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实
玉米种植过程中的不良栽培方式会对玉米生长产生不利的影响。例如,发芽率低、抗病虫害能力弱等。导致这些问题发生的原因可能是种植密度不合理,或是玉米品种不适合种植区域的土壤、气候等条件。玉米的种植密度、品种特征以及相关的栽培技术等因素会直接对玉米的品质及产量产生影响。基于此,本文将主要结合玉米种植密度、播种方式以及病虫害防治等多个方面分析,并提出一些相关措施,有助于提升我国的玉米种植水平,进一步提高玉米单位面积产量。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农业种植人员在关注玉米产量的同时,还更加关注玉米整体的质量。通过合理调整玉米的种植密度,充分利用光合作用和调节植株的生长发育,可以有效提升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提高农田的资源利用效率。然而,适宜的种植密度需要根据具体的环境条件、品种特性和农业管理措施进行综合考虑,以实现最佳的种植效果。
一、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1、种植密度适宜
所谓适宜的栽培密度,就是叶面系数、光合系数等指标均处于合理范围。该条件下,群体的光合面积迅速增加,光合作用时间延长,种群和个体间的冲突明显减轻。因此,玉米的穗数和玉米粒的重量都得到了提高,有助于玉米产量的大幅提升。
2、种植密度小产生的影响
在开展玉米的种植工作时,如果没有合理控制密度会对产量产生一定影响。比如,在种植中密度过小虽然可以促进单株的生长,但整体产量会因此减少。种植时保证合理的密度可以更好的满足单株玉米对光照等方面的需求,使茎秆快速生长。但此过程中需要注意,如果密度控制过小会导致玉米穗数在单位面积内明显减少,最后使产量在整体上显著降低并影响农户收益。
3、种植密度大产生的影响
玉米生长过程中,如果将种植密度增大会相应的增加叶面积,随着叶面积的扩大会明显提升玉米的光合作用,玉米产量也可因此得到一定保证。但此过程中需注意,因具有较多的穗粒数,使玉米粒重很难达到标准,针对此问题发生原因进行分析,主要是扩大了种植密度后,导致玉米生长时不同个体之间竞争性增大,无法对籽粒质量进行保证,影响了整体产量。所以玉米种植中,过大或过小的种植面积都可能对最终产量造成一定影响,而产量与品质之间也无法做到绝对平衡,为了平衡产量与品质之间的差距,在具体种植中必须对种植密度进行合理设置,在大幅度增加玉米产量的同时,使玉米品质也得到保障。
4、玉米高密度种植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高密度栽培条件下,玉米的单位面积产量增加。这时,如果遇到暴风雨天气,会引起作物的倒伏进而影响到玉米的收成。其次,高密度种植下,玉米授粉难度也大幅提升,很容易出现雌雄不调的情况,结实率受到影响,导致玉米出现空秆。再次,高密种植也会对通风和采光效果产生影响,玉米茎秆较细,病虫害问题频发。最后,若植株密度较高,所需要的水分也较多,若降水少,或该年份降雨量较低,难以满足其生长需求,也会导致玉米产量较低。
二、种植密度对玉米品质的影响
玉米种植中如果密度出现了一定改变,必定会影响其中蛋白质的含量,随着玉米的生长,当到达灌浆期时会出现一定反比例关系。种植密度对脂肪含量也有很大的影响,脂肪的含量会因为种植密度过大,而遭受一定影响,导致玉米的营养成分不足。另外,种植密度过大,也会对淀粉含量产生一定影响。其中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受到的影响更为显著,如果没有科学把控种植密度而导致密度过大,会降低淀粉含量并表现出从低到高的线性关系。由此可发现,玉米最终品质和种植密度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为了保障玉米整体品质,在玉米种植中要严格把控种植密度。如果种植密度偏大,会影响整体的透风性、光照条件,最后无法实现预期的品质和产量。如果整体密度过大,会严重影响植株的透光性,甚至会影响到单株玉米光合作用,使光合作用效果严重降低甚至还可能导致整体生长环境变差。种植期间如果密度较小,可有效增加玉米光合作用,但对于水肥、土地资源的利用十分不利,甚至还可能出现大量浪费水肥与土地资源的情况使农户经济收益明显减少。所以,玉米的通风和透光性能,会因种植密度偏低而受到一定影响,种植中水肥的供应,会因密度偏高而无法被充分满足,最后导致玉米淀粉和脂肪以及蛋白质含量受到严重影响,降低玉米的整体品质。
三、玉米合理种植密度的改进策略
1、区域适应性调整
①土壤因素。不同土壤质地对水分保持和排水能力有所不同。如果是砂质土壤或排水能力较强的土壤,可以选择较高的种植密度,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土地的潜力。如果土壤排水能力较差,需要稍微降低种植密度,以避免过度的植株竞争和水分争夺。不同地区的水分状况会影响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在干旱地区,适当降低种植密度有助于减少植株之间的水分竞争,保证单株植株获得足够的水分。而在湿润地区,可以适度增加种植密度,充分利用水分资源。②气候因素。如温度、光照和风速等,会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对于日照时间较短或气温较低的地区,种植密度可能需要适当降低,以减少冷害风险促进植株生长。而在日照时间较长或气温较高的地区,可以适度增加种植密度,以充分利用光照和温度优势。不同品种对于种植密度的适应性可能有所不同。一些具有较强适应性的品种可以在较高的种植密度下表现较好,而一些分蘖较多或需较大空间生长的品种需要适当降低种植密度。
2、株型紧凑和抗倒品种要适当增加种植密度
在玉米栽培中,相关人员应对不同的玉米品种进行准确的鉴别。一般生长周期长,根系发育不良的品种,其耐密性也差。所以,不可采取高密度种植方式。例如,生长周期短、矮小的品种适应高密度栽培,可以适当提高种植密度。结合不同品种对玉米的种植密度进行考量能够最大程度上帮助玉米获取营养与水分,从而为玉米的健康生长创造条件。
3、合理确定玉米种植密度
为了更好的针对种植密度进行确定并保证密度适宜玉米生长。首先,要了解种植地区生态条件并结合具体选择的种植方式、生产条件和相关管理手段以及品种的特性等进行综合考虑。因为品种的不同,所以耐密性也有一定差异,比如,选择紧凑型杂交种,此类品种具有较强的耐密性,在种植过程中,如果增大种植密度,会让产量相对比较稳定,可以进行大密度种植。如果品种为平展型,不具备较强的耐密性,种植时要将密度适当减小,否则很可能因密度增加而出现减产问题。如选择早熟品种在生态区进行种植,此类品种不具备较长的生育期而且籽粒较小,相比其他品种,单穗粒重、千粒重更轻,在种植时可能会导致最终产量下降。但因此类品种自身个体较小,所以密植更加适合此品种种植,适当增加密度,会让玉米产量得以提高。如果选择紧凑型品种,在生态区进行种植,可以适当增加种植密度,但如果选择的品种为平展型必须选择稀植的方式。如果选择的品种为大穗高秆类型,为了减少植株之间相互遮阴的问题,使单株植株有足够营养摄入,同时将植株倒伏发生率降低必须进行适当稀植。其次,选择的种植地如果具有较高的肥力,此时可选择密植的方式将水肥优势充分发挥,同时让成穗数得以显著增加,提高产量。如果土壤没有较高的肥力,要将种植密度降低,使植株间争肥、争水的问题减少,保证玉米产量。
4、水热资源充足地区种植密度可增加
水热资源是影响玉米产量的外部条件之一。因此,需要注意气温、湿度等因素对玉米生产的影响。比如,在高温地区,可以适当增加其种植密度,但在温度较低时,其种植密度需要严格把控,否则会影响玉米的生长。就水分条件而言,在有足够水分的种植地,适合高密度的种植,而部分水分稀缺的种植地,其种植密度不能过高。这需要种植人员对本地的自然情况有足够的认识,同时也要考虑玉米的生长需要。
5、品种特征合理应用
针对种植形式进行分析,在具有较高肥力的土壤,一般对宽窄行种植比较提倡,植株间相互遮阴的问题可通过宽窄行种植有效减少,而且此种植措施也可将田间透光、通风条件改善。比如,结合具体条件对种植密度进行合理增大,使叶面系数得以提高,同时将光照利用率充分提升,让作物可以更好的完成光合作用使品质满足相关标准。但在种植中如果密度毫无节制的提高,可能会导致叶面系数增加过量,植物在此状态下会严重影响光合作用,降低有机物的含量,随着叶面系数增大细胞呼吸对有机物含量的消耗会逐渐上升,不但没有增加积累的物质,反而还出现减少现象,使玉米品质显著降低。另外,为了有效保证玉米的品质和产量还要关注品种特征。比如,平展型玉米品种,此类品种随着不断生长,当到达中期或晚期后,植株的叶片会变得更加宽阔且高大,此状态下要对种植密度进行合理控制,为了将光照利用率提高,具体可控制在3000株/667m2。对于早熟型品种,通常具有紧凑的叶片,种植时可将种植密度适当加大,密度通常控制在4000株/667m2。以此确保整体产量。
6、合理调整行距
在增加密度的同时,应合理调整行距。在株行距配置方式上,总的趋势是缩小行距,以实现密植增产。如机械播种地区行距一般为60cm—70cm,人工播种地块行距大部分为50cm—60cm利于通风透光。
7、科学播种
很多因素都可能影响玉米的种植密度最终导致品质不过关且产量降低,比如,地质和天气等因素都会影响具体种植。因此,农户在种植玉米时种植密度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合理确定,只有做到科学控制密度才可让优质高产的目标顺利实现。如果密度较大则无法有效确保籽粒中营养成分的含量,如果密度较小则很难充分利用当地水肥和土壤资源,从而造成产量无法有效提高。另外,还要结合地表的具体温度对播种时间进行合理确定,在播种时为了保证播种的科学性还要确定最佳深度。玉米种子应埋在土壤下3cm—5cm位置,为了保证玉米更好地生长发育,还应该提供足够的水分和养分。此外,当玉米开始出苗时,种植人员应进入农田检查出苗情况,如有未发育玉米种,可补种或者补栽。玉米生长期间。如3叶期前期存在缺苗问题,应利用饱满种子浸种催芽,然后浇水补种。如3叶期后期有缺苗情况,应采取带土移栽的方式进行补苗。
8、开展田间病虫害管理
在玉米高产栽培中合理控制玉米的种植密度,要加强对玉米高产栽培种植区域的病虫害管理工作。在玉米的生长时期,若当地降雨量较大,导致田间排水不及时,极容易出现流行性病虫害情况。因此,建议要引入先进的监控设备,安装于玉米种植区域,一方面实时监控玉米的生长情况,获取玉米数据,及时分析出隐藏的病虫害隐患;另一方面设置温度与湿度传感器,实时把握玉米田间的土壤温度、湿度情况,及时发现排水不及时的问题,人为采取干预措施,保证玉米种植区域整体情况良好,保证基础的排水、通风与光照条件,从根源处解决病虫害威胁,维护玉米的高产栽培密植成果,充分发挥合理控制玉米种植密度的应用价值。
四、应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提升玉米种植水平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得以广泛普及和应用。玉米种植过程中,要想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需合理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于农户而言,通过信息技术可转变传统种植模式,切实达成现代化种植
1、应用信息技术,创新耕作模式
玉米种植时,若一直沿用传统人工玉米种植方式,将会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要严格控制玉米种植密度,同时要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中,寻找到更为可行的种植方式,并引入成熟的种植经验,使得耕作模式真正实现创新,使玉米种植能够可持续发展,提高玉米的产量与品质。
2、应用化控技术,强化高密度种植管理
就高密度种植而言,容易存在玉米倒伏、空秆等情况。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不仅与玉米缺乏养分有关,还与种植密度、植株高度息息相关。从这一方面来说,有必要对植株密度、植株高度管理引起重视。基于此,可使用化控技术与机械化技术。首先,在实施化控技术时,需要相关人员依据化学控制药剂的特点,控制玉米在某一时间段的管理时机。比如,在拔节之前,要控制下部茎节的高度,拔节后要注意控制上部茎节的高度,玉米壮丰灵等药物能够在此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其次,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农业机械设备的应用得到了大范围普及,这对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而且还极大地节省了人力成本,为玉米种植效率的提升提供了保障。高密度种植下,植株密度增加,人工管理难度也相应提高。通过机械设备的使用,相关人员能够更加便利进行田间管理工作,这为玉米产量的提升奠定了基础。例如,在施肥环节,相关人员可先通过自动化设备的使用对土壤进行检测,据此确定施肥配方,减少植株营养过剩或营养匮乏情况的发生。指针式节水喷灌设备的使用能够帮助相关人员在播种后、抽穗前等环节快速完成浇灌,从而为玉米生长发育提供足够的水分,同样能够为玉米高产栽培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合理控制玉米种植密度是实现高产栽培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控制玉米的种植密度,能够进一步改善玉米种植区域的通风情况、光照情况、玉米苗株的营养吸收情况,从而促进玉米生长,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提高产量及品质,获取更多的种植经济效益。在今后的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实施中,应用玉米种植密度控制手段,需全面考虑地区自然环境条件、土壤情况、玉米品种特性情况,之后采用不同的种植方法控制种植密度,还需要加强田间施肥管理与病虫害管理,进一步辅助强化密度控制,为玉米种植经济效益的提升提供支持。
(作者单位:154002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郊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