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的衣食住行

2024-07-04 07:57程一身
诗潮 2024年6期
关键词:李商隐诗人

程一身

物质生活纷繁琐碎,但大体可分成衣食住行四方面。因而可以此为切入点勾勒李商隐的外在形象与精神肖像。“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这是《暮秋独游曲江》中的一句诗,是李商隐对自己一生多情的确切写照。李商隐显然是一个轻物质重情感的人,在他的生活中,物质与情感极不平衡:物质贫穷,情感丰富。民以食为天,活着首先要解决吃饭问题。关于饮食,李商隐在《樊南甲集序》中曾自述:“十年京师,寒且饿,人或目曰:韩文杜诗,彭阳章檄,樊南穷冻,人或知之。”李商隐当年的寒饿与韩愈的文章、杜甫的诗歌、令狐楚的骈文章奏齐名,也够令人心酸的。“寒”对应着缺衣,“饿”对应着少食。在《上李舍人状》中,也有类似的表达:“席门昼永,或旷日方餐;蓬户夜寒,则通宵罢寐。”大概是由于这个缘故,李商隐在诗中很少写到衣,饮食也写得不多。

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

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

《初食笋呈座中》显然是一首即兴诗,它记录了李商隐第一次吃笋的感受,值得注意的并非这种食物的贵重,人们常说“雨后春笋”,一种快速成长的植物,“凌云”不免让人想到茁壮成长的少年,怎么能忍心把它剪掉吃掉呢?对李商隐来说,这种不忍食的体验与其说是代笋立言或为笋鸣不平,不如说是出于对有巨大潜力而且在快速成长的物与人的爱惜与保护之意。这应该是李商隐早年的诗,口无遮拦的语气中流露出青年人的锐气。从“呈座中”来看,李商隐应该是从令狐楚家中吃到笋的。李商隐另一首与食物有关的诗是《评事翁寄赐饧粥走笔为答》:

粥香饧白杏花天,省对流莺坐绮筵。

今日寄来春已老,凤楼迢递忆秋千。

喝粥是寒食节的风俗,大概这个身为评事(法院审案官员)的老人担心李商隐无粥可喝,所以给他寄来甜粥,李商隐写了这首诗答谢。诗中全无身处贫困的凄惶,而是洋溢着欢快的语气,这自然是由于诗人感到了有人关爱的温情。读这首诗让我好奇的是唐朝的邮寄系统如此发达,不但可以寄信,粥竟然也可以寄。尽管不清楚当时李商隐和评事翁各住在什么地方,从诗中第三句看,收到粥用了较长时间,但这也很了不起。先前我从杜牧诗里知道杨贵妃吃荔枝的事:“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但她毕竟是贵妃。从这首诗看,当时可以邮寄的东西已经相当多样了。

李商隐曾感慨“片辞只韵,无救寒饥”(《上李舍人状》),实在没办法了就像庄周一样“求粟于人”,并在收到后表示感谢:“伏蒙赐及麦粥饼啖饧酒等,谨依捧领讫。”(《上郑州李舍人状》)不过,正像他所说的,偶尔收到一些食物“无及于终身”,并不能改变“寒且饿”的生活常态。长期的饿必然导致诗人的瘦。所谓“面貌乏凝脂”“玉骨瘦来无一把”“瘦极沈尚书”。李商隐多次自比沈约,谦称“余虽无东阳之才,而有东阳之瘦矣”。李商隐不仅自己瘦,而且还把他的瘦遗传给了孩子,从《杨本胜说于长安见小男阿衮》一诗来看,那个曾经被他誉为“美秀乃无匹”的娇儿失去母亲之后也“寄人龙种瘦”。不过,这个瘦孩子后来也成了一位瘦诗人。

李商隐的幸运之处在于他的才华不断有人赏识,不幸的是,那些赏识他的人往往很快就去世了,因此他不得不常常辗转于各地,随那些看重他的大员而迁徙,李商隐因此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可以说他常常人在旅途。对这种几无休止的“行”,他在《东下三旬苦于风土,马上戏作》里有生动的描绘:

路绕函关东复东,身骑征马逐惊蓬。

天池辽阔谁相待?日日虚乘九万风。

在李商隐的诗歌题目中,出现“戏”字往往是写给他比较熟悉的朋友,如《韩同年新居饯韩西迎家室戏赠》《令狐舍人说昨夜西掖玩月因戏赠》《与同年李定言曲水闲话戏作》等,只有这首是自嘲性的,而且题目中的“戏”和“苦”形成了明显的张力:现实分明是苦的,“戏”只不过是打趣一下自己,有些苦中作乐的意思。毕竟旅途太辛苦,也太单调了,连续一个月,不得不天天骑在马上接受风吹,呼吸尘土,而且一直往东走,似乎没完没了。如果不打趣一下自己,恐怕很难坚持下去。可以说这首诗塑造了一个风尘仆仆的行走者形象,堪称李商隐奔波于世的确切写照。诗中的“天池”和“九万风”出自《庄子·逍遥游》:“南冥者,天池也”“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作者的自嘲体现的显然是道家思想,庄子笔下的逍遥游是真逍遥,而李商隐“虚乘九万风”是假逍遥,其实是苦的。

与“行”相比,李商隐对旅宿的书写尤其令人震动。本来住宿是旅行中的暂时休息,但对李商隐来说往往是一种更大的消耗。因为暂时停下的只是疲惫的身体,而不安的心灵仍在夜色中持续运行。“旅宿倍思家”是《寒食行次冷泉驿》中的一句诗。寒食节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节日,那天禁烟火,只吃冷食,像端午节一样,影响到饮食的节日一般更深入人心,只是现在中国人已经不过这个节了,据说融入了清明节。王维写过“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为千古名句,李商隐这句诗其实意思相近,却不知名。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这首《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也是思念亲友之作,却写得富于咏物诗的质感。第一句从身边清洁的环境写起,应是白天的光景,语调轻快,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思念之情并不沉重。后两句就变了,秋夜的天空阴沉沉的,浓霜早已打枯了水面上的荷叶,终于下起雨来,雨点打在室外的枯荷上,成为一种让人失眠的声音。

“昔年曾是江南客,此日初为关外心”(《出关宿盘豆馆对丛芦有感》),这是诗人抚今追昔之词,李商隐少时随父亲在浙江多年,这次出潼关只身赴任弘农尉,可以说是他中进士后的第一个职务,不免百感交集。“荒村倚废营,投宿旅魂惊”(《淮阳路》),旅行的辛苦被战乱年代的惊恐覆盖。

羁绪鳏鳏夜景侵,高窗不掩见惊禽。

飞来曲渚烟方合,过尽南塘树更深。

胡马嘶和榆塞笛,楚猿吟杂橘村砧。

失群挂木知何限,远隔天涯共此心。

这首《宿晋昌亭闻惊禽》中的惊禽堪称诗人的客观对应物,奔波在尘世的诗人也是这样一只惊禽。晋昌是令狐■的家,诗人在这里借宿,夜色渐渐侵入他的羁绪,本来就不平静的诗人突然听见窗外一声鸣叫,一只受惊的鸟从远处飞到曲江这里,烟在它身后合拢。它不敢停下,继续朝南塘飞,逐渐飞进树林中。随后,诗人听见西方失群的胡马和着笛声在嘶鸣,听见南方挂在树上的楚猿伴着砧衣声在吟叫,真是心事浩茫连广宇,双耳灵敏听世界。从这些独宿失眠的诗不难看出李商隐是一个夜间的诗人,他躺在床上不是安心休息,也很少男欢女爱,而是以一双睡眼观世,思念亲友,想各种事。

长期挨饿奔波失眠,结果便是得病:“薄宦仍多病”“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寄令狐郎中》)丧妻之后,李商隐频繁提到自己的病,他在《属疾》中写道:

许靖犹羁宦,安仁复悼亡。

兹辰聊属疾,何日免殊方。

秋蝶无端丽,寒花只暂香。

多情真命薄,容易即回肠。

诗人由悼亡写到患病,由患病想到命薄,正是病中的心态,很脆弱。而且诗人感慨“多情真命薄”,这表明他的病和多情有关。杜甫晚年也是多病的:“多病所需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但李商隐似乎没有这么清醒,他在病中还要应酬:

马卿聊应召,谢傅已登山。

歌发百花外,乐调深竹间。

■舟萦远岸,鱼钥启重关。

莺蝶如相引,烟萝不暇攀。

佳人启玉齿,上客颔朱颜。

肯念沉疴士,俱期倒载还。

这首诗的题目是《南潭上亭宴集以疾后至因而抒情》,因为有病赴宴去晚了,所以被罚做诗一首。好在这也不难,而且除了吃饭还可以观看“佳人启玉齿”,听“歌发百花外”。另一首诗《病中闻河东公乐营置酒口占寄上》表明他病重得实在去不成了,只好直接写诗一首。这都是在河东公柳仲郢幕府时期的诗,可见那时他病情堪忧。但李商隐不像杜甫在诗中具体描述他的病,相关史书也没有记载他得的是什么病,《旧唐书》用七个字交代了他的结局:“还郑州,未几病卒。”

猜你喜欢
李商隐诗人
为什么要像李商隐一样写诗
新锐诗人
遇见一名诗人
嘲桃
石榴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论李商隐《夜雨寄北》的“朦胧美”
嫦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