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
青海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积淀,紧密结合春节文化活动,策划组织丰富多彩的社火巡游,为全省人民送上一份暖意融融的“文化大礼包”,把浓浓年味传到千家万户,展现新时代人民幸福生活。
多彩民俗闹新春“冷天气”激发“热乎劲”
正月里耍社火是青海的传统民俗,也是各族群众自发争当主角的新春“狂欢节”。
600余场“社火”集中巡游等节庆活动为新春增添了热闹祥和的氛围,各族群众共聚城乡街头,在凛冽的寒风中欣赏着社火展演。
传统特色与现代元素的融合别具一格,演员们身着撒拉族、回族、藏族、土族等不同民族的服饰上演特色民俗表演,群众自己装扮的历史人物,让更多市民与中华民族英雄街头“相逢”。街舞、流行歌舞的加入,也更适应年轻人的观赏品位,欢畅的青海小调则唱出国泰民安的幸福声音。
一场场社火表演,让市民、游客近距离感受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也表达着广大群众对祖国的祝福和对美好新生活的期盼。
非遗文化飨盛宴“老传统”呈现“新气象”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西宁市湟中区鲁沙尔高跷队参演的河南卫视春晚《龙舞》节目刷爆全网,借助高跷的高、悬、巧、奇把高高在上、直上云天的龙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让全国人民感受到了青海独特的非遗民俗文化。
在众多各具特色的社火表演中,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千户营高台,将戏剧搬到五六米高的空中,通过娃娃们扮演的人物和布置精美的道具来讲述故事,现场一座极具现代感、标有“中国航天”字样的高台让观众眼前一亮,小演员装扮成宇航员在高台上表演,寓意祖国的航天事业越来越强大。
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酥油花也如约绽放佳节,赏酥油花展的人潮如涌,“指尖”非遗令人叹为观止,各类展演持续提升非遗资源知名度、影响力。
据了解,每位民间艺人都有自己的职业,但到了过年时,他们都会自发组织在一起,还原原生态的生活气息,把这样自古流传下来的民间技艺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青海社火呈现形式的绚丽多元和内容的传承创新,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与有效传达,舞龙、舞狮、太平鼓、寸跷、抬花轿、划旱船等表演形式也一一亮相,引导青少年增进对年俗文化的认知、认同,使这些一度被贴上“过时”标签的传统文化,在新一代青少年群体中受到追捧,新鲜的“味道”让群众回归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崇拜。
融媒传播正当燃“家门口”直抵“千里外”
今年的青海社火,在央视新闻、新华网、中国日报等主流媒体进行直播、报道,实现春节文化“云”上互动式交流,为欢度“网络中国年”增色添彩。
锦色长龙穿梭翻腾,高跷队伍彩衣飘飘,健壮雄狮英姿飒爽,省级媒体以“现场画面+演播室访谈+网友弹幕互动+短视频”形式,助力青海社火在“云端”出圈。
《龙舞》长尾效应显现,雪天舞高跷,唯美、惊艳的画面引发众多自媒体、公众号、网络大V和普通市民自发传播,“龙腾高原 福耀河湟”“千龙千狮闹新春”河湟非遗大会暨传统社火展演等百余场活动的直播,吸引了上百万网友围观和点赞。
社火巡游小溜达猴表演效果拉满、西宁社火溜达猴溜达到电量不足、近距离感受踩高跷有多绝、从小看到大的民俗表演、高台上如何耍社火等话题登上微博、抖音、今日头条等平台热搜榜。
春节期间,青海群众文化活动新媒体端总触达量破千万,成为联通省内群众欢乐节庆和省外游子思乡之情的一道门,也成为国际国内社会了解青海发展、体验中华文化的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