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叶脉画:笔尖下,一叶一世界

2024-07-10 10:38许然
廉政瞭望 2024年7期
关键词:文光叶脉技法

许然

孙好平在社区为前来学习叶脉画的小学生讲解与传授这项非遗技法。

“你看,这个底稿上画的鸡,光是鸡脚就改了几十次,可我不满意,总想着还能再好点。”近日,在位于四川成都的四川省级非遗叶脉画传承人孙好平的画室,记者见到了这位60多岁的非遗传承人。此刻,孙好平正执笔修改着2022年11月起稿的一幅画像,他注视着笔尖,手稳如磐,多次描绘,迟迟才放笔。

孙好平告诉廉政瞭望·官察室记者,他们孙家传承叶脉画已有上百年历史。叶脉画(又名“贝叶画”)顾名思义,就是在叶脉上绘画,是一门古老而独特的手艺。它起源于东汉时期的贝叶经、贝叶佛像画,是用菩提树叶制作成叶脉来画佛像的一种东方绘画艺术,历史上保存下来的叶脉画多为皇宫里的珍藏品。

叶脉画盛于唐朝,衰于明清,至近代几乎失传,但幸运的是,在川渝地区,仍传承了少数技艺精湛的叶脉画家。而随着孙家的坚守与传承,叶脉画也逐渐进入大众视野,为更多人所知。“如果没有这份坚持,可能叶脉画这项非遗在全国就再也看不到了,这也是件遗憾的事。”孙好平说。

孙家的叶脉画之缘

孙好平的叶脉画技艺是自父亲孙文光传承而来。而父亲孙文光在跟随内江市资中县清凉寺僧人幺师爷学画的过程中,第一次接触到叶脉画。

1890年,幺师爷入寺后从事经书抄写和佛像绘制工作,1910年后开始绘制佛像类内容的叶脉画。孙文光年幼时跟随幺师爷学习书法、古代人物画和佛像绘制,后来逐渐开始临摹菩提叶佛像。一开始接触贝叶画,他欣喜不已,查阅了大量资料,反复对绘画技巧进行研究、探索和实践。

由于喜爱作画、擅长作画,孙文光以优异的成绩从四川美术学院毕业,毕业后他选择北上追梦。

“我父亲孙文光属于最早的一批‘北漂。”孙好平说,1957年3月,北京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正式成立,此后父亲孙文光成为那里的一名美术干部。

“他主要是负责研究所的教学,跟实验室的工匠合作,设计制作新产品,研发新品种,为厂(社)培养技艺设计人员。”孙好平说,在研究所任美术组长期间,父亲孙文光曾参与人民大会堂等北京十大建筑设计讨论、审定修改工作,主持设计生产的北京特种工艺美术品参加中国出口产品广州交易会,深受国际友人的喜爱。在北京的8年间,孙文光着手研究中国古代图案、历史服饰、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也创作了不少画作。

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内,他看到了国宝级的叶脉画——用菩提叶制作的经卷图。这些叶脉历经千年的风霜,色泽依旧饱满。这不禁勾起孙文光儿时从师学画的回忆。震撼的同时,他着手对叶脉画的历史和作品进行了较完整的梳理和整理,在绘制技法上也有了更多的认识。

随着60年代末北京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撤销,孙文光也回到家乡四川省资中县,担任资中县文化馆馆长。回乡后,孙文光创作了大量的美术作品,代表作品《郑成功》《大联欢》等入选第六届全国美术展览,年画《红娘子》《三英战吕布》《五虎上将》《普天同庆》等20余件作品,先后出版发行。

“在家乡,父亲痴迷于绘画,常常作画到凌晨。在此基础上,他仍不忘继续追根溯源,摸索研究叶脉的制作方法。”孙好平说。

叶脉如何经久不坏

叶脉是指叶片上显现出的脉纹。在制作叶脉画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制作叶脉。找到最适合的树叶,再剔除叶绿素,晾晒平整后才能在上面作画。为此,孙文光走遍半个中国寻找合适的树叶,并寻访植物学专家,还到广东学习传统菩提树叶制作方法。

“不是随便一片叶子都可以制作出叶脉画。有的树叶在剔除叶绿素后,无法提取出叶脉,更没有办法在上面作画。”孙好平说。

孙文光延续传统的制作方法,主要采用形状匀称的菩提叶。而孙好平经过上千次的试验,摸索出多种与菩提叶相同的叶脉材料,其中有更大更圆的阔叶。

但如何将一片片新鲜叶子制作成可以作画的叶脉?孙好平的爱人唐德英介绍,过去,在采摘完树叶后,要尽快用碳酸钠水浸泡,使其变质、发酵,更快速地脱脉,“这个过程大概需要两到三个月。”

“以前为了加急制作出一批叶脉画,还可以直接把采摘的树叶放在沸水中煮,从而提取出叶脉。”唐德英说,但这种方法比较简单粗暴,不仅损失叶脉质地,且成功率不足10%。

事实上,用碳酸钠水浸泡不环保,且叶脉易碎。在孙家两代人的接力探索下,他们经过多方尝试,最终选择了最为传统的“沉木”式自然发酵法——清水浸泡。

“你看,这就是用清水泡出来的叶脉,完整度最高,叶脉还原度好,就是费时费力些。”唐德英边开缸边向记者介绍,缸里的叶片如海底沉木一般,一般会浸泡一年。这种自然发酵法处理过的叶片经久不坏,别具一番朴实韵味。

“很多人不愿学叶脉画,除了在叶片上绘画具有挑战性外,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叶片经过腐蚀后气味异常难闻。”孙好平说,有时候开缸翻看叶片后,双手沾染的气味要经过多日才能散尽。

“经过一年的浸润,就可以刷叶与清洗,得到完整的叶脉了,再对叶脉进行干燥、去臭、平整,最终精选出其中大小匀称的。”唐德英转身从工作室的箱子里拿出一片片已经制作好的叶脉向记者展示。

记者发现,这些叶脉质地坚韧、大小叶脉完整清晰,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脆弱。据悉,一张叶脉画可以保存数百年,经久不变质,所以民间多用于收藏,而非普品。

时间的沉淀

孙好平回忆,从自己有记忆以来,便记得父亲经常长时间坐于画室中,在大大的宣纸上挥洒笔墨,在小小的树叶上精画细描。儿时的孙好平,一直跟着父亲学画,他觉得在叶脉上画画十分有趣。

“但父亲总认为我的绘画技术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很少夸我。”孙好平说,父亲对他的笔尖功夫要求很高。

1987年,孙文光主持“文光画室”,组织家族成员集中精力绘制《百叶脉画》,至此开启由家庭成员共同研究、绘制叶脉画的传承之路。1990年,孙文光的代表作《紫竹观音》走出了国门,被大英博物馆收藏。

“叶脉画呢,我们从绘画技法来看,一般使用传统工笔画技法中的勾染法与没骨法两种……绘制的流程一般是在绘前根据叶脉形状构图,然后素描起稿,之后用墨线进行白描,线描结束后便是上色。”在成都市青羊区宽窄巷子社区,孙好平正为前来学习叶脉画的小学生讲解与传授这项非遗技法。

“线描要注意什么?”现场不断有学生提问。

“下笔一定要稳,你看你这个线就画偏了,可以擦拭一下,重新画。”孙好平回答。

孙好平向记者解释,在绘制叶脉画的过程中,线描写意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线描是用毛笔作画,非常考验绘画人的功底,也是判断一幅叶脉画价值高低的关键。”

“接下来就是用颜料上色,好的颜料可以让叶脉画保存上百年不褪色。”孙好平说,上色后再经过多遍烘染、勾线定型、上金描银、开眼收形、装裱修复等十多道工序,才算完成了一幅叶脉画精品。

“碍于时间关系,我们对外讲授叶脉画技法时,一般只展现其中一个环节。事实上,整个绘制过程是很费周章的。”孙好平介绍,叶脉画的绘制程序极为复杂,必须按照传统技法慢慢进行。比如,起墨用色都有繁复的步骤,不能一气呵成,每一遍上色都要等上一遍颜色充分干透后才能进行,从而形成薄膜涂层。制作一幅叶脉画用时较长,短则数周甚至数月,更有精品画作耗时一两年。“这是属于时间的沉淀。”孙好平感叹。

从四川美术学院绘画专业、四川省教育学院油画专业毕业后,孙好平接力延续着这项非遗技艺,在父亲的画室里度过了青年、中年,直至花甲之年。此时,叶脉画于他已经从爱好深化为热爱,并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传承之路

对于叶脉画,孙好平一直在传承与发展的路上。

在30多年的潜心苦研中,随着创作内容的深入及形式的多样化,他在材料选择和技法创新上取得了一些新的突破,创新了叶脉画的制作技艺,并丰富和拓展了叶脉画作品的文化内涵。

“父亲更擅长传统的线描写意,而我是把传统技法与西画技法相融合,让油画的技法也在叶脉画中有所呈现,从而丰富题材的多样性。”为将传统技艺与西方艺术相融合,更好地在方寸间布局、构图,孙好平还专门到四川省教育学院学习了油画专业。

孙好平的叶脉画作品《七仙贺寿》。

目前,受技术、经验、时间等因素影响,叶脉画的传承主要以家族传承为主。近些年,在孙好平的指导下,孙好平的女儿孙源,接续了这项古老绘画技艺的传承工作。就孙源而言,她更加注重叶脉画的创新与融合。

“其中包括对叶脉画绘制颜料和题材的新尝试。我尝试运用西画的超写实画法在叶脉上绘制,赋予叶脉画更多元的融合之美,比如融入与时俱进的主题和现实题材、国家重大题材的创作等。”孙源告诉记者,作为“文光画室”的主理人,她从2000年初开始从事叶脉画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近几年,叶脉画的爱好者越来越多,我们也开始了师徒传承。虽然学生、爱好者众多,但能潜心长期从事叶脉画事业的人却寥寥无几。”孙源表示,由于原材料叶脉制作受天气、水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耗时多,成本高,加之传统手工制作规模的限制与现代电脑打印技术的冲击,愿意手工绘制叶脉画的传承人越来越少。目前,画室有固定画师6名,培养专职学生10余个。

“一言以蔽之,就是投入的时间精力和收入不成正比,很多爱好者难以将其作为一项事业来发展。叶脉画又是手作艺术品,批量化生产只能做数字授权,而数字授权的印刷品又很难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孙源道出了叶脉画传承背后的难言之隐。

就目前而言,叶脉画的经营方式依然以私人定制和商品展销为主。“将来我们打算往数字化授权方向拓展,还准备到德阳广汉建一个叶脉画基地,开展系列研学活动。”孙源介绍,如今他们与一些社区联盟,开授非遗课堂,让这项非遗更好地回归民间,融入日常生活。

猜你喜欢
文光叶脉技法
最美叶脉
郭文光
郭文光
把“照片印”在叶脉上
叶脉书签
例析三角恒等变换的三种技法
精通拍摄技法
丰收的喜悦
我是一片叶子
技法只是书法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