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志贤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愿景目标如何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实践如何开展?它们是设计出来的吗?种种此类问题,直指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哲学家哈耶克的两个著名概念:自发秩序和有限理性。
从自发秩序的角度看,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种人类社会行为秩序。这种秩序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实践问题,是人类行为的结果,而不是设计的结果。它是在最基本的伦理道德、行为习惯、思维观念等“无形的手”的推动下,经由人们主动地试验与试误、反复地比较与选择、审慎地推断与预测、不断地调适与改进等行为而艰难获得结果的复杂过程。从有限理性的角度看,理性所能达到的正确只是一种“不彻底的正确”,过度依赖理性主义来规划或设计复杂的人类社会行为秩序,通常难有效果。
自发秩序是制衡理性主义崇拜的一种人类社会行为选择。乡间小道是怎么形成的?世界语为何推广不起来?如何制定法律法规才行之有效?这些正是自发秩序原理所解释的典型案例。
自发秩序原理隐含了教育学知识的特点和“使用者设计”的特征。教育学知识是应用性知识,它的主要关注点是实践行动,并零散地分布在情境、问题、参与者和内容中。教育学应被视为一种“实践”,它是理论与实践行动相结合的产物。实践行动是教育学的特征所在,它要求有自己的哲学观,更希望注重实践性知识。但要警惕的是,当前教育实践过分地依从于大学研究者或书本中的结构性知识,实践者被要求应用研究者建构的知识和理论,有沦为“技术员”的危险。而教育数字化转型实践应更多采用的是一种“使用者设计”方法,是使用者以自身为主体的、根据情境需要而展开问题求解的创造性活动,强调了实践主体性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因此,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实践—认识—实践”迭代下的实践理性。转型的价值、方略和路径应遵循自发秩序原理,让一线教师和管理人员的转型智慧得以充分涌流。如此,我们应充分发挥转型实践情境中教师的实践主体性角色,通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优化相关制度或机制,鼓励他们通过情境化转型实践,创造教育教学行为新秩序。
环顾当下,今天有关教育数字化转型实践的研究,如方法、策略、路径、逻辑,乃至标准、框架等可谓呈喷涌之势,但考量这些知识的生产过程,大多是来自象牙塔里的建构,折射出浓郁的理性主义膜拜。回眸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我们也曾经历过很多自上而下理性设计所产生的局限。究其原因,是对理性不及的认识不足。这是对理性自信的一种反噬,也是对我们长期习惯迷信于理性设计的一种反讽。殊不知,如果说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种教育行为秩序的重构,那么它就不是单纯的理论问题,而是实践问题,其行为秩序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实践出来的。
在笔者看来,有关转型的实践研究既要有象牙塔里的檀木幽香,也要有广袤大地的炊烟袅袅,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相得益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交相辉映、相互统一。但今天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更要强调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自发秩序的行为演化。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或许是对自发秩序原理最通俗的告白。当下的教育数字化转型实践当从中领悟点什么。
(作者系江西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高等研究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