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策略探究

2024-07-05 20:40于艳
关键词:教师应信息技术传统

于艳

摘?要: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以技术的应用为重点,很多教师忽略了文化融入的重要性。信息技术课程不仅具有技术性特点,同时也蕴含文化属性。因此,教师应注重在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自身开发和运用传统文化资源的能力,在跨学科背景下的信息技术课程中渗透丰富的文化知识,使学生的知识视野得到拓展,并推进“文化育人”目标的实现,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弘扬传统文化。

关键词:跨学科小学信息技术传统文化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5.054

跨学科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打破本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壁垒,注重融合信息技术课程知识与传统文化知识,以达成协同育人的目标。文化、价值观念等是国家综合国力中的“软实力”,其中文化软实力作为核心,更是关乎国家的竞争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应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建设文化强国。”在新时代,教育教学领域也要注重在学科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这一优质教学资源,将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传统文化相融合,以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实现课程育人和文化育人。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意义

如今信息技术在快速发展,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也迎来了创新和改革。多元化时代下,为了帮助学生适应多元化社会,教师应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的育人优势,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通过开展不同主题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进行学习。跨学科背景下,教师应挣脱教材的限制,将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知识进行整合,使学生在掌握信息技术技能的同时了解传统文化,实现协同育人,弘扬传统文化。

1.弘扬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需要

信息技术的进步影响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并且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小学生的文化认识方面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对此,教师应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整合传统文化资源,不能放任中华传统文化被不断涌入的信息淹没。传统文化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和根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要肩负起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发挥信息技术课程的前瞻性和引导性作用,让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为传统文化的持续发展提供助力。

2.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

跨学科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突破教材限制,在引导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有目的地拓展、渗透传统文化知识,促进信息技术与文化知识的融合。信息技术课程相较于文化课程而言具有更强的操作性,是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同时其自身也具有文化属性,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是十分有效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综合型人才。这就需要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适合的传统文化素材,在教学过程中寻找二者契合的切入点,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二、跨学科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策略

1.将文化素材作为载体,实现学科深度融合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融合传统文化,教师需要明确课程教学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划分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师应基于此,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方式选择适合他们了解和学习的传统文化素材,结合人文、历史、国学的等文化资源,以传统文化素材为载体实现信息技术课程与文化知识的深度融合,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例如开展《穿花衣——设置格式》一课的教学,本堂课主要是学习word基础知识,包括输入保存、设置格式等,教师应引导学生对word软件的功能、界面等进行了解,同时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元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也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提升。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应用《徐霞客游记》,这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所著的游记,记录了旅途中的观察所得,以及所经之处的地理环境。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这本游记,让学生感受徐霞客在游历时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以及探索精神,发挥文本内容的教育功能。在课堂上,为了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word软件功能,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徐霞客游记》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片段,如徐霞客对石灰岩地貌的研究片段,他在书中记录了钟乳石、石笋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利用word的文字编辑功能,在文档中输入文本内容,并向学生规定格式要求:标题设置为小二号黑体,居中;正文设置为五号楷体,段首缩进两格,行间距为固定值20磅;整篇文档的字体颜色为黑色。这样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动手操作掌握word的格式设置方法,还能了解地理方面的知识,感受徐霞客的探索精神,实现中华传统文化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融合。

2.以情境构建文化氛围,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情境教学法是各学科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可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师应深入研读教材内容,结合学科知识与传统文化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文化氛围,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理解,并以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在充满文化气息的氛围中,不仅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被充分激发出来,还能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具有吸引力的课堂情境下加强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推动学生的进步。

例如开展《动感图文——设置动画效果》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古诗词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观看一张动画效果图,并让他们思考图片与哪一首古诗有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如教师选择了《惠崇春江晚景》,是北宋著名诗人苏轼写的一首题画诗,在学生根据动画效果图猜出古诗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回顾诗词内容,并集体背诵,以营造文化氛围。这首题画诗是根据画作《春江晚景》所写,因此具有极强的画面感,适合作为本堂课的教学素材,教师应指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根据诗中描绘的景色设置动画效果。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两句,学生可以设置鸭子在湖面上游动的动画效果。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设置动画效果的方法,还对古诗词的含义进行了理解,在文化情境中感受传统文化和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中华文化的深厚韵味,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3.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恰当选择文化素材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凝聚着古人的生活经验和伟大智慧。虽然传统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但与实际生活之间并没有产生遥远的距离。跨学科背景下,为了增强传统文化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机融合,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渗透传统文化,将学生熟悉的内容与传统文化整合,促进高效教学的开展。

例如,在开展《缤纷的色彩——“喷枪”与“用颜色填充”工具的使用》一课的教学时,需要学生学会绘图工具的使用方法,并可以选择颜色为图片填色。教师可以引入学生都熟悉的十二生肖,十二生肖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同学们,动物王国组织了一场才艺表演大赛,邀请了十二生肖中的兔子,小兔子在晚会上要和其他三个姐妹一起表演节目,大姐要穿红色的裙子,二姐要穿黄色的裙子,三妹还没有想到裙子的颜色,你们可以帮帮它们吗?”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后,由教师演示为图片填色的步骤:首先,鼠标点击“用颜色填充”工具,选择需要的颜色,用鼠标点击上色的区域;其次,鼠标点击其他工具,选择需要的颜色,用鼠标画图;最后,鼠标选择前景色,点击鼠标右键选择背景色。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帮助其他动物选择衣服的颜色,展示十二生肖中的其他动物,并让学生在练习填充颜色的过程中思考十二生肖的特点。同时向学生介绍十二生肖文化:在古时人们会用十二生肖纪年,并且每个生肖都蕴含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寓意。如兔子的文化内涵是勤劳、温柔,寓意柔和、敏捷,在传统文化中象征春天和繁荣。这样可以在教授信息技术的同时渗透传统文化知识,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印象。

4.以文化命题布置作业,加深学生的传统文化认识

信息技术课程具有极强的技术性和实践性,只依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很难让学生充分掌握学科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师应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学到的知识。跨学科背景下,教师应优化作业设计环节,围绕传统文化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技能的同时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文化传承意识。

例如,在完成《农家小院——图形工具的使用》一课的教学后,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图形工具的使用,教师可以引用我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鲁班锁”。这是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智力玩具,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简单的鲁班锁,并思考其原理,让学生在脑海中联想鲁班锁可能会出现的形状,运用图形工具绘制想到的图形。

又如,在完成《禁止通行——绘制图形》一课的教学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中华传统节日”为主题,运用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绘制主题板报。学生选择想要了解的传统节日,如端午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民俗节日,是为了纪念屈原、曹娥等名人,在端午节由来的各种传说中,屈原故事一直占据主流,在民间的影响力也是最大的。端午节时人们会吃粽子,并将粽子抛进江中,同时还会举行赛龙舟,以怀念屈原。学生需要通过设置格式、插入图片、艺术字、绘制多边图形等方法绘制电子板报,并在电子板报中介绍端午节的由来、故事、习俗、庆祝方式等,在搜集到的资料中提取关键内容,展示到板报中。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电子板报的制作方法,还能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与文化内涵,从而激发爱国情怀,加强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另外,教师应在课堂上为学生预留展示作业的时间,让学生在分享的过程中讨论不同节日、地区的文化和习俗,以增强学生对文化多元性的认知,促进文化交流。

再如,在完成《魅力纸艺——网站制作初步》一单元的教学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传统文化”主题,让学生在制作网页时运用传统文化元素。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利用互联网搜集相关的资料,如很多学生对传统文化中的戏曲感兴趣,在搜集资料后,学生需要按照步骤制作网站:制作网页窗口,选择图形并编辑文字,保存网页,装饰网页等。学生在编辑文字时介绍了我国传统的戏曲文化,罗列了不同的戏曲类别,如京剧、豫剧、黄梅戏、花鼓戏等。在美化网页时,将网页边框设置为明艳的颜色,并在网页中插入了京剧脸谱、戏服、卡通画等图案,整体十分协调。学生通过完成网页制作的作业,不仅能够丰富自身对传统文化内容的认知,还能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并以网页的形式展示学习成果,学习更多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5.拓展文化传播的途径,延伸信息技术教学

一方面,如今信息技术已经在各领域普及和应用,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也应将课程拓展,将传统文化贯彻到每个教学环节中,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播,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知识渗透到微课视频的制作中,在教学前,将传统文化中的二十四节气元素融入微课中,可以设计相应的节气图标,激发学生对节气文化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如夏至时,教师可以将图标设计成“荷花”样式,并添加“夏至”的文字,让学生了解一年之中白天日照时间最长的一天是夏至;冬至时,教师可以将图标设计成“饺子”的样式,让学生了解一年之中日照时间最短的一天是冬至,同时还能为学生介绍我国冬至的传统习俗,讲述古代名医张仲景在冬天熬制“祛寒娇耳汤”为人们治疗耳朵冻疮的故事,了解冬至“吃饺子”习俗的由来。教师还应在微课视频中渗透传统文化元素,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掌握文化知识,实现传统文化在信息技术课堂的全面渗透。

另一方面,跨学科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能利用常规的计算机设备,同时还应运用新型的数字化工具,如数位板、3D打印笔等,利用数字化技术促进传统文化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深度融合。例如,教师可以利用3D打印笔展开教学,这项技术与3D打印技术相似,打印笔尖能够借助高温融化塑形,并快速冷却定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渗透我国“四大发明”的相关知识,“四大发明”包括造纸术、指南针、火药以及印刷术,在使用3D打印笔时教师应着重讲解印刷术的由来和发展。之后教师可以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活动,让学生运用3D打印笔完成传统节日美食模型的创作,如元宵、粽子、青团等,让学生在了解中华美食文化的过程中感受数字化工具的优势,同时认识到传统文化多元化的展现方式,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拓展。

综上所述,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不仅丰富了课程的文化内涵,同时还推进了跨学科教学的高效开展。因此,教师应有效运用信息技术课程的引导性和前瞻性特点,融合中华传统文化向学生传授知识,为学生创设充满文化气息的学习环境,使其能够在实际中有效运用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同时激发学生对国家的热爱之情,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

参考文献:

[1] 阮铭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中小学教材教学》2023年第6期。

[2] 游阿玫《优秀传统文化与信息科技学科的融合与创新——以“巧用画图软件中的多边形工具”一课为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3年第5期。

[3] 陈晓吟《“三融”生花:信息课堂中人文属性的沉浸绽放》,《小学教学研究》2022年第19期。

[4] 郭春梅、胡晓燕《传统文化融入“信息技术应用”的课程思政探索——以PowerPoint演示文稿学习模块为例》,《科教导刊》2022年第5期。

[5] 吴建《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如何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年第27期。

[6] 占德杰《融合信息技术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路径与策略》,《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1年第10期。

猜你喜欢
教师应信息技术传统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