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杰
大豆在我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因其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而备受欢迎,并且是一种重要的生产原材料。目前,我国的大豆生产规模呈逐年增长趋势,既可供应内需,又可向世界各地输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大豆品质和产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需要从种植技术以及田间管理两方面着手,革新种植技术,改进田间管理手段,创造一种新的生态型种植产业,以适应人们生活和企业生产的需求。
农户在进行大豆种植中,会对生产效益予以高度关注,以期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由于大豆在种植过程中容易受到气候以及病虫害等方面因素影响,所以需要做好种植准备以及后续田间管理工作,农户通过对大豆种植技术的分析,确定提升大豆生产效益的方式方法,确保高质高产以便为自身带来更加理想的效益。
一、大豆种植技术及田间管理的意义
首先,通过合理的种植技术和田间管理,可以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养分利用率、增强大豆的生长势头,从而提高大豆产量和质量。其次,降低病虫害发生率。合理的田间管理可以保持土壤湿度、控制气温,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同时,对于病虫害的预防和控制,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手段,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再次,优化农业生产结构。通过科学合理的大豆轮作和间作,可以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增加作物多样性,降低病虫害发生率,提高土壤肥力,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采用科学合理的大豆种植技术和田间管理,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从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大豆高产种植方式分析
1、根据多方面因素选择品种
选种是大豆生产中的关键环节之一,选择适宜的品种对于提高大豆的产量和品质至关重要。在选种过程中,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包括种植环境、土壤条件、气候环境等,根据这些因素选择适合种植的大豆品种。同时,在选择品种时,也需要全面分析不同品种的生长特征,考虑其抗病能力、抵抗能力、抗旱能力等特点,选择适合本地生长条件的品种。而不仅仅是注重高产,还要注重品种的适应性和综合表现,这样才能实现高产、高质、高效的目标。在选种过程中,还需要关注种子的来源、品种的纯度、种子的质量等因素,确保选出高品质的种子。此外,不同品种的抗病虫害能力不同,在选种时应该考虑当地的主要病虫害,选择适应当地病虫害的品种。
2、种子处理方法
(1)晒种
①晒种,晒种是指在适宜的温度和晴朗的天气条件下,将大豆种子薄薄摊开,让每一粒种子都能晒到温暖的阳光。晒过的种子可以提高其自身的活性,促进种子早发芽,提高大豆发芽率。②紫外线消毒,紫外线可以杀死附着在大豆种子表面的细菌,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这可以有效地降低种子发芽时受到细菌感染的风险,提高大豆的成活率和种植效果。
(2)拌种
①种衣剂,种衣剂是一种将杀菌剂、生长调节剂等混合在一起,涂在种子表面,形成一层薄膜的化学剂。种衣剂可以增加种子的抗病性、提高种子萌发率和出苗率,从而达到提高大豆产量的目的。②其他化学剂,在大豆种子拌种时,常常会添加其他化学剂,如微生物菌剂、生长调节剂等。这些化学剂可以促进种子生长、提高产量、增加抗病性等。
3、翻整土地
在大豆的播种前准备工作中,翻地作业是非常重要环节。以下是关于翻地作业的建议:
(1) 选择合适的翻地机械。根据土地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翻地机械,如拖拉机、翻地机等。翻地机械的选用应考虑到机械的功率、作业宽度、作业深度等因素。
(2) 适时进行翻地作业。在大豆播种前,应选择适当的时间进行翻地作业。翻地作业应在春季进行,当土地温度达到适宜作物生长的水平时进行翻地作业。
(3) 清除田间杂草和杂物。在翻地作业过程中,要及时清除田间的杂草、石块等杂物,确保土地整洁,为大豆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4)合理进行水分灌溉。适当的水分是大豆生长的必要条件之一。在翻地作业后,应合理进行水分灌溉,以确保土地中的水分满足大豆的生长需要。
(5)暴晒土地。在翻整土地后,应暴晒土地,让土地暴露在阳光下,以杀死土壤中的病菌和虫卵,降低后期杀菌灭虫工作的难度。
4、控制播种深度
播种时机要与当地的气候条件相适应。地形比较平整并进行了深翻,可采用双条播种的方法进行播种,并用机器进行有效的播撒,总体行距按13cm小行距、45cm大行距为标准进行。矮生大豆品种,采用窄行密植技术进行播种。播种时,要对播种深度进行适当的控制,深浅不当都会对豆种的生长发育产生不利的影响。在土壤状况好的情况下,采用中分层种植技术对高产大豆的种植密度进行合理的控制。但这种方法不适用于矮小的大豆。为了提高大豆的产量,须合理进行种植。这样可以将养分和水分输送到植物体内,使大豆群体的生长更加均衡,促进大豆植株吸收日照、营养,提高产量。
5、肥料的选择与使用
近几年,由于农药、化肥的使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也有了更多的关注。所以,在大豆种植的过程中,要合理选择和施用化肥,以保证其正常的生长,达到“绿色”发展的目的,尽量减少化肥的用量。在实际种植过程中,部分种植人员会依据自身的经验控制肥料的总量,但是这种行为往往具有主观性,会对大豆植株的种植产生直接的影响。进入分化期后,大豆需要大量的养分,这时要适时补施尿素,以促进植株的生长。要视具体情况确定是否追肥。如土壤质量好时进行追肥,植株因吸收过多的营养而倒伏,反而降低了产量。同时,过量使用肥料也会对土壤质量产生不利的影响,造成土壤裂缝、酸化等问题。因此,从长远来看,肥料的选择和使用非常重要。
6、合理掌握收获时机
在收获期间,需要及时将劣质大豆剔除,并做好贮藏工作,保证仓库的通风和湿度,避免豆子受潮霉变。此外,收获的时机非常重要,过早收割会对豆类品质产生影响,而过晚收割则可能会导致大量的豆种“炸荚”散落,从而导致损失。因此,在收获期间,需要密切留意天气状况和豆荚成熟程度,选择适宜的收割时机。
三、大豆的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工作
1、除草、培土
(1)及时除草。杂草对大豆的生长产生负面影响,会争夺大豆的养分和水分。因此,及时进行除草工作可以有效地减轻杂草对大豆的影响,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除草可以手工除草、喷洒除草剂、利用覆膜等方式进行。手工除草适用于小面积的大豆种植区域,而喷洒除草剂和覆膜则适用于大面积的大豆种植区域。在使用除草剂时,需要严格按照使用规定,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不良影响。
(2) 适当培土。培土可以增加土壤的保水能力和空气透气性,促进大豆根系的发展和吸收养分。在大豆生长的早期和中期,可以进行轻微的培土,以保持土壤湿度和养分供给。轻微的培土可以帮助保持土壤的水分和养分,促进大豆的生长。需要注意的是,过度的培土会对大豆的生长产生负面影响,使土壤变得过于松散,导致大豆根系的发育不良,同时也会增加土壤的流失风险。因此,在进行培土时,需要掌握适当的培土量,避免对大豆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2、及时补苗
补苗工作可以有效弥补病死苗株对大豆产量的影响,确保了大豆种植的产量与品质。同时,补苗工作要细致全面,对各区域出现问题的苗种要及时补苗,并且要记录和分析补苗的情况,以便为后续开展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1) 检测和标记坏死的幼苗。在栽种完幼苗后7—10天,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对该地区的幼苗进行检测,将其中一些坏死的幼苗进行标记统计。这可以帮助种植人员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补救措施。
(2)清除杂种并选择有土壤根系的苗株进行补苗。在补苗期间,应及时清除杂种,并选用有土壤根系的苗株进行补苗,以保证补苗的存活率。
(3)标识和复查。补苗工作完成后,还需要进行标识和后续的复查,以保证补苗工作的有效性。
3、科学间苗
间苗和补苗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应该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合的时间进行间苗和补苗工作,并结合其他管理措施,如施肥、灌溉等,以达到更好的田间管理效果。间苗工作是大豆田间管理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处理杂苗、病苗和密苗,可以确保幼苗的生长间距科学合理,从而保证大豆的高产。在进行间苗工作时,需要严格按照有关制度和标准进行,不能凭主观判断,要做到科学间苗。
4、病虫害防治对策
(1)药剂防治。药剂防治是一种常见的控制害虫和病害的方法。通过喷洒药剂,可以有效地控制害虫和病害的发生。需要注意的是,药剂的使用需要严格按照使用规定,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不良影响。
(2)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型的病虫害防治方法。通过引入天敌或使用微生物制剂,可以有效地控制害虫和病害的发生。相比于药剂防治,生物防治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更小。
(3)综合防治。综合防治是一种综合利用各种防治方法的方式。通过结合药剂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方式,可以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同时减少防治措施对环境的影响。
5、田间水分管理具体措施
大豆的生长发育需要较大的水分需求,特别是在花荚期、鼓粒期等生长发育关键期,土壤水分缺乏会对大豆的产量和品质产生不利影响。因此,田间管理需要注意控制土壤水分,保证土壤湿润但不积水,以保证大豆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具体措施包括:
(1)控制土壤水分。在田间管理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土壤水分,保证田间持水量在最大持水量的80%以上,以及鼓粒期不小于70%。在干旱情况下,需要及时进行灌溉,以保证大豆的正常生长。
(2)选择适当的灌溉方式。在需水关键期,可以采用喷灌或滴灌等方式进行灌水,保证土壤湿润但不积水。同时,在灌溉之后进行浅蹚,以防止土壤板结并增加土壤透气性。
(3)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在花荚期、结荚期、鼓粒期等需水关键期,要根据天气情况和土壤水分状况合理安排灌溉时间,避免因灌溉不当导致大豆生长发育不良。
(4)加强土壤保水措施。加强土壤保水措施,例如覆盖秸秆、草木灰等,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保水能力。
6、智能化管理方法
在种植大豆区域,通过安装土壤水分传感器,以单片机为主控元件,将相关信息传输至系统后台,如土壤温度、湿度等,助力种植人员掌握当前土壤质量;借助GPRS,可实现远程数据传输,以实际要求为主,随时发送采集指令;或以时间为主,定时发送相关数据,确保数据更可靠、真实;通过云服务器,可接收各种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实现高效化、精准化网络传输和网络查看数据;通过自定义的通信模式,实现分布式控制,同时在农用地图中,借助采集器分析其中的定位、数字显示、储存等;通过开发相关配套软件,可保证智能化管理技术效果更理想,提高智能化管理技术水平。
四、大豆高产技术发展趋势
1、提倡秸秆还田
大豆秸秆还田是较好的土地保护途径,也是近年来农业部门提倡的一种做法,据测算,秸秆还田技术能够实现5%—10%的增产。秸秆还田技术能够提高豆秆的利用率,提高土层微量元素的含量,改善土层结构,提高土地肥力,增强微生物的活力及农作物根系发育能力,改善农田质量。而焚烧秸秆带来的大气污染较大,不利于环境保护。利用秸秆覆盖,能够减少秋冬季节田里的水分流失,提高土壤持水量,达到保水的目的,减少土壤水分流失。
2、采用包衣技术
采用包衣技术,能有效降低病虫害的侵袭,提高大豆的产量。大豆在生长过程中常受到病虫害的干扰,会影响到植株地下茎的生长情况,从而影响到大豆对养分的吸收,严重时甚至会造成植株死亡。因此,可采用包衣技术来提高大豆种的抗病性,根据当地土壤中常见的害虫及真菌,选择对应的防治农药,用少量的钙镁磷等肥料进行拌种增强大豆的抗病性,同时还要将包衣厚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避免因包衣过厚而影响籽粒出芽。另外,在播种过程中,还需控制每个种坑中的籽粒投放数量,一般来说,每个种坑投放3颗籽粒比较合理。因为单棵大豆植株对于土壤养分的需要较低,无需进行间苗工作。而在大豆播种环节,可以运用现代化农业生产机械设备来提升籽粒播种效率,保障籽粒培植效率,使大豆栽种工作有效开展。
3、交替轮作
交替轮作指的是一轮的大豆完成采收之后,在该田区耕种别的农作物。如果将豆类植物放在同一土壤进行轮作,那么土壤的养分也会下降,并会影响到豆类的正常生长,最终导致产量下降。在收割完一茬大豆后,需选择其他的农作物进行耕种,例如玉米或土豆等。这些农作物能够在栽种的过程中消耗大豆种植所留下的根瘤菌,也会大幅提升下一茬大豆的质量与产量。该轮作方式会在交替种植的过程中形成区域划分,加上这几种农作物成熟时期较为接近,能够同时完成农作物的采收工作,并开展下一期的播种,这样土壤利用率、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都会得到有力保障。
总而言之,通过落实大豆高产栽培和田间智能管理技术,可确保大豆种植密度,提高大豆种植产量,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大豆种植管理成本,增加种植人员的经济效益。在此期间,高效智能管理技术的应用,可助力种植人员降低自身人工操作压力。在栽培种植大豆过程中,以机械化、智能管理技术为支撑,搭配相关管理方法,可助力植株正常生长,为其健康生长营造良好条件,增强大豆生产产量。
(作者单位165199黑龙江省呼玛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