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峰 廖映新 黄成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职业教育的深化改革,中职教育逐渐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全面素质培养。劳动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和劳动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传统的劳动教育方式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和简单的实践活动,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主动性。因此,探索新的劳动教育途径和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志愿服务活动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强调自愿、无偿、公益和实践性,与劳动教育有天然的契合点,为中职生劳动教育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发展空间。学生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可以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提升劳动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因此,基于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中职生劳动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志愿服务活动与中职生劳动教育的关系分析
志愿服务活动与中职生劳动教育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紧密关系。这种关系不仅体现在两者在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上的相互融合,更体现在两者对中职生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有共同推动作用。
首先,从教育目标来看,志愿服务活动与中职生劳动教育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志愿服务活动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而劳动教育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和劳动精神。两者都旨在促进中职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其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学生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亲身感受劳动的苦与乐,能更好地理解和践行劳动的意义,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其次,从教育内容和方法来看,志愿服务活动与中职生劳动教育也呈现相互渗透的特点。志愿服务活动通常包括社区服务、环保行动、关爱帮扶等多种形式,这些活动既是一种社会实践,又是一种劳动实践。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可以将所学的劳动知识和技能付诸实践,提升劳动技能水平。同时,也可以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新的劳动知识和技能,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此外,志愿服务活动还强调团队合作和互助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这也是劳动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最后,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志愿服务活动与中职生劳动教育也具有相互促进作用。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提升自我认知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劳动实践培养自己的劳动精神和职业素养,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一个具备良好劳动精神和职业素养的中职生,更容易在社会中立足并取得成功,进而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贡献。
三、基于志愿服务活动的中职生劳动教育实践案例分析
河源理工学校历来非常重视志愿服务活动与专业劳动教育相结合,每年都会组织开展大量的社区志愿服务、汽车美容与保养、家电维护维修等活动。
(一) 汽车美容与保养志愿服务站实践案例
学校以汽车美容实训车间及汽车维修实训车间为基础,设立汽车美容与保养志愿服务站(团员青年先锋岗)。志愿服务岗于2019年4月成立以来,每年组织汽车相关专业学生志愿者700余人(次)参与志愿服务,每年能完成服务2000台(次)以上。自成立至今,已累计完成汽车美容、维修、保养等各类专业志愿服务超8000台次。
1.实践案例的具体实施过程
利用每周一至周五下午放学后的第二课堂时间,学生志愿者到汽车美容与保养志愿服务站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并安排两名指导老师现场指导。学生志愿者通常由团学干部、团员青年、兴趣小组成员等组成。学生自愿报名参与,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的技能水平、服务水平选拔15至20名志愿者组成汽车美容与保养志愿服务队,在岗位上以流水作业的方式进行操作。岗位包括接待引导员、内饰清理员、车身清洗员、保养作业员、检测员等。志愿者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及实践技术对校内教职工车辆或校外个别车辆提供服务。志愿服务岗结合了专业学习中实践教学的需要,以教师及社会车辆作为实践工具,在增强社会实践、提供专业实践环境的同时,节省了实训耗材,服务了广大群众,提升了学校美誉度。
2.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的融合
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汽车清洗和保养工作的每一个细节,确保汽车得到妥善的清洗和保养。学生不仅能够体验劳动的辛苦与贡献的快乐,也能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并掌握相关的技能和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了职业态度和工匠精神,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沟通协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这对于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垃圾分类环保回收志愿服务活动实践案例
河源理工学校是一所万人规模的中职学校,学校日常的学习生活产生大量的旧书、纸张、食品包装、饮料水瓶等,其中以饮料水瓶居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学校响应国家关于垃圾分类的政策号召,宣传保护环境、美化校园的理念,提倡废物再利用的生活方式,增强师生环保意识,激发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习惯,积极开展垃圾分类、环保回收的管理模式,以劳动教育为载体,以志愿服务为途径,落实垃圾分类环保回收工作。
1.实践案例的具体实施过程
学校充分利用班会课、倡议书、志愿者进班宣传等形式,开展“垃圾分类,环保回收”宣传活动,使全体师生人人皆知生活垃圾分类方法和学校的相关政策。全校各区域包括教学楼、宿舍楼、实训区等设置垃圾分类垃圾桶。环保回收工作分成两个类别:一是生活区的自动投放回收,通过师生自觉分类投放,直接完成可回收垃圾的分类,并定期组织志愿者将此类垃圾进行集中放置;二是教学区的定时定点回收,每周日、周二以及周四晚修课期间,组织志愿者到环保回收点集中,各班级将班内可回收的环保垃圾进行投放。志愿者在此活动中进行组织、登记和考核。可回收垃圾产生的收益用于提升垃圾分类设施设备、志愿活动物资等。
2.劳动教育与劳动光荣理念的融合
志愿者通过亲身参与分类、清理和回收垃圾的过程,可以直观地体会到如果人人都不注重垃圾分类和回收,周围环境将会变得脏乱差。这种体验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劳动者在维护社区环境卫生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志愿者还能感受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将一堆混乱的垃圾进行有效分类并回收利用,能为学生活动贡献自己的劳动成果,让他们感受更好地理解各阶层劳动群体的生活状态和工作挑战,从而培养学生对社会不同劳动群体的尊重和对劳动光荣理念的理解。
四、实践案例的思考与不足
在开展中职学生劳动教育活动时首先要确保学生的健康和安全。在汽车美容及汽车保养志愿服务过程中,如未能正确及时地进行指导和培训,在使用化学清洁剂时可能存在健康风险,汽车举升和保养作业操作过程中也容易产生危险。而在垃圾分类中,对残余的有害垃圾发现不及时、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环境污染或人身伤害。因此案例中的志愿服务活动对参与者的专业知识、实践技术、吃苦精神都有一定的要求,导致不能普及所有学生或大多数学生,劳动教育的受众范围有限。
五、基于志愿服务活动的中职生劳动教育优化策略
(一)课程融合,理实一体
将劳动教育与志愿服务相结合,需要在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中进行融合。具体来说,可以设计与志愿服务项目紧密相关的课程,如“社区服务与环境保护”“公益项目策划与执行”等。这些课程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仅传授相关知识,还应安排学生参与实际的志愿活动,以实践的方式检验学习成果。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增强其劳动技能和社会责任感。
(二)专业对接,服务社会
针对中职生的专业特点,学校应设计与其专业相关的志愿服务活动。这样做的优点是:一方面,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运用和加强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他们也能为社会提供服务,实现自身价值。例如,护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参与“健康咨询和急救技能培训”活动,向公众普及基本的健康知识和急救技能;电子技术专业学生可以参与“义务家电维修”活动,为公众解决不修可惜、花钱修不值得的这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问题,做到节约资源。通过各种专业对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了实际应用和提升,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注重安全,健康教育
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时,学生的安全和健康至关重要。学校应在活动前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安全教育,包括但不限于人身安全、交通安全、操作安全等方面的知识。同时,根据活动的性质,提供相应的健康教育,比如如何在志愿服务中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如何预防职业病等。此外,学校应确保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时有充分的保护措施,如提供合适的工作服、防护装备、消毒用品等。对于可能出现的特殊风险,学校应提前制定应急预案,并确保学生已经了解和掌握应对方法。通过这些教育和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
六、结论
志愿服务活动有助于提升中职生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活动的平台,积极参与劳动实践,掌握劳动技能,培养劳动习惯,加深对劳动的理解和尊重,这种实践性的教育方式相较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更具吸引力和实效性。
志愿服务活动劳动教育实践有助于提升中职生的综合素养。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中职生不仅能掌握劳动技能,还锻炼了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有助于提升中职生的综合素养,助力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和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德育专项)暨广东省中小学德育课题中职学校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开发研究——以河源理工学校为例(课题编号:2021ZXDY075)。]
责任编辑 朱守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