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娟
村干部职业化改革是乡村治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重要途径。村干部职业化改革应立足于村干部职业身份、职业保障、职业发展的理论基础,通过对村干部职业认知与村干部职业化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找出职业化改革难点阻碍,同时,进一步将对农村干部的职业认知与其对未来发展预期联系起来,分析不同职业认知水平的村民对未来预期的差异,探究导致不同职业认知水平差异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从村“两委”班子建设、完善激励机制和提高村民文化水平等方面入手,提出农村干部职业化改革的有效路径。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各种矛盾交织,农村社会治理问题日益凸显。村干部是我国农村基层治理的主要力量,对其进行职业化改革,有利于推动村干部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提高乡村治理能力,促进乡村振兴。但是,现阶段我国村干部职业化改革还存在认识上不到位、责任上不落实、发展上不平衡等问题。
村干部职业化概念界定
村干部是中国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一环,主要由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成员和其他村民委员会成员组成。村干部在我国农村基层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既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又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关键力量。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加速推进,农村社会也在不断发生变迁,村庄内部权力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此,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需要建立起一支能够适应时代要求的村干部队伍。
职业认知视角下村干部职业化改革难点
村干部职业化是指从任职开始到退休为止,村干部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事本职工作,并通过培训、学习等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这一概念有两方面内涵:一是村干部必须依法任职;二是村干部必须通过培训等方式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由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村干部职业化的要求较为抽象,很难从具体制度层面对村干部职业化进行界定。鉴于此,文章借鉴有关文献研究成果,以职业认知为切入点,以农村干部作为研究对象,提出村干部职业化改革难点阻碍的分析框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职业身份认同困境;二是职业保障缺失;三是职业发展路径单一。
村干部职业身份认同困境
村干部职业化改革是国家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村干部自身职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农村干部的职业化,就是要将农村干部从过去的身份制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成为一名职业农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下简称《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农民是指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有一定文化水平和生产技术知识的农村劳动者。在我国,村干部是由村民选举产生的,从法律上讲,他们代表村民利益,是村民利益的代言人。但在实际生活中,村干部与村民之间并没有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共同体,村干部与村民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一种行政隶属关系。
在中国众多的农村地区,村干部是连接党委政府与农民的重要桥梁,承担着上传下达、政策执行和村庄治理等多重职责。然而,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干部的作用发挥和农村的全面发展。一是
村干部在一定程度上并未完全融入村民群体。由于工作性质的要求,他们往往需要执行来自上级政府下达的政策和任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他们在处理问题时更多地会考虑政策层面的需要,忽视了村民的实际意愿和需求。这种距离感可能会削弱村民对村干部的信任和支持,从而影响政策的贯彻执行和村庄治理的成效。二是
村干部的职业身份不够明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职业发展和工作动力。在一些地方,村干部的职业角色和发展路径不够清晰,缺乏系统的培训和长期的职业规划。这种不确定性可能会导致村干部缺乏责任心和长远眼光,影响工作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这些问题的存在,产生了多方面的消极影响。首先,它削弱了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干群关系难以真正融洽,基层党组织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也会受损。其次,它制约了农村工作的顺利推进,许多惠农政策和乡村振兴举措难以真正落地见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受阻。最后,它影响了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农民的利益诉求难以得到有效传达和及时解决。从长远来看,它不利于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也为未来农村现代化治理埋下隐患。
村干部职业保障缺失阻碍职业化改革
村干部是我国农村基层治理中的关键力量,肩负着领导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农村稳定、实现乡村振兴的重任。然而,长期以来,村干部职业保障不够健全,已成为制约村干部队伍建设和阻碍农村工作有效开展的突出问题。
村干部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具有鲜明的身份特点。一方面,他们从普通农民中脱颖而出、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因此,他们与广大村民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另一方面,村干部又承担着组织农村工作、执行国家政策、代表国家行使管理职能的角色,具有一定的行政色彩。这种“农民”和“干部”身份的二重性,导致村干部在职业认同上出现一些混淆和困惑。加之,我国目前还并未建立起成熟的村干部职业保障体系,村干部的职业地位、发展空间、待遇水平等都难以得到有效保证,进一步加剧了村干部职业认同感的缺失。
具体而言,村干部职业保障主要面临三方面问题:一是职业身份不明晰。尽管法律赋予了村干部一定的法律地位,但在现实中,村干部并非正式的行政编制,缺乏稳定的职业身份,难以获得应有的认可和尊重。二是工资待遇偏低。多数村干部只能获得很少的工作补贴,远低于当地公务员和企业职工,与其付出的辛劳严重不符,打击了其工作积极性。三是发展空间有限。村干部缺少系统的培训和持续的教育,专业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同时,村干部晋升渠道不畅,大多只能在本村范围内流动,职业发展空间狭窄,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其工作的积极性。此外,村干部职业保障与农村工作的重要性不相称,也不利于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农村治理的积极性,最终影响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
村干部职业发展路径单一
目前,我国村干部职业化改革的难点在于其职业发展路径过于单一,阻碍了村干部职业化改革。“三农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而农村基层干部是推进农村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长期以来,村干部虽然有了稳定的岗位和工资收入,同时,国家也对其在政治上给予激励和关怀,但村干部仍不属于国家正式的在编职工,也就是说村干部不是公务员,他们只是辅助上级政府来管理村庄,其依然是村集体里的一员,要想成为国家财政供养人员,他们必须通过公务员考试才能真正成为国家工作人员,因此,报考公务员成了多数村干部的第一选择。在此情况下,一些村干部便将成为国家干部作为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而在公务员考试中,基层政府对学历要求较高,一些高中及以下学历的考生几乎无缘通过公务员考试。这种单一的职业发展路径对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具有严重的负面影响。
职业认知视角下村干部职业化改革路径
加强舆论宣传引导
加强对村干部的宣传引导,有利于引导村干部树立正确的职业认知,推进村干部职业化改革。
一是开展各类主题宣传活动。借助媒体等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使村干部认清自身的职业特点,明确自身的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
二是注重舆论引导与政策宣传相结合。针对村干部职业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网络新媒体开展宣传引导,对相关政策进行解读和阐释,提高村干部对职业化改革的认知度和认可度。
三是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深入挖掘、总结、推广先进典型案例和经验做法,让村干部树立职业自信、增强职业认同感。
四是营造良好社会舆论环境。加强对村干部职业化改革的正面宣传,使社会各界正确认识村干部职业化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为村干部职业化改革创造良好的条件。
落实职业责任与义务
村干部职业责任与义务的落实,是保证村干部职业认知得以落实的基础。我国村干部职业化改革需要村干部承担相应的职业责任和义务,从而让村干部认识到自己作为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组织者、领导者,在乡村振兴中要担负起组织领导、政策宣传、协调服务、发展集体经济等职能。而这些职能的实现,都离不开村干部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服务能力。在日常工作中,村干部要落实政策宣传和发展集体经济等任务,还要做好村民矛盾化解、纠纷调解等工作。此外,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在新农村建设中还需要村干部发挥组织协调服务作用,这就需要村干部发挥好服务群众的作用。通过落实村干部职业责任和义务,可以让村干部认识到自己作为乡村基层社会治理的组织者、领导者的重要意义,从而自觉地把个人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起来,推进职业认知的落实。
创新激励机制
当前,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年龄结构老化,缺乏职业吸引力。在村干部职业化改革过程中,必须从制度层面创新村干部职业保障机制。首先,要从待遇保障入手,提高村干部待遇保障水平。可以将村干部作为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编外人员纳入“五险一金”范围,并根据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确定待遇标准。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村干部津贴补贴制度,适当提高其基本生活津贴,提高其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方面的补贴标准。其次,要从职业发展入手,提高村干部职业发展水平。可以探索建立村干部职业资格准入制度、职务晋升制度和岗位晋升制度,确保有能力、有责任、有事业心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
财政资金是村干部职业化改革的物质保障。一是要建立稳定的财政支持机制。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村干部的工作能力,科学合理确定村干部岗位报酬和养老保险标准,按照规定足额发放补贴和报酬,保证村干部经济待遇不低于当地城镇职工工资水平,实现“五险一金”全覆盖,使村干部的养老、医疗等基本生活保障得到落实。二是在不影响村干部队伍稳定的前提下提高村干部经济待遇。同时,要加大对村干部养老保险、医疗等基本生活保障资金支持力度,确保在村干部队伍不稳定的情况下有效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畅通村干部成长渠道
我国村干部的职业发展前景主要包括职务晋升和待遇提升两方面。
一是职务晋升渠道畅通。选拔更多元,进一步畅通考试录(聘)用渠道。定期从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中专项招录乡镇(街道)机关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上升更顺畅,进一步畅通职务晋升渠道。常态化选拔优秀村党组织书记进乡镇领导班子,优先提拔在村任党组织书记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晋升更有力,进一步畅通职级晋升渠道。优先晋升考录为公务员和招聘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职级(职员等级)。二是待遇提升渠道畅通,薪资优化:对村干部的薪酬体系进行优化,合理制定薪资标准,根据工作难度和效益合理给予奖金和津贴。职称评定:设立村干部职称评定制度,按照相关求对村干部进行评定,评定合格者享受相应待遇。社会保障:完善村干部的社会保障体系,为村干部提供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
推进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村干部职业化改革是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村干部职业化改革需要有专业的人才队伍作支撑,使之成为推动乡村治理的有效力量。
要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能力突出的农村专业人才队伍,为村干部职业化改革提供人力支撑。
一是建立农村专业人才名录。建立农村专业人才名录,对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的人员进行登记造册,建立统一的农村专业人才资源库,为村干部职业化改革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二是提高村干部学历水平。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村干部学历水平,增强村干部文化知识储备,为村干部职业化改革提供智力支撑。
三是建立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通过完善村级后备干部培养机制、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逐步实现村级后备干部培养机制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
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干部职业化改革是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村干部职业认知的内容主要包括:对村干部角色定位和职能作用的理解、对村干部岗位责任和工作内容的认知、对村干部职业发展前景的认知。现阶段,我国村干部职业化改革还存在认识上不到位、责任上不落实、发展上不平衡等问题,需要通过加强舆论宣传引导、落实职业责任与义务、创新激励机制等途径,引导村干部转变职业认知,推进村干部职业化改革。
(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人大常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