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打击乐协奏曲《龙年新世纪》第一乐章《太阳》音乐作品分析

2024-07-10 00:00郭王楚扬
名家名作 2024年14期

[摘 要]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视为吉祥、力量、智慧和成功的象征,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团结、力量和威严。关迺忠先生的《龙年新世纪》是一部将民族打击乐与西洋打击乐相结合的双打击乐协奏曲,也是中西打击乐与中国民族乐团相结合的优秀作品。《龙年新世纪》这首大型双打击乐协奏曲表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和魂魄,主要选取《龙年新世纪》第一乐章《太阳》进行分析。

[关 键 词] 《龙年新世纪》;《太阳》;双打击乐;独奏

一、关迺忠个人介绍

(一)作曲家简介

关迺忠,1939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我国著名的音乐家、作曲家、指挥家,曾先后担任中国东方歌舞团指挥及驻团作曲家、中国音乐学院特聘教授、华夏民族乐团桂冠指挥。

(二)主要作品

关迺忠作曲编曲超过百首,其早期作品有《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交响曲》等;1979年移居香港后的作品有《丰年祭》《管弦丝竹知多少》《拉萨行》《洪湖随想曲》等;1986年3月担任香港中乐团第二任总监后的主要作品有《花木兰》《第一二胡协奏曲》《第一打击乐协奏曲》等;担任高雄市国乐指挥期间的作品主要有《山地印象》《台湾风情》《高雄之恋》等;1994年移居加拿大之后创作的作品主要有《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交响曲》《普天乐》《龙年新世纪》等。

(三)作曲特色

关迺忠先生善于把中国民族乐器与西洋交响乐相结合,精于用现代作曲技法让中国传统音乐重焕生机。其作品多采用富有民族特色的内容,有的寄情山水,有的表现历史情结,有的反映民风民俗。其作品是全世界民乐团、中乐团、华乐团、国乐团演出最多、流传最广、演奏频率最高的。在数十年的音乐创作生涯中,关迺忠先生一直在努力用具有中国风格的音乐向世界表达中国人的精神风貌,被誉为“推动民族交响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引领者和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

二、关迺忠与《龙年新世纪》的故事

关迺忠先生以香港回归和即将进入新世纪为背景,于 1999 年创作了双打击乐协奏曲《龙年新世纪》。21 世纪的第一年正是龙年,而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关迺忠先生在乐曲《龙年新世纪》中用了中、西两位敲击乐的独奏家担任主奏,希望可以表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和魂魄。该乐曲共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是《太阳》,太阳是光和热的源泉,代表着信念和力量;第二乐章是《月亮》,月光如水,让人们寄托了无限的深情;第三乐章是《星辰》,闪闪的星光引人遐想,给了无数贤者以智慧,代表着生机与希望;第四乐章是《大地》,大地是我们的母亲,地球是全世界人类的家乡[1]。

这种双打击乐的表演形式既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特色,又增强了乐曲的音响效果。关迺忠先生的这种创作手法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创新,与其他民族管弦乐团所演奏的乐曲画风截然不同。该乐曲向大家讲述的是旧世纪即将过去、新世纪即将来临,我们即将迎来新生,中华民族的未来也将无限光明,整体呈现了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更向全世界展现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和气质。

三、《龙年新世纪—太阳》作品分析

(一)作品曲式结构分析

该乐曲的曲式结构为复二部曲式,其中一级曲式可以分成两部分,分别为A段(变化重复的一段曲式)、B段(没有再现的三段并列曲式)。二级曲式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引子为1—21小节;后22—29小节为连接;30—68小节为变化重复的A段;69—212小节为没有再现的三段并列曲式的B段;213—237小节为尾声。

(二)作品详细分析

《龙年新世纪—太阳》是由引子、主题、华彩、尾声再现四个部分组成,各部分的对比性和独立性较强,且各个部分都有共同或相似的音乐动机贯穿其中。

1.引子:1—21小节

该部分的主要作用是增强音乐的层次感和艺术性,引出整首乐曲,各个声部共同演奏,和声效果十分明显。该部分的一个重要特色是打击乐声部的特有节奏型,该节奏型从始至终贯穿整个乐曲,是乐曲进行多样化的奠基石。

开曲第一个音由吹管乐、弹拨乐、拉弦乐、打击乐声部共同组成。第一个音的力度均为两个f(fortissimo),其中弹拨乐器和拉弦乐器互相配合,以和弦方式奏响。打击乐声部中,定音鼓以强滚奏的方式进入,增加和声的影响力,使整个乐队的和声音响更加浑厚,由此顺利地引出第二小节的笙和唢呐声部。之后接入的是打击乐独奏I和打击乐独奏II,双打击乐协奏部分由此开始介入,此处使用大切分的节奏型,使乐曲更具张力;而后打击乐独奏I开始演奏不规则的三十二分音符三连音节奏型,与打击乐独奏II形成强对奏,错位和倾向稳定的感觉会更加强烈,更能突显乐曲的表现力及感染力,更有利于推动整个乐曲的进行。在第十小节笛子进入,此处使用六十四分音符,速度较快,吹奏难度较高,笛子在4/4拍的最后一拍进入,接入下一小节的第一拍,以此循环演奏,具有锦上添花之效。

2.A乐部:30—68小节

A乐部为变化重复的一段曲式,分为A、A’两个乐段,A乐段结束后接入连接部分,前后衔接后进入变化重复的A’乐段。

该部分中打击乐声部音响效果十分明显,在具有节奏性的打击乐声部的推动下,各个声部交替演奏,此起彼伏。其中亦是富有节拍变化,4/4拍中间时不时地穿插进4/2拍,节拍交换,且双打击乐声部围绕着四个十六和二八节奏型展开,节奏型看似简单,实则极具旋律性。双打击乐声部中的民族打击乐使用的是排鼓,西洋打击乐使用的是定音鼓和马林巴,打击乐独奏I(民族打击乐——排鼓)和打击乐独奏II(西洋打击乐——定音鼓、马林巴)互相配合演奏,独奏I在前,独奏II在后,两个声部形成前后追赶、相辅相成的效果。其中极具特色的一个点是,马林巴使用十六分音符快速演奏的那一部分极具旋律性,悦耳动听的同时,排鼓为其做一个有趣的节奏型的伴奏,两个声部在极快的速度下配合极佳,不仅使乐曲效果表达得更有感觉,而且会给予听众极佳的听觉享受。

3.B乐部:69—212小节

B乐部为没有再现的三段并列曲式(B乐段、A”乐段、C乐段),三个乐段之间互相联系。其中B乐段由三个变化重复的乐句组成;A”乐段是A乐段的变化重复,突出强调了主题旋律;C乐段是双打击乐对奏部分。

在进入B乐部时,速度下降,该部分的主旋律是由笛子和弦乐声部共同演奏的,以两个小节为单位,每一句演奏四遍,此旋律听起来十分洪亮,像是光明的象征,此时中阮、大阮、箜篌以伴奏织体的形式出现。双打击乐声部在此处由套镲介入,与马林巴进行对奏,对奏结束后同时演奏。

而后弹拨乐、吹奏乐、拉弦乐承担起主旋律的演奏,双打击乐声部改作伴奏声部不断向前模进。紧接着是所有声部共同演奏乐曲主旋律,其中打击乐声部转换了节奏型。独奏I排鼓使用二八和四个十六的节奏型,配合乐队的演奏。独奏II定音鼓以三连音为其主要演奏节奏型,以mf的力度去敲击鼓面,其声音浑厚且动听,带给人们更多的是光和热,是人们在新世纪所有新的寄托,体现出中华民族永远向前的精神,表达了中国人民永不服输的气概。

另外,双打击乐声部对奏片段相互对应演奏,先是每两个小节为一个单位进行对奏,而后演变为每两拍为一个单位进行对奏,再后来演变为每一拍为一个单位进行对奏,由长到短,循序渐进,越来越紧凑,使乐曲氛围变得十分具有压迫感。

4.尾声:213—237小节

尾声部分与引子部分基本重复,前呼后应,犹如每天日升日落不断循环的自然规律,更能体现出太阳的顽强与炙热,彰显了整个乐曲的宏伟壮阔。

(三)作品小结

关迺忠先生的《龙年新世纪》第一乐章《太阳》用极具感染力的音乐描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与太阳的运动轨迹紧密相连,不仅体现出太阳的无限光芒与炙热,更能体现出中华儿女顽强拼搏的精神。

四、作品的艺术特征

(一)民族打击乐与西洋打击乐的有机融合

打击乐器是一个大家族。在中国出现的打击乐器不仅包括西洋的还有民族的,所以中国的打击乐学者需要对这两类打击乐在艺术实践方面的结合进行探讨[2]。

民族打击乐和西洋打击乐虽然都属于同类别的音乐艺术形式,但两者在音乐风格、演奏形式和作品的艺术形态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虽然中西方打击乐器及演奏发展至今都保留着自己的风格与特性,但是中西打击乐发展融合的趋势不可避免。中西方经济合作与交流为中西方音乐文化的交流、融合创造了机会[3]。

中国民族打击乐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鼓作为打击乐器,最早可追溯至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关于鼓的象形文字的记载,最早的鼓可能是原始先民受到自然现象的启发,如雷声的轰鸣,使其有意识地模仿自然声音而发明了鼓。在古代,鼓便传播到了欧洲,与西洋打击乐器有了初步的交融。虽然民族打击乐器与西洋打击乐器在形态、材质、演奏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它们都能通过各自的音色和表现力为音乐增添丰富的层次感和情感色彩。同时,随着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民族打击乐器与西洋打击乐器之间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共同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

本乐曲的民族打击乐独奏部分使用的乐器有排鼓、大堂鼓、套镲、云锣,其中排鼓是主要演奏乐器。排鼓作为一种民族打击乐器,发音激烈、跳荡,高音坚实有力,中、低音宽厚洪亮,特别善于表现热烈欢腾的情绪。西洋打击乐独奏部分使用的乐器有定音鼓、马林巴。定音鼓可以临时调音,其声音浑厚,为整个乐曲增添了更加丰富的音响效果。在双打击乐对奏时,尤其吸睛的是排鼓与马林巴的对奏,中国民族特色乐器与西方打击乐器的碰撞,带给人们非常具有冲撞力的听觉盛宴。

(二)乐曲特点

《龙年新世纪—太阳》是一首大型的双打击乐协奏曲 ,即有两个打击乐独奏声部、两个打击乐独奏演员相互配合、相互交融,其十分考验打击乐手的专业素养,在双打击乐对奏部分,首先是速度,速度是演奏好这首曲子的关键,考验的是演奏员的基本功。其次是力度,双打击乐的材质不同,所用到的力度也不相同。最后是音乐交流,主要是中西打击乐演奏者和指挥的配合、所有的气口和接口的配合[5]。

该乐曲不仅在音乐上展现了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还在文化上传递了新世纪的希望和力量。作曲家精心构思的乐章和深情续写的旋律,使这首乐曲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桥梁,为听众提供了一场独特的视听盛宴。

五、演奏技巧与情感表达

(一)演奏员肢体语言的运用

打击乐演奏员的肢体语言不仅是音乐表达的一部分,还是其个人艺术修养和技术水平的体现。演奏员通过肢体动作的表达,能够更生动地传达乐曲所表达的情感和节奏,使听众更易于感受到音乐的韵律和动态变化,提高表演的观赏价值。在某些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打击乐作品中,演奏员的肢体语言和形体动作往往蕴含着特定的象征意义或故事内容,通过这些肢体动作的展示,可以更好地传递音乐的内涵和文化特色,使音乐的表现更加立体化、多元化。

《龙年新世纪—太阳》这首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是阳光的、激昂的、喜悦的,演奏员的肢体动作也应该是自然的、流畅的、灵活的。慢板时,大鼓演奏员应该挺直腰杆、张开双臂,根据演奏力度要求,大臂带动小臂发力,画圈式向下击打鼓面,发出声音。快板时,排鼓演奏员应展现出极高的音乐素养,因为他面前是两排排鼓,只有将每一个排鼓的位置都铭记在心,才能在演奏时将肢体语言发挥到极致。快板速度较快,演奏员一般会通过减小动作幅度来应对随时变化的节奏,此处肢体幅度较小是为了使速度加快,更好地将作曲家想表达的情感体现出来。

(二)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龙年新世纪—太阳》巧妙地把西方作曲技巧和艺术素养融入民族音乐,将西洋与民族两种元素融合在一起,充满了创造性与创新性[6]。演奏员在演奏《龙年新世纪—太阳》这首乐曲时,应对作品想要表达的情感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对作品的风格、乐句的处理和演奏技巧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整理。演奏员需要站在作曲家的角度思考作品的深意,运用自身高超的演奏技巧展现作品所要塑造的画面,带给观众良好的视听体验。

六、结束语

《龙年新世纪—太阳》是一首极具代表性且十分多元化的双打击乐作品,它融合了中国民族打击乐元素与西洋打击乐元素,是中西方文化融合与碰撞的产物,是中西方文化的艺术瑰宝。笔者通过对这首作品曲式结构、艺术特征、演奏技巧等方面的分析,更加完善了《龙年新世纪—太阳》这首作品的理论研究,希望可以给予打击乐演奏员相应的启发,助力打击乐演奏员更加科学地诠释该作品,为打击乐的繁荣与发展贡献微薄之力,推动打击乐的后世传承。

参考文献:

[1]关迺忠.龙年新世纪双打击乐协奏曲[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6:1-38.

[2]徐赟.西洋打击乐与民族打击乐的同一性、相异性与相融性研究[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2007.

[3]杜娟.谈中西方打击乐的融合与发展[J].音乐天地,2015(2):45-47.

[4]蒲海.论中国民族打击乐的继承与发展[J].中国音乐,2013(4):202-205.

[5]王嘉涵.双打击乐协奏曲《龙年新世纪》第一乐章〈太阳〉音乐及演奏探究[D].开封:河南大学,2021.

[6]许东乔.民族打击乐曲《太阳》的艺术特征与演奏探析:以王满整理双大鼓与排鼓组合独奏版本为例[D].泉州:泉州师范学院,2023.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