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汉朝以前,图案精美、做工精细的黎锦就成为朝廷征调的贡品。除了受到达官贵人的青睐,黎锦也深受普通百姓的喜爱。宋代范成大所撰《桂海虞衡志》记载:“黎单,亦黎人所织,青红间道木棉帛也,桂林人悉买以为卧具。”由此可见,黎锦是当时的热销商品之一。
黎锦具有制作精巧、色彩鲜艳、图案精美、栩栩如生等特点,染料主要取自山区野生或家种植物,鲜丽且不易褪色。就图案而言,黎锦有马、鹿、蛇、鸡、斑鸠、青蛙、孔雀以及竹、稻、花、水、云朵等100多种图案,大多由直线、平行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几何图形构成。在色彩上,黎锦善于运用明暗间色,青、红、黑、白等色互相配合,形成色彩对比的艺术效果。
黎锦以棉线为主,麻线、丝线和金银线为辅,其技艺以织绣、织染、织花为主,刺绣较少。制作黎锦时,经线多采用缬染法(即扎染),在一个扎线架上编好经线,然后用纱线在经线上扎结,染色后拆去纱线,即出现“蓝地白花”的图案,再织入彩色纬线。各地黎族人民还根据自身喜好,创造了多种织、染、绣技术。比如,白沙县黎族人民有一种两面加工的彩绣,制作精美、多姿多彩,被誉为海南“双面绣”。
黎锦可用来制作统裙、上衣、裤子、被单、头巾、腰带、挂包、披肩、鞋帽等。美丽的黎锦作品展现了黎族妇女的创造才能和艺术造诣,凝聚了她们的心血和智慧。据了解,制作一套完整的黎锦盛装,往往需要花费三四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成。黎锦的制作工艺都是靠纯手工完成的,纺织用具也沿用古老装备,如手搓去籽十字棍、木制手摇轧花机、脚踏纺纱机等。
黎锦的发展离不开健全的保护和传承机制。据了解,海南省制定了一系列举措,加强黎锦的系统性保护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包括完善省级黎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加强对黎锦传承人的认定与管理,鼓励社会力量组织开展符合市场消费需求的黎锦创意设计培训等,为做大做强黎锦品牌注入不竭动力。
2006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又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走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并举办了展览活动。黎锦还连续多年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亮相并作为“国礼”赠予海内外嘉宾,让世人发现、感知它的独特魅力。
(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