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留白与审美意境研究

2024-07-11 15:05王又平海晓龙
百花 2024年4期
关键词:虚实留白中国画

王又平 海晓龙

摘 要:留白是中国艺术的精髓之一,它在长期的美术发展过程中也逐步成为一种绘画表现方法。中国画留白反映了中国美学核心思想,传达了“大道至简”的中国文化精神,是中国画相较于西方绘画最为典型的艺术语言。在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发展中,儒、释、道思想为中国画留白奠定了哲学基础,使其在空间构图、虚实结构、笔墨色彩等方面能营造出独特的审美意境。中国历代画家通过留白使画面更加简约、空灵,引人无限遐思。留白不仅能提升中国画的审美意境,更能彰显中国文化特有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中国画;留白;审美意境;虚实;儒释道

在漫长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中国画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闪耀的明珠。从世界美术的发展历程来看,西方传统绘画追求写实,以“再现性”为主要特征,而中国传统画追求写意,崇尚“气韵生动”,注重“意境美”的创造。在中国画创作中,留白是至关重要的表现手法与艺术语言,中国画留白能够使画面更加空灵,更具意境。历代画家善于运用留白创造审美意境,画面中笔墨与空白相互生发,其言有尽而意无穷,彰显了中国文化独特的精神气质。本文对中国画留白的发展进行追溯,基于艺术画面中蕴含的智慧之学,探究中国画留白的哲学渊源,研究中国画留白与审美意境。留白反映了独具东方韵味的中国美学,是中华文明的魅力所在,值得新时代美术研究者去探索与实践。

一、中国画留白的哲学渊源

中国画是具有哲学性的绘画,留白作为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哲学思考。关于中国画留白的艺术精神可追溯到老庄哲学,在漫长的演变与发展过程中,它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构图章法与审美体系。中国画留白极具东方美学特色,历代画家就是不断运用这一绘画表现方法营造中国画的审美意境。

(一)中国画留白的哲学源起与发展

留白的起源与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探究留白之源起,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当时的壁画、彩陶中有“留白”的痕迹,但这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留白。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提出了许多哲学概念与范畴,如《道德经》第二十八章中提出:“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儒家《论语》中记载:“绘事后素。”《庄子·人间世》也曾提道:“虚室生白,吉祥止止。”由此可见,在中国哲学思想中一直都有关于“白”的表述,这为后期中国画留白理论的发展与成熟奠定了基础。

魏晋时期,顾恺之在《画云台山记》中对留白有记载:“清天中,凡天及水色,尽用空青,竟素上下以映日。”在其代表作《洛神赋图》中,置于人物与自然山川之后的空白,可以延伸画面的空间层次,并能带给观者丰富的视觉享受。唐代理论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记载:“大殿东廊从北第一院,郑虔、毕宏、王维等白画。”书中首次提出“白画”二字,可算作有关“白”的概念在中国画论中的正式确立。“白画”虽俗称“白描”,但“淡墨点缀,不着色”的创作方法,也是中国人在绘画创作中追求“简淡”“空灵”的一种体现。

两宋山水画家尤为重视构图,如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其构图极简,仅一叶小舟,一垂钓渔翁,寥寥数笔勾勒出烟波浩渺之感,大面积留白使观者联想到江面的空旷和萧瑟清冷。元代文人画以简取胜,以淡为高,在倪瓒的《渔庄秋霁图》中以虚为实,将留白部分作为渺阔平静的湖面,整个画面不见飞鸟,不见帆影,也不见人迹,传达出空旷孤寂之感,体现了文人画“萧、疏、简、淡”的艺术风格。中国画留白在明清两代发展成熟,被画家广泛应用到了创作中,画家笪重光提出的“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更将留白的运用上升到了美学境界。直至近现代,中国美术理论体系不断完善,留白在中国绘画中依旧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二)哲学思想对中国画留白的影响

以儒、释、道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为中国画留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道家老子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说明了“有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换的辩证关系。庄子的“无极之外,复无极也”指无尽辽阔引发无尽的遐思。佛家《心经》中“五蕴皆空”意为外界皆为虚幻,需淡化外在意识,不受外物干扰,回归清净空灵之心。儒家倡导“中和之美”以及强调对含蓄、和谐的追求等。这些哲学思想对中国绘画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也为留白提供了丰富的哲学依据,并不断影响着中国画留白的发展。

1.“无”的思想对中国画留白的影响

老庄思想是“以虚无为本”的哲学,而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就是道家“有无观”思想的高妙表现。《道德经》第二章、第五章分别提到了“有无相生”“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其中“有”与“无”相生相克,缺一不可,只有内心保持清净空虚,才可以拥有无穷无尽的生命力;第四十一章中也提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音”“大象”因为无形、无声才可以容纳万物,“无”让万物才都有了生机与活力,可见“无”的境界之高。中国画从具体的有限形式过渡到抽象的无限形式,体现了中国绘画的精髓。中国画讲究空灵,“虚无”能使灵气流动,画面才会更加气韵生动。画家通过留白处理画面虚处,虚实相结合才体现出中国画的审美意境。清代八大山人作画时习惯大面积留白,笔触虚实变幻,一气呵成,笔墨的实与空白的虚共同构成了一个生命共同体,带给观者独特的审美体验。

2.“空”的思想对中国画留白的影响

空,是大乘般若学所讲的存于现象之中的本质,是佛学的核心概念。佛教虽是外来宗教,但其在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禅宗思想。《四十二章经》第二十章提道:“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该句意指宇宙间皆为虚空,即“四大皆空”。六祖慧能在《坛经》中讲到了“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虚空能含日月星辰”“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所谓“无相”或“离相”是指人们无需执着于外物,唯有心无所住,把世间之色看作空,空诸一切,内心才无所挂碍,方可生清净之心。由此可见,“空”并非一无所有,而是无相,可容纳世间万物。南宋牧溪深悟禅法之道,是禅宗绘画的代表画家,其作品《六柿图》中六个柿子的变化差异印证了佛学“无相”的思想观点。在空白中寻求自然与真实之美,其简约空灵的生动画面、笔墨处理的虚实意境,体现了禅宗思想对清净空灵之心的重视。

3.儒家思想对中国画留白的影响

儒家崇尚“中庸”之道,追求艺术与道德相融的“和谐境界”与“中和之美”。《尚书》提出:“满招损,谦受益。”《中庸》提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孟子》也提道:“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些都要求艺术应受到伦理约束,追逐不过度的节制性情感。这些思想体现在艺术的表达上,则是追求敦厚、柔和的艺术形象,追求隐秀、简淡的艺术境界,以及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儒家虽没有道禅思想对留白的影响那样直接与明确,但有关绘画的观念——孔子的“绘事后素”与荀子的“极饰反素”,都体现了儒家对平淡、简约之美的追求,这也为中国画留白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留白维持了画面的均衡感,黑与白、虚与实相互映衬,使得画面更加和谐生动。

儒、释、道思想传达出一种“有形”与“无形”相融合、“虚境”与“实境”相生发、“有限”与“无限”相统一的艺术理念,使留白这一独具东方韵味的绘画表现形式应运而生。在中国绘画史中,历代画家不断运用并掌握留白手法,进而创作出许多鲜活、灵动的经典之作,使中国绘画艺术更加绚丽璀璨。

二、中国画留白与审美意境

在中国绘画史中,历代画家追求的是有迹可循却无相无形、超脱世间物象之外的美,往往运用“藏”“隐”“留白”等方法来营造审美意境,为观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中国画追求“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留白是从有限空间与物象中获得的超脱于时空之外的一种审美体验方式,是中国画最为独特的表现形式。历代画家在空间构图、物象虚实、笔墨色彩等方面巧妙运用留白,进而凸显中国画的艺术风格,烘托中国画的审美意境,提升中国画的艺术品位。

(一)和谐统一的章法布局

中国画注重整体感,每一个细节都是画面的组成部分,都要和其他部分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在老庄“知白守黑”观点的影响下,留白成为中国画独特的空间构成形式之一。中国画的意境构成,通常是由画面整体布局决定的,需要把握好画面中的黑白关系、虚实关系、动静关系等。清代汤贻汾在《画筌析览》中指出:“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即虚实相生法。”清代华琳在《南宗抉秘》中也曾说:“于通幅之空白处,尤当审慎,有势当宽阔者,窄狭之则气促而拘,有势当窄狭者,宽阔之则气懈而散。”由此得出,中国画在构图上讲究“知白守黑,虚实相生”,空白部分与笔墨部分具备同等重要的视觉作用。尤其是在宋元山水花鸟画中,通过留白扩大空间层次,大面积的空白服从于整个画面构成的形式美,更营造出幽深、高远、空灵的意境,使得画面更加整体和谐、气脉贯通。

(二)相辅相成的虚实处理

中国画讲究虚实相生,“虚”与“实”相互渗透、相互转化,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美学境界。“空”“无”思想在画面中所表现的是没有任何修饰的“虚”,而留白就是对“虚”的处理。画面中的空白与笔墨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相融方可“无中生有”,使之成为艺术佳作。空白与笔墨的相互协调处理,使画面当中的虚实对比反差得以显现,观者可利用想象去填补画面中的空白,使得“实”在“虚”中体现出来,从而烘托出“实”的力量与美感。中国画中的空白可作云、雾、水、天、地等万象,这不仅是对画面空间结构的经营,更是对画面意境的表达,可带给观者无穷无尽的想象。宋代马远、夏圭在山水画创作中擅长借物留白,空白处的“云”“水”“天”是一种虚空的、无限的形象,通过虚实相结合,表达出回归自然、天人合一与疏空淡泊的理念,这是无法用语言传达出的中国画神韵,正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也从而烘托了中国画的审美意境。

(三)简淡朴素的色彩渲染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有华丽繁复的美,也有平淡素净的美。《易经·贲卦·上九》中曾有记载:“白贲,无咎。”儒家荀子也提出:“极饰反素也。”这可看出中国自古以来对简淡朴素之美的向往。中国画从有色装饰到无色渲染,是艺术的最高境界。画家习惯淡化或褪尽物象的浓艳色彩,擅长借物留白,空白可作水,作天,作烟断,作云断。南宋夏圭《雪堂客话图》中的树干留白与山石留白,近现代齐白石《红衣牛背雨丝丝》中的天空留白,傅抱石《泛舟图》中的湖泊留白,均与他们眼中的物象颜色不同。这些都是画家经过自身“无色”心灵的过滤,运用留白处理后笔下物象的颜色,体现了他们从容恣肆、纵横潇洒的品格。中国历代画家在有色与无色之间,擅于运用平淡素净之美描绘绚烂世界,从而升华了中国画的审美意境。

综上,留白集整体统一的章法布局、相辅相成的虚实处理以及简淡朴素的色彩渲染等为一体,增添了中国画的艺术魅力,营造出引人入胜的审美意境。中国绘画历史悠久,而恰到好处的留白表现出虚实相生的至高境界,它使画面中充满整体感与透气感,同时还具备蔓延至画外的呼应感,让观者融入其中,感受到中国画中蕴含的无限魅力。

三、中国画留白的时代价值

留白,在中国绘画的发展中至关重要,有突出主体、丰富层次、营造意境的作用。发展至今,中国画留白也不断影响着油画、水彩画、视觉设计、建筑、插画、摄影、数字媒体艺术等现当代美术的发展。如著名画家吴冠中在油画艺术中营造东方意境,他通过油彩演绎水墨,使得画面中的空白呈现出江南的风情韵致。在室内设计中,恰到好处的留白可以突出空间主体,予人以无限想象,既能给人审美上的享受,又能创造出空灵飘逸的感觉。在一面具有极简主义的白墙中,仅靠几个水墨笔触,就能在视觉上产生泼墨般的艺术效果,体现出东方艺术含蓄、端庄的韵味。在平面设计中,中国画留白与设计中的反差原则相一致,运用留白处理画面会更具视觉冲击力,而且缩短了观者接受的时间,使信息的传达更为清晰与准确,从而起到快速传播的作用。这些艺术相互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独特的东方艺术,使中国的艺术审美进入了新的境界,得以继续谱写绚丽的艺术神话。

四、结 语

中国画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留白能反映中国美学的核心思想,是中国绘画相较于西方绘画最为典型的艺术语言,因为它可以营造出中国画所追求的“意境美”。画面中的空白与笔墨的虚实融合,可以提升画面的意境与神韵,还可以给观者带来多视角、多维度的审美体验,以有限传达无限,从而营造出独特的情意空间与审美意境。中国画留白是有与无、实与虚的写照,指引着古往今来无数的画家,在继承前人的同时不断创新留白的表现方法,在有限的画面空间中进行无限的探索与实践。

(海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

[2]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3] 葛路.中国画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 朱良志.南画十六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虚实留白中国画
中国画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浅论文人画的虚实
试论黄格胜山水画作品之“留白”的理解和运用
论彩铅素描与古典油画直接画法的共性
浅谈留白在版式设计中的使用
以传奇京剧《化人游》为例谈戏曲虚实论及审美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