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问题研究

2024-07-04 10:47杨淑玉
经济师 2024年6期
关键词:青年理想信念教育

摘 要:理想信念教育是关乎“立德树人”这一教育宗旨的核心和关键。推动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是青年成长成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立德树人”宗旨的必然选择,是新时代青年勇担历史任务的战略需要。研究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机制问题,重在强调理想信念教育的协同化、生活化、实践化和制度化。要遵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要求,以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为着力点,构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常态化机制。

关键词:青年 理想信念 教育 常态化机制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6-028-02

党和国家历来都高度重视青年理想信念教育。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出了六个“下功夫”,其中将“培养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放在了首位,充分体现了党对理想信念教育的高度重视。2020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要求。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寄语青年,希望青年“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培养有理想、有信念的新一代青年,关乎以“立德树人”为宗旨的思想政治工作成败的重要标准,有利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思路,延伸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内涵;关乎新一代青年能否自觉地担当党和国家所赋予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一、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的重大意义

(一)有助于青年成长成才,勇担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新一代青年能否自觉地担当党和国家所赋予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就必须要建立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工作机制体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1]。”想要国家的发展有前途,民族的延续有希望,就必须要培养出有理想、有信念、有担当的新青年。青年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青年学生理想信念的养成不仅与其自身成长成才有关,也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

(二)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立德树人”的实效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问题是立德[2]。”立德树人的关键和核心是理想信念的教育问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国际环境日趋错综复杂”[3],在西方思潮的作用和影响下,部分青年学生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前景缺乏信心,理想动摇,信念缺失、立场摇摆不定。因此,面对日趋复杂的教育环境,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时代问题。通过开展深入、持久的理想信念教育,构建理想信念教育机制体制,对于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培育理想信念、抵御错误思潮,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具有现实意义。

(三)理想信念教育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可靠保证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现代化不仅仅是经济发达、科技先进,还要有与之相符合的精神文明,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是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在高校学习的大学生都是20岁左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很多人还不到30岁;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很多人还不到60岁。也就是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你们和千千万万青年将全过程参与[4]。”作为实现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参与者,当代青年理想信念的养成,决定着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是否能如期的实现。

二、构建新时代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机制的原则

(一)理想信念的常态化和制度化

实现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长期性、稳定性,需要需要建立理想信念的常态化、制度化机制体系。常态化与制度化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统一于理想信念教育实践过程中。其中,常态化强调的是时间的维度,意味着常抓不懈,不能放松,体现连续性和动态性。制度化强调的是质量要求,旨在说明理想信念教育的科学性、规范性与稳定性。“没有制度化,常态化将无从谈起,理想信念教育就可能陷入随意而无序的境地;没有常态化,制度化则有可能沦为抽象孤立的政策条文抑或干巴巴的刚性规约[5]。”只有将理想信念教育的常态化和制度化相结合,才能保证理想信念的长期性、持续性以及稳定性。

(二)理想信念教育的系统化和协同化

任何事物都并非是由单一要素组成的,需要通过众多子系统的协调与优化、整合和规范,整体上达到良好的体系运行。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同为此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由教育导向、制度保障、教育内容、教育载体、教师队伍、评价指标等子系统来保障理想信念的协同化、系统化。以“立德树人”为基础,政府作为决策的主导者,高校管理者作为政策执行者,高校教师作为教育者,大学生群体作为受教育者,由各方共同参与,形成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运行机制,保证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持续、有效、稳定运行,保持各方的协调与优化,不断整合和规范运行体系,构建一个有章可依、有矩可守、有序可循的良性运转环境。

(三)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化和实践化

培育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不会一蹴而就,而要循序渐进,要经历从理论认知——情感体验——价值判断——实践感悟——信念养成的过程。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注重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使之基本能够掌握理论知识。但是,由于缺乏对学生日常行为的指导,学生常常认为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相距较远,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判断效果不明显,学习成果转化不明显,学生无法运用理论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疑惑,造成理论与实践“两张皮”。加之以理论讲授为主,实践教学活动少,无法从理论过渡到实践,削弱了理想信念的教育效果。只有将理想信念教育回归生活,回归实践,通过实践的通道打通理想信念的认知向行动的转化。

三、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的要求

(一)从教育目标看,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6]。”共产主义不仅是我们党的远大理想也是青年的远大理想。当然共产主义理想是漫长的实现过程,是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接续努力和奋斗,才能实现的远景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这就是共同理想,是我们现阶段努力奋斗的目标。坚持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相结合,既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又要坚持现阶段的共同理想。远大理想是在共同理想的基础上,一步步向目标迈进的过程。离开现实的理想,再远大的理想也是海市蜃楼,不可能实现。

(二)从教育过程看,理想信念教育应该具可行性和合理性

青年理想信念教育过程是动态的、持续性的,主要表现为设计的合理性和环节的有效性。设计的合理性主要包含基本理念的科学性、教育内容恰当和教育方法的多样性相结合。环节上的有效性,以问题为导向,立足日常生活,关注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各环节的协同效应和有效衔接。构建出一种环环相扣、波浪式前进的理想教育过程模型,以达到良好的运行效果。

(三)从教育效果看,常态化、制度化的理想信念教育应保持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无论是教育目标还是教育过程,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达到有效的教育效果。利用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节点与教育引导相结合,着力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可持续性。例如,要抓住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关键节点,利用课堂、网络舆情、教师引导与学伴相辩等方式进行引导,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真相,实现正向引导。与此同时,还应着力抓好长期的理想信念教育,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感知感悟,打牢价值认同基础,继而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四、构建理想信念常态化机制的路径

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机制的构建主要包括理论教育机制、实践养成机制和科学评价机制。

(一)理论教育机制

1.理论教育机制的方式。理论教育主要表现为理论灌输,与教育引导的主要区别是偏重理论的讲述,目的是强化理想信念的理论认知。理论灌输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重要原则,是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手段,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路线、理论的重要方法。列宁曾指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是从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自发产生的,而是从外面灌输的[7]。”所以,灌输也是理论宣传必不可少的方法和手段。我们必须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采取理论灌输的方法,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2.理论教育机制的途径。理论教育的主要途径为概念教学,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教材为依据,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向学生全面讲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的概念。

(二)实践养成机制

1.实践养成机制的构成。一是,动力激发机制。在实践过程中,用实践教育的外部情感动力,唤醒并激发青年对于坚定社会理想信念的内生动力,其目的和动机被教育客体所感知,达到启动教育客体内驱力的作用。二是,价值判断机制。青年学生作为教育客体,内生动力被激发之后,其价值判断与选择开启自主建构活动。三是,能力提升机制。实践养成机制就是使青年对理想信念的认知由碎片到系统递进,形成个体——社会——国家层次的逐级提升的能力保障。

实践养成机制主要就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注入情感,由之前的理论感知到接受认可再到情感认同,最后坚定理想信念。

2.实践养成机制的途径。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基础上重实践。教育者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将知识转化为技能以及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创设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场景。包括:创设真实场景、仿真模拟场景、课堂教学场景、课外活动场景。三是,教学方法多元化。如探究教学模式、反思型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模式、情感交互教学体验等模式。

(三)科学评价机制

1.科学评价机制的原则。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坚持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坚持阶段性评价与长期性评价相统一的科学评价机制。

2.科学评价机制的指标体系。一是,基础知识的认知。学习态度:对所学是否感兴趣,是否积极主动与教师沟通交流;学习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日常课堂表现及期末成绩考核。二是,情感态度的认同。感性认同:是否积极参加活动,是否建立相应的感性认知;理性认同:在经历活动的基础上能否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并做出相应的正向反应。三是,能力素养提升。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价值判断:能否形成稳定的情感、态度,具有内外一致的行为;政治素养:明辨是非,旗帜鲜明,理想信念坚定。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新时期我国致力于全面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当代大学生的责任和使命就是要在实现共同理想中放飞青春梦想,实现人生理想。当代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就是以“立德树人”的宗旨,构建理想信念教育的常态化机制,服务于党的教育方针,着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治国理政:第2卷[M].外文出版社,2017:323.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 习近平治国理政:第4卷[M].外文出版社,2022:119.

[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5.

[5] 韩丽颖.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核心意涵与实践理路[J].思想理论教育,2020(12):44-49.

[6]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7-01.

[7] 列宁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12:317.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机制研究”(22KSE408)。]

[作者简介:杨淑玉(1973—),女,黑龙江牡丹江人,汉族,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

(责编:赵毅)

猜你喜欢
青年理想信念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题解教育『三问』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