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方言词语中的民俗文化内涵探究

2024-07-06 09:42贾丽玲
中国故事 2024年6期
关键词:德江龙灯舞龙

贾丽玲

【导读】方言是地域民俗文化的忠实记录载体。德江县以少数民族土家族为主要居民,其独具特色的炸龙民俗留存至今。本文着重分析地域方言词语中的民俗文化,以窥炸龙民俗的文化面貌、文化内涵和当代价值。

方言作为语言的地域性变体,在记录地域民俗文化方面充当着“活化石”作用。长期的语言交际中保存下来的方言词语不仅是当地人民群众的智慧结晶,更是当地民俗的典型体现。通过地域方言词语的记录,民俗文化的画卷将逐一展现在我们面前。文章通过分析“炸龙”这一土家族传统民俗活动,探究其中体现的文化内涵及当代价值。

一、德江炸龙文化

德江县位于黔东北铜仁地区西部,与印江、思南、凤冈交界,北插沿河、务川之间。略呈等腰三角形。乌江水流从南至北纵贯其境,东岸属武陵山脉,西岸属娄山山系。境内山峦起伏,沟坚纵横。土家族是德江世居少数民族之一。虽然不断被汉化,但仍保留了一定的民族特色,炸龙就是其中之一。舞龙在黔地历史悠久,汉代时就有文献记载。《史记· 华阳国志》 曰:“黔中之南,间有龙舞。”始建于永乐八年(1410年)的飞龙寺内壁上的舞龙、炸龙求雨图,虽经600年沧桑,至今清晰可见。2021年,“德江炸龙”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据传说“炸龙”这一习俗源于唐代,当时久旱无雨,百姓颗粒无收,饿殍遍地,有人提议舞龙祈求龙王天降甘霖,拯救苍生百姓,然求而无果,于是百姓怒不可遏,愤而炸龙、烧龙。玉皇大帝得知后,惩罚了龙王并命令其降雨,百姓这才求得雨水。传说历经千年,逐渐成了“火龙节”。早期德江的龙灯分为“水龙”和“火龙”两种。水龙于每年六月举行,火龙则集中于正月举行。因舞龙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对年龄、龙身长度和人数都有限制要求。一般情况下,5—15岁不参与炸龙活动。舞龙者多为男性,近年来也有女性参与,她们被称为“孃孃龙灯”。人们以龙为神的化身,祈求神灵实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心愿,酬神和娱人的有机结合,给舞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二、从方言词看德江炸龙过程

德江土家舞龙活动主要包括起水、亮龙、送帖子、入户舞龙、送龙宝、赛龙、炸龙、烧龙等环节。透过方言词可了解地域特色文化,感受炸龙活动过程。

(一)准备

看期辰:编制龙的主要材料是竹子。一般会选用荆竹、楠竹或斑竹,而尤其选用年份长、长势优良的竹子。选好竹子后并不能随意砍伐,而要看日期,这也就是当地所说的“看期辰”,同时,还得烧香纸求得保佑。

扎龙:扎龙过程严谨,工艺难度大。德江龙灯龙头较其他地方的一个不同之处在于龙头大。编制龙头的竹片长度一般都在30~60厘米。微火烤好竹片后,先弯曲成想要的形状,再用铁丝固定。匠人完成整个龙的造型后,依次进行糊纸、喷胶、上色,再画上龙鳞,套在龙的身上,也即“穿龙衣”。扎龙一般在初三前完成。

灯头:为了使“耍龙灯”这一民俗活动能规范有序地进行,成立了一些民间组织。组织的主要负责人被称为“灯头”。“灯头”作为管理者,需要协调组织各个部门。如说福事、乐器、舞龙、后勤等各个部门,都离不开“灯头”的管理。

(二)舞龙

起水:起水即出龙前的一场祭祀活动。一般由灯会负责人主持。人们事先把龙运到池塘、水井、小溪、河流等有水的地方。此时,灯会负责人会对着龙头奉上刀口肉,化符、燃香烧纸,负责说福事的人则说出彩语。

嘘花儿:指用鞭炮炸龙这一行为。较早时候会在竹筒里面装混合青钢冈碳和火药,再用泥巴把竹筒口封住,以自制炮火,当地称为“火炮”。

送龙宝:龙宝是指龙嘴里的红纸球,一般多赠送给无子家庭,祝愿其能早生贵子、家庭幸福,此时主人家也要燃香燃纸接龙宝,并对龙队以礼相赠。龙宝有金宝和普通龙宝之分,金宝通常送给经济实力雄厚的家庭,他们为龙队的维护和发展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

送帖子:拜帖是一张长15cm、宽9cm的红纸。一般是由灯会负责人或擅长写字的人在红纸上写下如“恭贺新春”“吉祥如意”“新年快乐”等祝福语,然后为参与舞龙的商家或居民送去,提醒主人家做好迎接龙灯的准备。家里有丧事的人家除外,守孝的三年内都不能接灯。

出洋相:龙分为龙头、龙身、龙尾。正月十四和十五两天,舞龙者会进行一些才艺表演。龙尾一般由男扮女装的人扮演,过去则是由妆容奇怪的老太太背着洋娃娃进行表演,由于甚为滑稽,故称为“出洋相”。

(三)烧龙

化龙:正月十六这天,以各个灯会为单位收集整理残余的龙骨架和灯头,带到有水的地方烧掉,并在火堆前燃香烛、烧纸钱,烹羊宰牛祭祀龙王,这一行为名为“放龙入海”。此时灯头也会喊出彩语:“哎!送龙送到河沟边,金龙化骨上青天;烧钱化纸龙归海,百事大吉万万春。”

龙稀饭:化龙仪式结束后,龙队的人会聚在一起吃“龙稀饭”。聚餐的花费由入户拜年的人家提供。饭桌上,人们会讨论哪条龙或哪个人最厉害勇猛,或者讨论账目结算、来年计划等话题。整个炸龙活动到此落下帷幕。

三、炸龙民俗的文化内涵

(一)神灵崇拜

龙作为一种图腾生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出现,先民们对龙的崇拜及龙信仰的观念最早可追溯到仰韶文化时代。在学术界,多数学者认为龙图腾源于蛇图腾,人们把那些以蛇为图腾的族群称为“巴人”,即“蛇的后人”,并逐渐延伸出“巴”或“巴国”等地名,如《山海经·海内经》中说的“西南有巴国”,秦汉的行政区划“巴郡”等。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人们在蛇图腾的基础上建构了更加神圣、超凡的龙图腾。我国古代传说中,龙王主水,常以行云布雨的形象出现。《周易》云:“飞龙在天”“云从龙”“震为龙”等,即认为云雨雷电乃是龙在背后操纵的结果。人们把祈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心愿加注在以龙为代表的神身上,举行一系列的祭祀仪式,神灵崇拜活动。德江炸龙过程中,说福事的人会在每个环节说一些彩语,如“儿子儿孙考状元”“永保子孙万年财”“幸福生活万万年”“来年生对胖娃娃”等,以表祝福。通过独特的形式表达对神灵的崇拜,并祈求庇佑的民俗活动,诠释了当地民众祈福消灾的心理。

(二)民族精神

《蜀都赋》中左思曾描述巴人“刚悍生其力,风谣尚其武”,《晋书·乐志》也曾记载:“(汉)高祖乐其(指巴人)猛锐,数观其舞,使乐人习之。”巴渝舞是巴地战士为建立汉帝国冲锋陷阵、战功赫赫的集中体现,表现了巴人“勇锐”“天性劲勇”“好义”等民族特性。德江炸龙环节则是对这一民族特性的生动再现。面对火光四射、扑面而来的“嘘花儿”“火炮”,德江男儿赤膊上阵,无数的鞭炮、烟花从他们身上滚落、耳边炸开、眼前闪现,他们的皮肤都被炸得皮开肉绽,却仍然高举龙灯,从容应对“狂轰滥炸”。德江炸龙不仅在于“炸”,也在于观赏。如在亮龙环节,舞龙者常常摆出各种动作。动作又可分为文套和武套。文套动作范式包含“龙滚绣球”“龙盘莲花”“画眉跳枝”等。武套动作范式包含“飞龙上天”“鱼跃龙门”“前后腾追逐”等。此外还有“龙腾云”“龙翻沙”“龙滚潭”“龙撒仔”等一系列动作。这些动作造型独特,“活龙活现”,极具观赏性。“力与美”“舞与炸”的结合,集中体现了土家人“粗犷”“勇猛”“血性”“自强”的民族精神。

(三)传统思想

龙可兴云布雨、腾云驾雾,又象征阴阳五行与瑞祥。德江的炸龙民俗中,龙除了可按照大小来分类外,还可根据阴阳五行分为青龙、红龙、绿龙、蓝龙和黄龙。以龙求雨、舞龙酬神、人龙共舞、人龙合一……在龙的力量感召下,人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精神中天、地、人的沟通和统一。炸龙文化孕育、组织和发展的每个过程,都离不开集体的凝聚力和团结合作精神。正如彩语所道“自从龙灯恭贺后,家庭事业万事和”“哎!龙灯头上一枝花,地邻老少是一家,不学蜘蛛各牵网,要学蜜蜂共采花。”炸龙民俗的传承体现了土家人崇尚和谐、团结协作的追求,这正是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涵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称道的龙的形象,蕴集了集众长、惠万物、求同存异、和谐共生的精神,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定内涵。

四、炸龙文化的当代价值

(一)丰富群众生活

当前,我国已经全面步入小康,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每年德江炸龙活动都在正月元宵节期间举行,人们劳作辛苦一年,此时正是放松娱乐的时间。除了“耍龙灯”,还有“秧歌”“腰鼓”“彩车”等活动,吸引来自县城和各乡镇乃至周边地区的人们挤满街头,一睹为快。炸龙极大调动了民众的交流交往,使他们在彼此协作中获得参与感,在过年的热闹气氛中获得归属感和幸福感。炸龙的过程中包含了许多体育活动,与龙翻滚、躲开烟花和鞭炮等动作也需要高超的技巧。在民间民俗文化中流传的体育形式,能顺应和满足人的多种需要。德江炸龙既有观赏、表演、陶冶情操的作用,也有锻炼身体的作用。

(二)促进经济发展

德江土家炸龙活动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每年,全城人民都积极参与其中。制造、采买、装点等刺激消费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炸龙活动不仅为本地民众喜闻乐见,还吸引了周边游客甚至外国游客。在炸龙活动举行期间,土家风味小吃如糯米粑、辣椒粑、天麻酒、灰豆腐、霉豆腐、豆腐干(丝)等让人驻足。龙文化的发展,也相应地可以带动当地文创产业的发展。政府借助“傩戏”“炸龙”“天麻”等地方特色,打造品牌,发展地方经济。发展民俗文化,打出地方特色,可以发挥杠杆效应。

(三)守护传统文化

炸龙民俗活动的发展历经波折。随着老一辈的退出,许多传统规矩和耍龙步骤渐渐被简化、忘却。在德江炸龙民俗活动中有一句彩语:“自从龙灯玩过后,传承文化靠你们”,德江炸龙继承了巴蜀文化遗风,它就像一幅画卷,集中展示了土家儿女的社会风俗、民族性格、宗教体育等文化特征。它既是土家人民族精神的彰显,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身份的认同标志。从这句彩语中,可以看出土家人的传承意识,同时也反映出这一民俗活动在传承发展上需要更多的支持。

五、结语

德江县土家族在地域文化的影响下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民俗活动,集中展现了土家人锐意进取、不畏艰难、团结友爱的精神,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更是时刻提醒我们保护和传承这类民俗活动的重要意义。不论是个人、国家还是社会,都应树立意识、采取措施,为地域民俗文化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谭汝为. 民俗文化语汇通论[M].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2] 贵州省德江县地方编纂委员会. 德江县志[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3] 张著昶,何建成. 德江炸龙:传承与发展[N]. 铜仁日报,2011-04-09(4).

[4] 杨媛媛.《太平广记》中的龙故事及其巫文化内涵[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4).

[5] 邓梦,邓经武. 巴人蛇图腾与龙文化[J]. 中华文化论坛,2022(3).

[6] 德江县青龙镇龙灯协会. 德江土家炸龙[M]. 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0.

[7] 崔克昌,夏明钧,李永林. 黔北花灯初探[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

[8] 王英芝. 道教中的龙文化[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9] 文叶飞,张凤琴,杨颖君,张运典. 德江:土家炸龙文化浸润人心[J]. 当代贵州,2013(8).

[10] 涂绍生,向鸣坤. 土家族民间体育[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德江龙灯舞龙
纸杯龙灯
铜仁德江供电局:节后特巡保供电
A novel flexible plasma array for large-area uniform treatment of an irregular surface
舞龙灯
舞龙
德江黑木耳
中秋舞龙
周旋在三个女人之间的“警察”
舞龙灯
元宵,到磐安迎龙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