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沅桦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这引领和启迪学者们从“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政策背景出发,对健全职业教育领域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进行创新性探索。
一、“三融”的内涵
“三融”是“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这三者都不是新理念,却是首次被放到同一位置,其中“科教融汇”的理念更是首次被引入职业教育领域。这意味着,“三融”不再是三个割裂的概念,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既是教育政策,更是教育发展趋势,必将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职普融通”的内涵
“职普融通”是“三融”的重点。“职普融通”是指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这两种教育体系之间进行沟通衔接,即通过构建两种教育类型之间的模式协调、资源共享、成果互认,让具有不同天赋、兴趣、需要的学生可以获得多层次的学习机会和多样化的成才路径。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职普融通”,旨在服务于人民群众全面发展的需求,以职业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将素质教育融入职业教育,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教育选择,从而促进高素质职业人才的大量培养。
(二)“产教融合”的内涵
“产教融合”是“三融”的关键。“产教融合”是指职业学校通过创建生产基地或寻求企业合作,将课程教学与工作情境紧密嵌合起来,形成“工学结合、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是职业学校和生产企业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高职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合作共赢方案。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产教融合”,目的是从顶层设计出发,在政策层面提供保障,补齐“产教融合”的短板,深化“产教融合”的高质量发展。
(三)“科教融汇”的内涵
“科教融汇”是“三融”的新方向。“科教融汇”是指科研与教育的融合,本质上是通过科教协同促进人才培养与科研发展的双向提升。早在2012年,教育部、科学院就联合提出了这一人才培养理念,但当时主要针对高校学生。2017年,国务院发布十三五教育纲要,明确提出“科教融汇”,“科教融汇”不再停留在高等教育,而是开始进入基础教育。如今,党的二十大报告引领着我国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职业教育更需要重视“科教融汇”。
二、“三融”背景下职业教育协同育人的目标
实现“三融”,需要构建系统的支持体系,除了政府的政策支持、学校的体系建设,还需要家庭的理解、认可及教育方面的配合,其实就是对职业教育领域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提出新要求、新方向。那么,如何通过协同育人来落实“三融”、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呢?根据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可以立足整体,化整为零,多方联动,发挥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显著功能,即通过抓住家庭、社会、职业学校三个育人主体,明晰各个主体的育人职责、育人路径、育人方法,健全职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进一步推动“职普融通”、深化“产教融合”、促进“科教融汇”,从而提升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效应。
(一)家庭育人目标
家庭是配合落实“三融”的重要角色,是评价“职普融通”成功与否的重要主体。家庭育人是学校育人和社会育人的基础,也是协同育人的开端。为此,从全局出发,鉴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家庭育人目标可以拆解为三个维度:
知识目标:引导孩子客观认识自己、他人、社会。
技能目标:培养孩子适应生活、适应学习、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帮助孩子锻炼健康的体魄、塑造健全的人格、养成良好的品行,为成为一名高素质职业人才奠定基础。
(二)社会育人目标
社会是支持落实“三融”的重要力量,是和职业学校开展“产教融合”的合作对象。社会育人是一项耗时巨长、程序复杂的工程,是协同育人的后端。社会育人目标可以拆解为:提供必要的教育、培训和服务,帮助受教育者适应社会生活、成就职业目标和实现自我价值;进一步帮助受教育者提升职业能力、坚守职业道德、终身学习。
(三)学校育人目标
学校是主导落实“三融”的关键者。落实“三融”,除了政府的资源倾斜和以企业为主体、各方积极参与的社会育人机制的全力支持,至关重要的是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改革。学校育人是连接家庭育人和社会育人的中间环节,是协同育人的前端。职业学校应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以促进就业创业、推动科技创新为导向,将传承技术技能、创新科学技术与教育教学相结合,培养出更多能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生产、服务、管理和升级转型所需要的高素质职业人才。
三、“三融”背景下职业教育实现协同育人的困境
“三融”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各育人主体应各司其职、齐心协力,实现高质量育人效果。但由于家庭、社会、职业学校三个主体各自存在不足之处,难免出现价值理念存在偏差、育人水平参差、契合度不高等问题。
(一)家庭育人困境
“职普融通”背景下,职校生的家长们迫切需要转变育人观念、提升育人水平。
在家庭层面的教育选择中,主流首选仍是普通教育。以高中、中职教育层次为例,普高生流向中职的意愿较弱、情况较少;而中职生流向普高的意愿强烈。换言之,扭转家长和学生对“职业教育就是低层次教育”的偏见是实现“职普融通”的痛点。
在家庭层面的教育策略上,职校生的家长多是放任不管或无能为力。大多数职校生成长于农村普通家庭或城市低收入家庭、单亲家庭或隔代教育家庭,其家长限于受教育水平较低或工作较繁忙劳累,往往缺乏清晰的教育方法意识、教育责任意识、教育责任边界意识,普遍认为“孩子顺其自然就长大了” “读个职校不用怎么管”“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比较依赖学校和老师,甚至会严重缺位。不健全的家庭往往会导致不科学的家庭教育。当然也有一小部分家长,虽然十分关爱自己的孩子,但对于教育孩子,往往缺乏有针对性的教育手段,常常感到无从下手。而“职普融通”的内核是向素质教育靠拢,家庭育人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总而言之,家庭育人水平也是影响推进“职普融通”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社会育人困境
对于职校生而言,广义的“社会”是指其所处的广阔无垠的时空环境,狭义上是指其最终要进入的行业或企业。所以,目前能为职业教育提供支持的社会育人主体可分为两种:一是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的公益性教育组织;二是以职业技能教学培训机构、生产企业中的业务培训部门为主体的营利性社会组织。
公益性社会教育团体因缺乏指引,所以对于参与育人工作缺乏主动作为的积极性,对于利用育人资源也缺乏高利用率的针对性;随着求职环境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希望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来增强自己的社会竞争力从而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但部分职业技能教学培训机构往往以提升业绩为目标,追求高回报,专业人才数量不足,高层次人才缺乏;大多数企业看重价值创造,更倾向于将成本投入直接生产,而不是培训。
(三)学校育人困境
全国各地职业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一方面,职业教育受到地方经济发展影响,优质的师资力量和设施设备多积聚于产业发展水平发达的地区;另一方面,由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职业教育不受社会重视,很多职业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要求过低或配备不足,出现教师担任专业不对口的课程,大专学历毕业的教师教中专班级的学生,甚至还有一名教师同时担任三四门课程教学任务重,最后导致教师流失率较高等情况,以至于师资队伍建设水平跟不上职业教育发展要求。因此,很多职业学校很难发挥构建协同育人的主阵地作用,大多数职校教师也很难肩负起推进探索和落实协同育人的重任。
四、“三融”背景下职业学校协同育人的实施路径
在“三融”背景下,要真正实现高质量协同育人,职业学校要充分发挥协同育人的主导作用,家长要主动履行家庭育人的主体责任,社会要有效支持和服务全面育人,学校、家庭、社会必须目标一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增强协同育人共识,形成聚焦学生全面发展的“三位一体”交互协同育人格局。
(一)家庭育人的实施路径
以转变家庭育人观念、提升家庭育人水平为切入点,使得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受到同等认可、同等重视,充分满足学生发展需求,最大限度发挥育人价值,从而营造一个尊重职业教育、尊重技能人才的社会环境,才有可能真正实现“职普融通”。
职业学校的家长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精力和智慧在应付生计之余,还能平衡好对子女的教育,所以职业学校的家长们需要一些更精准有力的教育措施。
应致力于构建和谐和睦的家庭关系,特别是维护融洽稳定的配偶关系。假设父母之间是和睦的相处模式,其子女往往更容易产生安全感、归属感、认同感,也更容易与父母建立起情感浓厚的亲子关系。这对一个人形成正确的情感认知、心理认知、道德认知至关重要,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一个人的主观意识良性发展。
应坚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子女树立好人生的榜样。父母是其子女下意识模仿的对象,也是在潜移默化中对他们影响最微妙、最深刻的人。这世上没有完美的人,绝大多数人都过着平凡的生活,所以家长并不需要在自己的言行举止上吹毛求疵。只要尽可能做到作风端正、踏踏实实待人接物、本本分分恪尽职守,家长就可以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为自己的孩子树立好一个榜样。
应定期和子女保持联系,给予关心关爱,多肯定、多鼓励。职业学校的大多数学生是在远离家庭住址的城市中求学,既要追赶日新月异的时代进步,又要直面复杂喧闹的城市环境。忙碌于生计的家长很难从自己浅薄的人生阅历中给予孩子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一个人的发展,除了需要物质支持,还需要精神支持。在这种情况下,普通父母能给子女最好的教育就是多关心、多鼓励。
应与时俱进,坚持更新育人观念。家长不仅要用关爱来浇灌孩子的成长,也需要用科学来引领孩子的成才。家长可以通过上网课、参加教育公益课堂、参加家校互动活动等方式,学习育人理论,交流育人经验,深化育人心得;也可以通过配合学校育人工作,及时与老师沟通孩子的思想、情绪、身心状况以及在家的日常表现,获得个性化的指导意见。
(二)社会育人的实施路径
社会层面可以通过完善社会育人服务体系,促进社会育人资源开放共享,净化社会育人环境,从而实现有效支持全面育人。
公益性社会教育团体可以把协同育人工作纳入各级单位工作考核体系中;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立以家长学校为核心的家庭教育培训基地,联合妇联等部门搭建家庭教育社区工作平台,实现家长育人能力培养的全员化参与、个性化指导、常态化交流和系列化提升;以公益性文化设施为平台,广泛开展公益课堂、作业辅导、心理疏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等活动,丰富青少年学生课外学习生活,在润物无声中培养青少年学生崇高致远的思想道德品质;建立和推广“大国工匠”形象大使,营造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社会氛围。
培训机构应坚持综合施策、内外联动,规范职业技能培训行为,提高从业人员职业素养,营造讲道德、重操守、严纪律、顾大局的培训环境。
企业除了要建立健全岗位晋升体系,还应打造一个具备较完善的职业培训体系、较高的业务能力水平的培训部门,让人才得以学以致用、学以致知。培训部门是企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善晋升体系、快速提升员工业务水平、高效实现生产技术更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对一个企业的长足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企业培训部门应开发一套完整的培训资源,包括针对不同培训对象的课程内容、内外部的讲师、培训方式等。针对新员工的岗前培训,应邀请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部门或者技术人员介绍企业概况、制度、文化、岗位职责、工作内容等;对于各职能部门的人员,可以从解决现有问题入手,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业务系统培训,以外部培训为主,逐步转化为内部培训;对于管理人员,可以设置一些管理类课程,如领导力、决策力、影响力、业务管理、团队管理、员工督导、自我管理等;对于全体员工,可以建立一套提高职业素质的通用课程,如职业礼仪、团队精神、时间管理等。
(三)学校育人的实施路径
对于职业学校来说,要在有限条件里实现更高目标,就必须“解放思想”,既要整合资源优势,又要平衡矛盾关系,在此基础上不断推动专业升级,改革培养方式,深化课程改革,建强师资队伍,在实践中完善“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应及时沟通学生情况。通过家庭通讯录、电话、微信、网络等方式,积极创新日常沟通渠道,保持学校与家庭的密切联系,认真落实家访制度。全面掌握并及时与家长沟通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学业状况、身心发展等情况,同时从家长处了解学生的居家情况。
应加强家庭育人指导。学校要把做好家庭育人指导服务作为重要使命担当,纳入育人工作计划,充分发挥主导优势。一方面,积极宣传科学的教育理念、重大的教育政策和家庭教育知识,介绍学校教育教学情况,回应家长共同关心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加强教师家庭育人指导能力建设,将家庭育人指导水平纳入教师评价体系,应该针对不同家庭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具体指导。
应用好社会育人资源。学校应将协调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作为强化环境育人、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积极拓展校外教育空间、教育活动,加强与相关单位部门的沟通,探究与时俱进的合作方式,建立实践教育基地,并基于不同的基础资源共同开发社会实践课程。
应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打铁还需自身硬,提升职业学校的师资力量是当务之急。既要以完善教学管理为抓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作业管理水平,完善课后服务管理,又要引进先进教育技术和方法,完善师资培训制度。
五、结论
学校是育人主体,家庭是第一课堂,社会是学生成长实践的大平台。只有三者各尽其职,紧密联系、协同培养,促进良性互动,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成效。
责任编辑 何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