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霞
理想主义在这个最好与最坏交会的时代,正在慢慢淡去。当下的年轻人,尤其是1995年以后出生的“Z世代”青年,他们不反抗,也不care(在意),他们的理想是不被定义的,更微观、更个人化。他们对很多事情都是持一种虚无的态度。如今,我们与一个天使和魔鬼共舞的时代不期而遇,理想快成了一个有点生锈的词语,理想小说“呐喊”的主题已远去。如果鲁迅笔下的阿Q先生还健在,我想,他面对的将不再是革命与不革命的问题,而是理想与现实间,“躺平”和“卷起”的问题。
《断口》作为一篇具有精神深度和形而上关怀的小说,它的故事不复杂也不离奇,甚至还有一些通俗。写的是一个离乡千里奔赴爱情,下聘到城郊中学的一位老师,在这个不被人理解,校内校外传为奇葩的八斗老师的就职过程中,通过各种现代职场“生存习惯”的办公室景观,从看似正常的工作伦理和生存秩序中,撕开日常生活与现代职业伦理的裂痕,凸现了人们面对不同伦理冲突时的价值困境。看不见的硝烟弥漫在校园上下及同事内部的人情与人性之间。《断口》是以一对男女的爱情故事为明线,但故事并不以探寻爱情如何展开。写校园题材的小说很多,但你若对《断口》认真审视,就不难发现,这篇小说渗透着作者对当下年轻人理想与现实的深刻反思,显示了作者多年潜行日常生活的洞察力。
《断口》的暗线则呈现了相同的人在不同阶段和不同的人对理想与现实的认识和态度。并试图呈现:一个全情投入的有为青年在不顾一切工作时,周遭以何种方式判定,女朋友小样身边的夭夭闺密团们对他从欣赏——质疑——鄙夷的过程。将当下年轻人的集体心理和认知倾向曝光在这个城郊中学。八斗因受小样在大学《毕业纪念册》上“从平淡处切一刀,自断口处体味新鲜”的启发,便抛家弃编以第一名的成绩舍掉人人向往的市一中,来到跟农村学校无什么区别的城郊中学,投奔“耿耿于怀”的心仪之人左小样,到岗后就马不停蹄地深夜备课,毫不惜力做课件,上课如航天发射分毫不差,课上如“脱口秀”,师生互动就像“欢乐剧场”,对学生好的一塌糊涂,他集尽一个优秀教师的所有品质,将自己的“断口”发挥得淋漓尽致,校长点头称赞,家长纷纷转班投奔,其他班的物理老师也在他的调动下五加二,白加黑,最终使城郊中学的物理成绩昂首挺进市前列。第一、二、三小节都是八斗老师的高调出场,在他斗志昂扬沸腾不已时,转头回望才发现同是985高校生的小样已变了“模样”。她从起先配合他深夜备课,到对他激情满怀的平淡和人前人后的欲言又止。她对八斗从求婚无厘头告白后的疼爱,轻轻责备,更多的期许,到学校重新洗牌,面对大家为八斗落榜的愤愤不平,而八斗不紧不慢亮出“我就喜欢教书,不喜欢别人逼我做不喜欢的事”的恨铁不成钢时,她裹在人群中回头时只剩下了哀怨,及至最后八斗评优主动让出时,她“弄不清含义的泪水”。从她做学生时的青春飞扬,到当了几年老师后面对现实异常评价的选择与取舍中的挣扎,一点点消耗着她的意气风发,乃至悄然累积和郁结的焦虑,矛盾,犹疑使她无所适从,每天“汪”在湿漉漉的日常生活里心事重重,随着大家的节奏一点点地倒向闺密团们潜在的普遍情绪中。他们的爱情在无法同频共振中降温,生活方向、价值追寻,对生命理解的断口不能形质相叠时,他们没有体味出预期的新鲜。在小说中,八斗老师应该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一个,但他绝不是唯一和绝对的主人公。小样的闺密们陆续登场,初始因八斗把小样捧为人群中的C位,随后因八斗的种种“不识相”变成群体声讨:只埋头干活,不抬头看路的八斗忙得团团转,称做的全是无用功;她们认为八斗的“切一刀”是不切实际的,是模糊了生活现实和理想诗意的狂妄;没有政府正规表彰,不符合大家的现实评价标准,证书堆成山也没人会承认他“扬名立万”;甚至于怀疑八斗不选一中是怕高强度的竞争;不争名夺利,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不思进取;最后直接爆粗口称八斗为油盐不进的犟头别子、不识抬举的二百五,不配谈他妈恋爱!……瞧,多么熟悉的“评判”,每一个在职场行走过的年轻人想必都被过来人这样指手画脚过。小说中八斗,同样“不求上进”的马午,小样,闺密团的生活状态和价值标准,充满了对比性的叙事。每一次场景,即使是最普通的对话或细微的眼神变化,都隐含着作家对故事情节的考量与经营。
就写法而言,作者并没有采用先锋写作,而是选择了相对传统的表达技巧。他善于运用动作,以营造情绪和氛围的手法勾勒人物和场景,但并不放弃对局部细节的打磨。无论是对八斗与同事关系的前后对比,还是对同事马午与小样闺密团的声象观照,都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叙述,而是铺着一层其他同类小说中看不到的情绪——疼痛和隐怒。有血有肉,有声有色,既有画面感,又有感染力。作为一名男性作者在叙事上的现场感和及物性尤为感性,招聘会,动员会,论坛会后,课间日常,那些被人忽略的生活缝隙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作者写的充满触手可及的情态。一颗丰满圆润,充满期待的苹果设置既立体八斗老师的品行,又隐喻小样心中的精神标本,从光光亮亮引以为傲到发蔫烂疤,被同事扔进垃圾桶,饶有意味的隐喻。搝苹果时生动而又富有表现力的细节,对刻画人物、体现主题,无疑取得显性表达和隐性内涵,赋予“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效果。
在体制内的我们也曾不止一次坐在会议室,被评优,被评职称打分,经过年轻时一轮又一轮的莫名其妙,百思不得其解,到中年后心知肚明的结果,评职称成了台前明规则与幕后潜规则的较量场。水平的高低、成绩的大小在这些“告知会”上完全是给局外人看的一场平衡戏。一场评优在一波三折的评算和教导主任的劝导下,以八斗的鞠躬谦让,老冯会计喜极而泣的哭声中落下帷幕。全场没有一点反应,没有议论,没有哄笑,没有鼓掌。我们对这样的场景并不陌生,如卡夫卡《城堡》里漫出的疲惫之水,它静默无声,却一直在进行着。
这篇小说在八斗的身上有怀旧的元素,如八斗心心念念老娘的教诲和他与小样恋爱相处的行事风格,作者在饱含深意中还原记忆。作者又借着八斗发出对当下衡量“立业”与做事意义,甚至荒腔走板的现实价值评价体系的诘问。这种峻切而凄厉的诘问是小说的主声部,它回荡在小说的字里行间。对于《断口》来说,其精神关怀和生存思索的深度贯穿于小说始终。但这只是小说的一种底色,并不是小说的最终落脚点。在我看来,作者既没有为他笔下的人物做最后的辩护,也没有做最后的盖棺定论,无论八斗多么积极上进,无论结局多么无语。他只是在叙述,以见证者的态度,为作者经历过的往事和见到的人们画像,为一个生命的过程存档,为一个时代的多元留证。
结尾奇峰陡起,不落玄虚,如果沿着《断口》再延伸一步,我们会发现,小样的支教并非与八斗共同决定,设计巧妙的是,在众人皆知只有八斗不知情下,小样是被八斗鼓动切下豪迈一刀,还是被现实围剿投诚,我们不得而知。包容的结局,开放的想象。我们很难判断谁对谁错,生活本来就是没有真相的悬疑,这也不是作者着重想表现的,他无意于引导读者探寻八斗的爱情果实,也不试图对人生理想进行说教,八斗是当下的异类,小样及闺密团也不尽是个世俗之徒,每个读者在自己的认知中自有判断,比起小说确认了什么,更值得思考的是,试想:八斗如果再经过一番努力,评优、提拔无果,他还会始终固守育人本分吗?他在小样走后,同事更多的冷嘲热讽中,依然能在嘈杂中荷戟孤勇,守住那份平静和笃定吗?在一轮又一轮职称评审落选后他是否能直视和秉持诚实?当他的期待、希望都与工作没有关系时,他会不会蜷缩起来?……或者我们还可以想一想,八斗这场不顾一切的奔赴和纯粹的倔强中,有什么牢不可破的既有观念产生了松动?剖开这些松动的裂缝,也许更能窥见那些我们无法与自己理想进行到底的隐秘存在。
一番交锋下来,比起会不会?该不该?难以在任何一种理论框架里得到明确的答案,但也不能抛开何以至此,对之视若无睹。在当代社会,它既是选择问题,更是切身的现实问题。
责任编辑 夏茜(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