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议结束了,哥大的考验才开始

2024-07-04 10:51:20漆思杰黄怡轩李奕慧王博
看世界 2024年11期
关键词:哥大菲克哥伦比亚大学

漆思杰 黄怡轩 李奕慧 王博

2024年5月6日,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宣布取消全校毕业典礼

当地时间5月16日,大约550名学生、教授和宗教领袖聚集在曼哈顿哥伦比亚大学校园附近,参加组织者所称的“另类毕业典礼”,亲巴勒斯坦活动人士和作家以及不同信仰的神职人员发表演讲。

这场名为“人民毕业”的两小时活动,由哥伦比亚大学教职员工组织,在为期一周的正式毕业典礼即将结束时举行。

5月6日,哥伦比亚大学取消了原定于5月15日举行的全校毕业典礼,取而代之的,是19所学院将分别举行单独的仪式,其中许多仪式在学校以北约100个街区的大型体育中心举行。

在此之前,在城市学院、福特汉姆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警方接到管理人员的请求后,对抗议学生下达了最后通牒,清理了亲巴勒斯坦的学生营地并结束了其他示威活动。

现如今,许多大学建筑外,仍然保留着警察路障,这从本质上提醒人们,校园内依然存在着激烈的分歧,这与往常每年5月城市周围节日气氛形成鲜明对比,当时成千上万的学生穿着长袍和盛装走在街道上。

消失的毕业典礼

24岁的阿莫拉·惠特尼,是参加5月10日小型毕业典礼的学生之一。她说她对最后一刻取消全校毕业典礼感到沮丧。

是哥大校长内马特·沙菲克下达了这一指令,学生们尚不清楚沙菲克将参加19场庆祝活动中的哪一场。他们表示,自从警方于4月30日抵达汉密尔顿大厅清除亲巴勒斯坦抗议者以来,很少在校园里见到她。

她官邸前的人行道,已被路障封锁了大约一周,学生们在午夜聚集在她的大楼前,大声呼喊期末周传统的“原始尖叫”。自哥大抗议爆发以来,沙菲克的一言一行备受瞩目。

2024年5月1日,哥大校长内马特·沙菲克抵达汉密尔顿大厅查看情况

“反犹主义”已被极大地概念泛化,成为替以色列战争行为辩护的武器。

在美国新一轮巴以冲突的背景下,哥伦比亚大学成为了抗议活动的中心。由“哥伦比亚大学种族隔离撤资联盟”、“学生支持巴勒斯坦正义”和“犹太和平之声”联合组织的抗议运动,于4月17日凌晨4时许展开。学生们在哥大巴特勒图书馆前的草坪上支起帐篷,建立了“加沙团结营地”,要求校方与从巴以冲突中牟利的基金及公司切断经济联系。

面对抗议活动的升级,校方开始实行出入管制,警察和安保人员驻扎在汉密尔顿大厅外,检查往来人员是否持有学校证件。沙菲克在4月18日下午1时许致信纽约市警察局,请求警方出面清除在校园内扎营抗议的学生。

这一行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参与抗议的学生认为警方的反应过于严厉,损害了学生的权利。纽约摄影师卡斯滕·莫兰向媒体表示,“校园里唯一的暴力行为是警察把人带进监狱”。许多学生收到了电子邮件,被告知他们已被停学并禁止进入宿舍,这让他们无家可归。

随着被逮捕学生不断增多,沙菲克的激进行为招致越来越多的不满。4月19日,54名哥伦比亚法学院教授致信大学领导层,指控称,大规模停学的程序不规范、决策缺乏透明度,纽约警察局的参与威胁到了大学内部和公众眼中的合法性。

但沙菲克的激进行为,在国会看来又远远不够。5月初的国会听证会上,沙菲克就哥大发生的抗议活动进行了回应。她表示,诸如“从河流到大海,解放巴勒斯坦”之类的挺巴口号,应该坚决杜绝。这一表态再次引发争议。

2024年5月13日,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单独举行毕业典礼

参加抗议的学生认为,抗议活动并不代表反犹太主义,它不涉及仇恨言论,不会危及犹太学生。

美国前劳工部长、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公共政策教授罗伯特·赖克认为,“反犹主义”已被极大地概念泛化,成为替以色列战争行为辩护的武器。

亲巴勒斯坦的示威学生解释道,“从河到海”的口号,是为巴以之间最终实现和平与平等而发出的呼声。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学者尼莫·苏尔塔尼认为,该口号反对的对象是种族隔离与以色列对巴勒斯坦人的歧视政策,而非要求摧毁以色列的呼声。

随着抗议运动引发的骚乱愈演愈烈,要求沙菲克迅速平息学生示威的呼声也愈发强势。面对抗议学生的诉求,沙菲克主动邀请了学生代表进行会谈,并于5月15日发布了一份公开声明,并在校报上发表,以代替毕业演讲。

象牙塔的政治舞台

随着纽约进入毕业季,学生抗议“如愿以偿”地进入了尾声,但沙菲克依然步履维艰。5月16日,哥大文理学院通过了对校长沙菲克地不信任决议,在投票的709名教授中,65%的人赞成该决议,29%的人反对。

决议称:“校长选择无视我们的法规以及学术自由和共同治理的规范,逮捕我们的学生,屈服于政治力量,并在警察持续驻守的情况下封锁我们的校园,这严重损害了我们对她的信心。”

这突显了沙菲克在校园里面临的长久以来的愤怒。4月23日,新英格兰爱国者队的老板、亿万富翁罗伯特·卡夫特宣布撤回对哥伦比亚大学的资助。他在一份声明中称:“我不再相信哥伦比亚大学能够保护其学生和教职员工,在采取纠正措施之前,我不愿意再资助大学。”对此,美国公民自由联盟民主中心高级律师布雷特·马克斯·考夫曼呼吁,“不要因为大学管理者或捐助者不同意而禁止政治言论”,他援引美国第一修正案和学术自由原则,要求高等教育机构保护所有受保护的言论—即使该言论具有争议性或攻击性。

2024年4月30日,美国纽约,警察在哥伦比亚大学校内逮捕一名抗议者

除了大捐助者,右翼势力也在干扰大学校园。专栏作家沙迪·哈米德认为,“右翼保守派正在利用其政治权力来惩罚亲巴勒斯坦言论”。早在冲突爆发之前,一种新的麦卡锡主义就已经在美国大学校园中广泛传播。

在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大约100名教授因麦卡锡主义迫害而被解雇,而在过去10年,因政治信仰而被解雇的人数几乎是这个数字的两倍。侨民联盟的研究员娜塔莎·罗斯-罗兰更为深刻地意识到共和党在其间的作用。她指出,共和党人将大学校园视为国家文化的战争前线,因此几十年来持续对大学校园进行渗透,以加强极右世界观,消除任何不符合该世界观的事物。

年轻人基于宗教认同而支持以色列的可能性在下降。

最后,来自以色列政府及其支持者的外部干扰,也受到支持者的质疑与反对。华盛顿特区阿拉伯中心负责人优素福·穆纳耶表示,美国国会对以色列的支持是以色列政府2015年以来支持的一项精心策划的全球跨国战略的产物。她指出,以色列政府意识到,无法应对民间社会对以色列压迫巴勒斯坦人日益增长的异议,因此选择了“继续进攻”的安全化政策作为回应,包括与志同道合的伙伴合作,其中包括通过反BDS法律(抵制、撤资和制裁运动)、针对非政府组织的诉讼以及抹黑运动。

在各种外部力量的干扰下,学生们批评沙菲克不仅未能妥善应对,反而屈服于外部力量,对学生的抗议进行压制。现如今,这场抗议运动已经成为沙菲克政治生涯中的一道分水岭。

走向极化

这场抗议运动不仅考验了沙菲克的政治本领,考验了哥大及其社群的价值观,同时揭示了抗议背后深层的代际差异与政治对立,并导致了观点的极化。哥大校园内的亲巴勒斯坦学生和犹太学生,大多数有着一致的人道主义诉求—反战停火,减少加沙地区人员伤亡。但是在“喝彩效应”的作用下,凸显了党派和代际之间的分歧,这些分歧不仅在校园内放大,也在更广泛的社会政治舞台上显现,导致对话变得困难。

据报道,美国党派政治的分歧在校园抗议活动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犹太人把持美国权贵政治的背景下,亲以色列是美国主流政治正确。共和党人希望镇压反以色列的批评者,哥大校长沙菲克在听证会当中同意了共和党的提案,对学生抗议活动采取限制措施。共和党及其支持者以美国新教徒为主,属于强硬的“挺犹派”,民主党拜登政府虽然同样支持以色列,但受制于国际压力,对以色列态度较为矛盾。但就整体而言,美国政府依然是呈现一种近乎一边倒的亲以态度,这无疑激怒了亲巴勒斯坦人士,校园内的“巴以冲突”也愈演愈烈。

除了党派政治的影响,代际差异也在抗议活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在对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问题的看法上。

哈佛大学校长克劳丁·盖伊

社交媒体时代,年轻人思想发生了较大的转变,更趋于世俗化,这也说明年轻人基于宗教认同而支持以色列的可能性在下降。与传统主流媒体影响下成长起来的美国人相比,年轻一代能够从社交媒体上接收到迅捷、全方位的信息,打破信息茧房,也更倾向于支持和同情巴勒斯坦人,年轻人对仇恨言论的容忍程度也更低。

同时,美国年轻一代对于言论表达的定义存在不同理解,言论自由与仇恨言论的边界被重新划定。当新一代登上世界舞台,大学校园中言论表达和包容度之间的冲突逐渐鲜明。过去观念认为,即使表达的内容是批评和冒进的,大学也应当维护学生言论表达的权利。而近年来,限制言论表达的趋势,伴随着“安全空间”“触发警告”等机制的引入,以及破坏性抗议活动的增长,校方希望让持冒进观点的发言者保持沉默。

但当巴以冲突言论双方分歧越来越大,学生要求大学管理者在支持或反对言论表达中站边。2023年12月,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校长被传唤到国会就校园反犹主义作证,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利兹·玛吉尔因发表了不当言论而被罢黜,哈佛大学校长克劳丁·盖伊也因在校园反犹问题上立场含糊不清而引咎辞职。

美国年轻一代越来越怀疑言论表达是否能起作用,他们认为言论自由正被人利用来压迫他人,成为“有限度的言论自由”。芝加哥大学第一修正案学者吉纳维芙·拉基尔表示,诽谤种族不在言论表达的范畴之内,并且在该议题上,规则限制提及部分敏感词汇。文化观念正发生着变化,过去无伤大雅的部分言论现在却游走在警戒线边缘。

当冲突逐渐发酵,部分对立中的偏激言论越界,甚至带有恐吓性质,校园里的局势变得越发紧张。对于大学来说,维护公共话语秩序就像穿越雷区,不知何时就会引发爆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棘手。大学管理者进退两难,站出来发表攻击性言论可能会被指控为“反犹太主义”,可能会面临联邦的调查。或许,学生抗议不仅仅是对和平的呼唤,也反映了美国年轻人对主流政治正确的普遍不满,以及对公共话语秩序维护的迫切需求。

猜你喜欢
哥大菲克哥伦比亚大学
镜头(6)
祖国(2024年8期)2024-06-30 05:37:19
哥大毕业典礼分种族被批歧视
环球时报(2021-03-18)2021-03-18 04:15:25
车 站
中外文摘(2020年9期)2020-06-01 13:47:56
谁说爱玩的孩子不能上“哥大”
现代家长(2020年1期)2020-02-12 06:16:05
哥伦比亚大学 客户是上帝,学生是王道
留美生与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施吹耳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近代史学刊(2018年1期)2018-12-06 09:21:24
广汽菲克全新Jeep自由光
上“哥大”,嫁男神!
电脑迷(2014年2期)2014-04-29 19:21:13
胡适与哥伦比亚大学
文史月刊(2013年7期)2013-04-29 07:13:07
到哥伦比亚大学换灯泡
知识窗(2010年1期)2010-05-14 09:0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