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达
一、引言
为加强学校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能力的提升,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以及《引导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共建新型研发机构、设立联合实验室》等文件精神,国家支持高校、科研院所,通过与企业共建新型研发机构、设立联合实验室、合作开发项目等方式,推动科教融合,围绕重大科技任务加强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
学校以“双高计划”建设为契机,联合国内“双一流”高校XXXX大学,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的 “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加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以支持深圳创建先行示范区为动力,以支持产业发展为己任,建设深圳市电子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努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探索“专、本、硕”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学校育人水平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专科层次人才不能满足新兴产业需求
近几年,随着国家、地方对产业的调整,大量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科技含量高,对产业工人的技能要求也不断提升,普通专科层次的毕业生不能完全符合产业发展需求,因此,社会对高职类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比较迫切,高职院校亟须探索一条“专、本、硕”贯通式人才培养路径。[1]
2.高职院校中的专职研究机构作用不突出
笔者对首批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建设单位进行了调查统计,根据各学校官方网站显示的信息,其中53个学校共设置了220多个专门的研究机构,但是国家每年发布的科技统计以及质量年报有关信息表明,高职院校的研究机构作用不突出,对科技创新的支撑力度有限。
3.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高校年度科技统计显示,2011-2017年高校的专利转化实施率不足5%,且部分职业院校的纵横向科研到账经费远比科研成果转化收入高,学校存在重项目申报和专利申请而轻转化的问题,对科技成果产业化重视不够,学校相关制度建设滞后,对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收益等缺乏明确可操作的规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还需进一步发挥。[2]
三、新型研发机构的定义与功能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关于新型研发机构的定义之前有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2019 年,国家相关部门印发了《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指导意见》,对新型研发机构的定义作出了权威解释:新型研发机构是聚焦科技创新需求,主要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研发服务,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化的独立法人机构,可依法注册为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事业单位和企业,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据新型研发机构的定义,其功能定位包括:一是多方合作的平台载体,对资本、技术、人才及市场等创新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为高校、科研院所及成果团队等创新主体与资本、市场等架起沟通桥梁;二是新型研发机构具备产业链整合能力,不但需要高水平技术成果的产出,还要注重产业、资本与市场的互动,推进各类创新要素的全面对接。
四、高校新型研发机构的基本特征
高校新型研发机构是新型研发机构的类型之一,它大多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或关键问题,以高校、科研院所为主体,整合政府、行业、企业的优势资源进行技术开发和科技创新,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重大原创性科技创新的有效载体,与传统意义上的产学研合作有本质区别,高校新型研发机构强调高校系统内外因素的互动和支撑作用,主要体现为高校与高校、高校与企业共建创新平台,高校与地方政府共建研究院、大学衍生企业、大学科技园等多种模式。[3]
与一般大学开展的产学研合作不同,本文所说的新型研发机构进一步强调高校的主体地位,它通过高校与高校、政府、行企之间的协同创新,促进产、学、研、用有效统一,从而新型研发机构自身构成一个微观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高校、政府和科研机构既有自己专有的位置和功能,又必须相互配合、相互支撑,其特长在于推进原始创新和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是推进“产、教、科”融合的重要抓手,对于提升高校社会服务能力起到关键性的作用。[4]
五、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的具体举措及创新点
学校在“双高计划”建设方案中,明确提出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其具体任务由学校与XXXX大学合作共建深圳市电子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探索高等教育“双一流”大学与职业教育“双高计划”校的深度合作,共同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加速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图1)。
引言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职业教育是类型教育,并为这一类型教育设计了“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到目前为止,1+X证书制度在我国已经实施近5年,理论支撑更加明晰,制度建设逐步完善,证书的选择面更加丰富,社会认可度也逐步提升。职业院校1+X证书制度试点的经验积累日益丰富,角色定位更加清晰,通过不断对试点工作的总结反思,对证书制度的内涵理解进一步加深,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做法和采取了有效的举措,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深化“三教”改革。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直面出现的难题与困惑,联合职业院校,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指导,开展了相关研究和实践。
一、1+X证书制度的依据
(一)理论依据
能力本位理论。能力本位是职业教育办学的重要理论依据,主张在考核评价上更注重探索通用性、多样性和弹性化的能力资格考核机制。1+X证书制度中,“1”和“X”证书均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分别从专业角度和职业角度反映学习者的综合职业能力。
霍兰德“职业个性”理论。人的人格类型、兴趣与职业密切相关,职业兴趣和人的人格有很深的关联性。精准地把握这种关联,把兴趣融入职业当中,可以有效地提高人们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人们之所以选择自己偏爱的职业,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能从其中获得满足并使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1+X证书制度中的“X”代表职业技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技能特长选择专业内或专业外的技能学习和考核,使其自身偏爱的需求得到满足。
终身教育理论。人们在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主张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是人从出生那一刻起直到生命终结为止而不间断的发展过程。“1”与“X” 证书的课程互通互认,不仅适用于职业院校在校学生,也适用于社会学习者,是学习成果的认定、转换的具体实践,为国家资历框架、学分银行建设,乃至全民终身学习体系构建开启了探索之路。
市场机制。市场机制内的供求、价格、竞争、风险等要素之间互相联系及作用机理,是通过市场竞争配置资源的方式,资源在市场上通过自由竞争与自由交换来实现配置的机制,也是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1+X证书制度中,一种技能可以由多家培训评价组织提供,即是在多家机构之间产生竞争行为,从而运用市场竞争的方式提供质价平衡的服务和证书体系。
(二)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国家实行学业证书制度。经国家批准设立或者认可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颁发学历证书或者其他学业证书;其中“学历证书”即是1+X证书制度中“1”的法律支撑。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09年8月27日修正版)第六十九条规定: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技能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由经过政府批准的考核鉴定机构负责对劳动者实施职业技能考核鉴定。2022年5月1日实施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八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职业分类、职业标准以及现行行业标准、职业发展需求,制订教育标准或者培训方案,实行学业证书、培训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国家实施劳动者在就业前或上岗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的制度。上文“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即是1+X证书制度中“X”的对应法律支撑。
二、1+X证书制度对职业院校的要求与促进作用
(一)1+X证书制度试点中职业院校的职能分工
根据《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教职成〔2019〕6号)的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培训评价组织和职业院校的职能定位、目标、职责和工作重难点如表1。
按上述文件要求,职业院校是1+X证书制度试点的实施主体。试点的职业院校要根据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要求,结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将其相关内容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即实行“课证融通”。同时要开展相关培训,或统筹安排相关专业课程考试与职业技能等级考核,实现同步考核评价,学生能获得学历证书相应学分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二)1+X证书制度对职业院校的改革促进作用
1.促进课程与教学的改革
1+X证书制度试点要求职业院校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结合,这促使职业院校对现有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考核标准进行融合式改革创新。职业院校需要根据行业的需求和学习者的需求,将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标准融入教学中,以满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要求。同时,学校还需要与相关行业、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和教学资源,以确保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的紧密对接。
2.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该制度旨在培养具备多种技能和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现代社会的多元化需求。通过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互通衔接,学生可以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获得与职业相关的实践技能和经验,从而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潜力。
3.推动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
该制度的实施促使职业院校由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向模块化、学分制、弹性学制等更加灵活多样的制度转变。这种转变有助于学校更好地适应行业需求和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提高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提升职业院校的社会影响力
1+X证书制度的实施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标志。通过实施这一制度,职业院校可以更好地展示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提升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通过与行业、企业的紧密合作,职业院校可以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赢得更多的社会认可和支持。
三、广东省1+X证书制度试点实施中的经验探索
(一)有效实施书证融通和“三教”改革
试点院校根据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要求,将证书培训内容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完善实训场所、实训设施建设,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书证融通和“三教”改革初显成效。一是书证融通多点齐发、“三教”改革积极探索。主要做法有:根据证书内容调整优化课程体系,开设对应的证书一体化课程,优化专业课程内容,将证书内容中的职业能力要求与专业课程内容一一对应,构建“专业核心课程+X模块化课程”的课程体系;结合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探索将证书内容与技能大赛内容相融合,促进课程与岗位真实任务紧密对接,构建长效的岗课赛证实训体系;将中职毕业生获得的证书纳入中高职贯通培养三二分段转段考核、自主招生等高职院校招生考试的证书范围,进行课程学分置换,提高人才培养的灵活性、适应性和针对性;以书证为统领进行教材改革,更新教学内容、完善教学大纲,大力推行新型活页式教材,开发基于“X”项目的模块化校本教材;依托产业学院,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接1+X证书。
(二)积极开展队伍建设和师资培训
职业学校注重教师实施教学、培训和考核评价能力的培养,根据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需要,积极鼓励、选派教师参加相关业务培训,培养具有先进职业教学理念、掌握先进技术技能的高素质教学团队,保障教学和培训质量,确保试点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合力推进考核站点建设和开放共享
职业院校根据试点工作需要,在学校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将学校实训基地建设规划与考核站点建设进行统筹安排,并以试点工作为契机,通过自筹经费、财政奖补、企业投入等方式建设实训基地(考核站点),改善办学条件。在站点共享方面,秉承开放共享的心态,积极面向兄弟院校、合作企业开放站点场地和设备资源。
(四)多措并举面向师生开展宣传
试点院校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对1+X证书制度试点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宣传,不断提高证书的关注度和影响力。主要做法有:通过新生入学专业介绍、专题讲座等形式宣讲推广;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影响力,通过校园网、学校微信公众号等进行宣传推广,在专业课堂或班会上进行宣传推广,针对预报名学生进行详细讲解、咨询和答疑等。
四、职业院校在1+X证书制度试点中的现实困境
(一)对制度内涵理解欠缺
对1+X证书制度的内涵理解不到位。部分职业院校对1+X证书制度认识存在偏差,例如片面理解为单纯的考取证书,未能将X证书融入人才培养的前端,没有深入开展课证融通;在选择证书时,没有考虑X证书对专业和课程改革的促进作用,导致X证书内容无法与课程融合。部分职业院校忽视了X证书作为教育证书对“三教”改革的推动作用,改革内驱力不强,企业技术人才、技术优势尚未在学校的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
(二)试点院校师资力量不足
师资培训质量受多重因素影响。一是高质量的师资培训需要一定的时间作为保障,不利于广大教师学习和掌握相关技能,进而影响相关证书的师资培训质量。二是系统性不够。虽然部分专业教师已经考取相关的培训证书,但还是缺少系统性的培训,还没能做到每个学期、每个学年对考点知识进行更新学习。参加培训的师资数量不够,效果不好。部分教师缺乏课程改革和建设的经验,虽然接受了X证书的专项培训,但仍然不能熟练地将X证书的考核内容融入专业课程。师资培训所需支出过高,在相关费用没有上级财政资助或补贴的情况下,院校有一定的资金压力。
(三)培训评价组织保障乏力
部分培训评价组织的服务保障不到位。培训评价组织工作方面存在重铺点、轻培育,重利益、轻开发,重指标、轻服务等现象。在证书考核内容、考核方式、通过率等方面缺乏系统思考;相关配套资源开发进度、考核方案还需完善,部分证书存在教学资源不足,缺教材、题库等;教材、题库更新频繁或过缓,与正常的行业技术更新规律和教学规律不匹配。组织教师培训时,考虑不周全。部分X证书考核的定价过高,削弱了学校取证的积极性。有些评价组织的培训教材费用、师资培训费用、学生证书考核费用、平台建设费等偏高,不利于学校持续推进证书试点工作,给学校带来一定的成本负担。
(四)证书区域适应性不足
在本土X证书缺乏的背景下,部分学校选取的1+X证书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学生的就业关系不大,存在纯粹为证而申请试点的情况,导致后期取证率过低、证书认可度不高。除此之外,培训评价组织在证书开发过程中存在个别证书覆盖内容广、难度大,与社会实际需求不匹配等现象。证书不单纯只是某个技能的证明,学校在取证过程中学习内容多、耗时长,与X证书为学业证书的补充、拓展、强化的定位不符,证书开发如果不严谨,直接影响学校和社会对其的认可程度。X证书的优势在于让培训评价组织内部形成竞争机制,从而产生社会认可度高、费用合理的多个证书供学校选择,目前证书还未在小类专业产生可供选择的证书,或在大类专业的细分领域无证可选或选择面较窄,存在行业空白,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广东具有较大的经济体量和齐全的行业门类,但具有广东本土特征的X证书较少。
五、对策建议
(一)完善激励机制
建立财政奖补、院校统筹、多方筹集的试点经费保障机制,明确职业院校开展X证书培训、考核工作,相关费用应纳入人才培养成本,作为正常的教育教学支出列入学校预算。
(二)强化师资培训
将证书师资培训纳入国培、省培项目范围,落实培训任务、培训机构和培训经费,重点培育专业带头人、专业负责人等1+X证书“种子”师资队伍。落实院校师资培训主体责任,推动院校统筹组织好师资培训,通过“请进来”,开展1+X师资校本培训;通过“送出去”,支持院校教师参加培训评价组织实施的师资培训、考评员培训等。
(三)推进“书证融通”改革
“书证融通”即是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对应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的内容要求,优化调整课程体系,对专业课程内容进行整合重构,通过融入证书技能点,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深度融合,促进学校专业教育要求与企业岗位实际需求紧密衔接,将证书核心能力融入专业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 号)[EB/OL].(2019-02-13) [2019-04-13].http://www.gov.cn/zhen gce/content/2019-02/13/ content _53653 41.htm.
[2]教育部等四部门.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 《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EB/OL].(2019-04-16)[2019-04-20].http://www.moe.gov.cn/jyb_xwfb /gzdt_gzdt/s5987/201904/t20190416_378206.html.
[3]牛西武,等.高等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6):46-49.
[4]黄林非.我国高等职业教育 1+X 证书制度试点:缘起、目标与路径[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6):79-83.
[5]李虔,等.1+X证书制度:进展、问题与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12):18-25.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1年度项目“‘1+X 证书制度的实施困境及运行机制创新研究”(批准号:GD21CJY14)。]
责任编辑 朱守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