极探索基层教学组织和基层学术组织相融合的建设路径。2021年7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布《关于开展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借助“互联网+”平台构建虚拟教研室,积极探索信息化时代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路径,实现教研室间、学科间、高校间的信息及资源共享。
三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定位与功能
(一) 相关政策评议
经历了十多年的低潮期后,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均意识到基层教学组织边缘化对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的负面影响,国家层面接连出台相关政策予以推动,高校则开始积极探索基层教学组织质量提升和创新发展路径,教研室的职能逐渐恢复。
教育部、财政部于2006年共同启动“教学团队”建设,鼓励高校基于课程组和教研室创建教学团队。2012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特别指出要完善基层教学组织。同年9月,五部一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再次强调“高等学校要建立健全基层教学组织,坚持集体备课,完善青年教师参与教学团队、创新团队的制度”。上述文件的颁布表明基层教学组织的建立健全,在发挥教学名师积极示范作用、实现优秀教学资源共享、打造高质量的教学团队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2019年,一流本科专业及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双万计划”正式落地实施,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建设与发展逐渐向世界先进发达国家靠拢。在“双万计划”的建设中涉及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相关内容,提到要将“教师全员纳入基层教学组织,强化教学研究”,强调基层教学组织全员全覆盖。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信息采集表中,有专门一项用以统计高校“加强师资队伍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主要举措及成效”。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学科交叉与联动对教师教书育人及自身专业化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在中央、地方政府、高校的联合驱动下,进一步明确高校基层组织的定位,发挥其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打造教学团队等方面的功能,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二)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定位与功能
1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定位
一方面,作为高校教学活动最基本的单元,基层教学组织以课程组或教研室为单位,制订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是高校自上而下进行网格状管理的最终落脚点。另一方面,承担相似课程的教师归属于同一基层教学组织,可以进行教学经验的交流和教学资源的共享,不仅有利于“老中青传帮带”机制的运行,也能够有效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因此,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既是行政场所和学术场所的综合体,也是教师联络感情、培养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的地点。
2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功能
“四新”建设要求高校重构组织模式,深化理论研究,创新内容方式,构建实践体系。结合高校教学实践及新文科提出的新要求,我国基层教学组织的职责和功能可以概括如下。
1)支持日常运行。教书育人是高校的核心工作,承担教学任务理应是基层教学组织的首要职责。高校日常教学运行过程中,基层教学组织的功能包括:制订教学计划并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行业变革需求对课程体系结构进行动态优化;组织教师完善教学大纲,适时适度嵌入课程思政元素;规范日常教学管理,检查教学进度,组织同行间听课,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制定融入过程性测评与终结性测评的学生学习评价方式,以评促学;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并开展同行互评。
2)开展教研活动。整合式推进日常教学与课程、教材及课程思政示范中心等建设项目,围绕上述相关工作开展教研活动,一方面解决教师在学校课程实施过程和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真问题,另一方面促进多维度高层次教学成果的形成。基层教学组织在开展教研活动方面的功能具体包括:引导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方针,将优秀的教学经验和方法运用到实践中;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改革活动,建设并动态更新课件、习题集、案例集和思政元素等教学资源,积极尝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研究型的“教”促成研究型的“学”,训练并提高学生的高阶能力与全面素养。
3)培育教师队伍。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打造优秀教师团队是一所高校、一个专业、一门课程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培育高质量教师队伍方面,基层教学组织的具体功能包括: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必须坚守的红线,持续开展师德教育和学术道德教育;完善教研室内部导师制度,对青年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职业生涯规划等进行指导;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讨,引导教师积极参加讲座、培训、进修等活动,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
四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关键问题与对策
(一) 建设原则
1 以人为本,优化教师教学能力
教师是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核心组成要素,基层教学组织设立的根本目的是为教师服务。国家出台的多项文件均要求实现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取得显著提升,更是在“金课”的基础上提出努力打造中国“金师”的目标。吴岩在2022年全国高教处长会上提出“教改改到痛处是教师”,并强调要持续强化组织建设。基层教学组织在建设过程中应注重满足教师多方面要求,在经验传承、信息共享、培训交流等方面搭建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与全面素养的提升。
2 立德树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传统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往往将教师置于主导地位,因此基层教学组织也通常以服务教师作为出发点。但教学二字,除了“教”还有“学”。只关注教师个人的学科背景或职业发展,忽视学生视野的拓展与综合素质的提升,将不利于高水平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层教学组织应该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针对社会与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调整教学理念和方法,使得基层教学组织不仅是“教”的组织,更是“学”的组织。
3 因地制宜,体现高校发展特色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健全,我国高校也体现出差别化的发展方向与特征。外部环境的变化要求基层教学组织的职能随之调整,不同类型的高校应结合自身性质和发展实际建立不同模式的基层教学组织。研究型大学需要厘清基层教学组织和基层学术组织的边界,既要明确分工又要紧密联系,两者之上设教师发展中心或其他建制,逐步调整目前“重科研轻教学”的做法。而以教学为主的应用型大学或教学研究型大学则可以在保留教研室的基础上对其功能进行完善,引入科研学术职能,并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融入课程教学中。
(二) 建设理念
1 成果导向
基层教学组织的最终目标是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培养什么样的人”决定了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理念与模式。基于成果导向理念,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应当从过去关注学科逻辑和专业逻辑转向重视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鼓励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利用学校的教学和实践资源开展创新活动。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之下,还可以通过基层教学组织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进行学科交叉与联动,以期实现跨学科跨专业背景的综合性教学,培养复合型人才。
2 需求导向
基层教学组织应当关注教师的现实需求,从制度建设、运行机制、团队构建等方面推动教师能力提升和专业化发展。首先,应加大对基层教学组织的相关投入,保证其开展正常学术活动需要的场所、设备、经费等,鼓励教师外出培训交流;其次,基层教学组织应在中央、地方、高校相关政策的指引下形成规章制度及团队文化,定期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使教师产生团队归属感;最后,建立健全绩效考评机制,在教师聘任、评奖评优、职称晋升等方面设立考核机制及奖励机制,提升教师参与教学活动的动力与内驱力。
3 研究导向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在建设过程中,应突出对教师研究意识的强化与研究能力的反哺。一是树立科教融合的理念,融科学研究方法于教育教学。鼓励教师以研究为导向开展教学活动,及时更新自身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教育思想及教育理念,促进科研与教学在内容上相互渗透;二是开展研究型教学,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培养学生愿意思考、乐于思考的习惯。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提高学生基于问题导向的创新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形成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三) 建设内容
1 基于课程模块组建基层教学组织并遴选负责人
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置基层教学组织。以课程组形式为例,将教学内容相近或彼此间有联系的课程归属到一起,该基层教学组织由课程的任课教师构成,并选择其中教学经验丰富、能力突出的老师作为负责人,全面负责组织内的课程设置、教学研究及科研活动。建立基于负责人制度的基层教学组织能够实现科研与教学的融合,同时便于对科研和教学实施一体化管理。
2 准确定位基层教学组织并赋予明确的职责范围
基层教学组织作为高校自上而下管理的基点,行政事务和教学事务往往并行推进。我国高校行政化程度较高,行政工作占据教师大量时间,影响其教学投入。因此,要实现基层教学组织的完善和创新,应当对其职能和分工做出明确定位,行政权力应置于学校和学院(系)层面,学术权利则回归教师,尊重学术权威和学术自由,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的自主性。
3 借力科技赋能构建延展式教学研讨的载体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应致力于培养复合型、创造性、国际化人才。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为高校间信息互通共享搭建了桥梁,组建跨学校、跨学科的教学研究中心成为可能。2022年的全国高教处长会上,吴岩提出我国将建设首批439个虚拟教研室试点,打破学科和专业背景之间的隔阂,为学科融合交叉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高校可借助科技创新建立跨学科、跨院校、跨地区的基层教学组织,促进学术交流和经验分享的同时,通过泛在学习与研讨,提升教师的个人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
(四) 建设评价
1 全面监控,构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情况不仅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能力,更与学生的培养效果紧密相关。对影响教学质量的每个活动进行全面监控,有利于尽早发现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并及时改进,因此构建基层教学组织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尤为重要。授课前,各教研室或课程组对教学计划进行制订、修改、完善,基于教学计划安排教学任务,组织教授同一门课程或相似课程的老师集体备课,撰写或修改教学大纲,安排教学进度,编写教材、习题集、案例集等;授课时,引导同行间相互听课学习,组织青年教师跟听课程或安排优秀教师开设公开课;授课后,基于定期举行的教研活动开展教师说课和试讲,并鼓励同行互评。每一环节中暴露出的问题或值得借鉴之处都应及时总结,在内部进行经验交流与共享,这将有助于促进整个教学共同体建设质量的提升。此外,基层教学组织作为高校教学活动的基础和落脚点,其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健全也能由点及面地影响整所学校,提高学校整体的办学质量。
2 分层分类,健全高等教育评价方法
对于高等教育的评价,目前主要有国家主导的高等教育评估和社会专业机构出台的大学排名两种,在创新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背景下,分层分类进行评价具有现实意义。首先,针对不同类型的高校应设置不同的评价指标。对于研究型大学,其基层组织分为基层教学组织和基层科研组织(科研中心)两类,两者相辅相成,针对研究型大学基层教学组织的评价应以衡量教学成果为主。而偏重教学的应用型大学或教学研究型大学,其基层教学组织往往承担着一定的科研职能,在评估时除关注教学质量外还应设置科研成果相关指标。其次,高校评价体系中教学相关内容所占比重应有所增加。当前的高等教育评估体系中,与科研成果或科研水平相关的指标较多,不利于基层教学组织的完善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建议在评价体系中适度增加衡量教学成果的指标,如教研课题和论文数量、教学比赛获奖、教学成果奖等。最后,评价主体的单一性会导致评价结果出现偏差,建议丰富高等教育评价主体。除政府和社会机构之外,建议纳入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等主体,从教师的教学能力及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提出全方位多角度的意见。
3 以评促建,完善高校教师激励机制
针对一线教师开展评价,应当进一步规范其绩效考核方法和流程。目前多所高校已出台科研奖励相关办法,取得一定科研成果的教师除在评奖评优、职称晋升中取得优势外,还能获得物质上的津贴,而以教学为主或承担教学任务较重的老师在收入上则处于劣势地位。这一现状不利于调动一线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建议相关奖励和津贴逐步向教学人员倾斜,建立健全教师绩效考评体系,鼓励其参与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从对基层教学组织的评价出发,基于目标责任制的考核显得尤为重要。对基层教学组织的考核能够调动其完善和创新的积极性,实现其平稳运行和快速发展。
五 结束语
我国新文科源于新国情,适应新国情。在人才培养方面强调创新、适应与卓越,课程设置及教学手段等方面适应时代发展特征,这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文学科基层教学组织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作为高校教学体系中最基础的环节,我国基层教学组织历经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初创期和改革开放前后的兴盛期,受设置失序、职能模糊、功能错位等因素影响,出现了近十年的低谷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学科融合的大背景下,从国家、地方政府到高校自身,均出台多项文件关注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基于当下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存在的缺陷和问题,本文认为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因地制宜的建设原则,从成果、需求、研究三大导向出发创新建设理念,基于建立课程模块并遴选负责人、明确定位和职责范围、借力科技赋能促进教师成长等角度思考建设范式,并从内部质量保障体系、高校分层分类评估体系、高校教师激励体系三个方面对建设成果进行评价,以期在新文科背景下推进基层教学组织高效建设。
参考文献:
[1] 彭妍.一流本科视阈下的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7.
[2] 陆国栋,孙健,孟琛,等.高校最基本的教师教学共同体:基层教学组织[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58-65,91.
[3] 洪志忠.高校基层教研室的演化与重建[J].大学教育科学,2016(3):86-92.
[4] 商思争.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J大学的一个案例研究[J].大陆桥视野,2022(11):102-104,107.
[5] 王秀梅,韩靖然,马海杰.新时期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改革与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2020(10):62-68.
[6] 徐里,曹珊.新时代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发展困境与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2,30(22):17-19.
[7] 洪志忠.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变革与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20,40(19):62-68.
[8] 洪明,李丰琇,杨文新.基于课程组的地方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实践与探索—以新疆农业大学为例[J].大学,2022(28):14-18.
[9] 吴晓蓓.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高质量建设与发展--以名师工作室、虚拟教研室为例[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6(4):16-21.
[10] 何玲,杜哲,陈影.高校“专创、教研”双融合视角下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研究[C]//202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论坛论文集.河北农业大学国土资源学院,2022:4.
[11] 屈恺,李军,梁晓,等.OKR在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构建中的实践与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23(46):97-100.
基金项目:202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重点课题“高校学院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研究与实践”(2023JSJG180);2023年南京审计大学校级重点课题“金融科技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2023JG008)
第一作者简介:刘妍(1981-),女,汉族,江苏姜堰人,博士,教授,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三农”保险,高校教师教学发展。
*通信作者:施柯沁(1993-),女,汉族,江苏常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