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迪
生态农业是一种集约的、可持续的农业生产体系,具有发展农村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功能,它遵循生态经济学的规律,在强调继承和发扬传统农业技术精华的同时,积极运用现代高新技术促进农业生产,最大限度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和转化,进而获得较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因地制宜条件下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1、加速农业现代化的实践进度
发展生态农业是遵循综合运用生态学与经济学原理的同时,在因地制宜条件下,发展环保、绿色的生态农业,减少农残含量,显著提升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性,同时,可以大幅度减少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污染和农业资源浪费,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战略性侧重点转移,加速农业现代化的实践进程。
2、 保护农业农村资源与环境
一方面,生态农业的发展能够避免过度掠夺与滥用农业农村资源,完成可持续发展农业农村资源的更新增殖,保护生物多样性。另一方面,有效促进生态趋向良性循环,创造出良好的农业经济发展环境,维护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促使生态农业经济转型升级。传统农业生产依赖化学农药和大规模连片耕种,使得土壤质量下降,出现水体污染和生态系统失衡等。生态农业强调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农业模式,突出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以此提高其循环利用与自我调节能力,最大限度地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农村资源,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对开发利用和保护农业农村资源来讲能够产生较为关键的影响,可以有效维护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平衡,实现农业和自然和谐共生。
3、有利于提升科学的现代技术,提高农业农村生产的综合效益
①发展生态农业,对于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来讲,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在提升农业农村生产综合效益的过程中,生态农业运用科学的现代技术产出成果与现代化生产管理手段,形成现代化高效农业,一些智能化设备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促进农业精准化生产,最大限度减少资源浪费。通过科学的现代技术,如引入有机耕作、生物防治等措施,也会大大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以合理保护自然资源的方式,实现物质和能量的绿色循环与转化,能够生成较高的经济、生态与社会的综合效益。
②有利于促进乡村文化创新,拓宽农村生态资源。利用绿色种植技术和“三标一品”的方式发展绿色农业,可以推动生态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提高农业农村经济价值。农村的自然风光和乡村文化资源,通过农村旅游来吸引游客,例如:一些农村手工艺品、文化传承产品,可以使农村经济发展更具有经济价值,加大了农民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农业农村经济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路
1、生产“三品一标”农产品,助推农业农村经济
①“三品一标”农产品是绿色有机的无公害农产品,无论是处于种植端口、流通过程还是消费端口,“三品一标”农产品已经成为发展和打造生态农业过程中农业农村经济阶段性战略发展的必然选择。在生产过程中,“三品一标”农产品并未使用带有化学污染成分的农业生产资料,主要依循纯天然和生态化的方式进行农产品的品种培优、品质提高、IP营销与规范化生产。因其产量稀缺,效益附加值自然要高于普通农产品,经济收入和增值空间明显。
②我国农产品种类繁多,但农业产业链条短,质量效益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经济效益低下,对于“三品一标”农产品市场供给小于需求,农业资源利用强度较高,2021年,我国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在关于印发了相关方案,这大大提升农业生产“三品一标”的新概念(品种、品质、品牌、标准化生产)。也使得我国农业产品监督、生产方式、生产过程都有了新的布局、规划,在选育优质品种,提高农产品品质,创建农业品牌方面,得到了支撑,使得农业生产更具有了核心竞争力,拓展了农业全产业链的增值空间,因此生态农业发展必然引领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③在户、场、县、市等层面上协同发力,推动带有优势的“三品一标”农产品完成地域化供给结构的谋篇布局,及时为农产品供应提供保障性支撑。一方面,农业农村需要建立和健全农产品全产业链标准体系,以高质量发展生态农业为主题,坚持以质量、品牌兴农,在标准引领过程中,持续以科技创新打造无公害农产品品牌,以建设标准化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的形式,实施农业农村经济现代化升级,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扩大生态农业建设涉及范围。另一方面,为保证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升农业农村种植产业发展效益,加速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种植业“三品一标”的提升,需要以农产品品种为主要发展线路,强化农业农村种植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利用,积极选育抗病能力强的优良品种,进行机械化作业;需要以打造农业农村品牌为基本目标,在引导农业农村生活品质提升过程中,增大农业农村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与市场影响力,促进农民增加经济性收入;需要以农产品为发展主线,在现代农业农村全产业链条标准延伸体系中,梳理全过程质量控制核心,尝试性打造标准化产业基地,保障农产品安全,加速优质绿色农产品的长线供给。
2、建立农业农村经济生态农业激励机制
激励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支持生态农业关键技术升级,提升农产品生产价值。在实践农业农村经济生态农业激励制度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积极改善农业农村市场投资环境,促使农产品在市场销售和流通过程中,迅速提升顺畅性。
①完善生态激励约束和补偿机制,提高农业生态资源价值。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需要通过建立农业农村经济生态农业激励机制的形式,完成对土地质量、生产成本、市场价格、生态效益的制约条件进行判断,积极参与农村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支撑生态农业建设,解决农民的经济性收入,同时,可以向因保护生态资源而受到损失的农民提供经济补偿,提高参与生态工作的积极性。
②完善农村集体经济奖励激励机制实施方案。提高绩效报酬,设立奖励机制,根据其为村级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给予物质奖励,依靠相对应的资金补贴、技术指导等措施,拓宽农民参与产业化等广泛性服务活动的基础,开拓新型产业和农村生活品质。
3、全面宣导生态农业发展趋势
生态农业依托生态原理,对自然环境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将生态环境保护、农产品品质提升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全面宣导生态农业发展趋势,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不可估量的延伸限度,可以通过各种媒体,例如,电视、报纸、网络等,进行宣传生态农业、低碳农业理念和优势;可以举办各类农业活动,例如,农业文化展览活动、农业体验活动等,使其在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拓宽全产业链增值的有效宣贯方向,对于推动农业农村经济进行全方位保护,与消费群体进行对接,强化市场对生态农业品牌的认知和转化,以市场消费需求为导向,实现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的系统性宣导。
4、建立健全新生态农业发展格局
①建立健全新生态农业发展格局的主要思路,是建立有利于生态农业经济转型升级的产业体系、技术体系、政策体系和保障支撑体系,促使农业生产的自然生态系统实现最优化,以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为出发点,开展高质量的绿色农业活动,深度推进农业农村生产资料的投入量减持。一方面,强化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废弃物利用,完善生态农业的科技支撑,以地域分布为发展规划,实施设施农业、生态养殖等措施,形成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格局,有效遏制生态污染。另一方面,推进生态农业装备设施化、农业资金集成化,在发展“三体系一工程”过程中,筑牢地域性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②制定生态农业发展、经济效益提高双规划。发展完善现有的生态农业,借助现代化技术创新生态农业发展新模式。例如,一些农产品或资源禀赋高的地区,可引用3S技术、卫星技术,科学田间管理,合理肥水管理,均衡施肥,禁止农残,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在这样的地区引用先进技术,经济回报快,效益高。而在一些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可投入一些农业基础设施,开发当地速生绿色产品,例如:林下产品、农业速生产品等,可积极改善,提高农产品质量,利用这些地区资源的独特性,发挥资源优势,提高农业生产综合能力,提高经济效益。
三、农业农村经济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的措施
1、扩大生态农业建设规模与范围
①在实施因地制宜的生态农业发展措施过程中,需要以节约友好型社会需求为出发点,转变生态农业建设发展形势,在强化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过程中,以生态平衡为发展目标,把握生产效益持续提升、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农村生活条件改善为关键点,扩大“四位一体”能源生态模式、“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草地生态农业恢复与持续利用模式、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优化结构模式、水旱轮作生态种植模式、生态畜牧业及渔业生产模式、治理与利用结合的综合性生态农业模式、设施生态农业典型模式、观光生态农业良性发展新模式等生态农业建设规模,实现农业结构与结构调整相融合、农产品质量与农产品安全相融合、农业经济、生态、文化功能相融合、生态农业与现代化科技、机械和设备、现代化管理手段相融合的生态农业规模。
②提高乡村产业规模化,促进提质增效。产业兴则乡村兴,乡村兴则效益旺。应由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迈进,应以绿色生态为引领、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立足资源、地理、气候等资源禀赋优势,合理对生态农业发展空间进行布局,发展地方特色的生态农产品,做好产业发展,例如:可以打造“一乡一特”“ 一村一品”的农产品产业基地和“土字号”特色产品,使农业传统优势转向特色化、规模化,推进生态农业规模化建设,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扩大生态农业示范发展格局。
2、打造现代生态农业环保全产业化链条
在发展中提升生态农业的可持续性,是农业农村经济因地制宜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中心点,依靠在不同地区建立有效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链条的措施,对于发展地域性乡村环保产业是大势所趋。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基本点驱动下,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时刻高度关注农村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与优化,最大化释放出农业生产的内生性动能。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为打造具有显著特色的农产品全产业链生产、运行和管理体系,需要在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推动农民逐渐掌握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变为现代化农业劳动者。一方面,积极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规划,在进行过程中,以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为出发点进行树木植造,以进行防沙治理和水土保持等有效措施,建设带有生态发展优势的农业农村环境。另一方面,通过打造休闲农业、特色农业等形式的农业农村经济转型举措,促进农业产业化的现代发展,在带动横向产业就业人群增加的同时,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与此同时,在促进产业升级过程中,生态农业可以有效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完成产业数字化和智能化管理,在技术手段的加持下,实现生态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品质的提升。
3、强化生态农业关键技术支撑
①对农业内部的结构进行调整。在推进绿色食品或绿色农业生产的同时,不但要加强对肥料、农药、微生物生长调节剂、微生物新菌种等方面的研究与生产,还要做到精深加工和产业化经营。
②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需要以生态农业建设作为技术支撑,在运行生态农业的过程中,以项目化和规范化,建立生态农业“四位一体”关键技术体系。研究“物理+生物”的新型防虫技术、有机肥深施土壤养护技术、微生物病虫害控制与MIGS技术和机械动力节水灌溉技术等生态农业关键技术,推进相关标准化工程模式,在进行机构健全、机制转化、队伍优化和投入增大等过程中,进行大规模推广、应用与借鉴的模式,扩大生态农业关键技术的实际应用与推广宣贯力度,惠及更多生态农业生产运行主体,满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需求。
4、制定与完善生态农业建设的扶持政策
①制定与完善生态农业建设的扶持性政策,需要以生态农业基本法为出发点,将生态农业的因地制宜发展作为现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阶段性任务目标,以我国经济发展外部特征为基础,从财政投入、金融支撑和税赋优惠等方面完善扶持性政策法规内容。扩大投资覆盖面,从经济资金源头加入,稳定资金,使其更具有保障性,减少市场多变的风险性,以此改善生态农业的发展条件,支持生态农业,扩大和提高生态农业产品生产的补贴和一些信贷方面的支持,并从资金流通的各个中间环节入手,逐渐转移财政补贴到生态农业生产过程中,使农民在发展生态农业中受益,使农业生态环境得到良性运行。
②加强生态农业基础建设。加大防灾减灾、农田水利、农业气象服务、基层防护林建设等投入,筑牢生态农业的综合基础,或从基层农业建设中,以多样化的方式,预留生态农业发展后劲,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的连续性和延伸性。
③加大生态农业关键技术的科技研发支撑力度。将生态手段与经济手段联合起来,通过保障性信息体系资金倾斜,制定出契合农业环境管理需要的管理技术和相关执行标准,形成土壤墒情、虫情、苗情、气象等信息监测系统,完成对农业“四情”的监测,实现远距离诊断和管理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环境。
综上所述,扩大生态农业,发展农业农村经济,两者之间相互依存。因此,要从农业生产中得到效益,就要建立高效、多样、优质的生态农业模式,充分发挥各农业生态链条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而生态农业发展中,除了绿色种植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还要因地制宜,从经济角度出发,建立健全新生态农业发展格局,生产“三品一标”农产品,宣导生态农业发展趋势,助推农业农村经济。
(作者单位:273300山东省平邑县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