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黏土软基振冲碎石桩处治效果分析

2024-07-11 09:18:27桓宇
西部交通科技 2024年3期
关键词:单桩路堤黏土

桓宇

作者简介:桓 宇(1981—),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公路工程施工。

为分析红黏土软基振冲碎石桩处治效果,文章利用有限元软件进行模拟计算,并与现场试验结果对比确定数值模拟的准确性。分析计算结果和现场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碎石桩处治后工后地基沉降得到了控制,有利于孔隙水压力消散;单桩承载力和复合地基承载力均达到了设计要求,说明采用碎石桩处治后地基承载力明显提升,达到了预期的处治效果。

红黏土软基;振冲碎石桩;沉降;孔隙水压力;承载力

U416.1A280993

0 引言

红黏土软基含水量高、天然孔隙比大、承载能力差,因此在路堤施工前必须进行加固处理。如直接在红黏土软基上填筑路堤,在施工荷载和自重荷载作用下,可能会产生严重的不均匀沉降,破坏道路结构。振冲碎石桩的施工工艺简单、施工工期短、成本低[1],桩体透水性好,可以加速地基土固结,降低软土地基沉降,提升地基承载力。我国的专家和学者通过多年研究,总结出大量软土地基处治方案[2-3],但由于各地地质情况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处治方案还需要根据现场情况进行调整。本文以高速公路红黏土软基振冲碎石桩处治为研究背景,采用数值模拟分析和现场试验两种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对比分析确定数值模拟计算结果的准确性,确定红黏土软基振冲碎石桩处治效果。

1 红黏土软基振冲碎石桩处治方案

1.1 工程概况

某高速公路采用双向八车道设计,设计车速120 km/h,整体式路基设计宽度为39 m,分离式路基单幅设计宽度为19.5 m。道路按公路-Ⅰ级荷载设计,沿线有多座桥梁、隧道、涵洞和通道,路基挖方和填方工程量大。道路沿线地势起伏较大,最大高差约200 m,线路穿越河谷地区、低中山区和盆地。盆地地区地势平缓,地面高程1 200 m左右,地层为粉质黏土、红黏土等,其中红黏土含水量高,地基承载能力差。公路沿线气候条件冬季寒冷,夏季不热,年最高气温为35.2 ℃,最低气温为-16.7 ℃,平均气温为10.4 ℃。降雨量充沛,年降雨量在950~1 200 mm,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6~9月。该地区地下水为裂隙水和孔隙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道路沿线特殊岩土主要有软土和红黏土,红黏土地基分布于大部分路段,主要有原生红黏土和次生红黏土两类。

1.2 红黏土软基振冲碎石桩处治方案

K13+270~K13+420段位于盆地地区,该路段为红黏土软基,地下水埋深较浅,含水量高、孔隙比高,地基承载能力较差。地基土表层为非饱和土,厚度为2.5~4.0 m,表层土以下为饱和土体,红黏土总厚度约21 m。为提高地基承载力,拟采用振冲碎石桩进行加固处理,按照设计要求,处治后该路段地基承载力≥160 kPa,工后容许沉降量≤30 cm。

采用振冲碎石桩处治红黏土软基,可排出地基土内部的水分,加速基础排水固结,提升地基承载能力。振冲碎石桩施工方案如下:碎石桩设计桩径为0.5 m,采用正三角形布置,桩间距为1.5 m,设计桩长为20 m。所选碎石材料含泥量应≤5%,碎石粒径范围为20~40 mm。振冲碎石桩完工后,桩顶摊铺50 cm厚砂砾石垫层,并在碎石垫层中间铺设一层土工格栅。碎石桩处治范围应超过路基坡脚2 m,并在路基边缘设置浆砌片石护脚。

2 建立模型

2.1 原地基设计参数

按照路堤设计要求,选择K13+270~K13+420段典型断面为研究对象,路堤填筑高度为8 m。路堤顶面宽度为39 m,路基计算宽度为190 m,基础计算深度为25 m,边坡坡度为1∶1.5。路堤沿路基中心轴对称布置,选择一半路基作为研究对象[4],其顶部宽度为20.5 m,计算宽度为95 m,深度为25 m。

2.2 计算参数

根据施工现场勘察资料和室内试验结果,得出模型各部分计算参数如表1所示。

2.3 边界条件

红黏土地基下部为基岩,根据计算要求确定边界条件:模型底面全约束,模型顶面自由,模型侧面X、Z方向约束,Y方向自由。

红黏土软基振冲碎石桩处治效果分析/桓 宇

2.4 网格划分

利用有限元软件对模型网格进行自动划分,设置边界限制条件、网格控制属性和单元类型。为提高计算精度,本文采用十节点修正二次四面体孔压单元进行模型网格划分[5]。振冲碎石桩模型如图1所示。

2.5 加载工况模拟

路堤填筑分10层加载,每两层加载时间间隔为10 d,填筑总时间为100 d,原状地基沉降计算结果如图2所示。

分析图2可知,路堤顶部出现了明显的不均匀沉降,路基中心位置沉降量最大,达62.41 cm,路肩位置沉降量为39.67 cm,会对路面造成破坏。工后地基顶面沉降量为34.62 cm,超过了设计要求30 cm,路基路面结构容易产生破坏。因此,原地基不满足设计要求,本项目采用碎石桩进行加固处理。

3 红黏土软基振冲碎石桩处治效果分析

3.1 工后地基沉降与孔隙水压力计算结果分析

路堤填筑完成后对复合地基沉降和孔隙水压力进行计算,分析红黏土地基振冲碎石桩处治效果。整理计算数据绘制地基顶面沉降变化曲线如图3所示,分别计算深度为4 m、10 m和20 m位置的地基孔隙水压力,绘制变化曲线如图4所示。

分析图3地基顶面沉降变化曲线,发现在路堤填筑完成后地基顶面沉降早期较大,后期逐渐下降并趋稳。在完工后的前100 d,地基顶面沉降量增幅较大,平均增速为0.225 cm/d。然而,在100 d以后,地基沉降速率明显下降,从100 d到360 d沉降量仅增加了0.7 cm,增幅很小,且在150 d以后沉降量基本没有增加,说明地基已趋于稳定。地基顶面总沉降量为23.20 cm,远低于设计要求的30 cm,说明采用振冲碎石桩处治后红黏土软基承载力明显提升,地基没有产生较大的沉降变形。

分析图4曲线得出,随深度增加地基孔隙水压力不断提高,在路堤填筑完成后孔隙水压力逐渐消散,碎石桩处置深度孔隙水压力消散速度快,超出处治深度消散速度较慢。深度为4 m和10 m位置的地基孔隙水压力在完工后消散速度较快,在60 d以后基本稳定,且在后续没有出现大幅度升降变化。深度为20 m位置的孔隙水压力消散速度较慢,在150 d逐步达到稳定,分析原因是由于这个深度超出了碎石桩的处治范围,孔隙水压力消散速度慢,在工后一段时间内出现了陡增陡降现象。与深度为4 m和10 m位置相比,深度为20 m位置孔隙水压力消散速度慢,说明采用碎石桩处治后地基土孔隙水压力消散速度快,碎石桩处治效果好。

3.2 单桩承载力计算与试验结果分析

按照设计要求,单桩承载力特征值不低于125 kN,按照单桩承载力试验荷载进行模拟加载,计算在不同加载阶段桩顶沉降量,绘制桩顶沉降变化曲线如图5所示。

在施工现场制作试桩,开展单桩承载力试验,最大试验荷载250 kN,分九级加载,第一级加载荷载为50 kN,而后每级增加25 kN,分五级卸载,每级荷载50 kN。在试验过程中记录桩顶沉降量,绘制Q-S曲线如图6所示。

对比分析桩顶沉降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得出在模拟加载和试验加载过程中,桩顶沉降逐渐增加,且最终沉降量均<40 mm,说明单桩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根据数值模拟计算,桩顶沉降量的最大值为29.42 mm,满足设计要求。现场单桩承载力试验中,桩顶沉降量最大值为29.71 mm,与计算结果相近。结合其他试桩试验结果,各单桩的承载力特征值均高于125 kN,说明碎石桩单侧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

3.3 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结果分析

模拟复合地基承载力进行加载,计算地基顶面沉降量,绘制地表沉降变化曲线如图7所示,并与现场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确定复合地基处治效果。地基承载力不低于160 kN。现场试验最大荷载为320 kN,分九级加载,第一级加载荷载为64 kN,而后每级增加32 kN,分五级卸载,每级荷载64 kN。在试验过程中记录地基顶面沉降量,绘制P-S曲线如图8所示。

对比分析了复合地基承载力的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得出结论:实测地基顶面最大沉降量与计算值十分接近,且均<40 mm,说明计算结果准确,可用于指导现场施工。复合地基顶面沉降量的计算结果最大值为36.62 mm,实测最大值为36.74 mm,二者比较接近,且均<40 mm,说明采用碎石桩处治后地基承载力达到设计要求,达到了预期的处治效果。

4 结语

为检验红黏土软土地基振冲碎石桩处治效果,利用有限元建立模型对工后地基沉降量、孔隙水压力、单桩承载力和复合地基承载力进行计算,并与现场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路堤填筑完工后,地基顶面沉降在100 d基本稳定,且总沉降量满足设计要求;碎石桩处治深度内地基孔隙水压力消散速度快,影响范围外孔隙水压力消散速度慢,说明采用碎石桩处治后地基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2)桩顶沉降量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和现场实测最大值接近且均<40 mm,实测单桩承载力特征值高于125 kN,说明单桩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

(3)复合地基顶面沉降量最大值计算值和实测值分别为36.62 mm和36.74 mm,二者比较接近,说明数值模拟分析结果准确,采用碎石桩处治后地基承载力达到了设计要求,加固效果好。

参考文献

[1]翁振荣.浅谈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桩)复合地基施工技术在软基处理中的应用[J].黑龙江交通科技,2021,44(12):268-269.

[2]邵宗鹤.碎石桩结合反压护道法在公路软基处理中的应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1(3):180-182.

[3]徐 俊,韩文喜,魏 浩,等.碎石桩联合PVD软基处理效果数值模拟[J].建筑结构,2020,50(S2):679-684.

[4]刘国华.碎石桩的滨江公路软基处理数值模拟及处治方案[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8,41(10):84-85.

[5]马丽琴.软基振冲碎石桩承载力机理与治理技术研究[J].青海交通科技,2017(4):61-63,82.

猜你喜欢
单桩路堤黏土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与研究
不一般的黏土插画
路堤下CFG桩复合地基稳定分析方法探讨
基于单桩竖向承载力计算分析研究
工程与建设(2019年2期)2019-09-02 01:33:52
黏土多肉植物
报纸“黏土”等
好孩子画报(2018年1期)2018-04-14 02:04:16
刚性嵌岩桩单桩刚度系数推导
上海公路(2017年2期)2017-03-12 06:23:40
一起读吧
多年冻土区铁路路堤临界高度研究
基于ABAQUS软件的单桩静载试验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