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基荣
2024年6月9日,74岁的莫迪宣誓就任印度总理,开启他的第三个总理任期。自2014年莫迪执政以来,“莫迪旋风”持续了10年。但在此次大选中,他遭遇了一定的挫折。
此次大选结果显示,莫迪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赢得了293个人民院席位,获得执政所需的半数,这是印度选民对莫迪过去10年执政成果的认可。但这个数字较上届大选的353席大幅下降,远低于莫迪选前豪言的400席目标。执政党印度人民党(印人党)仅获240席,失去了自2014年来保持的绝对多数地位。这表明了印度民众对印人党的不满和担忧。
以莫迪的强人性格而言,他在第三任期内预计将持续推动印度教民族主义、经济和外交战略,但其面临的挑战难度也将增加。
首先是包容性社会挑战。在前两个任期内,莫迪不断将印度教民族主义(强调印度教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与世俗民族主义(不把印度民族身份与特定宗教身份关联)对立,引发国内社会动荡。按既定目标,莫迪将在其第三个任期内修宪,废除世俗条款;修改国名;推动印度教为唯一合法宗教;持续巩固和追求印人党长期执政。如何弥合族群分歧、避免族群矛盾,构建包容性社会,是个巨大挑战。
第二是包容性政党挑战。此次大选远不如预期的结果,重新引发了印人党内有关继承人问题的讨论。该党拟于6月举行党内选举,替换现任党主席纳达,推进党内全面改革,加强与其母体国民志愿服务团的关系。如何建立包容性政党,是另一大挑战。
第三是包容性增长挑战。印度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吸纳的就业十分有限,经济增长更多惠及的是有产者而非无产者。莫迪依靠大财团推动经济议程的做法更加剧了印度的贫富差距,这也是此次大选中莫迪选票锐减的核心因素。印度经济已陷入“有增长无发展”的困境,包容性发展将是难题。
第四是“包容性角色”挑战。目前印度成为国际社会各方拉拢的对象。但印度大国意识太过凸显,在与中美关系上搞“联美制华”,在美西方策划“海外暗杀”,在俄乌冲突中当持观望态度的“骑墙派”,国内民主和人权备受诟病。如何持续平衡与“东西南北”的关系,打造各方都接受的“包容性角色”,将是莫迪政府在外交上面临的考验。
编辑 毛予菲/美编 苑立荣/编审 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