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作飞 包荣华
【摘 要】广西分布有壮、苗、侗、瑶等民族,壮锦、苗银饰、侗绣、瑶绣等少数民族特色无不让人赏心悦目,其中三江地区侗绣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丰富多样的刺绣图案和文化精髓,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本文将探讨借助新的技术手段,对侗绣文化进行数字化采集和存储,应用于保护活态民族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服务乡村振兴。
【关键词】侗绣文化;资源数字化;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TS9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5—091—03
党特别强调少数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认为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难看出在促进民族团结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乡村振兴的根魂所系。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必须深入贯彻党和国家关于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为抓手,加快民族资源数字化步伐,不断满足各民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刺绣工艺历史悠久、古雅质朴,主要用于装饰侗族人民的围裙、背带、鞋面、肚兜、手巾、衣服的领襟、衣袖等日常生活用品。侗族人民擅长用大量绚丽多彩的织绣图案来装饰用物,美化自己的生活。它作为民族艺术的瑰宝不仅具有日用功能,还可以作为礼品、定情信物、艺术品等。侗族刺绣不仅与侗族人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紧密相连,同时,它也是侗族人民情感与信仰的物质寄托、是整个侗族聚落思想和审美理念的文化再现,更是集实用价值与美学价值为一体的传统民族文化结晶,同样也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江县是全国侗族自治县人口最多的,通过到当地的采访考察,发现这种刺绣工艺经过了若干代侗族妇女的创造、继承和发展,经过历史的积淀,最终形成了如今所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具有浓郁民族地区,由于民族聚落的昌盛发展,以及当地侗族人民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所以,时至今日当地民众对于侗族服饰、刺绣等优秀传统文化的象征仍进行着很好的保留与传承,以及地方特色的艺术面貌。
在文化浪潮不断的冲击下,时尚潮流引领主流审美的今天,少数民族文化面临被抛弃和遗忘的危险境地,但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才使得得以传承和延续,那么在如今的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如何利用侗族这些宝贵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发展乡村振兴事业服务呢,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笔者从技术层面考虑,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收集和挖掘侗族民族文化资源,将其转化为数字资源,建立专属数据库,为更好地促进三江地区乡村振兴产业、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推动各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也有重要意义。笔者就乡村振兴背景下三江县侗绣文化资源数字化及应用路径进行探讨。
一、三江县侗绣文化数字化的重要意义
数字文化是指计算机、互联网、以及数字化视频采集、处理、储存、和传输技术的的文化的数字化共享,它是依托各公共组织与个体文化资源、利用VR、AR、3D等数字技术以及互联网、大数据等平台实现文化传播的时空普及及内容升级,具备创新性、互动性的文化服务与共享模式。数字化是文化遗产保护非常重要的手段,也是互联网时代传播文化的必经之路。因此推进少数民族文化数字化建设,利用现代技术和数字化手段进行保护和传承,进而经过设计思维的转化,使之成为可应用的文化素材,为推动地区产业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江县地处山地之中,交通闭塞、人力匮乏、生产率低等多方面原因,在现代市场经济竞争的潮流下日渐式微,但伴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大力支持少数民族边境地区人民发展经济,改善人居生活环境,交通条件得到改善,物质条件得到提高,文化发展也是突飞猛进,少数民族文化越来越受到广大民众的关注,尤其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得到非常高的重视。
目前民族传统手工艺品虽现状有些许困顿,却仍魅力犹存,侗绣作为一种融合剪纸和刺绣的传统手工艺,曾是侗族少女的必备手艺,但是如今懂得剪纸工艺的妇人不断减少让人们对侗绣传承与发展的前景也甚为担忧,所以当地有关部门也在积极采取行动,为侗绣手工艺品广泛宣传,开拓市场,给坚持手绣工艺的民间艺人带来了经济的回报,同时也为传承这门民族文化手艺提供物质保障。
笔者在三江县城参观了三江侗族博物馆,馆内对侗族刺绣文化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总结,让广大参观者深入了解侗绣文化,起到传播教育的目的,激发人们对侗族文化浓厚兴趣。笔者希望侗绣产业能形成合力,努力打造品牌飘出山寨,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和欣赏到这一传统民族工艺。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将三江地区侗绣文化以数字化的手段储存和保护起来,现实意义在于有利该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留存,以及广西地区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护,深层意义在于侗绣文化数字化既拓展侗族民俗文化的传播渠道,又可以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创新融合,地区产业发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侗绣图案数字化是促进乡村文化产业振兴的必经之路
(一)侗绣文化数字化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江县域内的刺绣图案寓意丰富多彩,通过采取数字化的形式进行采集和存储,会将其价值发挥的更大的作用,通过数字化的转化,可以充分利用乡村偏远山区的文化资源,使这些资源“活起来”、“火起来”,通过现代网络技术手段,打破信息壁垒,传播出去。
(二)侗绣文化数字化有利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近几年,广大乡村积极响应脱贫攻坚的号召,基本上解决了贫困问题,三江县农业、旅游业规模逐步扩大,产业格局也基本形成,品牌培育也取得了突出成效,新兴业态发展十分迅速,但是产业发展总量小,层次偏低,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与本地区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较低。三江地区要推进乡村振兴,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推进侗绣文化产业的发扬传承,就必须县域产业融合发展,侗绣文化数字化应用领域可以延展到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方面,促进产业协调发展。
(三)侗绣文化数字化有利于促进乡村共同富裕
三江地区的侗族刺绣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文化价值、美学价值无可限量。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既然璀璨的侗绣文化是侗族人民创造出来的,就要让其发挥为三江人民服务的作用。近些年三江县在教育、卫生、文化体育方面取得很大的进步,随着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整理升级,必然会简介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推进,为三江人民共同富裕打下坚实基础,推动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
三、侗绣图案纹样的审美倾向和数字化现状
(一)侗绣图案的丰富内涵
侗绣产生于淳朴、善良的民族土壤中,它既精致饱满、明艳热烈又极富原始野趣,具有质朴、细腻、和谐、俊丽的艺术特征,体现了侗族人民特有的审美意识。这些极具民族特色的侗绣图案表达了侗族祖先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审美理念,并构成了侗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侗绣艺术是主观个体对客观对象的一种主观反映形式下审美意识之集中体现。它表现了侗族人民丰富的的社会生活、心理特征、思想感情等。当今侗族地区流行的刺绣图案都极富民族特色,鲜明地反映了侗族传统审美意识中的群体意识、平和意识。例如侗绣图案的含义没有很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大都表达作者对未来的意愿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画面整体基调都是和谐温暖、吉祥如意的,凸显其古朴优雅、温情脉脉的平和意识。并且侗族刺绣艺术在长期的文化发展过程中都保留着自身的文化特质,很好的展示了本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审美意识以及民族性格的精神面貌,体现了现代社会倡导的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人文主义精神。
(二)侗绣图案数字化现状分析
三江侗绣图案数字化保护研究已经开展了一些探索,在中央电视台《中国民族》纪录片里,充分展现了三江地区侗族刺绣文化的独特魅力;2018中国柳州国际水上狂欢节——上汽通用五菱“柳州印象”原创系列活动之《看见非遗》节目,带领大家走进三江侗族刺绣世家,展现侗族刺绣的魅力。另外侗族刺绣也在2011年5月23日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虽然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对侗族刺绣进行了多方面的保护和传承,但是其数字化的程度还不够高,应用范围还不够广泛,拓展的业务面还不够开阔。
(三)侗族刺绣数字化存在的问题和短板日益明显
第一、文化资源分散化,三江县侗族刺绣分布在同乐乡、八江镇、独峒乡等,进行数字化转化后的资源分布在有关职能部门,缺乏统一的数字化信息数据库整理,部门之间也缺乏信息的交流和共享,导致刺绣文化在产业发展上的应用缺乏转化,影响侗绣文化应用的落地开花,制约了新型文化产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的发展和水平的提升。
第二,其次侗绣文化数字化资源缺乏数据库整合,导致已有数字化资源无法进行数据交换和联通,制约了刺绣文化资源数据的共享,产业之间的协调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资源的数字化整合及优化利用,还影响了文化产业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
第三、侗族刺绣文化采集手段单一,大多以图片和视频的形式为主,且更新频率不高,加快数字化进程应该采用综合手法。
第四,侗绣文化辐射范围较小,一般多分布在地区民族研究机构或者博物馆内,虽然有知名媒体曾经报道过,但是缺乏持续性,后劲不足,导致知名度不高、开放度不足,而且图案化处理以后,在乡村旅游、农产品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以及城市形象设计等领域也缺乏实践应用,这也导致使用频率较低,波及范围不广,没能体现出侗族刺绣文化的生命力。
四、三江县侗族刺绣数字化建设措施建议
(一)建设侗族刺绣线上博物馆,建立文化资源数据库
各级部门要统筹协调,整合零星分布的数字化资源,例如在宣传、广电、文旅及大学研究机构等数字化资源机构,打破“信息壁垒”,实现资源共享。虽然三江县已经建立有民族博物馆,但是馆内内容较多,涉及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建筑、刺绣等,没有专门针对侗绣主题的博物馆,所以要整合侗绣资源,提炼图案元素,形成可视化符号资源,有关部门可邀请专业的技术人员共同打造数字博物馆,将实物、视频、图片、可视化矢量图收集到一起,且进行整理分类,再将现有的数字化成果展现在数字资源库中,后期要不断完善和补充,管理由当地有关部门、文旅局和信息中心管理。
(二)构建侗绣文化研究团队,开拓展示途径
建立侗绣文化研究团队,可以依靠高校和专业民族研究机构,深挖侗绣文化内涵,为展示侗绣文化科学依据。结合专业技术人才,为侗绣文化数字化提供技术支持,建立一支数字化转化应用团队,同时加强与当地民众,尤其是侗绣传承人、侗绣产业代表联系,邀请他们加入团队做学士指导,全过程参与到研究当中。另外再展示方式上也要紧跟时代发展趋势,拓宽展示渠道,例如引进VR技术把侗绣成品虚拟化,以及其图案含义可采取动画的形式进行展示,让观者在现代新技术的加持下,得到更好的感官体验,从而对侗绣文化有更加深刻的了解,有关部门可以在设备、场地、人员设施、项目开展环境上给与支持。
(三)根据侗绣文化特点,采取最佳传承手法
侗绣文化尤其独特的魅力,在数字化的进程中,应该根据其文化的特点,采取不懂的手法进行传承,例如刺绣图案的寓意可采取视觉符号化进行处理,并附带文字说明,更加直观明了;刺绣过程和非遗传承人传记可以采用音频、视频的形式进行数据存储,并剪辑制作短视频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对外宣传;侗绣服饰的传承过程中,运用三维技术进行模拟存储,可以结合侗族群众民俗生活,搭建交互平台,在传统节日、民族舞蹈上展现侗绣魅力,充分结合当地旅游资源进行宣传。
(四)走市场发展之路,探索市场化路径
侗绣文化数字化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决定性因素就是其市场价值。在国家乡村战略的背景下,文旅产业成为少数民族地区最具活力的板块之一,三江县可结合自治区关于发展乡村旅游以及民族文化产业的相关文件精神,培育打造一批民族文化资源数字化利用和展示示范项目、精品旅游路线、侗绣文创产品等,在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扩大侗绣文化影响力,实现其商业价值。
综上所述,三江县侗绣文化资源是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最具特色的文化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该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点。发展数字化,为侗绣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方向,其文化独有的表现力、创作力、传播力和影响力,将成为三江县推动文化振兴和产业振兴的重要手段,要利用好这些资源,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促进三江县的经济蓬勃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桂林航天工业学院2022年度校级基金项目(项目编号:XJ22KT14)。
作者简介:毋作飞(1989—),男,汉族,河南焦作人,硕士研究生,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传媒与艺术设计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少数民族艺术;包荣华(1977—),女,蒙古族,内蒙古通辽人,研究生,传媒与艺术设计,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