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昊
1 高等院校武术教学的相关概述
当前,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对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在探索过程中,着重把握体育教学的推进,将武术教学作为重要模块,进一步使学生了解传统体育运动,并优化体能训练,这对于学生认知的拓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体育教师明确武术教学的基本特征和相关的理论内容是非常重要的。武术教学的基本内容主要展现在以下几个不同的层面。
1.1 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
武术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眼于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整合到体育教学之中。让学生不仅了解武术运动的具体表现形式,还了解武术运动的起源、发展背景、技术动作要求和套路演练要点。教师在进一步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真正地了解武术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运动表现形态是如何形成的。只有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同感,武术教学才能够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
1.2 更加强调身心和谐发展
武术对于修身养性的要求较高,主要在于个体对身心和谐的追求。武术教学既要着眼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要从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多个角度出发,使其身体形态更加协调灵活、意志更加坚定、心态更加积极。在长期的训练和活动参与过程中,学生自身的自律能力和自信心也会更强,从而可以帮助他们在良好的氛围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1.3 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武术运动的探索,不仅局限于知识和技术动作等核心内容的讲解,也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紧密结合,其实践性是比较强的。在理论课程中,教师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讲解技术的形式,了解技术动作的要领。在实训课程中,教师要结合理论课程的要点,使学生可以通过技术分类和战术应用进行训练和模拟,从而提升和巩固训练效果。
1.4 个性化特征较为明显
在武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根据身体素质、兴趣爱好和心理素质等相关指标,制订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分类指导的效果更佳。教师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探索能力等进行培养,可使学生在动作展示过程中优化自身的风格。
1.5 武术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更高
武术这门学科的综合性较强,学生在探索和学习的过程中,既要掌握专业的武术技术内容,也要根据体能训练的要求,不断地通过规律性的体能训练,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武术这项运动对于体能的要求比较高。规律和科学的训练可以使学生从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进一步优化并提升体能。
2 武术教学与体能训练相结合的重要价值
2.1 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武术运动可以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在体能训练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武术运动的相关技术动作、自身的耐力、肌肉力量、神经系统发育等内容,这有助于其武术动作的全面优化。同时,学生在技术动作的练习过程中,积极了解竞赛规则和动作变化,可以提高踢、打、摔、拿等相关动作水平,发挥健身和防身的作用。
2.2 夯实学生的武术运动基础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体能作为武术运动的基础,对于学生武术运动参与的质量有着重要影响,从而更加合理地安排各项武术运动活动。在探索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肌肉力量、柔韧性和速度等相关要素,使学生突破自我,提高武术水平。
2.3 提升学生的武术技能
学生通过参与武术运动,可以提升体能。比如,在对武术散打和对抗比赛等相关活动进行参与的过程中,学生自身耐力会更强,动作更加规范,不容易出现运动损伤。如果学生耐力不足,则会由于体力不足而出现动作变形或动作不规范等问题。所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结合武术动作进一步开展规律性的体能训练,可以使学生快速掌握武术知识和技能,从而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
2.4 从多层面提升学生的体能
2.4.1力量训练的重要价值
教师在对武术教学活动进行组织和开展的过程中,也要规律性地进行体能训练,这样可以从力量训练和价值凸显等多个角度出发,使学生不仅可以有效完成相关的动作,也可以通过力量的展现,对美感和力量感进行有效优化。例如,在对弓步冲拳这一动作进行学习和展现的过程中,如果只是单纯地展示动作,缺少一定的力量感,就会降低这一动作的学习效果。在真正比赛的过程中,整体的冲击力也会不足,就会降低动作展现的效果。
2.4.2 速度训练的价值
学生在参与武术运动的过程中,积极地对体能训练进行有效优化,也可以从速度提升层面发挥重要的价值。一般来讲,武术运动既要有一定的力量感,也要有速度。在进攻的过程中,无论是踢腿还是出拳,都要提高速度。将速度训练与其他训练进行紧密结合,可以强化学生对于武术动作的掌握。针对性的训练,可以弥补学生的不足,最终提升其武术的能力和水平。
2.4.3 耐力层面的训练价值
在对武术教学活动进行把握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对学生耐力素质的优化,进一步凸显体育教学的优势,也可以使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自身的发展情况。从耐力训练角度出发,使学生掌握更加全面的知识。例如,扎马步这一训练虽然动作较为单一,但是对学生的耐力要求较高。学生既需要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也需要了解耐力训练的价值。所以,将力量与速度训练进行有效结合,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对于其运动核心素养的提升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 高校武术教学与体能训练相结合的方法
3.1 重点强化力量训练
教师在武术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身体素质,强化力量训练。一般要从持久力和爆发力等多个角度,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有效提高。在训练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参与不同的运动。例如,通过负重蹲跳,让学生强化大腿和核心肌群。在此之前,教师应了解学生的体能情况,对学生落地时膝盖的弯曲程度进行有效指导,以避免由于冲击力过大而伤害到膝盖或其他部位。在训练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快速仰卧起坐的形式,对学生的腹部力量进行有效训练。
3.2 积极把握速度训练
除了上述教学内容之外,教师在对高等院校武术教学活动进行把握的过程中,为强化体能训练的要求,积极地对学生的运动速度进行有效训练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要对学生的反应速度进行训练,另一方面要对移动速度进行训练。所以,学生应重点提升攻击的速度和反应能力。在训练过程中,可以通过小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口令指引之下,快速地做出指令动作,提升反应能力。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结合学生的训练情况,利用跳绳的形式,让学生在跳绳训练的过程中,集中注意力并快速处理不同的问题,从而使整体的训练取得良好的效果。
3.3 加强耐力训练活动的组织和开展
耐力训练活动的组织和开展要结合武术运动的基本特色。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使学生可以持续性地参与各类训练活动。例如,可以利用小推车的游戏,让学生积极地投入训练中。这样既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也使学生可以从持久力提升、平衡力优化、身体综合能力完善等多个角度出发,取得良好的效果。每两个学生为一组。一位同学做俯卧撑,另一位同学抬起前一个同学的双脚让他们用手“走路”。在这种情况之下,学生的耐力得到增强的同时也有效地强化了平衡感,这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影响。
3.4 完善灵敏素质训练
在武术运动过程中,学生进行灵敏素质的训练也是十分重要的。学生需要更加快速、准确地展现自身的技术动作。例如,在训练过程中,学生可以进行不同方向的跑步。教师应用躲闪和突然启动的训练,使学生快速地对身体的姿势进行调整,这样既可以提升学生的反应能力,又可以消除他们对运动的恐惧,以不断突破自我,提升学习效果。
4 结语
教师在武术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和具体要求,强化学生的体能训练。一方面,要强化学生对于武术运动体能训练的认识,通过进一步的合理安排,全面把握各项细节。另一方面,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引导,使学生可以提高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科学训练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既可以使学生提高自身的身体形态和力量素质,也可以使学生从耐力素质、速度素质和灵敏素质等多个角度出发,展现良好的身体素质,提高武术运动水平。
参考文献:
[1]刘聪.高职院校武术散打教学中的体能训练[J].拳击与格斗,2023(10):25-27.
[2]辛玉珠,王韦伟,宋进文.高校武术专项学生体能训练策略[J].新体育,2023(14):15-17.
[3]李鑫傲.体能训练在武术教学中的价值分析[J].田径,2021(8):32-34.
[4]牛立军.高校公共体育选修课武术散打教学中的体能训练[J].内江科技,2011,32(7): 7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