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舞蹈

2024-07-06 04:14刘凤果
村委主任 2024年10期
关键词:代县剪纸作品剪纸

刘凤果

代县,广袤大地上的小小一隅,华夏文明滋养之地。几千年来,丰富灿烂的艺术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繁衍,为代县的文化版图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由此,也给代县带来了无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座文化古城,它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游人想要一睹其容颜,探其究竟。而要想全面了解代县的文化,那就必定要去代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走一走、看一看。在这里,汇聚了98项非遗项目,256名非遗文化传承人。每一个非遗展馆都是文化与艺术的碰撞,每一位传承人都是艺术与文化的化身。

1988年,代县被文化部命名为山西唯一的“中国民间绘画画乡”,2008年又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12年,代县更是跻身山西省30个旅游重点县之一。众多的头衔与光环接踵而来,对于代县来说不是标榜而是实至名归。这里孕育着诸多古老而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其中之一便是被誉为“纸上舞蹈”的代县剪纸。2007年,代县剪纸艺术被列为山西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它的传承人便是张岩松老师。

剪纸之源

早在西周时期,人们就开始采用雕刻和剪刻技术在各种材料上制作图案。《史记》中记载了周成王将一片梧桐叶剪成玉圭形状的故事,这被认为是剪纸艺术的早期形式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剪纸艺术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民间美术形式,并在不同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流派。代县剪纸作为其中的一种,距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到了汉唐时期,剪纸艺术已经相当流行,并被广泛用于节庆装饰和日常生活中。当时的民间妇女就已经开始有把彩帛剪成方胜、花鸟贴在鬓角作为装饰的风尚了。随着纸的出现,民间开始用色彩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是故事人物贴在窗户上作为装饰。明清时期,剪纸艺术更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更加多样化的风格和技巧。到了现代,剪纸不仅是作为窗户广泛张贴的装饰物,还成为了一种时尚单品,受到了众人的喜欢。

代县剪纸的内容丰富多样,大多数的创作灵感是来源于生活。具体而言,既有传统的吉祥图案,也有反映当地风土人情的作品,如农耕场景、民间故事等。这些剪纸作品通常以红色为主色调,寓意着热烈与喜庆,图案则包括了花鸟虫鱼、神话人物、龙凤呈祥、鱼跃龙门等多种元素,既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也寄托了当地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无限美好与憧憬。代县剪纸以其精湛的工艺、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地域特色,历经数百年风雨仍光彩夺目,并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令人惊叹。

此外,代县剪纸也有着自己的独特的表现语言,在色彩方面,代县剪纸突破了传统的色调,创作出了五彩斑斓的颜色。在形式方面,代县剪纸巧妙地利用地域优势,创作出了新颖的粘贴方式。在应用方面,代县剪纸在一定程度上依附于当地的风土民情和生活习惯方式,从而在剪纸上展现出别具一格的风格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现代元素也被融入到剪纸之中,使得这一传统剪纸艺术更加贴近现代人的生活与审美。

代县剪纸艺术可以在方寸之间包罗万象,人物花草、飞禽走兽应有尽有,造型独特、构思精巧。代县剪纸主要用剪刀和单色红纸来制作,俗称“走烟花”,大多张贴在窗户上,但它不仅仅是人们用来做修饰的装饰品,同时也是民间艺术家们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的一种方式。在代县,几乎家家户户都擅长剪纸,他们用手中的剪刀和纸张,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传递着一份份深厚的情感。正是在这一纸一剪间的传统与创新,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剪纸艺术承载的历史与文化。

热爱抵万物

张岩松自小生活在文化繁荣的聂营镇,每逢过年过节,家里长辈便开始剪纸做窗花以修饰木窗户,那时候的张岩松也就四五岁,完全不懂剪纸是什么,只是觉得好奇,常常围在奶奶身边,想要玩那些花花绿绿的纸张或是颜料。这时候奶奶便会特意剪下一张纸,让她自由发挥。受到家庭剪纸艺术氛围的熏陶,小小的张岩松便对剪纸艺术产生了深厚的兴趣。

谈及张岩松老师在学习剪纸的整个过程中是怎样坚持下来的,是否想过中途放弃。张岩松直言道,自己从小就喜欢,也从来没有想过放弃这件事,从接触剪纸到现在,一直是热爱的、充满热情的。

成年后的张岩松如同小时候一样,保持着对剪纸的热爱,并对剪纸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更高的追求。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不再满足于当前所掌握的剪纸技艺,为了提高自己的剪纸水平,2008年她来到蔚县专门学习多层彩色剪纸技巧,又在2015年拜中国新写实剪纸创始人李闽为师。“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张岩松刻苦努力、潜心钻研,不断提高自己在剪纸艺术上的造诣,不仅掌握了多种剪纸技巧,还自主发明了集剪纸、刺绣于一体的多元剪纸技艺,这一创新技艺也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张岩松老师不张扬、不喧闹,一直在默默努力,用心感受,用一把小小的剪刀将她热爱的生活、熟悉的人和事物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创办雁剪阁

代县剪纸在当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传统,是中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瑰宝。自从入选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县剪纸便进一步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和保护,为其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代县剪纸的传承人不在少数,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张岩松、张海平等人,这些民间艺人对剪纸艺术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深厚的艺术功底,一把小小的剪刀就可以让她们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

2013年7月,张岩松应邀参加了首届北京国际表演艺术节,由她创作的《红楼梦》《吉祥娃娃》《峨口挠阁》《雁门人家》等剪纸作品在各级比赛中多次获得大奖,受到了中外剪纸艺术大师的一致好评。张岩松的剪纸技艺以剪为主、以刻为辅,并将写意与写实巧妙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大众喜爱。因此,获得了“雁门神剪”的称号。

2017年,张岩松被选为山西忻州市级非遗代县剪纸的传承人。同时,张岩松还获得了包括“忻州工匠”“工艺美术大师”等多项荣誉,这些不仅是对她个人技艺的认可,更是对她工匠精神的赞扬。

为了弘扬剪纸艺术,张岩松与丈夫在2012年共同创办了雁剪阁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这是一家集研发、生产、培训、销售为一体的纯手工专业生产剪纸的公司,公司致力于剪纸技能培训、代县剪纸技艺传播,以此来扩大代县剪纸的知名度。

公司在刚起步的初期阶段,本就忙碌的张岩松常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来设计样稿。与此同时,张岩松还积极带动本村内或是附近村落的闲散妇女参与剪制和加工,这些农村的妇女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处于无事可做的状态。张岩松将这些妇女聚集起来,教她们剪纸,而其中也不乏有剪纸基础的妇女。在张岩松老师的耐心指导和不懈努力下,这些妇女们学得很快,水平提高也很快。当我们问到何故做这样一件事,张老师坦言,这些妇女文化程度低,收入也低,大多数人的经济状态不好。将她们聚集在一起学习剪纸技艺,一来可以让她们有一技之长,增加收入,补贴家用;二来还能够壮大代县剪纸的人员团队,避免让代县剪纸技艺陷入后继无人的境地。在张岩松老师的带动下,“雁剪阁”的剪纸妇女队伍逐渐扩大起来。

更加令人可喜的是,“雁剪阁”渐渐被更多人熟知,大众开始将焦点聚集到剪纸这项传统民间艺术上,开始欣赏这门技艺。同时,在剪纸的队伍中,年轻的女性在逐渐增多。张岩松老师说,自己自从创办了“雁剪阁”,每天都过得充实且快乐,自己还会定期给学员讲课,常常在展览馆里一呆一整天。

到目前为止,张岩松老师已经帮助100多名附近农村的闲散妇女进行就业,其中仅贫困妇女就有72人。因为学习了剪纸的技能,这些农村妇女每人每年可以多增收3200元左右。她们做一些简单的作品时,一幅作品可以赚20到30块左右的手工费,如果作品比较复杂,并且是独立完成时,一幅作品可以赚到50元左右。可以说,张岩松老师是真真正正地为她们着想,真正帮助她们就近就业,脱贫致富。于张岩松老师个人而言,剪纸艺术让其个人价值无限放大;于国家层面而言,张岩松老师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代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我们专门欣赏了张岩松老师的剪纸作品,展馆里,来来往往的游客很多,张老师在为我们一一介绍作品时,游客也在一旁仔细地听着。张岩松老师将剪纸作品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细致入微,活灵活现,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尤其是讲到正月十五的红火技艺“挠阁”时,张岩松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解不时让小小的展厅里爆发出欢笑声。听完讲解,再仔细去欣赏那些精美的剪纸作品,我们便能更深切地体会到剪纸艺术的魅力所在,体会到每一幅作品中所包含的文化底蕴。

展厅里的作品种类繁多,不仅有传统意义上的作品,也有许多结合现代元素的创新之作。当我们问到作品制作一般需要多久时,张岩松老师轻轻一笑,说道:“制作时间的长短主要看作品的难易程度,如果剪‘十二生肖作品或是‘人物小像,一上午的时间我可以剪出来好多。若是原创,那就要比制作难得多,也更费时间,因为那是智慧与心血的倾注。”随后,张老师便为我们展示了自己的原创作品——《沁园春·雪》,这幅巨作耗时一个月才得以完成,作品主要采用了多层叠加的剪纸技艺,每一层都是人工粘贴上去,每一个细节都是精益求精,整个作品呈现出精美绝伦的效果。我们发现,巨作中还有整篇词的原文,而且原文也是用剪纸的形式呈现的,若非近距离观看,无人会发现那是剪纸,由此也可以看出,张岩松老师也是有一定书法功底的。

如今,张岩松与丈夫创办的“雁剪阁”公司名声大噪,全国各地的游客纷纷慕名而来,欣赏张岩松的剪纸艺术品,其中不乏许多想要收藏作品的人。面对众人的喜欢,张岩松老师不骄不躁,保持初心,认真对待每一位喜欢剪纸艺术的游客,并为他们仔细讲解。张岩松老师还告诉我们,大多数游客在参观完后都会买走自己喜欢的作品,而无法前来的游客,也会通过各种渠道找到张岩松老师,表明自己想要定制一副张老师亲手剪制的剪纸作品。面对客户的定制需求,张岩松老师会根据客户的要求给出自己的建议,同时,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制作几种方案供客户选择,然后开始构思创作。

创新与传承之路

近年来,代县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与传承,以期通过非遗项目巩固脱贫成果,从而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坚持“政府推动、文化撬动、示范带动、市场驱动”的非遗传承思路,非遗传承人通过发挥自身作用,促使优秀传统文化再次“活”起来。

依托代县古城的名气,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坊的培育工作,以及人才传承体系,充分挖掘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全力打造区域经济品牌。通过“非遗+公司+个人”的模式带动群众增收,例如,张岩松老师创办的“雁剪阁”,就切实把历史文化软实力转化成村民增收致富的硬实力。

代县政府积极强化非遗工坊的传承人、带头人的培育工作。实施非遗职业教育工程,全力推进非遗进校园。目前,张岩松老师的剪纸艺术也开始走进中小学校园,带着剪纸技艺与作品和学生面对面交流,从而提升学生对剪纸文化的兴趣,为培育更多的剪纸“小传承人”而努力。此外,在课堂外,张岩松老师还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剪纸技能的培训工作。

为了适应现代年轻人的审美潮流,张岩松老师还尝试将剪纸与其他领域结合。例如,将体育元素融入剪纸创作中,剪出了“东奥会竞技体操男子吊环金牌刘洋”的人物剪纸作品等,这样的尝试为传统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借着文旅春风,张岩松老师将剪纸技艺运用到不同的载体上,创作出形式不一的文创产品。例如,“十二生肖的精美书签”“剪纸镂空台灯”“剪纸创意摆件”“剪纸日历摆件”等,这些充满创意的作品在代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雁剪阁”展厅里随处可见。在我们惊叹之余,张老师还为我们展示了台灯打开时所呈现的效果,镂空的剪纸艺术让台灯看起来美轮美奂、精致浪漫。

看着满展厅的剪纸作品,我们不禁赞叹张老师对剪纸艺术发自内心的热爱。问及展厅里的作品是否都是手工制作时,张岩松老师连连摆手,说也有机器生产的。如果大批量生产剪纸,就会采用机器生产的方式。张老师表示,并不是机器生产的就不好,手工制作的就好,这两者并没有本质上的好坏之分。

对于没有任何经验的新手来说,是否适合学习剪纸呢?“学习剪纸艺术,如果有一定的美术功底会更好,当然,也要看学员能否坚持下来,沉下心去学习。剪纸是需要极大的耐心的。”张岩松老师直言道。

观剪纸艺术,沉思文化底蕴。代县剪纸不仅是一张纸上的艺术品,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种文化的传承。这一剪一刀间,彰显其独有的魅力。“雁剪阁”应时代所生,在小小的剪纸上绘就出专属于自己的蓝图。相信在张岩松老师以及各方人士的共同努力下,代县剪纸一定会在新时代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代县剪纸作品剪纸
代县吟
王家乐剪纸作品选
山西代县启动黄酒酒都建设
庆祝建党100周年剪纸作品
季玉兰剪纸作品
代县成立农民画促进会
剪纸
代县:严查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
于富业剪纸作品
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