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专业化背景下教师话语权的价值、缺失与重塑

2024-07-06 12:07:32王燕红董梁边玉芳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4年7期
关键词:话语权家校话语

王燕红 董梁 边玉芳

摘      要 教师的话语权有助于开启多方合作意愿、明确家校双方权责、制定完备的规章制度、开启有效家校沟通、达成家校合作目标,对于促进家校合作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教师话语权缺失表现为教师话语生产能力不高,教师话语资格权利减弱,教师话语影响力被消解。在探究教师话语缺失原因的基础上,未来可以从三个方面提升教师话语权,即以“善”的导向性、启发性、正确性、真实性、真诚性为标准提高教师话语生产能力;通过增强教师整体实力、厘清家校合作边界、完善法律法规,提升教师话语资格权利;增强教师感召力权威、开展家校网络沟通研究,增强教师话语影响力。

关 键 词  家校合作专业化;教师话语权;教师话语权价值;教师话语权缺失;教师话语权重塑

在各种法律、政策、文件的推动下,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家校合作已取得长足进步:家校合作被纳入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之中,家长委员会制度正式确立,家长学校制度进一步完善,家校合作纳入校长(园长)专业化建设之中,部分区域在家校合作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我国家校合作已经进入深入发展阶段。家校合作的深入发展,迫切要求家校合作走向专门化,并实现专业化发展。

家校合作之初,在家校合作中存在着严重的家长沉默现象[2],随着家校合作的深入推进,家长的话语权不断得到尊重和提升,与此同时,教师的话语权出现了缺失。“老师和家委会计划祈福给学生文具开光”事件,反映出教师无视自己的话语权和不能正确行使话语权的问题。许多教师也表示“在实际交往中,感到家长好像并不真正接受自己的建议”[3],越来越多的教师发觉面对家长时,自己正在丧失或已经部分丧失了话语权,深感自己话语无力。要实现家校合作专业化,必须关注家长和教师话语权的协调发展,在充分尊重家长话语权的基础上,需要重申教师的话语权,明确教师话语权对家校合作专业化的重要意义,剖析教师话语权缺失的原因和表现,探讨如何重塑教师话语权。

一、家校合作专业化背景下教师话语权的价值

“话语权”的概念是由福柯提出的,表示主体的话语表达能够影响外界的能力。它与主体有没有能力产生表达的内容、有没有被给予表达的机会和资质、所表达的内容有没有影响力密切相关[4]。教师话语权是开展家校合作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教师的话语权由教师话语生产能力、教师话语资格权利和教师话语影响力构成。家校合作专业化背景下,教师话语的生产能力,是指教师立足家校合作实际,总结家校合作经验,生产出反映自身思想认识的话语的能力;教师话语的资格权利是指教师在与家长、学校、以及教育管理部门发生联系的过程中被赋予的话语表达的资格;教师话语的影响力是指教师话语内容在家校合作中产生的感召力量。

家校合作专业化的发展,离不开制度化、规范化家校合作体系的构建。家校合作体系是一种界于行政组织与自组织之间的新型组织,其构建要具备行政组织建立的基本条件,即协作意愿、确定的目标、明确的权责划分、严格执行的规章制度、信息交流[5]等,又要遵循自发性和内在性特征[6]。确保教师的话语权有助于调动多方合作意愿、明确家校双方权责、制定完备的规章制度、开启有效家校沟通、达成家校合作目标,对于促进家校合作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

1.教师话语权是调动多方合作意愿的前提

家校合作是基于自愿的共识性实践[7],不能强迫家长参与家校合作。但是家长的合作意愿也不是自发的,要调动家长的合作意愿,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话语权,立足时代背景、我国教育的发展趋势和青少年发展的实际需求,耐心、真诚地为家长分析教育的发展方向,讲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特别是家校合作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引领家长认同家校合作,赢得信任,进而唤起家长参与家校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家长的合作意愿与家长的合作能力直接相关。只有当家长和教师双方能力相当时,才能更好地开展合作。因此要提高家长的合作意愿,教师要充分发挥话语权,一方面要针对每个家庭的实际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特别是通过指导家长改进家庭的主观环境和教养方式等主体化文化资本、丰富家庭拥有的藏书等客体化的文化资本,提高家长家庭教育的能力;另一方面还要耐心向家长介绍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学校教育的规律和特点,以此全面提高家长的合作能力,从而体现教师话语的生产能力。

2.教师话语权是明确家校权责划分的关键

在探索阶段,家校合作是家长和教师之间的自愿行为,是否合作、合作什么、怎么合作源于家长和教师之间的自发约定。进入专业发展阶段,教师、家长在家校合作中的角色、职能不能再停留于约定俗成,而是要从现代教育制度的高度对家校合作进行重新审视,且必须有较为明确的规定,否则会出现各种乱象。目前,在家校合作取得重大突破和进展的同时,也表现出诸如家长过度参与学校教育和教师被迫越权的现象。一方面,家长的过度参与大多出于分担教师重担的善意,但是随着家长参与能力的提高和主体性的提升,没有明确的家校合作边界,教师过分让渡本属于自己的教育教学权利,给家校合作带来了更多的困扰。另一方面,教师被迫越权,被迫卷入家长本应承担的教养事务和合作事务,导致自己承担不属于自己的工作,也不能高质量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在家校合作专业化背景下,尊重教师话语权,赋予教师话语表达权利,有利于家校合作双方厘清各自的角色定位,明确权责划分,守好合作边界,促进家校合作有序开展,体现教师话语的资格权利。

3.教师话语权是完善规章制度的保障

我国家校合作的历史较短,家校合作中潜在的实践问题还没有完全浮现出来,规章制度建设较为落后,已有的规章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备,对家校合作中产生的实践问题关照得不够细致、深入和全面。随着家校合作的深入开展,家长的主体性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参与学校教育。但是在家长的主体性不断增强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因不满教师教学方式殴打教师、不满座位调整抓伤教师、不满孩子违纪处理结果辱骂老师、甚至出于个人恩怨要求开除教师等伤害教师权益的事情。这些事情的出现,严重践踏了教师的尊严,伤害了教师的情感,挫伤了教师开展家校合作的积极性。尊重教师的话语权,在制定家校合作规章制度时,充分给予教师表达的机会,认真聆听教师的心声,确保相关规章制度全面关照家校合作中的实践问题,特别要确保教师在正确履职的前提下,维护教师的尊严,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4.教师话语权是开启家校沟通的抓手

家校合作专业化的发展需要有效的信息沟通。为促进家校沟通,许多学校探索恢复深入学生家庭进行家访的制度。但是由于家访占用时间较多,家长和教师协调较为困难;家访距离较远,耗费人力较大;家长隐私观念增强,不愿暴露个人生活;家庭类型多样,家长指导能力不强等原因导致沟通效果不理想。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网络沟通弥补了家访的缺点,深受家长和教师欢迎。家校沟通实现了新的转变,网络沟通已经成为家校沟通的主要方式。现代通信技术打破了原有自上而下的沟通模式,开辟了家校沟通的新模式、新场景,为家校沟通提供了平等交流、信息共享的机会。与此同时,也给家校沟通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网络化的家校沟通具有流动性、隐蔽性、虚拟性,这些特性导致网络沟通中教师主体弱化,表现出教师不敢表达、教师话语碎片化、教师话语公信力吸引力下降的情况。重申教师的话语权,特别要求确保网络沟通中教师话语的影响力,以此为抓手,促进家校双方有效沟通。

5.教师话语权是达成家校合作目标的根本

家校合作不仅涉及家长和学校,还涉及多方社会力量。家校合作不止影响家长和教师的利益诉求,还影响着多方利益诉求。由于各方力量并不总是一致的,所以家校合作中存在各种力量的博弈,如果教师的话语权被淹没,容易导致家校合作出现不良引导,家校合作的方向出现偏离,家校合作违背教育性,难以达成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合作目标,甚至会出现社会力量过度渗透于学校教育的现象。重申教师的话语权要求教师在家校合作中,心怀国家教育事业,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己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协调多方的合作意愿,调节和控制家校合作的方向,保证家校合作的教育性,确保家校合作目标的实现。

二、家校合作中教师话语权缺失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教师话语权缺失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受社会发展过程中多重因素的影响,不能把家校合作中教师话语权的缺失从社会的发展中孤立出来,应将教师话语权缺失置于复杂的社会背景中,多方面考察教师话语缺失的现实条件,才能把握教师话语权缺失的根本和关键。

1.教师话语生产能力不高

目前协同育人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的常态,教师要在家校合作中拥有话语权,必须具有话语生产能力。教师话语生产能力与教师的知识储备、能力水平有直接关系。家校合作对教师素养水平和教师素养内涵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师范教育和教师继续教育的相关研究较为落后,还没有完全关照协同育人的教育实践,较少关注家校合作背景下教师的素养变化,相关课程开设不足,相关能力训练较少,教师不能充分认识家校合作的重要性,缺乏对家庭教育的深层理解,开展家校合作的知识储备不足,家庭教育指导能力较弱,很难针对家庭教育实际提出具有参考性的意见,难以对家长产生有效引领。

2.教师话语资格权减弱

(1)教师社会地位下降导致教师话语资格权式微

“话语”是语言运用和其他社会实践成分(如社会关系、身份等)之间的辩证关系[8]。在家校合作中,教师是否具有话语资格权,在多大程度上拥有话语资格权,与教师社会地位有直接关系。调查显示,儒家文化圈内国家(地区)的教师社会地位普遍较高[9]。我国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素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相比其他被调查国家,我国教师仍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但是,由于传统社会的各种支持机制在当前的衰落或消解(如教育制度的变迁、礼制规约的弱化、国家权力的介入、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与专业祛魅等),当前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走向式微,当前中小学教师职业尚未得到社会各界普遍尊重[10]。伴随着教师地位在我国社会中的下降,必然导致教师话语资格权的缺失,越来越多的教师感到自己不被尊重,自己的话语不被家长重视。

(2)家长影响力提升使得教师话语资格权遭受

挑战

权力保证了每个社会主体拥有话语权,权力决定了社会主体话语权的大小。话语与权力之间是一种互相依赖、互相生产的关系[11]。在教育领域中,谁掌握了儿童的教育权,谁就有资格说话,谁就有资格决定话语的内容和形式,并对话语关系中的其他主体产生具有支配性的影响。在教育领域,学生的教育权不是一成不变的。学校教育诞生之后,家长逐渐将孩子的教育权让渡给学校,但是目前已出现家庭对教育代理权逐步收回的趋势[12],传统的学校教育不再是家长唯一的选择和寄托。随着家庭在教育权方面的作为逐渐增大,在家校合作中,家长逐渐占据上风,家长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控制能力增强,教师的话语权遭遇挑战。

(3)权责不明导致教师话语资格权缺乏有效

依凭

在家校合作初期,教师话语权多来源于传统和制度赋权,教师话语权行使多是教师的自觉行为。但是家校合作进入专业发展阶段,随着家校开始多维度、多层面地开展合作,涉及的对象越来越多,越来越需要对教师话语资格权进行明确的规定。目前关于我国家校合作的规章制度尚不够健全,对家校合作中各方合作主体应享有的权利缺乏明确的规定,导致教师对自己的话语权缺乏清晰的体认,不知道如何获取权利,不知道自己的权利是什么,不知道该如何行使权利。有些教师仍然在摸索中前行,有些教师干脆放弃话语权,完全放手,由家长委员会全权负责家校合作事务。

(4)不同话语事件互相影响致使教师放弃话语

资格权

网络无处不在,网络关系中存在话语互动现象,即不同话语事件之间互相影响。由于近年来社交媒体的崛起,网络上各种各样的话语事件暴露在教师面前,教师在接受这些“话语事件”的同时,并不仅仅关注事件本身,更多地会体认该话语事件背后所形成的权利关系,并思考这种权利关系对话语主体可能产生的影响,例如2020年河南“姚燕燕”评职称事件,由于其涉及广大中小学教师最关切的职称评定问题,因此导致了许多利益相关者的关注。教师在关注这个话语事件的同时,会更多关注这个事件的主管部门和“姚燕燕”的话语表达,以及思考背后的权力关系而产生切己的“意义联想”,进而决定自己的话语表达。当然教师的话语也不仅仅会受教育内部话语事件的影响,它也可能会受到其他具有可比性话语事件(比如“医患关系”)的影响,从而决定自己的话语表达。由于目前人们对教育的关注空前高涨,对教师的话语非常敏感,教师的不当话语更可能引起数量庞大的网民的攻击,导致名誉受损,甚至导致工作不保,因此许多教师选择放弃话语权,陷入沉默的漩涡当中。

3.教师话语影响力被消解

(1)后现代解构一切,教师话语失去权威性

话语权由正式赋权和非正式赋权获得。正式赋权是由科层制中的职位和规章制度而获得话语权[13]。非正式赋权,则是通过对资源(包括相对于他人的地位、荣誉和信息)的占有而获得的话语权[14]。在传统教育背景下,由于教育制度的正式赋权、社会文化和教师社会地位以及知识稀缺性带来非正式赋权,教师拥有使家长认同、遵守并服从的话语权力,家长一般扮演着被动接受者的角色,教师的话语具有较强的感召力。后现代性消解权威,超越理性,打破秩序,对传统的社会建制和话语体系进行了全面解构[15],互联网的出现更加速了这一解构过程,有的家长在班级群里公开指责教师的教育行为,甚至有些家长在正常的家校沟通群之外,建立把教师排斥在外的家长群,在群内对学校各种工作和事务评头论足,表达自己对教师话语的片面和不当理解,质疑和挑战教师话语的正当性和合法性,进一步加剧了教师话语权的消解。

(2)家校沟通渠道劣势明显,教师话语影响力在传播中被削弱

随着家校合作的深入开展,学校、教师积极探索家校沟通渠道,家校沟通渠道由传统的家长会、家访、电话、家校联系本,逐渐扩展到家长开发日、微信等方式。相比之下,以微信为代表的网络沟通方式因为其方便快捷成为家校沟通的主要途径。在这一转变中,家校沟通的空间由传统的“地方空间”转变为“流动空间”,从“公共空间”转变为“私人空间”,从“物理意义上的空间”转变为“虚拟空间”,家校沟通逐渐失去了“全景敞视”空间。全景敞视借由空间的特殊设定“对权力进行了妥帖的安排”,使得权力“能够通过增强自身力量来增加社会力量[16]。网络沟通方式不同于传统的“全景敞视”的空间,家长和教师隐秘在网络的两端,没有一个“全景敞视”的空间,也就没有进一步的权力机制[17]。同时,社交网络是“绝对平均的世界”“谁也别想教训谁”……绝对同质化的时代到来,权力的彻底丧失也就到来[18]。以网络为主的家校沟通方式,逐渐弱化了教师的话语影响力。

三、家校合作专业化背景下教师话语权的重塑

1.提高教师话语生产能力

“话”,合會善言也[19],教师生成的话语应首先体现“善”的导向性。“语”,論也[20]。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说:“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孔子的回答把子贡的境界提高了一步[21] ,也体现出教师生成的话语的启发性。近几年,各种媒体上的家庭教育信息非常丰富,各种社会机构举办的家长培训也异常繁多,家长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各种家庭教育知识。家长的家庭教育知识储备有了较大提升,加之家长群体文化水平的提高,在这样的情形下,教师对教育、学生发展、家庭教育方面的理解不及家长的认识水平是不行的,只停留在与家长进行同等对话的层次是不够的,要保障教师的话语权,教师自身的认知必须超越家长的认识层次,形成较强的话语生产能力,能在一定程度上引领家长对家校合作、家庭教育的认识,能帮助家长甄别、筛选、整合、提升家庭教育信息。

在家校合作中,教师既要生成具有“善”的导向性和启发性的话语,还要注意话语的可接受性。哈贝马斯认为:参与者在其言语行为中使用可领会的句子时,需要通过某种可接受的方式,并提出了三项有效性要求:真实性、正确性(或适宜性)、真诚性[22]。在家校合作中,教师的话语应符合家庭教育客观事实、选择的教育内容和沟通方式应具有适切性、态度应真诚、应从家长立场出发思考问题。

教师应从“善”的导向性、启发性、真实性、正确性、真诚性的要求提高自身话语生产能力。“善”的导向性、启发性要求教师广泛学习哲学、教育、心理、社会等多学科的知识,不断开拓学科视野、夯实理论基础、超越随机、零散、片断式的理解,全面提升自身认知水平。真实性要求教师在进行相关学习的同时,深入开展实践,通过实践把握家庭教育的真实需求,避免单纯的理论讲授,给予家长切实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正确性(或适宜性)要求教师能根据不同类型的家庭、不同特征的家长和学生,选择恰当的沟通内容和沟通方式。真诚性一方面要求教师正确认识新时期开展家校合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增强承担家校合作工作的使命感,诚心诚意地开展相关工作;另一方面要求教师真诚地与家长建立伙伴关系,信任家长的合作能力,接纳来自家长的不同意见,共建合作关系。同时也要求教师注意语言表达技巧,确保态度的真诚。

2.提升教师话语资格权

(1)增强教师队伍整体实力以便增强教师话语资格权

话语权是话语的权力,其掌控者应具有强大的实力。在家校合作中,教师资格权利的有无或多少与教师的综合实力、家长的综合实力、以及双方综合实力的对比有直接关系。提高教师的综合实力是提高教师话语资格权的关键因素。教师的综合实力与教师的社会地位、社会声望、经济收入、文化水平等直接相关。国家应继续通过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严控教师的准入机制、提高教师的经济收入和福利待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执行教师退出机制等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声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的影响力。在开展家校合作过程中,教师的综合实力与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家校合作、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直接相关。这就要求教师应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开展高质量教学,用教育教学能力赢得家长信任,赢得话语资格权。教育主管部门应转变思路,改变传统学校教育背景下教师教育、继续教育的培训思路,将教师教育、继续教育改革置于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背景下进行,打造系统、专业的培训课程,对师范生、校长、教师全员开展家校合作、家庭教育专门培训,提升教师开展家校合作和家庭教育指导的能力。

(2)厘清家校合作边界,明确教师话语资格权

边界是一种界定,是事物得以确立的基础,也是一个事物同其他事物发生联系的中介环节[23]。良好的家校合作取决于家长和教师对各自规定性的确认,对各自教育属性、教育职责、教育领域、教育方式的确认,一旦失去这种对自身规定性的确认,家校合作可能会产生更多的混乱。随着家长群体综合素质的提升,家长在家校社协同教育中影响力的提升是不可争辩的事实,家庭中蕴含的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对孩子的成长逐渐表现出重要的影响。家校合作不能矫枉过正,呼吁和提高家长参与主体性,不是没有限度地让家长干涉本应教师独立开展的教育工作,不能片面放大家长的作用,忽视教师的话语权。相关政策必须明确家校合作的边界,应明确哪些范围是可以合作的,以什么样的方式合作,哪些范围是教师必须坚守的阵地,哪些范围是家长可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从而保障教师的话语资格权。教师不能“越界”干预家庭教育,对于教师必须坚守的阵地,教师必须具有底线思维,坚决不允许家长插手,要有敢于拒绝的勇气和敢于说“不”的底气。

(3)完善法律法规,保障教师话语资格权

借由技术提供的可能性,被赋权的底层群体涌入网络公共空间,一方面,他们表达自己的诉求,不间断地调动大众的情绪;另一方面,他们借议题与事件释放自己的情感[24]。家校冲突一经网络报道,就会迅速吸引广大群众的关注,迅速在网上形成龙卷风一般的态势,形成网络舆情。无论教师是否有过错,都会给教师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针对各种“闹剧”,教育主观部门应通过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切实维护教师的尊严和教师权益,敢于保护教师,确保教师敢于行使合法的教育教学权,在教师遇到不公平的对待时敢于为教师发声。针对网络中典型话语事件对教师话语的影响,国家层面应加强网络舆情的监督和引导,防止别有用心的人带偏节奏,防止一味支持迁就“弱势群体”,允许话语事件中每一个主体表达自己的声音,聆听各方面的声音,还原事件真相,将各种话题事件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

3.增强教师话语影响力

(1)增强教师感召力权威从而增强后现代社会教师话语影响力

家校合作中,教师权威对教师的话语影响力具有重要影响。教师权威来源于法律与制度、文化传统、感召力和专业性[25]。在后现代社会,要增强教师权威,必须注意巩固传统的通过法律和制度、文化传统、专业性建设等途径增强教师的权威,同时,也应关注增强教师个人魅力,增强教师感召力权威。感召力权威是由教师个人魅力所获得的权威,包括教师的性格、气质、能力等人格特征[26]。具有极强个人魅力的教师,在后现代社会背景下,更容易获得家长认可,具有个人魅力的教师其话语内容的影响力更大。这就要求国家打破传统的整齐划一的教师专业成长机制,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可能,鼓励教师个性化发展,为教师成长为魅力型的权威提供条件。师范院校应探索通过课程改革、学生管理、创新创业教育等,为师范生搭建个性发展的平台,为学生发现个性,成长为具有个人魅力的教师奠定基础。在职教师也应通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内涵建设,不断提高师德水平,丰富学识、提高修养、在教育教学中不断锤炼和打磨个性,涵养个人风度,努力成长为魅力型的教师。

(2)开展家校网络沟通研究,确保网络沟通中教师话语的影响力

目前网络沟通已经在家校合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对家校网络沟通的专门研究较少,还没有引起重视,为确保网络沟通中教师话语的影响力,应加大相关研究力度。首先,应关注后现代社会如何防止网络沟通特别是家长之间非正式的网络沟通对教师话语权的消解,应将网络沟通机制作为家校合作制度研究的重要课题,将其纳入家校合作管理的研究范畴,加强网络沟通中教师话语影响力的相关研究。其次,应关注网络沟通中教师表达的相关研究。目前相关培训较为关注教师如何面对面与家长沟通,对网络中教师如何与家长进行沟通关注的较少。相关研究应关注家校网络沟通由“公共空间”转变为“私人空间”,教师话语仍然具有表达公共性的属性,教师要努力避免随意表达,提高表达的专业性;家校网络沟通由传统“地方空间”转变为“流动空间”,教师如何避免碎片化表达,实现表达整体有序。家校沟通从“物理意义的空间”转变为“虚拟空间”,过滤掉传统的身体语言和语气语调,容易导致话语信息传递的丢失,教师如何通过句式的选择、语言的组织、情绪的理解与表达,从而强化教师话语在网络传输中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洪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校合作事业的发展与反思[J].少年儿童研究,2020(04):39-48.

[2] 董梁,王燕红.家校合作中家长沉默现象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5(02):6-9.

[3] 徐建成.家校沟通:如何取得最佳效果[J].现代特殊教育,2004(03):48.

[4] 吕景泉,赵文平.中国职业教育国际话语权的发展形态与提升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 2023(01):89-98.

[5][6] 邱慧燕,柴江.家校合作体系构建的要素、困境及路径[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1(11):179-185.

[7] 王瑞德.谁的利益·学习什么·何种权力:基于法兰西组织社会学派的家校合作审思[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05):5-10.

[8] 田海龙.批评话语研究之“话语互动”新路径[J].外语学刊,2021(02):16-22.

[9][10] 赵忠平.中小学教师社会地位的他者认同差异——基于东中西部6市(县)他者群体的调查[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0(07):85-95.

[11] 赵蓉英,张晓曦,刘卓著,等.话语权与话语权评价解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1(11):15-22.

[12] 吴重涵,张俊,刘莎莎.现代家庭教育:原型与变迁[J].教育研究.2022,43(08):54-66.

[13][14] 马永双,蔡敏.教育改革视域下教师话语权的缺失与重塑[J].当代教育科学,2016(24):29-32.

[15] 贺芒,张冰河.后现代语境下公共行政话语解构研究——以网络公共事件中的流行话语符号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15(05):87-91.

[16] 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三联书店,2019:233.

[17][18] 冯庆.古典与青年[M].北京:三联书店, 2019:252,262.

[19]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93

[20] 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M].长沙:岳麓书社,1997:317.

[21] 叶嘉莹.红蕖留梦[M].北京:三联书店,2013:313.

[22] 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张博树,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67.

[23] 吴克勇.论教师的边界意识[J].教育科学研究,2011(05):78-79.

[24] 荆学民.微观政治传播论纲[J].现代传播,2021(07):16-27.

[25] 李荣华,田友谊.“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知识权威的时代转向[J].教师教育学报,2019,6(04):56-62.

[26] 田友谊,张悦.后现代视域下教师知识权威的消解与重构[J].江汉学术,2020(10):95-103.

[作者:王燕红(1981-),女,山东淄博人,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学院,副教授;董梁(1982-),男,山东淄博人,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创新创业系,副教授;边玉芳(1967-),女,浙江诸暨人,北京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引用格式 王燕红, 董梁, 边玉芳.家校合作专业化背景下教师话语权的价值、缺失与重塑[J].教学与管理,2024(21):16-21.

【责任编辑    王秀红】

*该文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2020年重大项目“新时代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构建研究”(20ZDA071)、2023年淄博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双减背景下家长家庭教育指导需求及对策研究”(23ZBSK109)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话语权家校话语
家校距离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 02:07:18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能源(2017年12期)2018-01-31 01:43:06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家校合作,让“名著导读”落到实处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08
高职应有自身的“话语权”
教育与职业(2014年1期)2014-04-17 14:28:07
话语新闻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34
话语新闻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20
被春天取消了话语权以后 [四章]
诗潮(2014年7期)2014-02-28 14: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