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晴
[摘 要]高校是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力量,提高科研经费管理效率对保障高校科研项目稳健有序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性质、功能和特征出发,聚焦政策宣传不到位、预算调整较为随意、线上报销流程烦琐等问题,提出促进科研经费管理政策推广、因地制宜推动“放管服”改革落地、完善预算管理、探索实行“包干制”、简化线上报销流程、基于业财融合搭建科研大数据平台等建议,以期推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效率的提升,进一步释放高校科研活力。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效率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2(2024)12-0040-03
近年来,我国在全面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不断深入探索经费管理制度,陆续出台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改革政策密集程度、力度与覆盖范围空前加大。高校作为科研与创新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在承担大量科研项目研发任务的同时,日益获得越来越多的国家科研经费资助。如何充分挖掘科研人员潜力,激发积极性与创造性,提高科研经费有效利用水平,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掌握科研项目的性质和功能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阵地,在实施科研经费管理时,要全面掌握具体科研项目的性质与功能,深入研究科研工作内容,方能合理配置科研费用,促进高校科研事业的顺利发展。
高校科研工作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是高校事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因此高校要注重学科建设与科研人才培养。高校科研工作与社会科研工作存在显著差异,使得高校科研系统更加复杂化,需要实施针对性的管理策略。对高校科研特殊性质的理解直接影响高校科研经费的合理配置与科研工作能否有效开展,为此高校应认真研究各方观点,真正实现科学部署,优化经费使用效益。
此外,高校科研与教学密不可分,二者应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高校应厘清二者之间关联,实现高校科研与教学无缝衔接与有机结合,推动高等教育体系的进步创新。
(二)研究高校科研个体特征
高校科研项目的开展,乃至科研生态系统的运作,无不涉及巨额经费管理分配,探究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复杂性,既要依循政策导向、借鉴经验智慧,更需深刻认识高校科研的个体特征。
在众多实践案例中发现,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并没有规范套路可循,试图生搬硬套其他政策原则、盲目模仿优秀团队行事方式等都不切实际,这表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有其微观层面的独特性,其内部体系与外部标准之间存在的显著差异[ 1 ]。如同医者需因病施药,高校在管理科研经费时亦需因情定策,因时制宜。因此,要有效实施科研经费管理工作,须针对高校科研个体特征进行透彻分析,为具体科研项目量身定制经费管理举措奠定基础,方能形成契合高校科研管理的理论框架及高效高质的管理手段。
(一)政策宣传不到位
近年来,国家对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提出一系列减负与激励政策,旨在规范经费使用,促进科研工作高效开展。然而,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令人担忧的现象。
第一,部门发布政策后,未能给予足够力度的宣传,一纸文件难以掀起涌动思潮,也不能让政策深入人心。这就好比“钝刀不磨”一样,如果没有及时宣传与解读,政策就很难为科研人员接受并“落地生根”。
第二,负责人直接转发文件,但并未对政策内容进行深入解读,使科研人员对政策缺乏应有的重视与理解,政策流于形式,难以真正发挥引导价值。
第三,部门对政策宣传与理解不到位,直接影响科研项目材料的审核质量,如果审核不严谨、不细致,会造成经费浪费与滥用,损害国家与高校利益。
第四,科研人员在报销经费时会因手续问题质疑财务人员。这样既破坏了团队合作的氛围,更削弱了财务制度的执行力。
(二)预算调整较为随意
科研工作的开展需要瞬间灵感,同时具备多元性特点,使预算编制成为科研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当前还存在财务人员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缺席的问题。科研部门与财务部门专业背景各异,科研人员在财务观念与风险意识上存在欠缺,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科研人员将其视作立项的一部分,却忽略了预算的科学性与重要性,随意调整预算,缺乏对财务细节及风险因素的全面考量。审核人员面对形式审核,直接签字同意,未能就预算调整的合理性进行深入审查,使得预算调整较为随意,极易造成资金浪费、项目目标达不到预期等问题,更是给财务安全埋下隐患。
(三)线上报销流程烦琐
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应用,无疑为高校科研经费报销带来了一定便利,但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高校线上报销机制需要经历严格的审批流程,金额超限更需校领导亲自审批,每个审核节点均有权退单,附件上传要求繁多,审核标准细致,审核口径不一,材料多次退回现象频发,导致科研人员不得不反复修改、修订材料。科研项目管理系统、报销平台及劳务系统无法有效融合,科研人员需使用各种不同的账号与密码,严重影响了科研人员获得资金的速度,进而制约项目研发进度。
(一)促进科研经费管理政策推广
科研经费是高校科研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持,科研经费的管理与使用更要严谨规范,才能保证经费得到有效利用与合理分配,加强政策推广能让科研人员充分享受政策红利。规范报销行为,树立财务意识,已成为当前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关注的重点。
在政策推广方面,要着力强调刚性原则与正确经费管理观念,使科研人员深入掌握并遵循相关规定,借助部门网站、通信平台等多种渠道发布最新文件要求,提醒科研人员关注要点内容,及时回答问题,保证政策执行得到落实。
在教育培训方面,可发放通俗易懂的经费使用“小手册”,定期与科研人员面对面交流学习心得,将复杂的政策内容转化为浅显易懂的知识点,让科研人员掌握经费管理相关知识。定期组织新政策培训活动,宣传科研经费管理政策,讲解报销流程实际操作,提升科研人员的管理水平与意识。
(二)因地制宜推动“放管服”改革落地
科研经费管理如同风筝需线、轮船需舵,国家及各地政府相继推出科研改革政策,应善用这一改革“红利”,梳理与优化既有科研管理机制,建立规范化、专业化与流程化的管理体系。具体而言,科研经费管理需实施精准管控,完善项目预算编制与调整机制,建立有效跟踪的督查机制,弥补现行制度存在的不足,目的在于增强制度的执行力与约束力,保证“放管服”政策得到真正的贯彻执行[ 2 ]。
高校在把握改革政策带来的机遇的同时,要端正态度,严格按照规定实施经费管理工作,注重落实细节,使科研经费管理工作更加顺畅。虽然科研经费来源多样,但是管理需要一以贯之,高校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应以规范化、透明化为原则,保证每一笔经费得到合理分配与使用,加强内部审计力量,严把经费流向审核关口。
此外,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与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领导干部要具备过硬的政治素养与管理水平,做到公私分明、廉洁自律;科研人员要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自觉遵守规章制度。
(三)完善预算管理
高校科研的立项、中期检查与结题验收均要依据合理经费预算进行评估与决策,完善经费预算的编制与调整制度是促进规范执行的重要保障,科研人员应牢固树立正确的预算管理理念,遵守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制度,摒弃错误观念,明明白白、公开透明地管理与使用经费。
在预算编制过程中,需要财务人员的指导与协助,其能帮助科研人员分析预算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保证每一笔经费使用都得到充分考量与合理安排。在经费使用中,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应与财务部门紧密合作,共同把控经费调整的合理性。
(四)探索实行“包干制”
在“放管服”改革大背景下,高校科研活动灵感瞬间性、不可预见性日益凸显,如何有效管理科研经费,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与积极性,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笔者认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需要“刚柔并济”,贯彻“简约过程控制,严肃违规处理”的理念。
一是给科研经费预算“松绑”,下放预算调剂权,精简合并预算费用明细,借助数据收集、信息处理优势,实现线上经费预算动态管理,为科研工作者提供更多自主权,减少行政操作层级,增强经费使用的便捷性与灵活性。
二是经费管理权力不应做“减法”,否则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将难以做“加法”。高校可推广经费包干制度,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科研经费使用机制,充分相信与尊重科研人员,保证项目负责人自主决定项目经费使用,激发其参与科研工作的热情。
具体而言,“包干制”实行用途包干与使用包干,项目经费据实报销,不编制预算,也无科目具体比例,签字报销由项目负责人负责。同时,加强财会与审计监督,建立个人“负面清单”,完善科研经费监督检查机制,借助大数据技术提高监督检查效率,实时预警提示,有力地规范与约束科研经费使用[ 3 ]。
(五)简化线上报销流程
虽然高校科研工作近年来蓬勃发展,但科研人员的频繁报账工作成为推进其科研进程的障碍。为让科研人员专注于科研创新工作,高校应着力优化科研经费管理流程,简化科研经费使用程序[ 4 ],摒弃繁文缛节。
一是删减不必要的信息,要优化附件形式,自行填写项目改为可选或自动生成,电子发票上传后自动识别验证真伪,使用OCR自动识别提取发票信息,增加自动汇总功能,简化人工操作流程。财务人员应加强对票据合法性与合规性的审核,增加智能化审核功能,提高审核效率。
二是将现行科研经费管理系统、报账系统、绩效系统、劳务云表系统与支付系统归入登录端口,实时更新审核状态与支付情况,实现一键查询,使报销业务的开展更便捷。
(六)基于业财融合搭建科研大数据平台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业财融合成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大趋势,在“信息孤岛”与数据壁垒逐渐消除的今天,要打破信息不对称、整合科研项目全生命周期财务管理模式,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科研财务管理一体化平台,确立“互联网+财务”思路。因此,在倡导科研经费管理便捷化与提升服务体验的背景下,要加快信息化建设[ 5 ],创建校内一体化信息共享平台,将其连接到校外业务系统。平台涉及多个校内模块(科研、财务、人事、资产、审计等)和校外模块(银行、税务、财政、政采与其他平台供应商等),将其有机结合,形成完整而紧密的网络,实现科研经费数据的交流互通,以及各相关部门对科研项目的动态监督管理。
此外,建议为科研人员与财务人员设立沟通交流版块,增加财务、审计与日常监督版块,促进科研经费管理朝着智能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基于一体化系统,将业务信息自动转化为财务数据,形成科研项目前端管理、科研经费管理、固定资产管理、人事管理与审计系统大数据平台,促进业财融合,推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效率提升。
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工作中,要重点研究高校科研项目的性质和功能,深入了解各项目的特点与需求,关注高校科研个体特征。针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政策宣传不到位、预算调整较为随意及线上报销流程烦琐等问题,要促进科研经费管理政策的推广,因地制宜地推动“放管服”改革落实,适应不同高校的实际情况,完善预算管理,探索实行“包干制”,简化线上报销流程,减少冗余步骤,基于业财融合搭建科研大数据平台,为经费管理提供有力支持,为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1]谭雷姝.简谈提高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水平的途径[J].云南科技管理,2023(02):45-48.
[2]王艳敏.深化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放、管、服”建议[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3(07):124-126.
[3]邬娟,曾靓.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包干制研究[J].会计之友,2023(15):104-108.
[4]黄丽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效率的提升路径分析——基于委托代理理论视角[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2(03):9-16.
[5]姚俊生,袁仁淼.“放管服”背景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流程优化研究[J].会计之友,2019(08):139-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