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部分,在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规划与管理,导致自然森林面积急剧下降,给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森林是指森林、林木、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的总称,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对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木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森林保护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等重大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我国森林面积达到2.24亿hm2,占陆地面积的23.04%,比2000年增加了0.8亿hm2;森林蓄积量达到1.77亿m3,比2000年增加了0.4亿m3;森林覆盖率达到22.96%,比2000年提高了6.1个百分点。
尽管我国在森林保护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一方面,我国人均森林面积和蓄积量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尤其是在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森林退化、沙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依然突出;另一方面,由于气候变化、人为干扰、生物入侵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每年都会发生一些森林火灾,给森林资源带来一定的损失。
因此,加强森林保护和森林防火管理,是我国林业事业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目标的必然要求。该研究从森林保护的重要性、现状和问题出发,分析影响森林保护和森林防火的主要因素,提出加强森林保护和森林防火管理的具体措施,旨在为我国森林保护和森林防火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森林保护和森林防火管理的现状
(一)森林总量和质量不断提高
我国森林面积和蓄积量连续多年保持增长,森林覆盖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森林碳汇能力显著增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不断提升。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森林资源增长较快的国家之一,为全球森林资源保护和气候变化应对做出重要贡献。
(二)林业产业结构和模式不断优化
我国积极推进林业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多功能、多形式、多层次的林业产业体系,形成了以木材为主导、竹材为特色、药材为亮点的林产品产业,以生态旅游为龙头、康养养生为重点、文化教育为支撑的林业服务产业,以生物质能源为引领、生物材料为突破、生物制品为创新的林业新兴产业。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林业产业规模较大、结构较优、效益较高的国家之一。
(三)林业法制建设和监管体系不断完善
我国加强了林业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建立了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为主导、以省级林草部门为核心、以市县乡村四级网格化管理为基础的监管体系,实施了全面禁止天然林采伐、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全面推行森林认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保障了森林资源。
(四)林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不断加强
我国加大了对林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建立了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林科院等为主体,以高校、地方科研机构等为参与的科技创新平台,开展了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和重点专项,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如人工合成木材、超级竹材、纳米纤维素等。同时,我国加强了对林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了以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为代表的高等教育体系,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二、森林保护和森林防火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森林总量和质量仍然不足
我国人均森林面积和蓄积量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一现状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加剧了生态环境压力,尤其在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森林退化、沙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突出。这些地区的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抵抗力较弱,面临气候变化、人为干扰、生物入侵等多种威胁。我国的森林资源匮乏,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木材等林产品需求,制约了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同时,森林生态环境恶化还引发或加剧了水土流失、沙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生态灾害,威胁着区域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另外,森林固碳能力降低,减缓了对气候变化的缓解作用,加剧了全球变暖的趋势;森林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也增加了重大自然灾害的风险与损失。
(二)林业产业结构和模式单一
我国林业产业仍以木材为主导,对木材的需求和消费较高,导致对国内森林的过度开发利用,造成森林资源的浪费和损失。同时,我国林业服务产业和新兴林业产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规模较小、效益不高,缺少核心技术和品牌优势。林产品供给结构的失衡,难以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制约了林业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单一的落后产业结构和生产模式,导致资源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较低,也制约了林业产业整体效益水平的提高。另外,缺乏特色和竞争优势,产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较弱,不利于林业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对森林资源的过度依赖和收缩,又加剧了森林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环境的压力。
(三)林业法制建设和监管体系不够健全
我国林业法律法规在多个方面存在不完善和不适应的情况,制约了法治在林业领域的全面实施和监管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森林的界定、归属、权责及利益分配等缺乏明确的规定,模糊地带较多,容易导致执法存在空间和争议。
2.对森林保护、开发、利用、经营管理等关键环节的有效制约和激励机制相对缺乏,难以调动各方主体的积极性。
3.配套的法规政策也相对滞后,难以对新情况、新问题做出及时有效的制度性回应。这些问题导致现有法律法规在实施中效力不彰,难以真正发挥管理作用。
缺乏明确的产权制度和利益分配机制,参与主体权责不清、保护发展积极性不高。监管的漏洞和薄弱环节,使一些非法行为得不到及时查处,加剧了森林资源流失和生态环境恶化,影响了林业改革发展的整体进程,制约了林业现代化建设。
(四)林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相对不足
林业科技创新是提升林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支撑,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投入和能力仍显不足。
1.林业科技创新不足。一是对基础研究、前沿探索、应用开发等关键环节的投入不够,缺乏持续稳定的支持。二是缺乏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机制,难以充分释放创新潜能。
2.林业人才队伍建设同样任重道远。一是在人才总量、知识结构和层次分布等方面,与林业现代化需求存在不小的差距,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配置。二是在人才培养、引进、激励等关键环节,缺乏体制机制的保障,难以集聚和留住高端人才。这些都制约了林业现代化整体水平的提升。
总之,缺乏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的源头供给,使林业生产能力和效率提升受限。人才储备和结构性矛盾困扰着林业高质量发展,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匮乏也制约了创新驱动的实现。另外,科技人员的待遇地位不高,加剧了优秀人才的流失。
三、影响森林保护和森林防火的主要因素
(一)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是影响森林保护和森林防火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包括气候变化、生物入侵、自然灾害等方面。
1.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导致的全球或区域气候系统的长期变化。气候变化对于森林保护和森林防火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如导致森林分布、结构、功能等发生变化,影响森林生产力和适应力。
2.生物入侵。生物入侵是指由于人为或自然原因,外来物种进入新的地理区域,并在当地建立种群,对当地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的过程。生物入侵对森林保护和森林防火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如导致森林植被的组成、结构、功能等发生变化,影响森林生态的平衡和稳定。
3.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界各种力量作用而引起的对人类社会造成损失或危害的事件。自然灾害对森林保护和森林防火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如导致森林受到风暴、洪水、泥石流、地震等灾害的直接破坏,影响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二)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是影响森林保护和森林防火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经济活动、社会活动、管理活动等方面。
1.经济活动。经济活动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或他人的物质或精神需求而进行的各种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活动。经济活动对森林保护和森林防火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如导致森林受到农业、畜牧业、工业、采矿业等活动的开垦、砍伐、污染等破坏,影响森林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导致森林受到旅游、休闲、娱乐等活动的踩踏、烧烤、露营等干扰,影响森林资源的服务和功能。
2.社会活动。社会活动是指人们为了实现自身或他人的社会目标而进行的各种政治、文化、教育、宗教等活动。社会活动对森林保护和森林防火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如导致森林受到民族、宗教、风俗等活动的祭祀、焚香、放生等影响,影响森林资源的文化和价值;导致森林受到军事、安全、应急等活动的演习、训练、救援等影响,影响森林资源的安全和恢复。
3.管理活动。管理活动是指人们为了实现自身或他人的管理目标而进行的各种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活动。管理活动对森林保护和森林防火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如导致森林受到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监督检查等活动的规范、引导、约束等作用,影响森林资源的权益和责任;导致森林受到规划设计、项目实施、效果评估等活动的支持、推进、改进等作用,影响森林资源的发展和进步。
四、加强森林保护和森林防火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法制建设
法制建设是保障森林保护和森林防火管理的基础和前提,是规范森林利用和保护、维护森林权益、惩治森林违法行为的重要手段。加强法制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完善林业法律法规。根据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及时修订和完善现有的林业法律法规,使之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和需求,更加科学、合理,可操作性更强。同时,制定和出台一些针对特定领域或问题的专门性法律法规,如森林防火法、森林碳汇法、森林生态补偿法等,以填补现有法律法规的空白。
2.加强林业执法监督。建立健全林业执法监督机制,加大对林业执法部门和人员的监督力度,确保其依法履职尽责,公正廉洁,有效高效。同时,加大对林业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严格执行罚则,依法追究责任,形成有力的震慑和威慑。
3.增强林业宣传教育。利用各种媒体和渠道,广泛开展林业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林业法律法规的知晓度和遵守度,提高公众对森林保护和森林防火管理的认识与支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完善监管体系
监管体系是保障森林保护和森林防火管理的平台和载体,是实现森林保护和森林防火管理目标的重要途径。完善监管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建立统一协调的组织机构。根据国家层级划分,建立统一协调的组织机构,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和协作关系,形成上下联动、内外协同、全面覆盖的工作格局。同时,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森林保护和森林防火管理工作。
2.建立科学规范的工作流程。根据不同类型和等级的工作任务,建立科学规范的工作流程,明确各个环节的操作标准和方法,确保工作质量和效率。同时,建立有效灵活的应急预案,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或者紧急情况,制订相应的应对措施和方案。
3.建立完善可靠的信息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完善可靠的信息系统,实现对森林保护和森林防火管理相关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分析、传递和共享等功能。
4.建立有效安全的信息保护机制,防止信息的泄露、篡改、损毁等风险。
(三)强化责任落实
责任落实是保障森林保护和森林防火管理的动力和保障,是激发森林保护和森林防火管理主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重要手段。强化责任落实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明确责任主体。根据森林的归属和利益,明确责任主体,包括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等,明确其在森林保护和森林防火管理中的权利和义务,形成责权利相统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2.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根据不同类型和等级的责任主体,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包括表彰奖励、扶持补偿、考核评价、问责追责等,对于履行责任的主体给予适当的激励和支持,对于不履行或者履行不力的主体给予适当的约束和惩罚。
3.加强责任督查。根据工作计划和目标,加强责任督查,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级各部门、各类各单位、各种各个人的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差距,提出整改和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四)提高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是保障森林保护和森林防火管理的基础和条件,是调动森林保护和森林防火管理社会力量的重要途径。提高公众参与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利用各种形式和方式,扩大公众参与渠道,如通过网络平台、媒体报道、志愿服务、社会组织等方式,让更多的公众了解森林保护和森林防火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让更多的公众参与森林保护和森林防火管理的实践活动。
2.增加公众参与利益。根据不同类型和程度的公众参与,增加公众参与利益,如通过经济补偿、社会认可、环境改善等方式,让更多公众感受森林保护和森林防火管理的实际效果和好处,让更多的公众增强对森林保护和森林防火管理的信心与支持。
3.提升公众参与能力。根据不同层次和需求的公众参与,提升公众参与能力,如通过培训教育、技术指导、经验交流等方式,让更多的公众掌握森林保护和森林防火管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让更多的公众提高对森林保护和森林防火管理的理解和贡献。
五、结语
森林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部分,在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保护好森林资源,防止和减少森林火灾的发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义务。该研究从森林保护的重要性、现状和问题出发,分析了影响森林保护和森林防火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加强森林保护和森林防火管理的具体措施。希望能够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与思考,为我国林业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作者简介:刘原辉(1976—),男,广东兴宁人,本科,工程师,主要从事森林资源管理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