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韧性 升能力 促善治 建乡村

2024-07-06 21:42黄英辉
村委主任 2024年10期
关键词:韧性能力发展

黄英辉

乡村治理是我国治理的基础单元,因此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具有紧迫性。韧性理论为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对乡村振兴的实现有着重要意义。文章试图通过厘清韧性理论与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内在逻辑,分析出目前乡村治理所存在的薄弱环节,包括信息获取管理不健全、组织结构不合理、环境保护不到位等问题,最后提出予以政策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多方参与,以及提升乡村的数字化水平等有效路径,以实现提升乡村的治理能力。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乡村治理是我国治理的基础单元,提高乡村治理能力,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构建,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是应对未来更为复杂多变的环境的必要之举。就目前而言,我国乡村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实现了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但乡村的脆弱性在产业、生态、文化等诸多方面暴露出来。韧性治理理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治理理念,为乡村振兴的实现提供了新的治理思路,把韧性治理融入到乡村这个环境中,提高乡村的治理效能,提升乡村治理的韧性水平,增强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恢复能力,对助推实现乡村振兴这一伟大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韧性理论与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内在逻辑

“韧性”应用在生态系统中,表示面对外部干扰能够维系事物原本状态的能力。就目前学界对于韧性理论的理解,引入到社会科学系统,可以定义为在现实社会中,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挑战,社会系统具有自身应对和修复的能力。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发展的差异性愈发明显,乡村与城市的差距仍然存在。但近年来,韧性治理理论更多地应用于乡村发展的研究中,乡村地区也由于其脆弱性,使得韧性理论与其发展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乡村韧性的建立意味着乡村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具有承受外部环境所产生的干扰,并修复至原状态的能力,主要包括在经济、生态、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为实现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乡村需要通过充分挖掘自身资源去提升乡村社会系统的韧性水平。

韧性理论是实现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乡风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础、生活富裕是根本”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所提出的阶段性部署。乡村发展的脆弱性就在于基础设施有限,资源禀赋匮乏,人才资本缺失,在应对风险的过程中短板较为明显。在乡村治理的过程中,要面对产业融合深度有限,生态条件脆弱,治理结构单一等现实问题,仅依靠外部支援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成效有限且时间周期长,因此提升乡村的韧性治理能力势在必行。首先,韧性乡村的可逆性与乡村面对内外风险挑战时所展现的脆弱性互为因果。乡村韧性能力越强,抗逆能力就越强,在应对外部威胁时维持和稳定系统就越容易,农村居民也不会受到特别大的影响。其次,韧性乡村在环境保护上体现出可自我调节的能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现,生态环境的稳定性是关键要素,有助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最后,韧性乡村在治理能力提升方面,要有合作治理的理念,尤其是在乡村这类相对脆弱的环境中,需要发挥多方主体的力量,维持乡村系统的稳定,政府、社会组织以及农村居民合作治理的程度越高,韧性能力就越强。

韧性理论视角下乡村治理面临的风险挑战

信息获取管理不健全

乡村治理能力的提升,离不开相关信息的高效利用,但目前在大多数乡村的信息利用方面,凸显出数据信息混乱、资源共享程度低、信息规范标准不一致等诸多问题。省、市、县各级政府在涉农信息方面,长期缺乏高效联系,普遍呈现“信息孤岛”的状态。各级农业农村部不能及时地收集、处理信息,就无法从多维度上进行决策工作,相关企业、农户就无法在第一时间去进行应对和调整。同时,政府职能部门由于层级复杂等问题,无法将各类资源信息按照统一标准进行归类和储存,这也造成了许多信息的失真和浪费。此外,我国大部分乡村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仍有待加强,由于农村人口密集,地理位置偏僻的限制,农村相对城市来说建设基础设施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网络设备和各类服务器设备等基础通信设施没有实现在乡村的全面性覆盖。

组织结构不合理

我国乡村地区的治理水平虽有所提升,但整体仍处于较低水平。这种现状在乡村地区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政府、社会组织、农民群众等治理主体之间权责不明、协同效率低下的情况。这导致了农民群众和社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参与程度不高,与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和沟通不够迅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农村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当前,我国农村地区“三治”融合的程度尚未达到理想状态。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政策叠加,而是需要因地制宜,结合各地区特点,深入分析问题,全面了解当地实际情况。持续完善乡村“三治”融合,建立自治、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是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构建乡村韧性的有效路径。

环境保护不到位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地区为追求经济高速发展,大肆开发当地资源,却往往忽略了环境保护问题。乡村生态环境治理存在诸多不足,影响了乡村生态环境的质量,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首先,我国虽然已有一些关于环境污染防治方面的规定,但对农村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缺乏有效、切实可行的具体规定与措施,对防治农村环境污染方面的困难考虑不够,对乡村的一些生态问题进行精准解释,导致生态环境治理效果欠佳。其次,各地农业生产正由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化农业发展。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仍然会出现一些污染问题,如化肥过量、地膜污染、农药残留、畜禽养殖造成的污染等,农业生产存在高耗低产等问题。最后,工业园区引入虽然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升了村民的经济水平,却也造成了水污染、土地污染、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给当地的生态环境系统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这些环境问题对乡村的长远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韧性理论视角下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路径

提供政策支持

在中国的发展进程中,城市与乡村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随着“十四五”规划中首次提出建设“韧性城市”的发展目标,城市韧性建设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各大城市也相继出台政策并投入资金,以完善城市的韧性建设。然而,在当前阶段,韧性乡村的建设却仍停留在理论探讨的层面,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实际上,城市与乡村之间并非孤立分裂的两个部分,而应当被看作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共同体。韧性乡村的建设同样重要,相关部门应该统筹农村的水利、交通、规划等资源,根据乡村的特征,制定并完善韧性乡村建设规划。在面对外部威胁时,城市与乡村可以利用彼此的特点相互补充,迅速恢复稳定状态,展现出韧性的品质。城市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强大的动员能力和充足的资金,而乡村则具备丰富的生态资源。通过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城市可以带动韧性城乡的发展,提升乡村的治理能力,打造城乡之间的互补链条,推动韧性城乡协调发展,从而实现“韧性乡村”的建设目标。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通讯、供水、供电等方面,提升乡村的基础设施水平,增强其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二是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保护好乡村的自然资源,发展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模式,提高乡村的生态韧性。同时,应该注重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加强基层自治组织建设,提升乡村社会治理水平,增强乡村的社会韧性。三是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培育乡村特色产业,提升乡村经济韧性,促进乡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推动城乡间资源、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互补和共享,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构建更加韧性的城乡社会系统。这种城乡互补、共建共享的模式将有效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和广大农民群众应共同努力,为加快推进韧性城乡建设贡献力量,促进我国城乡发展的均衡和协调,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

社会力量多方参与

乡村较于城市而言,在资源、地理位置等因素方面的差距确实存在,在推动乡村发展振兴过程中,社会力量的参与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应当鼓励并引导当地的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乡村的发展,从而促进韧性乡村建设。一是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激励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公共服务的生产建设。例如,鼓励开展红色旅游、农家乐、农产品输送等消费活动,充分发挥乡村的生态资源优势,同时提升乡村产业潜力,增加村民经济收入。二是政府可以引入公益组织参与乡村发展,提高乡村的韧性水平。例如,推动希望小学等教育工程,提升乡村居民的教育和文化水平,有利于培养乡村人才储备。此外,在城乡社区服务等领域,通过直接登记制度,为各大公益组织在乡村开展慈善活动提供便利。三是政府可以让社会力量直接参与乡村社会治理,提升乡村的治理水平。过去,乡村政府往往依靠自身力量难以发挥有效的治理水平,且乡村自治程度低,安全得不到保障。通过授权社会力量一定的职能,填补政府治理的空白,有效提高治理效能,推动韧性乡村建设。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对社会力量的引导和支持,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措施。例如,提供税收优惠政策、财政支持等,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发展。同时,加强对社会力量的培训和指导,提升其专业能力和管理水平,确保其参与乡村发展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乡村发展需要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互相合作,形成合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提升数字化水平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高新技术对韧性乡村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数字化发展为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数字化转型需要依托信息化基础设施,数据采集、共享等过程不可或缺。政府应加大对乡村数字化建设的投入,将高新技术融入乡村发展规划,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一是加强乡村移动通信基站建设。完善网络覆盖,确保乡村居民享有高速网络服务。政府应建立数据共享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的统筹整合,拓展政务服务范围,促进不同部门、领域间的信息共享,提升乡村治理的效率和便捷性。二是要利用数字化技术构建健全风险预警系统。乡村地区常常面临自然灾害威胁,通过大数据分析实时预测潜在风险,以便及时应对,最大限度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在生产管理方面,数字技术的运用可以提升乡村生产管理水平。农业生产中存在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等的问题,利用数字技术可以实现精细化管理和智能化控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通过数字化手段,生产特色乡村农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推动乡村经济持续发展。三是数字化时代也为乡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带来新机遇。政府可借助高新技术,推动远程教育、医疗服务,弥补乡村服务短板,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数字化还能促进乡村文化传承,保护乡土特色,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促进乡村产业多元化。政府应积极引导和支持乡村数字化发展,推动高新技术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实现乡村现代化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除此之外,数字化革新还能为乡村创新创业带来新的机遇。政府可以激励和支持乡村企业和创业者利用数字技术开拓市场,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水平,推动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乡村治理能力的提升对于建设韧性乡村尤为重要,但就目前而言,大多资源集中于建设韧性城市,而对于建设韧性乡村的投入并不明显。乡村振兴对于我国的高质量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乡村治理能力的提升需要依靠国家的总体谋划,基于韧性视角出发,从经济、文化、生态、社会多种角度去分析当前乡村治理所存在的问题,从而发现乡村治理能力仍存在哪些方面的缺陷,找到合适的路径,切实、有效地提高乡村治理能力水平。大力推进政策支持,融合数字技术,鼓励社会多方力量参与到乡村治理中,弥补城乡间的发展差距,多维度提升乡村的韧性水平,推动乡村振兴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法政学院)

猜你喜欢
韧性能力发展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韧性,让成长更美好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