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波
【导读】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宋高宗赵构在南京应天府登基,南宋建立。建炎元年(1127年),宋高宗任命李纲为相辅政,李纲在位期间上疏谏议、收拾政务、革新军事、经略两河,有传言说李纲因“孩视”宋高宗而被罢相,真实原因却更为复杂,包括张浚的弹劾、黄汪之流的阻碍、李纲的性格、宋高宗的态度以及阶级立场的差异等。
建炎元年(1127年)五月初五,李纲几经宦海沉浮,值危难之际再次被起用,而仅过了七十五天,八月十八日李纲即被罢官。《朱子语类》中提到宋高宗赵构曾气愤地说道:“李纲孩视朕!”那么,在李纲罢相的背后,究竟是怎样的历史背景?其与宋高宗又有何关联?是如朱熹所说的“孩视”问题,还是另有深层的原因?整个事件的具体经过如何?李纲此次罢相又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这都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背景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秋,金军二次南下,攻打东京开封府;闰十一月二十五日,京师告破,宋钦宗亲往金营投降;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金军立张邦昌为傀儡皇帝,改国号为楚;四月,金军俘虏宋徽宗、钦宗二帝以及大量皇族、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内人口财货为之一空,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彼时北宋皇室大都被俘,只剩兵马大元帅康王赵构和元祐皇后在外,得以幸免。而做了三十三天儿皇帝的张邦昌得知人情汹涌,故取消帝号,尊元祐皇后为宋太后,并派人把玉玺送给赵构,还帝位于他。公元1127年五月初一,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附近)即位,是为宋高宗,改元建炎,南宋建立。
彼时天下离乱,金军已经攻破北宋都城,又进一步占据河北、河东地区十余州,北宋实际上已经亡国,而南宋政权方兴未艾。赵构虽然在南京登基,但政权的合法性还有待商榷,因为其建立的政权并没有得到宋徽宗或钦宗的直接授权,只是依靠元祐太后“膺神器之归繇康邸之旧,藩嗣我朝之大统”的诏令;南宋政权建立后,并未依靠真心抗击北方金军的义军,也未能统筹好各地的勤王之师;对投降的卖国贼张邦昌,宋高宗非但没有责罪,反而为其加官晋爵,倍加恩宠,使有志之士空怀热血,报国无门。当时,南宋朝廷风雨飘摇、政堂动荡,值此危难之际,李纲再次进入南宋政治权力旋涡的中心。
二、过程
(一)上疏十议,处置僭逆
建炎元年(1127年)五月初五,宋高宗赵构甫一即位就再次起用李纲,任命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命其尽快赶到南京应天府。李纲刚一拜相,御史中丞颜歧就弹劾李纲:“李纲为金人所恶,虽已命相,宜及其未至,罢之。”李纲到达行在后,右谏议大夫范宗尹又论李纲“名浮于实,有震主之威”,李纲也萌生退意。此时宋高宗给予了李纲充分的信任:“朕知卿忠义、智略甚久,使远人畏服,四方安宁,非相卿不可,今朕此志已定,卿其勿辞。”翌日,李纲进宫面圣,上陈十议,曰:“国是、巡幸、赦令、僭逆、伪命、战、守、本政、责成、修德。”
“李纲十议”是针对当时宋金双方态势和国内情况提出的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指导方针,内容主要为反对和议、巡视地选择、惩处叛逆、讨论对金作战和防守、大臣任免等,以上议疏都得到宋高宗的同意,并交付中书省推行。唯有僭逆和伪命两章,在黄潜善等人的阻碍下,没有立即实施。为此,李纲声泪俱下地上奏:“臣不可与邦昌同列,正当以笏击之。陛下必欲用邦昌,第罢臣,勿以为相无不可。”宋高宗只能无奈地说:“卿欲如何措置。”在李纲的据理力争和辞官相胁下,上述两章议疏都得到了推行,张邦昌也遭到贬谪,不再录用。除惩处卖国贼之外,李纲还要求表彰和抚恤抗金中的死节之士,如追赠死节的李若水等人,为天下士大夫做表范。
(二)经略两河,收拾政务
六月初六,李纲被任命兼任御营使,掌管军事,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为了进一步安定中原、抗击金人,李纲着手经略河北、河东地区,他认识到了两河地区的战略地位:“盖河北、河东,国之屏蔽也,料理稍就,然后中原可保,而东南可安。”他提出在河北、河东设置招抚司和经制司,选择有才能的人领导;同时他竭力招抚两河地区的义军和民间力量:“有能全一州、复一郡者,以为节度、防御、团练使,如唐方镇之制,使自为守”,以构成抵御金兵的重要屏障。李纲举荐抗战派将领张所、傅亮为河北招抚使和河东经制副使,经略两河,统筹义军,两河地区的抗金斗争有了统一的领导与指挥,给金军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和打击,许多失地如石州、陕州等也相继收复。针对金兵北归后东京的管理问题,李纲推荐老将宗泽为东京留守,上言:“绥集旧都,非泽不可”,宗泽上任后,招募义军、袭扰金兵、收复城池,东京地区的抗金斗争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除了选拔武将外,李纲还收拾政务,任用有才能的贤臣。同时,他“请减上供之数,以宽州县。修盐茶之法,以通商贾。划东南官田,募民给佃。仿陕西弓箭刀弩手法,养兵于农。籍陕西保甲、京东西弓箭社,免支移折变,而官为教阅”。这些做法减轻了民众的负担,同时寓兵于农,加强了基层的军事力量。以上政令的推行和军政人才的任用,都得到了宋高宗的首肯和推行。
(三)巡幸地选择
李纲对军政的整顿,有利于支撑刚成立的南宋朝廷,尚能被宋高宗接受。然而朝廷巡幸地的选择一事却令君臣之间生出嫌隙。七月十三日,李纲上奏请求宋高宗巡幸襄阳或者邓州,以示不忘中原之意;七月十七日,黄、汪(黄潜善、汪伯彦)等人却劝阻宋高宗巡幸东南,在李纲的力劝下,宋高宗才收回成命;七月十八日,宋高宗同意把南阳作为巡幸地。
宋高宗起初能够坚持和认同李纲巡幸南阳的意见,但后来看到多数朝臣都不赞同巡幸南阳,加上黄、汪等人的劝说,逐渐转向黄、汪二人。李纲也试图去辩解,有人对他说:“士论汹汹,谓东幸已决,南阳聊复尔尔。”而李纲言道:“天下大计,在此一举,国之存亡于是焉,吾当以去就争之。”李纲的建言并未被宋高宗接受。李纲与宋高宗的关系日渐疏离,此后李纲的进言多不被采纳。
(四)李纲罢相
八月初五,李纲又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黄潜善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黄潜善上任尚书右丞后就开始暗中破坏李纲的抗金举措。河北转运副使张益谦为攀附黄潜善,以招抚司设立后河北盗贼愈盛为由,请废招抚司。李纲在宋高宗面前据理力争,黄、汪二人的奸计并未得逞,但张所在河北的布置也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此外,黄、汪等人还极力阻止傅亮经制河东:“时河东经制副使傅亮,军行才十余日,伯彦等以为逗遛,使即日渡河。”傅亮以兵少粮少为由拒绝了,宋高宗打算罢免傅亮,李纲以辞官为傅亮力争:“圣意必欲罢亮,乞付黄潜善施行,臣得乞身归田里。”宋高宗罢免了傅亮,却没有同意李纲的辞官请求,但此时的宋高宗已经不再信任李纲。
适逢殿中侍御史张浚以私意杀宋奇愈、杜绝言路、独擅朝政等十余罪弹劾李纲,李纲遂被降职为观文殿大学士。就这样,在南宋朝廷方成立之际做了七十五天宰相的李纲最终被罢免了。
三、原因
(一)张浚的弹劾
李纲被罢相,最直接的原因是张浚的弹劾。宋奇愈与张浚是私下好友,曾上书论李纲“招兵、买马和劝民出财”三策过错,宋奇愈先被罢官,后又因其曾拥护张邦昌被处死,所以张浚就把宋奇愈的死归咎于李纲。此外张浚是黄、汪二人引荐之人,此次弹劾,也有逢迎二人的意思。此外,张浚的性格存在弊端,朱熹曾如此评价张浚:“张魏公才极短,虽大义极分明,而全不晓事,扶得东边,倒了西边。”张浚反对李纲“买马招兵”尽耗国财,抗击金人,此外,他还有攻击人望颇高却已失去宋高宗信任的李纲,以捞取政治资本的意图。因此,后世抗金派领袖的张浚沦为了黄、汪党人排斥李纲的直接推手,在李纲罢相之后,他仍不断纠弹攻讦,致使李纲不断遭贬斥,直至流放海南。
(二)黄汪之流的阻碍
李纲罢相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黄汪等主和派的排挤。黄潜善与汪伯彦是宋高宗潜邸旧人,自谓有劝进之功可以居相位,而宋高宗即位后却任命李纲为相,于是二人开始与李纲不和。在张邦昌问题上,黄汪等主和派欲包庇张邦昌,李纲毫不妥协,力谏严惩张邦昌,待张邦昌被贬,黄汪二人兔死狐悲,对李纲更是怀怨不已。在巡幸问题上,黄汪等人力劝宋高宗巡幸东南,以图一时之安,李纲则想要宋高宗巡幸南阳;黄汪二人侍奉宋高宗如“乳妪护赤子”,最终,宋高宗对李纲失去了信任,倒向了黄汪一方。在李纲经略两河、任用张所和傅亮等事上,黄汪二人极力阻碍,致使李纲经略河北、河东两路的计划落空,李纲也因傅亮事几欲罢相。最终,在黄汪等人的排挤和黄潜善所荐张浚的弹劾之下,李纲罢相遭贬。
(三)李纲的性格
李纲的罢相,除了受黄汪之流的奸臣、小人的陷害外,也与他工于谋国、拙于谋身的迂直性格有密切关系。在李纲的诗文集中,他多次用“迂拙”“迂陋”等字眼来形容自身的性格弊端。建炎元年李纲刚拜右相,面对“不宜为相”的流言,李纲就试图请辞以证清白;在张邦昌问题上,李纲更是直接说出“当以笏击之”和“第罢臣”的话语;在巡幸地的选择上,李纲以去职争之,力谏宋高宗巡幸南阳;在张所、傅亮问题上,李纲更是“乞身归田里”力证二人清白,最终被罢相。上述事件,李纲以去职相争,虽失妥当,却是正气坦荡和嫉恶如仇之举。但在朋党斗争不断、局势错综复杂的南宋朝廷,他的那些举动往往会被不同政见者习惯性地误解,也难免会让宋高宗认为其“孩视自己”而渐失信任,最终被罢相。
(四)宋高宗的态度
在张浚的弹劾和黄汪等人攻讦的背后,是宋高宗对李纲信任的逐渐丧失。宋高宗是一个有着强烈权欲的皇帝,不然他也不会在靖康末年拥兵坐看东京城破。宋高宗即位之初,未得父兄诏命,他需要一个深得人心的宰相以涨其威望。因此,李纲拜相之初宋高宗能给予其充分的信任,对李纲在多次事件上的一意孤行也尚能容忍;但是李纲多次硬气迂直地自请求去职的举动,逐渐被宋高宗视为一种相权对于皇权的胁迫,这是有着近乎病态权欲心的宋高宗所不能忍受的,尤其是当冲突触及宋高宗的核心利益如巡幸地的选择时,李纲的坚持只能导致他逐渐失去信任,最终被罢相。
(五)阶级立场的原因
从阶级层面来看,黄汪之流和宋高宗代表的是大地主投降派的利益,而李纲代表着中小地主阶级及广大下层抗战民众的利益。李纲拜相后,共同的抗金矛盾使中小地主阶级抗战派逐渐同广大民众站在了一起,彼时内有李纲,外有宗泽、张所、傅亮及爱国军民,抗金声势浩大,收复两河地区指日可待。但南宋王朝建立之初就奉行着投降主义路线,心系民众、想留在中原抗金的李纲,与抛弃百姓、力图逃往东南偏安的宋高宗和黄汪之流在本质上是不同的。所以李纲才会为黄汪之流所不容,待宋高宗利用其稳定自己的阶级地位后,就立即被抛弃。
四、结语
李纲是两宋抗战派的旗帜人物。李纲居相位七十五日,对内整拾朝政与军事、选拔将领和贤臣、处置僭逆、追赠忠节,对外反对和议、招抚义军、经略两河,不仅使南宋军民有所依仗,也使南宋的统治基本稳定了下来,为南宋此后百年的统治打下了基础。李纲罢相后,两河地区设置的招抚经制司相继被废,李纲所规划的军政、民生的一切举措也皆被废除。南宋朝廷随后选择巡幸东南,而两河地区相继沦陷,南宋朝廷也因此只能是偏安一隅,维持百年的统治。
参考文献
[1] 朱熹. 朱子语类[M]. 北京:中华书局,1994.
[2] 徐梦莘. 三朝北盟会编[M]. 北京:中华书局,1994.
[3] 李心传.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4] 陈邦瞻. 宋史纪事本末[M]. 北京:中华书局,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