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琴书是地方曲艺之一,它源远流长、积累丰富、旋律优美,其曲腔对文学载力强。既能说唱传奇大书,又能咏唱抒怀寄情的曲段。它是以说唱为主的曲艺形式,流行于豫东、皖北、鲁西南一带。据老艺人说:“在没有扬琴伴奏的情况下,称‘丝弦,盲人演唱此曲种,群众称‘瞎腔,一人拉坠胡,足蹬脚踏板,口唱曲调,称‘三张嘴。”师傅传授此艺术,徒弟必须先学“三张嘴”,才能学段子、学大部书。
安徽是淮北琴书的发源地,安徽牛庄镇时家村(原属广饶县)民间艺人时殿元是安徽琴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安徽琴书由民间说唱演变而来,安徽琴书最早产生于鲁西南一带,后演变为南路、北路、东路3个流派。清光绪六年(1880年) ,安徽琴书传入广饶北部。当时,位于黄河入海口处的广饶县北部和利津县东部尚无防洪大堤,任黄河漫流入海。每至汛期,黄水漫溢,穷苦百姓不得不背井离乡,以逃荒要饭谋生。为多求施舍,许多灾民行乞时演唱民间小曲,民间艺人因此逐渐增多。安徽琴书传入后,民间艺人争相学唱,以此作为谋生手段。
淮北琴书的音乐曲牌有《大八板》《小五板》《垛子板》《慢板》《快板》《喜调子》《哀调子》等。琴书在开场前,先合奏一段曲牌《大八板》,群众称之为“打闹台”,艺人称之为“拉拉场”(把观众吸引过来听书),优美、动听、欢快的音乐把观众吸引过来以后,即开始演唱小段,然后“开正本”(唱大部书)。淮北琴书在演唱小段之前,还有一段和观众交流的语言和唱段,以表现艺人谦虚和蔼的态度。
淮北琴书演出的流传曲目多以人文戏为主,地方群众称其为“鞋筐子戏”。由于琴书历史悠久,加上老艺人的不断创新,在演唱中也逐步出现一些武戏。淮北琴书的曲牌《八大板》曲调鲜明、高低起伏、变化无穷,特别是坠胡伴奏,充分彰显它的特点。
(来源:淮北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