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静文 刘倩倩
【摘要】目的 分析手术部位感染在口腔癌患者中的发生现状、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为口腔癌患者的后续诊治措施的制定、实施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273例口腔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30 d是否发生手术部位感染进行分组,将227例未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患者归为未感染组,46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患者归为感染组。统计口腔癌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对其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口腔癌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273例患者中共有46例患者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另外227例患者未发生感染,发生率为16.85%(46/273);感染组手术时长≥ 180 min、术中游离皮瓣、引流管放置时间≥ 3 d的患者占比均高于未感染组,感染组患者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NF-κB) 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未感染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长≥180 min、术中游离皮瓣、引流管放置时间≥3 d、TLR4 mRNA高表达、NF-κB mRNA高表达均属于口腔癌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90、1.084、1.081、1.093、1.090,均P<0.05)。结论 手术时长≥ 180 min、术中游离皮瓣、伤口引流管放置时间≥3 d、TLR4 mRNA高表达、NF-κB mRNA高表达均为口腔癌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可针对上述因素实施相关干预措施,进而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风险。
【关键词】口腔癌 ; 手术部位 ; 感染 ;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73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3718.2024.10.0116.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10.036
口腔癌是指发生于口腔及临近解剖组织的恶性肿瘤,属于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之一,患者发病后口腔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肿块、黏膜溃疡等,其生活质量及生命健康均可遭受到不良影响。现阶段,临床多将手术治疗作为口腔癌患者的主要干预措施,虽可及时控制其病情进展,但由于口腔解剖结构较为特殊,而口腔癌的发生多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其口腔结构,患者口腔菌群多处于失衡状态,术后较易发生感染,其不仅可对患者的咀嚼功能造成影响,若致病菌、毒素等侵入患者血液或可存在一定心肌炎发生风险,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2]。为促进患者病情恢复,及时明确口腔癌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现状及相关因素尤为重要,可为后续制定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措施提供有效依据[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手术部位感染在口腔癌患者中的发生现状、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273例口腔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30 d是否发生手术部位感染进行分组,将227例未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患者归为未感染组,46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患者归为感染组。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肿瘤诊疗指南》 [4]中口腔癌的相关诊断标准。手术部位感染判定标准:于术后30 d内,患者出现发热,手术切口有脓性分泌物,局部明显压痛,或可穿刺或引流出脓液[5]。纳入标准:⑴均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且经病理学检查确诊;⑵具备手术治疗指征;⑶既往无口腔手术史。排除标准:⑴术前接受过放疗或化疗;⑵合并其他部位肿瘤;⑶临床资料不完整或有缺失。本研究经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研究方法 统计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45岁、≥45岁)、性别、存在吸烟史(是、否)、BMI(<24 kg/m2、≥24 kg/m2)、病损部位(牙龈、口底)、手术时长(<180 min、≥180 min)、鳞癌分化程度(高 - 中分化、中 - 低分化)、术中游离皮瓣(是、否)、引流管放置时间(<3 d、≥3 d)、白细胞计数、Toll样受体4(TLR4) mRNA相对表达量、核因子κB(NF-κB) mRNA相对表达量。采集所有患者术前约3 mL的空腹静脉血,使用白细胞计数仪(北京倍肯恒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型号:BK-2015A)检测白细胞计数;采集术前所有患者口腔黏膜标本,提取标本组织中的总脱氧核糖核酸(DNA),并对其中混杂的DNA进行灭活、纯化,应用逆转录试剂盒合成互补脱氧核糖核酸(cDNA),后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仪(北京乐普医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型号:lepgen-96)扩增,检测TLR4、NF-κB mRNA的相对表达量。
1.3 观察指标 ⑴口腔癌患者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记录273例接受手术治疗的口腔癌患者中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情况。⑵影响口腔癌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单因素分析。对所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影响口腔癌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单因素分析。⑶影响口腔癌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多因素分析。以口腔癌患者术后是否发生手术部位感染作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结果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作为自变量,进行影响口腔癌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经S-W法检验证实符合正态分布,以( x ±s)表示,组间比较采取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导致口腔癌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口腔癌患者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现状 273例患者中共有46例患者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另外227例患者未发生感染,其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为16.85%(46/273)。
2.2 影响口腔癌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单因素分析 感染组手术时长≥180 min、术中游离皮瓣、引流管放置时间≥3 d的患者占比均高于未感染组,感染组患者TLR4、NF-κB 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未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3 影响口腔癌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口腔癌患者术后是否发生手术部位感染作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结果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作为自变量,自变量赋值见表2;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长≥180 min、术中游离皮瓣、引流管放置时间≥3 d、TLR4 mRNA高表达、NF-κB mRNA高表达均属于口腔癌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效应性均有统计学意义(OR=1.090、1.084、1.081、1.093、1.090,均P<0.05),见表3。
3 讨论
目前口腔癌在临床中的主要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由于口腔属于微生态环境,且与呼吸道、咽腔等相通,在进行相关手术操作时无法达到完全无菌状态,故患者术后较易发生手术部位感染[6]。明确口腔癌患者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因素可为临床预防该并发症提供依据。
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长≥ 180 min、术中游离皮瓣、伤口引流管放置时间≥ 3 d、TLR4 mRNA高表达、NF-κB mRNA高表达均为口腔癌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原因如下,由于口腔手术过程较为复杂,手术时长≥180 min的患者切口暴露时间相对较长,其细菌定植风险也可随之升高,且术中大量坏死细胞可导致患者手术部位的大面积创伤,进一步造成细菌持续增殖,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风险也随之升高[7]。针对此类患者,临床手术时应尽可能提高手术效率,提升术者手术操作经验,在手术顺利的基础上缩短手术时间,并提高手术室医护人员的感染防控意识,重视术中纪律,避免医护人员在手术期间非必要出入手术间,以此降低口腔癌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风险。由于颌面恶性肿瘤多可对患者重要组织器官造成侵犯,而皮瓣移植操作可造成患者部分口腔组织缺损,影响其正常吞咽、进食,降低口腔自洁能力,导致附着于牙齿上的牙菌斑无法得到有效清除,细菌繁殖能力随之增强,患者手术部位的感染风险升高[8]。据此,临床应加强术前营养优化程度及术中体液管理,并在手术结束后对患者皮瓣血运状况进行密切观察,并给予标准化的评估、记录,若存在异常则应立即给予相关干预措施,以此降低患者感染风险。颈部切口引流管是口腔癌患者术后常用的留置管道,由于引流管与外界直接相通,微生物迁移至伤口组织内的风险也随之增加,引流管内细菌定植量可随着伤口引流管放置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故伤口引流管放置时间≥ 3 d的患者手术部位感染风险相对较高[9]。引流管中凝血等非液体成分可阻塞引流管,使引流时间增加,医护人员应定时挤压引流管,使其保持通畅,并为患者做好术后宣教,避免其因翻身或体位变化造成引流管折叠、挤压而阻塞管道,以此缩短引流时间。另外,医护人员还需做好引流管周围皮肤的护理,更换引流袋、引流瓶时避免造成污染或牵拉,进一步降低患者手术部位的感染风险。口腔癌患者TLR4 mRNA、NF-κB mRNA均处于高表达状态,而TLR4/NF-κB信号通路在促进单核/巨噬细胞活化过程中存在显著信号传导作用,以此介导炎症介质的转录生成,启动细胞活化过程,患者体内可存在大量炎症细胞因子异常聚集,加重其术后手术部位的感染风险[10]。针对此类患者,临床应在手术结束后及时给予相关抗感染治疗,密切监测患者体内TLR4 mRNA、NF-κB mRNA的表达,若存在异常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为患者进行正确饮食、行为指导,进而降低其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风险。
综上,手术时长≥ 180 min、术中游离皮瓣、引流管放置时间≥ 3 d、TLR4 mRNA、NF-κB mRNA高表达均为口腔癌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后续可针对上述因素给予相关干预措施,降低口腔癌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风险。
参考文献
陈青, 孙强, 冉芳. 下颌骨舌侧松解进路手术治疗口腔癌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J]. 实用癌症杂志, 2023, 38(1): 101-104.
段燕, 杨利, 唐淑蓉, 等. 降低口腔癌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率[J].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18, 25(4): 95-98.
陈远, 尹婧博, 顾宁, 等. 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特点及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 现代医学, 2023, 51(2): 190-195.
陈萍, 邓守恒, 钟森. 临床肿瘤诊疗指南[M]. 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社, 2012: 215-219.
白芳, 林启艳, 欧少玲, 等. 路径化口腔护理及感控管理对老年口腔癌患者术后口腔感染的影响[J]. 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2019, 17(2): 92-97.
李倩, 刘雪燕, 宋明, 等. 口腔癌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22, 39(1): 62-64.
郭建康, 屠永奇, 高振杰, 等. 口腔鳞癌根治术后口腔感染病原菌及影响因素[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22, 32(18): 2842-2846.
王买全, 张松涛.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因素分析[J].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9, 19(1): 1-5.
王钰, 王明一, 侯黎莉, 等.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J].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3, 21(6): 603-609.
李富杰, 郑学彬, 胡硕红. 口腔鳞癌根治术后口腔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口腔黏膜TLR4和NF-κB表达[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22, 32(17): 2684-2688.
作者简介:何静文,大学本科,护师,研究方向:口腔科。
通信作者:刘倩倩,大学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口腔科。E-mail:4900484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