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24-07-05 18:27张良清邱佳容汪炳叔
大学教育 2024年10期
关键词:教学目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张良清 邱佳容 汪炳叔

[摘 要]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是环境科学类专业的基础课,在培养环境专业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适当融入契合度高的思政元素,是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课程组深入挖掘了环境科学概论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进行了整体融入设计。文章围绕课程的建设、课程思政理念与教学目标的确定、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教学反思等方面,探索对环境科学概论课程进行全面改革,以实现环境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课程思政;环境科学概论;教学目标;思政融入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4)10-0094-06

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理念,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专业课程为载体,挖掘各学科的思政元素,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有机结合,实现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目标[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2]。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和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均强调课程思政建设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高校要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4]。

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不断涌现和日益严峻,环境科学概论这门课程在环境专业学生的专业教育以及非环境专业学生的通识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在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中,适当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统一,引导学生树立并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5],培养学生环境友好的价值观、伦理观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够为实现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6-7]。然而,当前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课程思政目标不够明确、课程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尚未得到充分挖掘、思政元素的融入方式有待改进以及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因此,本项目针对这些问题,从课程的建设、课程思政理念与教学目标的确定、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等多个方面,深入探究课程思政背景下环境科学概论的教学改革,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一、课程建设的介绍

环境科学概论是福州大学环境科学类专业的必修课,在大三上学期开设,共计32学时,选用的教材是“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环境科学概论》[8]。本课程共包含4篇内容(14章节),分别为环境与环境问题、环境科学的理论基础、环境科学技术与方法、环境管理与实践。具体概述了环境概念、类型、环境科学发展过程、环境科学技术与方法,重点论述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环境思想以及可持续理论发展和形成的过程、相关环境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系统归纳和总结了环境科学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理论与环境问题形成的机理。在环境科学概论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挖掘与课程内容相关度高、契合度强的思政元素,并适时、恰当地融入教学环节,是课程思政背景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9-10]。本课程紧紧围绕科学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等核心要素,结合课程内容,深入挖掘各个知识点的思政元素,并制作具有代表性的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课件(见图1)。

二、课程思政理念与教学目标

课程思政教学旨在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专业课程教育的全过程,以实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达到价值引领的目的[11]。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通过深入挖掘并提炼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知识体系中的思政元素,实现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传授: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环境科学的发展历程、核心理论、基本方法及学科的前沿动态和环境热点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环境伦理观和科学思维,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水平,并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发现、分析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综合运用环境科学原理和方法分析当前的环境热点问题,并针对生产实践中遇到的环境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价值塑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持续发展观,培养学生环境友好的伦理观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强化学生生态文明理念、自然和谐的环保意识和法治意识,激发学生的敬业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以及爱国精神。

通过完善上述教学目标,将环境科学概论课程中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者紧密结合,不仅提升了学生对环境专业的认知水平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社会责任感,以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三、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

(一)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从培养学生的目标和理念出发,以学科核心知识为基础,结合教学内容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充分发挥其思政教育功能,将其贯穿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以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协同统一。环境科学概论课程共包含4篇内容,分别为环境与环境问题、环境科学的理论基础、环境科学技术与方法、环境管理与实践,课题组深入挖掘课程知识点中蕴含的隐性思政元素(见图2)。

(二)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

然而,当前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方式多偏向于直接的思政说教或灌输,形式较为生硬,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从而影响了课程思政教学的效果。对此,课题组在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课程内容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充分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的基础上,注重创新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方法。通过案例分析、专题研讨以及科教融合等多种方式,巧妙地将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教育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课程理论的学习和政治素养的提高,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1.案例分析

从公众高度关注的环境热点出发,结合课程内容,选取生活中与环保相关的热点问题或案例进行分析,巧妙地将环境科学概论知识点与价值引领相融合,以充分发挥专业课的育人作用。例如,在第3章介绍人工环境时,通过引入案例巴西库里蒂巴市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典范,分析库里蒂巴面貌变化的经验以及实质,引导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理念以及尊重自然规律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在第6章介绍环境伦理时,引入当前备受关注的日本核污染水排海问题作为案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核污染水排海问题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分析政府应对措施的科学性和合法性,并探讨国际社会和国际合作的角色,强化公众对核污染排海问题的认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思考能力,树立环境友好的伦理观以及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生态文明理念和自然和谐的环保意识。在第8章介绍环境生态时,引入安大略湖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恢复的案例,引导学生传播与践行生态文明建设,并深入思考生物多样性的伦理和道德价值。在第9章介绍环境物理时,重点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家用电器——微波炉产生的微波辐射及其危害,帮助学生全面认识电磁波辐射的危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伦理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第11章介绍环境规划时,引入城市公园规划与环境景观提升的成功案例,如巴黎塞纳河畔公园,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的环境决策是环境保护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第13章介绍流域环境管理时,对南水北调工程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工匠精神以及创新意识。在第14章介绍城市环境管理时,通过对厦门市城市环境管理体系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城市环境管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城市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城市发展的行动,鼓励学生为创造更健康、更宜居的城市环境作出贡献。

2.专题研讨

在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与环境相关的主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例如,在第2章介绍自然环境时,通过探讨盖亚假说,让学生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角度思考地球的整体性,并认识到地球是一个相互关联的生态系统,从而强调了人类与环境的密切联系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决反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在第4章介绍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时,通过对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危机进行研讨,旨在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激励他们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行动,共同为构建美好的地球家园贡献力量。在第5章介绍全球环境变化时,对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进行研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全球变暖的严重性,鼓励学生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倡导绿色、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尊重地球与生态系统,并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第10章介绍环境化学时,对当前广泛关注的塑料污染问题进行研讨,激发学生对环境化学相关知识的兴趣,并引导他们树立绿色生活的发展理念,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第12章介绍环境污染控制时,对当前我国环境污染防治面临的挑战进行研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环境污染防治以“防”为主的理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法治意识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3.科教融合

借助新时代互联网渠道,积极展示环境科学领域一系列杰出科研工作者的优秀事迹和科研成果,让学生了解最新的学术进展,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环境科学的兴趣和科研热情。例如,在介绍第1章绪论时,引入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杰出代表曲格平先生的事迹和卓越贡献,以此培养学生的唯物辩证世界观、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并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第7章介绍环境地学时,引入我国环境科学领域的先驱刘东生院士在黄土环境研究方面的杰出成就,旨在弘扬爱国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引导他们牢固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构建

通过构建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思政产出评价体系,量化学生的思政学习成果,并全面评估课程中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以确保思政目标的有效达成。因此,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思政产出评价体系需要准确反映学生思政内化的成果,并设置可量化的评价指标,以确保评价体系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课程思政产出考核占总成绩的20%,主要包括课前(调研报告)、课中(案例教学和研讨环节)和课后(案例教学后的反思报告)三个部分(见表2),在各环节中融入相关的思想政治内容,并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简化成绩统计的流程,以确保评价过程的高效与准确。

五、课程思政教学反思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是教师[12]。然而,目前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难点在于如何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有效融入课堂教学。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课程思政能力,以更好地履行这一重要职责。

一方面,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课程思政能力。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教师除了需要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知国家和全球环境政策、法规以及社会议题等,还应积极主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课程,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从而全面提升课程思政能力,确保在专业课教学中能够有效地融入思政元素。同时,教师应以身作则,展现高尚品德和行为榜样。知识的传授不应局限于课堂,而应体现在实际行动中,如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关心社会问题、倡导环保等,通过自身行为为学生树立积极榜样。此外,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项目,以实际行动支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目标,从而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另一方面,学校应大力支持教师提升课程思政能力。首先,学校应进行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明确思政目标和要求,为各院系提供具体的指导和规划,以确保教育方向的一致性和思政工作的有效性。其次,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课程思政的专题培训,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授课,帮助教师深入理解、灵活运用思政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方法。最后,建立课程思政教研室或小组,重点研究和攻关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并以课程组为单位,定期组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研讨活动,分享教学经验和教材资源,为教师搭建一个课程思政工作的交流平台,从而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教育水平和教学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刘鹤,石瑛,金祥雷.课程思政建设的理性内涵与实施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19(3):59-62.

[2] 吴晶,胡浩.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中国高等教育,2016(24):5-7.

[3] 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J].新教育,2020(19):32.

[4] 张艳丽,张运良,成桢,等.高校课程育人价值实现的实践路径研究[J].高教学刊,2021,7(31):89-92.

[5] 王爱国,周信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J].东岳论丛,2023,44(1):56-64.

[6] 李丽,路运才,焦雅琪.基于“卓越”的“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2(5):77-79.

[7] 郭胜娟,杨春松,杨梅.高职院校“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22,38(4):64-68.

[8] 杨志峰,刘静玲.环境科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9] 施敏发,窦红平,周晓隆.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优化及其实现路径[J].黄河科技学院学报,2021,23(7):88-91.

[10] 张健,徐明,邹晓.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20(11):149-150.

[11] 田鸿芬,付洪.课程思政:高校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J].未来与发展,2018,42(4):99-103.

[12] 何玉海.关于“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与实现路径的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0):130-134.

[责任编辑:梁金凤]

猜你喜欢
教学目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