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超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提出了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杨竞业教授的近著《文化创新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是在尝试回应这一时代关切、在历经十余年时间思考探索的基础上取得的研究成果。该书从整体哲学和文化创新的视野出发,从文化出场、文化传承、文化正义、文化开放、文化创新和文化富民等六个维度切入,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理论创造与中国实践创新相结合的发展中所展现的魅力、活力、人学逻辑,以及其所彰显的解释力、建构力、亲和力,希冀为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文化出场问题建立一个新的开放结构。
文化存在是一种历史性的在场,而任何一种文化的出场都是在继承先前文化及其传统的基础上所做出的创新和发展。文化出场是文化发现与文化表达的统一,是文化创新与文化贡献的统一。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文化出场,是一种多极主体的感性活动的整体出场,是一个多维度、宽领域、系统性的文化建构实践过程,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方向,以党的治国理政为实践平台,以文化发现为发展契机,以文化表达为发展手段,以概念理念创新为发展重点,以文化创新为发展机制,以理论贡献为发展成果,以党的全面建设为发展核心,以国家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价值的出场。“九个以”的丰富内涵,为马克思主义文化出场勾勒出了一幅未曾有的“全景图”。
正义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极为关注的根本性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正义是主体正义、制度正义和交往正义的复合建构,是一个涉及文化自由、文化平等、文化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关系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文化正义与马克思主义人学紧密相关。作者认为,从文化正义视角切入马克思主义人学问题,更能穿透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本质,发现马克思主义文化出场的动力。实践上,必须通过弘扬文化正义和建设正义文化,进一步反对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单边主义,更好地反对文化割据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
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开放是一个难以回避的话题,学界就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关于“文化开放”话题,该书对学界较少关注的文化开放存在的总体性特征展开论述,认为从哲学研究范式看,“渐远”与“逼近”是表征文化开放的范式,它们是考察当代文化开放的双重视域;从总体理论特征看,多元共存、和谐开放、远近相宜是文化开放的发展趋势。而马克思主义对文化开放具有强大的解释力,这与其具有世界历史视野是分不开的。
特别是,该书在学界十分重视并呼吁的“有范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无范式”研究的崭新概念和哲学思辨,认为“无范式”研究重视对先前理论体系的怀疑,体现在学术研究态度、理论重建方式上;重视对交往实践经验的审思,不为既有理论的原则、立场和方法所局限,在交往实践中更容易形成科学研究的新动力;重视对认识方式和逻辑思维的重构,其理路是从“问题”到“理论”再到“问题”。这些创新论见,显示了一个学者难能可贵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方式,是理论之所以有“可信度”的前提。该书一个突出的亮点,在于跳出了学界曾经盛行一时的唯西方理论马首是瞻的“以西解马”旧路和把“本本”奉为圭臬与金科玉律的“以马解马”老路,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范式,探讨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通过坚持“两个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创新性发展,进而在文化创新中突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文化贡献,阐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所以能行的文化创生密码。
“文化出场”在其本质上具有改造或改变现实的独特意蕴和明显趋向,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解释世界”,又“改变世界”的本真精神。该书另一个突出的亮点,就是在运用整体哲学研究方法的同时,把出场学的研究方法贯穿全书始终,深入探讨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共同出场的有效路径和实现创新发展的多种载体,从而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问题的理论形态、实践形态、制度形态和文化形态有机贯通起来,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既“解释世界”,又“改变世界”的理论品格和实践指向。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它不仅以富有解释力的理论和具有穿透力的思想去观察世界、评价现实,也以思想的方式或辩证的方法手段去武装“现实的人”,使“思想趋向现实”,也使“现实的人”去改变现实。基于此,秉承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实践的原则,作者结合十余年的实地调研、观察思考、课题研究的丰富经历,考察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中国共产党精神的文化基因”“新社会阶层组织化”“全过程人民民主”“政协履职能力建设”“党的群众路线”“乡村治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共同富裕”“东江红色文化”等实践提出来的问题,使理论更好地接上“地气”。
罗荣渠教授在《现代化新论》中指出:“马克思主义要永远保持自己的生命力就必须不断地研究生活中提出的大量的新情况与新问题,作出新的分析,同时作出新的综合与概括。”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王立胜教授在该书序言中所指出,“在文化创新视域中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创新性发展,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面临全新的机遇,也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文化创新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书既有理论前瞻性,又有实践导向性,为破解“新的问题和挑战”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借鉴,是回答“新的问题”、回应“新的挑战”的又一力作。
据悉,该书已入选2023年教育部主管出版单位主题出版选题,这说明,从文化创新视域解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仍是学界关注的重点、热点和难点。由此,从这一意义上说,《文化创新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书不失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拓宽研究视域的重要参考。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