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老旧社区养老设施配置中的空间治理

2024-07-07 05:33袁野
大众科学 2024年3期
关键词:社区养老

袁野

摘 要: 研究城市老旧社区养老设施配置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发现当前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着选址不佳、规模不足等制约社区养老设施发挥理想社会效益的空间困境。通过相关研究文献和实践案例分析,结合武汉市典型老旧社区的调研工作,在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基础上,提出了“化弊为利”的空间治理思路,建议采取以挖潜改造为核心的环境优化策略和以集约整合为核心的功能完善策略,实现城市老旧社区养老设施公益化服务与市场化运营的综合平衡。

关键词: 城市老旧社区 社区养老 设施配置 空间治理

中图分类号: C91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9-3567(2024)03-0119-03

Spatial Governance in the Configuration of Facilities for the Elderly in Old Urban Communities

YUAN Ye

School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Huanghuai University, Zhumadian, Henan Province, 463000 China

Abstract: Starting from studying the practical problems in the configuration of facilities for the elderly in old urban communities, it is found that the allocation method characterized by government investment and market operation still has the spatial dilemmas of poor site selection and the insufficient scale that constrain the ideal social benefits of community facilities for the elderly while improving community services for the elderly. Through relevant research literature and practical case analysis, combined with the research of typical old communities in Wuhan, on the basis of the extensive participation of community resident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spatial governance idea of "turning drawbacks into benefits", and proposes to adopt environmental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with potential explo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as the core and functional improvement strategies with intensive integration as the core to achieve a comprehensive balance between the public welfare services and market-oriented operation of facilities for the el‐derly in old urban communities.

Key Words: Old urban communities; Community services for the elderly; Facility configuration; Space governance

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将社区及居家养老确定为未来的发展重点。社区养老既是养老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具有中国特色居家养老的主要外延。城市老旧社区建设年代久远、建设标准不高、公共配套缺失、老龄化程度更为突出[1]。由于用地资源紧缺,新建设施困难,利用既有建筑改造、扩建的配置方式逐渐成为主流[2]。在城市老旧社区空间捉襟见肘的困境下,如何保证养老设施的选址合理与功能完善,实现公益化服务与市场化运营的综合平衡,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养老设施配置中的现实问题

1.1 以政府投入为特征的设施配置

以政府投入为特征的设施配置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由政府包办的“公办公营”模式,以财政拨款作为主要的经济来源,并由社区负责运营;二是由政府与企业或社会组织合作的“公建民营”模式,通过政府提供资金支持购买养老服务或提供场地与运营补贴来吸引社会力量承办。“公建民营”模式弥补了政府包办社区养老服务中投资主体单一与专业服务欠缺等方面的不足。然而,社区养老服务作为薄利产业,依旧需要政府持续的投入或资金补贴,财政负担大。大量的资金投入缺乏发展的可持续性,并且由于财政支出压力及建设模式的单一,也会导致新增设施规模不达标、功能不完善等问题[3]。

1.2 以市场运作为特征的设施配置

以市场运作为特征的设施配置通过“民办民营”的方式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具有一定的运营经济性。由养老企业出资建设,政府给予部分补贴,养老企业负责运营,社区介入管理监督。市场化运作的配置模式减轻了财政负担,更具有市场针对性。然而,由于老旧社区在建设之初,缺乏长远考虑,社区服务配套用房缺项,未规划养老用地,因此可用于改造的配套用房与申请自建的空闲土地十分有限,并且出资购置或租赁用房的成本高昂[4]。出于企业的逐利性,一般通过压缩成本或提高收费来维持平衡,从而导致社区养老设施的公益属性与服务质量失衡。

2 空间困境的表现形式

2.1 设施选址受到局限

由于选址过程中更侧重设施用房的可获得性,缺乏顾及老年人身心需求及行为特征的选址规划。使社区养老设施选址的科学性受到局限。

2.1.1 设施有效覆盖面小

传统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无法有效地辐射周边。位于封闭社区内的设施与外部联系不畅,阻碍了周边老年人的共享使用[5]。例如:武汉市东湖路社区爱照顾颐养中心,由泓雅小区内原社区活动用房改造而成,节省了获取用房的前期投入。但在调研中发现,该中心现有服务对象多为泓雅小区的老年人,未能有效服务周边。在与东湖路社区老年人的访谈中了解到,由于该中心位于封闭小区内部,且远离小区出入口,从而影响周边老年人对设施使用的主动性。

2.1.2 受到车行交通干扰

在调研中发现,多数老年人希望社区养老设施能够位于室外活动场所或公共绿地附近,理由是社区入口环境嘈杂,来往车辆对老年人的室外活动及出行都会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在武汉市千家街社区与江零社区的调研中发现,由于设施紧邻外部道路和社区入口,缺乏一定的入口场地且未有人车分流的设置,致使人车干扰问题突出。例如:江零社区的“幸福食堂”设置在社区入口北侧,紧邻该社区的出行干道。食堂入口处在人车十分混杂的三岔路口,且缺少供人流停驻的场地,来往车辆对老年人的出行与休养都造成了不利影响。

2.2 设施规模未达标准

老旧社区缺房缺地,养老设施的建设方式多以旧建筑改造为主,限于原有社区服务用房短缺以及租赁、购置房屋的成本因素,设施规模普遍较小,功能配置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要。

2.2.1 功能用房面积不足

程晓青等人[6]在北京市社区养老设施调研中发现,老旧社区可用房屋有限,养老设施建筑面积和功能定位差距大,10张床位的养老驿站和5 m2的日间照料室皆有存在。同时,北京市的“老年餐桌”项目在实施中也普遍存在空间配置不足的问题,由于就餐空间狭小,老年人只得自行带回家就餐[7]。功能用房面积不足限制了设施的服务水平与服务人数,也使依靠规模盈利难以实现。武汉市千家街社区的居家养老照顾中心由企业运营,设施用房通过社区出资租赁获得。该中心共两层,面积较小,未达到相关推荐标准。一楼设置接待收费处与专家门诊室,二楼通过添加隔断,设置为日间照料室与中医理疗室,仅有的几张床位也使布局紧凑且空间局促。

2.2.2 设施功能配置不全

由于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在生理和心理上出现很大变化,相比其他年龄段人群对医疗康复方面的需求更大,也更需要丰富的室内外活动场所。然而,目前大多社区养老设施以自理老年人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文娱康体、日常照料等基本需求,少有涉及医疗护理、康复保健等真正起到托管介助或介护老年人的功能[8]。除专业护理人员缺失及服务投入成本较高等因素外,受场地规模的限制,使设施内部功能用房设置简单,医疗护理用房、室外活动场地尤为缺乏。

3 以挖潜改造为核心的环境优化

3.1 重构区内交通网络

胡惠琴等人[9]在北京红北老旧社区改造中,利用空间句法进行可达性解析,提出通过拆除围墙及部分加建房屋的方式,来提升文娱设施的可达性。在广州市海珠区龙凤街仁和社区微改造中,通过部分车行道路限行转化为步行和非机动车道的方式,有效分离了区内车行道路与慢行系统。

针对武汉市东湖路社区颐养中心的可达性问题,以加强设施对外联系为要点,设计拆除部分围墙与搭建,就近开设步行入口,形成步行主轴。在西北侧增设车行入口,将小区的机动车道梳理至西侧的几条干道,同时将东北侧原有车行道路转变为步行道路,并在南侧车行道路中划出步行道,结合步行主轴形成完整的步行环线。步行主轴的打造与人车路线的分离,在强化设施对外联系,扩大辐射范围的同时,也方便居民的日常出行,对内部居民与周边老年人而言,亦是一种共赢。

3.2 营造街角空间场所

有关研究指出:通过拆除道路沿线部分质量较差的房屋,形成小型活动场地,以场地联系支路的“街场复合”模式提高街区的通行能力,并解决传统街巷中场地缺乏的问题。老旧社区并非都是传统街巷,但普遍存在人车干扰与缺乏外部场地的问题。可以利用部分零星用地和空坪隙地营造街角空间,在车流量较大的情况下作为人们短暂驻足的场所,减少人车干扰。并且从老年人的身心特征出发,街角空间对步行线路的划分,更丰富了步行线路的空间构成,利于减少老年人步行过程中的距离感和枯燥感。

在武汉市江零社区,为减少车行交通对“幸福食堂”步行可达性的干扰以及安全隐患,对社区步行线路进行了改进设计。在适当缩窄原有车行道路,增设步行道的基础之上,考虑拆除原有围墙,将“幸福食堂”西侧的三角空地进行整理。重新设计铺地与休闲座椅,将有限的消极空间营造成路口的驻足场所,缓解人车干扰的问题。

4 以集约整合为核心的功能完善

4.1 功能用房的复合利用

现有社区养老设施设计基于建筑的结构限制和对功能组织的固有理解,通常将不同功能区域划分成单个房间,但依据老年人的心理特征以及对社交的渴望,除了部分私密性功能以外,应当尽量采用开敞式布局,便于根据使用情况及时调整功能,实现一室多用[10]。武汉千家街社区的居家养老照顾中心通过隔断设计,在二楼设置日间照料室与中医理疗室,空间十分局促。因此,考虑将日间照料室与中医理疗室进行复合,从而扩大日间照料室的面积,并使现有床位承载两种功能,满足不同时段的使用需求。利用可收缩隔板将床位区域灵活划分,兼顾开放性与私密性。将腾置出的空间设计成公共活动室,弥补原本缺失的老年人交往空间。

4.2 与公共空间整合建设

成都市芳草社区利用现有门球场改造,在原场地上建设社区综合体,并在屋顶复建门球场,实现了商业与体育功能的空间整合利用。针对老旧社区用地紧缺的情况,这种建设方式可以有效整合原有设施和空间,提升土地利用效率。老旧社区虽然用地紧张,但仍存在一定量的广场、绿地、球场等室外公共空间,可利用“定点单体植入”的方式,在确保隔音、安全等方面的前提下,将社区养老设施与其整合建设(如表1所示)。

5 结语

本文针对老旧社区养老设施配置中的空间困境进行分析,在梳理了其具体表现形式与成因后,以化弊为利作为核心思路,提出相应的改造优化策略,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目前,关于社区养老设施与幼儿园、社区医疗等设施复合设计的研究已有不少,本文在此不再赘述。同时,文中提出的规划策略和具体措施,还需要政府的支持与引导以及居民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才能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细化与完善。

参考文献

[1]王智勇,李纯,杨体星,等.武汉青山老旧社区品质提升的规划对策[J].规划师,2017,33(11):24-29.

[2]姚栋,袁正,吴丽群.既有建筑改造社区养老设施的经验与原则[J].新建筑,2018(2):4-8.

[3]黄雯,李炜,彭健明,等.市场化运作下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探析[J].建筑学报,2018(S1):13-17.

[4]赵小兰,孟艳春.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模式:优势、困境与出路[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44(4):89-95.

[5]李斌,李雪,王依明.康复类社区综合养老设施布局选址研究[J].建筑学报,2019(2):44-49.

[6]程晓青,吴艳珊.北京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现状问题分析[J].新建筑,2017(1):35-39.

[7]朱柳慧,李婧,任艳敏.居家养老背景下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策略:基于北京市“老年餐桌”实施现状的实证分析[J].规划师,2015,31(S1):264-268.

[8]魏蓓蓓,田燕.既有社区的居家养老设施优化研究:以武汉市青山区为例[J].华中建筑,2019,37(2):40-43.

[9]胡惠琴,畅流.老旧住区文娱活动设施规划布局适老性改造研究:以北京红北社区为例[J].建筑学报, 2016(2):22-27.

[10]张原浩.广州旧城传统居住街区微更新设计策略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8.

猜你喜欢
社区养老
基于美国NORC的我国社区养老模式借鉴
英国社区养老照顾对我国的启示
社区养老模式下户外活动空间设计探析
城市空巢老人养老需求分析及对策研究
论社区养老机构建设
论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中的政府责任定位
第一代农民工返乡养老模式研究
论社区养老中的企业参与
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社区养老面临的困境分析
新媒体下社区体育养老新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