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对天下秩序的“破”与“立”

2024-07-08 04:18邢书含
名家名作 2024年13期
关键词:世界秩序道家老子

邢书含

[摘 要] 老子对世界秩序的构想体现在其天下秩序观中,以“道”为核心的天下秩序是维持世界秩序的根本,因此要以道与天下的内在关系为切入点和线索来深入研究老子的天下秩序观。通过研究《老子》有关“天下”的论述与界定后,发现老子天下秩序的特别之处在于具有一种“共同体”理念,其中“天下”被视为最大的共同体。这一观念超越了民族和国家的界限,与我们所理解的“世界”概念相契合,不是一种狭义的天下观。在老子的哲学中,“道”作为理想的架构,为这种天下秩序提供了基础。

[关 键 词] 老子;天下秩序;道

一、引言

正如“希腊的城邦建构了国家政治的概念,中国的天下建构了世界政治的概念”①。在中国政治哲学语境中,“天下”往往比“国家”含括了更广泛的含义。学者陈鼓应指出,在《道德经》文本中,“天下”一词共出现61次,分布在33个章节。可见“天下”不仅是《老子》的重要概念,“更上推至天道层面”②。可惜学术界却并没有予此有过多的重视,对于老子天下观的论述有所缺乏,西方学者、日韩学者大多是从知识、历史、语言角度出发探讨天下、帝国、家族之间的关系。例如,日本学者池田知久认为天下应有的政治状态是“置于‘身(人之纽带) 之血缘伦理的扩大、发展的延伸线”③之上的,偏重于将老子的“天下”解释成具体的社会秩序,比如对大国、小国的区分。国内学者大多是从历史、语言、文本语境等方面研究,这些研究大多数也显得有些“实际”,认为“国家是国际关系行为体的基本单位,实力则是区分国家大小的重要标志,国家间的良性互动是维护和平的关键”④。这是在实操层面探讨如何“取天下”的政治思想。这种类似“西方现代性政治理论”模式的研究有流于施特劳斯所说的“社会科学”⑤之蔽,从而缺乏与形而上之“道”的贯通⑥。基于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回归具体的文本来分析老子如何对天下秩序进行界定。

二、老子对天下的界定

学者赵汀阳对“天下”的定义是:“(1)地理学意义上的‘天底下所有土地,相当于中国式三元结构‘天、地、人中的‘地;或者相当于人类可以居住的整个世界。(2)进而它还指所有土地上生活的所有人的心思,即‘民心,比如当说到‘得天下。(3)最重要的是它的伦理学或政治学意义,它指向一种世界一家的理想或乌托邦(所谓四海一家)。”①

通过梳理《老子》文本,发现老子对“天下”的界定主要有:其一,指天下人;其二,指最高权位;其三,指时、空;其四,指社会、政治秩序;其五,指天地万物;其六,指天下事理。②因此归纳来讲,当今学界认为老子对“天下”的界定通常包括哲学意义的天下和政治意义上的天下,正是这种割裂的看法,使得许多学者只拘泥于其中一种意义。

三、对传统天下秩序的反思与批判(破)

天下秩序就是老子的核心观念,是对现实世界现有秩序的突破,更是老子政治哲学的核心内容。陈赟曾指出沃格林对西方人类文明秩序变迁的天下秩序的建构是对以往旧秩序的“精神突破”③。同样的,学者冯莉也借沃格林的天下秩序观念,提出老子以“道”为基础所做的天下秩序的新建构,是对以往旧秩序的批判与突破。老子以“道”作为其新的天下秩序之符号代表,取消了“天下-天子”的至上权威,塑造了“独立于王朝体制之外的普世秩序来源”④,这种理解凸显了老子哲学对既有政治秩序的质疑和寻求替代的意图。为了深入理解老子对旧秩序的批判与突破,我们应当回归其原始文本。在老子的著作中,一个明显的层次结构展开: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 国) ,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 国) ,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老子·第五十四 章》)

首先,老子在“家身乡国天下”这一论述中所指涉的秩序结构是什么;其次,他对这种秩序结构持怎样的态度。历史上,对于老子第五十四章的注解主要存在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将身、家、乡、国、天下视为一个连贯的整体,即先修身,再治家,然后治国,最终治天下。刘笑敢认为,修之家、之乡、之邦、之天下,不应被理解为分别修治家、乡、邦、天下,而应理解为修身之真的自然扩展。⑤

另一种观点认为,老子在“身家乡国天下”这一论述中表现出了割裂的态度。例如,“河上公注”在解读这一句时,将其理解为“修道之身,观不修道之身”,强调了修身与不修身的对比。现代学者陈鼓应也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他对比了《大学》中的“修齐治平”一章,指出“家和国”不仅在性质和领域上存在差异,而且它们的领域互不相通,所处理的事务也各不相同。⑥这种理解揭示了“身家乡国天下”之间的内在矛盾和对立。周公通过制定礼仪和音乐建立的道德秩序,强调的是“身家乡国天下”的先、后顺序,即政治状态应建立在以血缘伦理为基础的家庭关系之上,并逐渐扩展至国家乃至天下。⑦而老子在“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的论述中,并没有体现出这种连贯性,因此无法与周公的道德秩序相转换。从这一角度看,老子在“家身乡国天下”的论述中,实际上是在批判和反思周朝以道德为核心的礼乐秩序结构。他明确指出,这五者之间是不可转换的,这是对既有政治秩序和架构的一种深刻质疑。

可以说老子是以革新的姿态建构了完全不同于三代发展、延续而来的以血缘、伦理为基础的“道德秩序”的天下秩序观念。①那么除了这种对最高权力的革新与突破,更应该着眼的是老子建构了一个整体意义上的天下秩序,即由 “道”主导的世界秩序与由“圣人”主导的理想的人类秩序。②老子在第五十四章中所探讨的“家身乡国天下”概念,实际上是对周朝以礼制为核心的天下秩序进行了整体性的批判。

四、理想的天下秩序新构建(立)

梁涛主编的《中国政治哲学史》中就提到老子的政治哲学不只是对现实世界的破坏,更是对现实世界的建设,老子政治哲学的范畴包括道与人、无与有、一与多、虚与实、无名与有名、无形与有形、柔弱与刚强、无为与无不为等,这些概念都是辩证地看待这个世界。老子政治哲学并不反对建立文明,反对的是文明对人性的摧残,老子的政治哲学要建立的是一个充分尊重人性的世界。③这样的一个世界必然有赖于一种全新的秩序构建。

老子的“道”论构成了他天下秩序观的核心基础。在他看来,“道”不仅是宇宙间最基本的规律,更是所有事物的本源和归宿。孔子更多地从人伦政治的角度来思考天下的问题,而老子则将宇宙的法则引入人间秩序中,不仅关心国家与天下的事务,更将视野拓展到整个宇宙与自然的和谐统一。④在老子看来,天下秩序的核心在于“有道”与“无道”的区分。《老子》第四十六章明确提道:“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河上公进一步解释说:“却走马以粪,治国者兵甲不用,却走马以治农田。戎马生于郊,战伐不止,戎马生于郊境之上,久不还也。”⑤对于生活在春秋战国之际的老子来说,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是判断天下是否有道的最直接的标准。

五、结束语

“老子哲学的理论基础是由‘道这个观念开展出来的,……‘道所具有的种种特性和作用,都是老子所预设的。”⑥通过领悟老子“道”的本质,我们能够深刻理解其“天下秩序”的独特性。在老子哲学中,“道”占据核心地位,代表着理想的架构和原则。通过理解老子的“道”与“天下秩序”的关系,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并从中汲取智慧,这一秩序观不仅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社会、伦理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参考文献:

[1]赵汀阳.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49.

[2]陈鼓应.老子与孔子的“天下观”[M]//道家文化研究(第33辑).北京:中华书局,2021 : 319.

[3][日]池田知久.问道: 老子思想细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360.

[4]文卫勇,晏拥.老子的世界秩序观:道、国与天下[J].中华老学,2021(3):219-225.

[5][美]施特劳斯.什么是政治哲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 17.

[6]赵汀阳.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8.

[7]杨兆贵,陈书平.由清华简《天下之道》论先秦诸子天下观[J].管子学刊,2020(3):86-96.

[8][美]本杰明·史华慈.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M].陈钢,译.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252.

[9][美]埃里克·沃格林.秩序与历史:卷四·天下时代[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8:401.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哲学学院

注释:

①赵汀阳:《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中信出版社,2016,第49页。

②陈鼓应: 《老子与孔子的“天下观”》,《道家文化研究》(第 33 辑),中华书局,2021,第 319 页。

③[日]池田知久: 《问道: 老子思想细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第360页。

④文卫勇、晏拥:《老子的世界秩序观:道、国与天下》,《中华老学》 2021年第3期,第219-225页。

⑤[美]施特劳斯: 《什么是政治哲学》,华夏出版社,2011,第17页。

⑥实际上,国内很多学者都在强调老子思想研究的政治哲学范式,比如王中江强调在对道家政治哲学进行讨论的时候要重视形而上的道,他说“道家的统治术一开始就是同道家的本根论和根源论联系在一起的,它原本就是建立在普遍的和根源性的大道的基础之上的”。详见王中江: 《早期道家统治术的转变——从老子的“道政”到黄老学的“法治”》,载《根源、制度和秩序:从老子到黄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第 192 页。再如王博认为道家思想中形上学与政治哲学是紧密结合的。详见王博:《思想史视野中的〈老子〉文本变迁》,《中国哲学史》2015 年第4期;王博: 《无的发现和确立: 附论道家的形上学与政治哲学》,载《哲学门》第二十三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郑开也认为“道家政治哲学中的政治、国家终究不能仅仅从近现代政治学意义上的政治国家予以了解和把握”,因为“道家政治哲学本质上是道的展现,而非术的应用”。详见郑开: 《道家政治哲学发微》,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第 7-9 页。

注释:

①赵汀阳: 《天下体系: 世界制度哲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第 28 页。

②杨兆贵、陈书平:《由清华简〈天下之道〉论先秦诸子天下观》,《管子学刊》2020年第3期,第86-96页。

③陈赟指出作为雅斯贝尔斯“轴心时代”的替代性理论,沃格林的“天下时代”以一种更为复杂的方式刻画了人类文明的秩序变迁:从“治出于一”的宇宙论帝国秩序到“治出于二”的“天下秩序”。天下秩序的核心是精神与权力的分离,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世界宗教与世界帝国的对峙及其张力。秩序本性从“社会的宇宙化原理”转向“社会的人化原理”;秩序的担纲者从“前天下时代”集宗教权力与政治权力于一身的帝王转变为文明的精神担纲者——圣贤、先知、哲人。详见陈赟:《沃格林论“天下时代”的秩序转换》,《社会科学》2022年第12期,第49-61页。

④[美]埃里克·沃格林: 《秩序与历史:卷四·天下时代》,译林出版社,2018,第 401 页。

⑤刘笑敢: 《老子古今: 五种对勘与析评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第 531 页。

⑥陈鼓应: 《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3,第 273 页。

⑦[日]池田知久: 《问道: 老子思想细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第 360页。

注释:

①冯莉认为,这种不同在于对原有礼乐秩序框架、最高权力结构及其政治关系“天下-天子”的消解和批判,在这一过程中,老子通过对天下万物及其关系的重新理解,以及对“天下-圣人”的“无为”政治秩序的诠释,从而建立了以“道”为基础的理想天下秩序,开创了以“天下-道-无-圣人”为秩序符号的天下观念。详见冯莉:《以道为基础的天下秩序新建构——论老子的天下观念》,《中国哲学史》2022年第5期,第27-33页。

②学者宋洪认为,世界秩序是一个大系统,人类秩序是一个小系统。小系统唯有模仿大系统,才会具有正当性。整个宇宙就在“存在”意义上形成了一个包括道、天、地、万物 (包括人) 在内的“原初的存在共同体”。“道”当仁不让地成为万物之主宰。详见宋洪:《如何建构一种以谦让与宽容为内涵的政治秩序——论老子的政治思想》,《哲学研究》2021年第6期,第43-53页。

③梁涛:《中国政治哲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第 38 页。

④陈鼓应:《老子与孔子的“天下观”》,《道家文化研究》(第 33 辑),中华书局,2021,第 319 页。

⑤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中华书局,1993,第181页。

⑥蒋锡昌: 《老子校诂》,商务印书馆,1937,第 157 页。

猜你喜欢
世界秩序道家老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漫画道家思想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智者老子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
世界秩序
金砖国家对西方意味着什么
多节点世界秩序中的中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