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若悼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跨学科教学已被广大语文教师接受。实践证明,跨学科教学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笔者以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藏戏》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实施跨学科教学。
《藏戏》介绍了藏戏的形成及艺术特色。围绕藏戏的主要特点,文章从藏戏的起源、面具、舞台形式、演出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让读者在对藏戏有基本认识和了解的同时,感受藏戏所折射出的少数民族风情和地域文化特色,及其所蕴含的艺术魅力。
一、借地理知识解“开山鼻祖”
《藏戏》以大量的篇幅写了藏戏的起源:唐东杰布与能歌善舞的七兄妹组成西藏历史上第一个藏戏班子,用歌舞说唱的形式劝人行善积德,并用募捐来的钱财在汹涌咆哮的雅鲁藏布江上修建了58座铁索桥,唐东杰布也被称为“藏戏的开山鼻祖”。
学生对这段传奇故事很感兴趣,但对其理解停留在对唐东杰布这个僧人行善积德、“为民造福”上,无法理解唐东杰布募捐建桥与藏戏传播、唐东杰布成为“藏戏的开山鼻祖”之间的关系。而文本中的“身无分文的唐东杰布就这样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铁索桥,同时,成为藏戏的开山鼻祖”句更增添了学生的疑惑:“留下了58座铁索桥”就能“成为藏戏的开山鼻祖”?
要弄清募捐钱财建桥、藏戏传播、开山鼻祖三者的关系,就必须认识雅鲁藏布江在西藏地区的重要作用。为此,笔者请地理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如下关于雅鲁藏布江的知识。
雅鲁藏布江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西段的杰马央宗冰川,自西向东横贯西藏高原南部,仅在西藏自治区境内的干流就长达2057千米。由于青藏高原特殊的地形,雅鲁藏布江上游河段水面落差达1060米,中游河段水面落差达1200米,下游河段水面落差达2725米,流域面积为24万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年楚河、拉萨河等。作为一条“天河”,雅鲁藏布江哺育着两岸肥沃的土地,养育了朴实的西藏人民,成为藏族文化的摇篮。
阅读这段地理资料后,学生感到非常震撼,笔者提问:“雅鲁藏布江虽然哺育了藏区人民,但巨大的落差也使水流更急,水势更猛,在客观上割裂了各地的联系和交流,藏区人民只能‘望江兴叹。在这种情况下,藏区人民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学生不假思索即答出“在雅鲁藏布江上建桥”。笔者继续追问:“唐东杰布在雅鲁藏布江上修建的58座铁索桥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后回答:“将西藏各地区联结起来”“促进了西藏各地区的交流”“人们可以顺利到达各地”。笔者进一步引导:“从文化传播尤其是以‘师传身授为传承方式的藏戏传播的角度看,58座铁索桥的建成意味着什么?”经过小组讨论,学生达成共识:58座铁索桥的建成使藏戏得以毫无阻碍地传播到西藏各地,成为西藏人民喜欢的戏剧,作为西藏第一个藏戏班子发起者的唐东杰布,理所当然地被西藏人民称为“藏戏的开山鼻祖”。
二、借音乐知识解学生疑惑
小学生喜欢流行音乐,爱哼唱流行歌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引入流行歌曲,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藏戏》简要介绍了藏戏的四个主要特点:舞台简单(演员席地而坐、无道具和灯光、乐器只有一鼓一钹)、剧情靠说唱、情节可拖延、演员的唱腔和动作可随意发挥。笔者引导学生归纳藏戏的这些特点后,学生质疑“藏戏与音乐课上学习的京剧、黄梅戏、豫剧等完全不同,不像戏剧”,甚至有学生说“藏戏的这些特点说明藏戏不是戏剧,而是以说唱为主的流行歌曲”。学生的这些质疑虽然有合理成分,但违背了藏戏是藏族民族戏剧的基本事实,笔者为此做了相应的准备,请音乐教师给笔者提供京剧经典《空城计》、以说唱为主的流行歌曲《说唱脸谱》和藏戏经典《文成公主》的视频片段,及时为学生播放了这些片段,并让学生带着问题“请结合音乐课堂所学,围绕藏戏四个特点欣赏视频片段,说一说京剧、说唱音乐和藏戏的异同点”欣赏这些片段。
学生观看三个视频片段后,经过小组合作学习,归纳出三者的异同点:京剧有布景、道具,乐器有鼓、锣、二胡、月琴等,以唱为主,以道白为辅,能演绎完整的故事;说唱音乐没有布景,可随时随地演唱,节奏急促,乐器有唢呐、三弦、琵琶、电子琴等,以抒情为主,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与这两种艺术相比,藏戏既有京剧演绎情节的特点,又有说唱音乐以说、唱为主的表演形式。结合学生的理解,笔者提问:“戏剧与说唱音乐的最大区别是什么?”经过小组探究,学生认为“戏剧以叙事为主,必须演绎一个完整的故事;以说唱为主的流行歌曲以抒情为主,不一定要演绎完整的故事”。笔者顺势提问:“大家刚才欣赏的《文成公主》是否演绎了文成公主的故事?它是以叙事为主还是以抒情为主?”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文成公主》就是演绎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以叙事为主。”笔者接过学生的话头:“既然大家这么说,那么,藏戏应该是——”笔者话未说完,学生就抢答出“戏剧”“藏族民间戏剧”“藏族的地方戏剧”之类的答案。
三、借藏族文化知识解面具寓意
面具是一种造型艺术。在藏戏中,演员均要戴上象征人物身份和性格的面具,这与京剧、豫剧等其他剧种演员借助脸谱表现人物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学时,教师可引入藏族文化知识,并借助学生了解的京剧脸谱相关知识,引导学生理解藏戏中面具的象征意义。
《藏戏》中,作者以极其简省的笔墨介绍了藏戏中国王、王妃、巫女、妖魔和村民角色的面具特点及其代表意义,如“国王的面具是红色的,红色代表威严” “巫女的面具半黑半白,代表其两面三刀” “妖魔的面具青面獠牙,以示压抑和恐怖”等。这些人物面具的颜色、象征意义与学生所认识的京剧脸谱大同小异,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就能理解。但文中对唐东杰布的面具介绍——“面具是白色的,前额饰有日月”让学生非常困惑:白色不是象征奸诈、阴险、狡猾、多疑吗?如京剧中的白脸人物曹操、赵高等,唐东杰布是西藏人民敬仰的人物,怎么能在藏戏中带白色面具呢?
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从藏族文化角度引导学生理解白色的含义:藏族人民生活在被称为“世界屋脊”“雪域高原”的青藏高原,他们对终年积雪的大山和冰川怀着崇高的敬意,洁白的雪山和冰川是他们向往的神圣之地,因此,他们认为白色是纯洁无私、朴实敦厚、忠诚正直的象征,是善良、温和、谦逊的象征,也是长寿的象征。这种敬意表现在社会生活中就是藏族人民崇尚白色,如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除了主楼红宫是红色的,包括宫墙在内的其他建筑都是白色的,从远处看布达拉宫,就像一座红色的宫殿被洁白的雪山拥抱着一样。再如,藏族人民用以表达真诚感谢的珍贵礼物——哈达(音乐教材中有歌曲《献上最洁白的哈达》)也是白色的。
至于唐东杰布面具前额上的日月,笔者补充了日月造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义:日代表阳,太阳象征着光明、热情、活力、希望和温暖;月代表阴,月亮象征着恬静、平和、相思和团圆。学生据此认识到唐东杰布面具上的日月造型含义:唐东杰布的面具不仅寄托了藏族人民对光明和温暖的追求,还寄寓了藏族人民追求恬静、平和生活的美好愿望。学生了解到这些,就对唐东杰布的面具含义有了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作者单位:汉川市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