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娟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归根到底是两个行”这一重要论断。把握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既要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又要把握基于中国实际实现历史性巨变的规律和道理,以及根据中国实践提炼升华的真理和理论。在探索理论的交织网络、历史的深远脉络以及实践经验的丰富土壤的过程中,揭示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深刻洞见,多维度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规律,有助于深入理解并准确把握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在哪里,并从中真正体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精髓。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中图分类号:D61;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9840(2024)02-0005-07
DOI:10.16713/j.cnki.65-1269/c.2024.02.001
The Three Dimensional Logic of That Adapting Marxism to the Chinese Context and the Needs of the Times Works
MENG Xiangjuan1,2
(1.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China;
2.Party School of CPC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Committee, Urumqi 830002, China)
Abstract: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first proposed the important assertion that "at the fundamental level, we owe the success of our Party and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the fact that Marxism works, particularly when it is adapted to the Chinese context and the needs of our times." To grasp the key of that adapting Marxism to the Chinese context and the needs of the times works, it is necessary not only to recognise the power of Marxist truth, but also to grasp the laws and principles of historical changes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China, as well as the truths and theories refined and sublimated from Chinese practice. In exploring the interwoven network of theories, the far-reaching vein of history, and the rich soil of practical experience, revealing the profound insights of the CPC in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grasping the inner laws of adapting Marxism to the Chinese context and the needs of the times through multiple dimensions, will help us to deeply understand and accurately grasp why adapting Marxism to the Chinese context and the needs of the times works. It helps us to understand and accurately grasp why adapting Marxism to the Chinese context and the needs of the times "can work" and where adapting Marxism to the Chinese context and the needs of the times "can work", and to truly appreciate the essence of adapting Marxism to the Chinese context and the needs of the times from it.
Key word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Marxism; adapting Marxism to the Chinese context and the needs of the times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这一重要论述,在“能”“好”“行”的内在逻辑关联上实现了重大突破,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今时代充满生机活力的原因所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逻辑把握,既要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也要把握基于中国实际实现历史性巨变的规律和道理,以及根据中国实践提炼升华的真理和理论。基于此: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的统一中,把握对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在纵横交错的理论、历史、实践中,实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研究的透彻性。
一、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坚实的理论根基和鲜活的创新精神,成为其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的不竭动力和永恒灵感。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一套理论体系,更是一种活生生的思想力量,不断在实践中绽放新的光芒,推动着理论的繁荣与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源于其对所处时代的准确把握。现代社会的对抗性是马克思在工业革命时期就明确认识到的。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日益成熟,也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日益尖锐,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阶级的对立分化是重要表现,也使西方仁人志士开始思考资本主义的命运和人类社会的未来走向。时代提出了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把握时代脉搏,批判继承人类思想文化的优秀成果,回应时代之问,创立了唯物史观。以唯物史观的基本矛盾原理来分析人类社会的走向和资本主义灭亡的趋势,从历史规律的高度回应时代之问。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为完备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唯物史观的创立,找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2,将社会主义建立在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现实基础之上;剩余价值的发现,使人们“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3,指出了由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实现道路和依靠力量,将社会主义建立在对当时社会准确认识的现实基础之上。基于这两个发现,完成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正是这种富有科学性的理论,找到了实现全人类解放的现实路径,影响了世界,改变了中国。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在横向上表现为因地制宜,在纵向上表现为与时俱进,在实践上表现为群众立场。理论只有被群众所掌握,才能转化为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强大物质力量,使实践获得成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使中国共产党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和无私无畏的博大胸怀,领导和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成功,领导和团结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民族复兴的光明之路。
(二)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的解放”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主题。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深刻剖析了带有资产阶级色彩的“政治解放”的虚伪性及重大局限性,系统阐明了超越“政治解放”、寻求人类彻底解放的社会政治理想。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论述了“人的解放”的历史必然性。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针对共产主义和异化劳动这两大核心观点的论述也是围绕“人的解放”这一主题和主线展开的。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阐述的正是“人的解放”的必然形式,即如何扬弃人的自我异化、重新占有自己本质的问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后的著作中,马克思虽然改变了话语范式,实现了哲学的革命性变革,但并没有放弃早期的人本主义思想。马克思始终抓住“人的解放”这一主题,探求实现“人的解放”的条件。《共产党宣言》阐述了个体自由解放与全体自由解放的关系。《资本论》仍以“人的解放”为主题,探寻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揭示导致现代人异化的根本原因,从而为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解放提供了理论指南。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1,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落实到国家制度设计、治理体系构建、发展战略规划之中。在经济建设领域,强调精准脱贫、共同富裕;在政治建设领域,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文化建设领域,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在社会建设领域,促进公平正义,改善和保障民生;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把良好的生态环境视为最大的民生福祉。这些重要论述和重大举措,是新时代“人民至上”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丰富和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
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2,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超越前人,实现变革,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创立了实践的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观点认为,理论是源于实践和生活本体的,离开了实践和生活本体就无法实现真正的创造。实践是不断变化的,理论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与实践性达到了统一。马克思主义不是一种理论思辨,而是致力于改变世界的现实运动。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刻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是经过实践检验、富有实践伟力的强大思想武器,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鲜明的实践导向。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除了在具体实践工作和一般思想理念层面做到全面发展,更是强调要注重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以伟大思想统筹实践方略体系,以顶层设计建构社会主义蓝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指导思想层面,明确了10个方面的基本问题,并相应具体落实到14项基本方略中,形成了一个具体生动、体系化的行动指南。这种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涵盖了治国理政实践的各个领域,将党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中的能动的创造性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等理论形态,深刻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今天、富民强国实现到如此程度的生动现实,呈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在当代的鲜活生命力。
(四)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理论
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3各个时期的哲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想成为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就一定要抓住时代的特点,科学回答时代的课题。马克思主义作为开放的理论,从产生到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恩格斯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时代赋予马克思、恩格斯的课题是揭露、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局限性,并进而创立为无产阶级服务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时代赋予马克思、恩格斯的使命更多在于解释世界。列宁所处的时代是帝国主义时代,时代赋予其的使命不再侧重于理论体系的创立,而是在帝国主义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在俄国这样一个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如何去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因此列宁的使命主要是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4马克思主义要求从客观历史的现实前提和特殊的历史环境出发,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可能性。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时移世易,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变化发展的实际中提炼出事关全局的根本问题,结合新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实现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两个大局”同步交织的背景下,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穿越历史的眼光和改革创新的精神,科学回答了一系列时代课题:在立场、观点、方法层面提出了新论断,在思想路线、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方面提出了新思想,在系统完整性、逻辑严谨性、实际操作性方面提出了新认识,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来看,马克思主义是在引领时代发展和回应时代提出的课题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
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历史逻辑
深刻理解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无疑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长河中揭示其脉络,其中既有一以贯之的理论底色,又有重大的创新和飞跃。中国共产党人面对不同时期的历史任务,带领无数仁人志士付出艰苦努力,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在救亡图存、民族振兴的历史进程中,才能明晰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一)坚持理论创新,必须做到“有的放矢”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理论创新,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并形成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毛泽东针对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顺应中国革命形势的要求,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带领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形成了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改革开放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是建立一个新世界,把贫穷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中国。所以时代赋予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就是回答“富起来”的基本问题。对此,邓小平更加具体地去探求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指出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必须具有“中国特色”。因为中国的国情与众不同,我们党过去出现了一系列失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背离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制定的一些方针路线政策脱离了当时的国情。邓小平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从“实事”中去求“是”,先后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等一系列创新观点,成功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后,中国不仅发展速度快,还是唯一一个没有内生出金融危机并成功抵御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经济体。取得如此成就的关键在于形成了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世情国情进行了系统研判与深度分析,坚持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等重大政治论断,同时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最大实际与我国是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长期不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的现代化只能基于“中国自己的条件”,不能照搬其他的抽象理论或别国经验,要走自己的路。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论述,准确把握了我国基本国情,为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提供了总依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中国共产党为解决中国面对的重大时代课题,以深邃的历史眼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持续推动理论创新,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二)坚持理论创新,必须做到“知守其根”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个结合”,强调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基”,又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强劲张力,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高度文化自信的充分彰显,是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华大地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质上是二者精神的高度契合。如“天下为公”与马克思主义追求的全人类的解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理想契合;“民为邦本”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主张相契合;“天人合一”与马克思主义提出的人是自然的存在物、人的自然化、自然的人化、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等思想高度契合。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了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途径,即“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1。二者的结合不是在低层次进行的语词复制或是概念套用,也不是要复活传统的一切方面,而是要在思想精髓层面和价值观念层面实现融会贯通。邓小平阐释的“中国特色”,是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国情,从这个角度认识中国特色,才能集中力量发展经济。在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日益彰显。马克思主义不是抽象原则、空洞教条,其在不同国家的应用,要与不同国家的实际和文化相结合,才能有血有肉。如“实事求是”,完全是中国式的表达,但蕴含了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思想,不仅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革命经验所作出的理论概括,还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命运与共、互相成就的关系。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要求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能量,使延续数千年的中华文化得以再度焕发勃勃生机。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文化沃土之中,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和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方略中,展现中华精神、中华智慧、中华情怀、中华抱负、中华气度。
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实践逻辑
理论的功能在于指导和服务实践。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进程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实践性。马克思主义从中国样本的伟大实践中汲取强大力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共进。因此,深刻理解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最终要落实到对具体的、活生生的实践的认识,从实践的奋进步伐中释读新时代的要义。
(一)“行”在其用,回答时代之问
“任何一种科学理论所内含的哲学思想都是这个时代精神精华的体现,都必然以时代哲学最强音作为内在根据。”2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一刻也没有停止对所面对的时代问题的回答。基于对当今时代的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全党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3的重大战略判断。在科学判断时代和历史方位的前提下,如何认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内外形势?如何判断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如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
从国内角度来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与把握:第一,我国社会发展取得了伟大成就,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第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第三,中国逐步从大国迈向强国,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越来越受到世界其他国家的重视和肯定。因此,从国内来看,新时代是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
从国际角度来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世界格局从一家独大的单极格局向协同共治的多极格局转变。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由两个超级大国争霸变成了美国一家独大。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美国一家独大的局面被打破,西强东弱的格局逐渐改变。在俄乌冲突和新冠疫情等影响因素的叠加下,世界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更加突出。第二,现代化发展路径从一元向多元转变。在中国和平崛起之前,现代化一般理解为西方的现代化道路,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供学习、借鉴的模式和选择,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西方的现代化模式和路径并不是唯一的和最优的,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对更美好社会制度的追求提供了中国方案。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伟大成就,使得社会主义从遭遇严重挫折发展到21世纪呈现出蓬勃生机的局面,把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推向新的发展阶段,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推向新阶段。
站在“强起来”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人以宽广的眼界谋划中国未来的发展,将中国问题置于全球背景下进行思考,既立足国情又充分借鉴国际社会的有益经验,不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面对中国之问,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制定了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间的战略部署,擘画了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完整图景。面对世界之问,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构建相互依存的利益共同体促进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以构建和而不同的价值共同体促进人类文化兼容并蓄;以构建同舟共济、共建共享的安全共同体,促进世界和平、共融共生,破解全球性治理难题。“两个大局”交织互动是对中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和世界坐标的科学判断,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勾画出了崭新的时空坐标,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论基础。对时代新课题的回答和成果新拓展的实现,证明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真理力量。
(二)“行”在其成,彰显实践伟力
伟大思想引领伟大事业,实践创新推动理论创新。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不是通过理论逻辑自洽来证明的,其归根结底体现在实践的伟大飞跃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次飞跃,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突破,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良性互动的结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直接生发于中国这一片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土,扎根于中国人民火热的社会生产实践,直接产生于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经济发展创造了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中国经济发展的轨迹成为国内外许多人渴望了解的“世纪之谜”。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改写了世界经济版图,也改变了人们对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的一般认识。中国“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1。全面小康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梦想,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夙愿。这一历史性胜利和变革性成就,是彪炳史册的伟大奇迹,不仅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有着重大意义,还以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创新实践成就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巨大能量。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经济体之一,8.5亿人实现脱贫,这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减贫成就。”2这些成就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的指导下取得的,同时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也在各领域的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与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既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积极主动地谱写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新篇章,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三)“行”在其路,引领伟大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鲜活实践,需要完整系统地把握建党百年始终如一的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革命实践的逻辑,在此基础上深化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条主线的认识,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指向。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历史见证了中国社会的一次重大转折,即从漫长的封建专制时代跨越到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纪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领着中华民族踏上繁荣富强的征途,推动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中华民族站在“强起来”的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性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进程中得到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践新征程中,要在治国理政各个方面的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使之呈现出新时代更为丰富的形态。
中国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这条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资本批判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对资本主义文明的积极扬弃,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实践。“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2的重要论述,在彰显中国道路普遍意义的同时,还有助于应对和破解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开启了对人类文明的前瞻性思考。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5]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6]习近平.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五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1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1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14]李君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20.
[15]李娟,詹志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引领力量[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24(1):5-13.
[16]秦刚,郭强.社会主义“从传统到现代”的新发展:从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J].科 学社会主义,2018(1):11-16.
[17]王永贵.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新时代逻辑[J].理论探 讨,2023(1):5-11.
[18]冯思云.习近平党史观:价值意蕴、内涵特色和科学方法[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22(4):23-30.
[19]颜晓峰.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J].思想战线,2023(4):1-11.
[20]郝立新,张莹云.“两个结合”的若干理论问题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23(12):5-11.
【责任编辑:孙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