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阿茹娜
摘要:“逆向设计”要求语文教学以新课标和核心素养为指向设定预期的学习成果和评价依据,从而开展相关的学习行为,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逆向设计”教学理念可融入“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从统编教材的单元出发,探索“明晰预期的学习结果——确定恰当的评估证据——设计合理的学习活动”的新型教学路径。在此基础上展开逆向设计的深入思考。
关键词:逆向设计;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在此背景下,我们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将语文学习任务群转化到实际教学过程当中,“逆向设计”恰恰契合新课标对教学设计的导向要求。逆向设计更加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建构和迁移,从而培养学生质疑、批判、辩证、创新等高阶思维能力,推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一、语文教学中“逆向设计”的内涵和意义
“逆向设计”的教学理念是由20世纪末美国的教育专家Grant Wiggins与Jay Mctighe共同创立的。他们提倡运用逆向思维、倒推思维来设计课程,基本模式分为三个阶段:确定预期的学习目标、明确恰当的评估证据、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首先,逆向教学设计以终为始,对教学目标、教学评价和教学活动进行统整。教师在分析课程标准、教材文本和具体学情的基础上,判定学生所能达成的学习成果,以此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其次,逆向教学设计以目标为导向注重迁移应用。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前必须准确提炼该单元的核心知识及人文价值,使学生在新的环境下学会知能意的迁移。最后,逆向教学设计以评价为先,促进教、学、评有效融合。教师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内容是依据教学目标来设定的,因此,学生完成的各项评价活动需以目标为导向来组织和安排,这不但能监控学习的过程,还能检测教与学的效果,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新课标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提出了明确要求:“在第四学段,要注意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冷静地思考问题,要注意分辨文中的观点及立场,要准确领悟作者所隐含的情感;要观察和体会作者如何运用分析、概括、比较、推理等思维方法,在表达观点时要负责任、重证据、合乎逻辑。”该任务群注重思维发展、凸显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激发学生的题意识是逆向设计的价值所在。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以“理想信念”为人文主题,指向辩证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对提升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逆向设计的教学理念和该任务群教学完全契合,其以理解为目的的活动规划符合任务群教学的情境性要求,以终为始的结果导向符合任务群教学的实践性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的价值导向符合任务群教学的核心素养要求。这些都为学生构思写作和表达提供了有力的思维支架,引领学生逐层进阶,逐步提升思维能力。
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逆向设计的实施路径
以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落实“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教学要求有三个方面:一是“学”,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二是“问”,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三是“理”,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设计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明确预期的学习结果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第二单元议论性文本的延续,是在明确观点的基础上,探究论证的过程。基于任务群教学和具体学情,笔者确定了如下内容:
1.单元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应用:品味尖锐、讽刺和战斗性的语言;研究语言的运用技巧,理解语言的精确性;学习有逻辑、负责任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阅读、比较、推理、质疑和讨论等途径,整理观点、事实与素材及其联系;分辨态度和立场,区分善恶,辩证地思考问题,培育理性思维。
(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会多角度探究问题,从不同立场审视作者的观点。
(4)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历史风貌和作者思辨的智慧,增进对文化和人生的理解,培养理性精神;培养实事求是、崇尚真正的态度和敢于质疑的创新精神。
2.预期的迁移
(1)学生将调动阅读积累对其他的论说类文本进行思辨性解读。
(2)学生将会独立思考,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运用比较、分析、概括、推断等方式,客观、全面、理性地表达观点、思想、情感。
(3)学生将提升推理、质疑、发现的能力,增强思考的逻辑性,并保持理性精神。
3.预期的理解
(1)理解文本中如何呈现理性思维及理性精神。
(2)同一论证方法在不同文本中的呈现方式及其作用。
(3)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如何辨析观点与立场,辨别是非丑恶,做到实事求是,理性表达。
4.需要思考的基本问题
(1)理性地思考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坚持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2)作者的主要观点与选取材料之间的逻辑关联是什么?理性的思维方法还有哪些?
(3)怀疑的精神具备什么样的含义?它对做学问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4)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要的品质?
5.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1)学会甄别观点并选取恰当的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
(2)领会怀疑精神的实质,学会质疑。
(3)通过比较、分析、推断,独立思考问题。
(4)通过研讨和辩论提升思辨能力,有理有据地表达观点。
(二)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
评价优先是逆向教学设计的核心理念。单元学习目标确定之后,就应该思考合适的评估证据,即单元的学习目标和预期的理解所需要的证据类型。第五单元的关键点在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一学习任务群的思辨性、思辨性阅读、思辨性表达,结合单元主题“理想信念”和预期的学习结果,笔者确定了以下评估证据:
1.表现性任务
想一想:在分析作者观点的基础上,触发自身思考,并带着这种思考重读文本。
议一议:讨论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厘清结构与层次,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
说一说:通过比较、分析、概括、推理,明确自己的观点,梳理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辩一辩:找出对方逻辑的漏洞,条理清晰地、有理有据地进行辩论。
2.其他证据
课堂助学单、讨论、汇报、前后评估。
3.自我评价和反馈
学生从“语言”“问题”“表达”三个维度对讨论进行自评和他评。
学生从“论点”“材料”“论证”三个维度对稿件进行自评和他评。
学生从“观点”“逻辑”“思维” 三个维度对辩论进行自评和他评。
(三)设计合理的学习活动
思辨性阅读部分围绕“问题链”将核心任务拆解为多个子任务,从准确理解核心观点到其与材料的逻辑关系,依据文本情境进行阐释分析。问题链帮助学生一步步打开思路,还原历史的语境、情境,从而把握各方言行背后流露的人生态度、理想信念、价值取向。
教师在学习任务里补充了相关的学习素材,依据主题拓展学习资源,进行多文本之间的比较阅读,在概括、推理、对比、分析等思维与语言活动过程中强化思辨意识和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以思辨为轴心,多文比较,推断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在实证中对作者的主要观点、态度、主张、行为做出理性判断、评价,得出自己的结论。
辩题结合单元当中古今哲人、思想家、教育家提出的观点即论证的思路,自选角度,展开辩论。这样的设计是在理解性、鉴赏性、比较联系思辨性阅读的基础上,借鉴单元文本观点或表达形式,把真实问题与情境设计相结合,开展思辨性表达的语用实践。设计的落点是思辨性表达,设计的重点是立足语境理解、辨析、质疑,发现经典文本的当下意义。见表1所示:
三、任务群教学中“逆向设计”的思考
(一)以核心素养为旨,提高整合能力
任务群指向下的逆向设计,依据新课标和学科核心素养,全面分析单元要求、单元任务、单元文本,将其与单元各个要素进行整合思考。因此,逆向设计是在整合单元要素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学习结果制定的学习目标,在实际学情的基础上,将核心素养转化成学习目标。同时,学习任务活动是在真实的情境下进行的,具体的、渐进的、可行的学习活动,深化学生的真实体验和实践。教师在单元材料上的筛选和整合,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思考的空间和机会,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提升,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二)以核心素养为基,培养迁移能力
逆向设计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能够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评估证据来证明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学习活动恰恰是学生达成学习结果的途径和手段。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在单元任务要求下提升思维能力,将掌握的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迁移到现实生活中,提升思维品质和思维水平。同时在单元主题的隐射下进行思考:“我要成为怎样的人?我的理想信念是什么?”将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真正迁移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使学生成为敢于怀疑、勇于探索的人。
(三)以核心素养为纲,优化教学评价
“评价优先”是逆向设计的突出特点。它完美契合了新课标下教、学、评一致的多元评价体系,使教学目标更有针对性和合理性。这种置先的评价至关重要,它是为了学习而评估,而非学习之后的评价,因此教师会转变教学思维,多从学生的视角思考并提出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正所谓“该教的是思考的方法,并非思考的结果”,思辨情境下的学习体验更加真实,它能促发多项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水平,能从根本上改进学习的有效性,确保核心素养的落实掷地有声。
参考文献:
[1]吴铁俊,王欣.“逆向教学设计”在单元教学中的应用——以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为例[J].中学语文教学,2023(2).
[2]乔正合.以终为始:“逆向设计”落实新课标单元学习要求—— 以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