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中孤独美的艺术表现及当代启示

2024-07-04 17:30鲜红林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5期
关键词:元曲孤独启示

鲜红林

【摘 要】元曲中的孤独美是一种深刻而独特的艺术表现,通过描绘漂泊游子、淡泊世事、期盼亲人和反思社会人生的孤独情境,呈现出多层次的情感和内涵。元曲中的孤独美通过直抒胸臆、寓情于景、意象描写和象征隐喻等艺术手法呈现,创造了一种深刻而感人的内心画面。这种孤独之美不仅丰富了元曲的情感内涵,也为当代人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如对人生的思考、对亲情的珍惜和对社会的反思等。

【关键词】元曲;孤独;艺术;启示

【中图分类号】I20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5—015—03

所谓孤独体验就是: “一种深刻而强烈的智慧内省,是个体生命与广泛联系的外部世界暂时中断联系而潜心考虑生命个体、生命意义问题时,所意识到的与他人无法重合的个别感、特殊感,是人的自我意识深化的一种心理反应。”[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孤独有丰富阐述,文人们常通过诗歌表达内心的孤独感。元曲产生于一个历史、文化背景复杂多元的时代,封建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命运的制约,使人们在情感和生活中产生了种种隔阂和孤独感。“其实美学的本质或许是孤独。”[2]孤独是可以作为审美对象的[3]。元曲中的孤独美包含了多重层面的情感和内涵,这些内在价值在当代仍具深刻的启示意义。

一、元曲中的孤独美

元曲中关于孤独的描写可分为多种情境,不同情境下的孤独描写,丰富了元曲的情感内涵,为读者呈现出多层次的人生体验。元曲中的孤独美主要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一)漂泊游子的孤独

元曲中,部分词曲生动刻画了背井离乡的游子在异地漂泊时的深刻孤独。这种描写通过对游子身临其境的感受以及对故土的思念,传递出游子的飘零与孤独。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以简洁的文字,通过充满荒凉意象的景物描绘,传达了游子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凄苦。尽管表面上词曲描写了秋景,然而在这幅“无秋”的画面中,蕴含着作者的无奈和心情的深邃。通过“枯藤老树昏鸦”等词句的紧密堆叠,马致远表达了岁月的荒凉和生命的无常,将个体的孤独与秋景的凄凉巧妙融合,创造了一种深刻而感人的内心画面。再例如,徐再思在《水仙子·夜雨》中,通过描写梧桐叶的声音、芭蕉的点滴,以及夜晚的归梦,呈现了游子内心的孤独。尤其是词曲最后,作者写到,“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表达了对自己孤独境遇的感叹,以及对亲人和故乡的思念。这些情感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了游子在异乡漂泊时的孤独、无助和忧虑,从而创造了一种深刻的游子孤独之美。

(二)淡泊世事的孤独

“孤独”始终是人生之旅中贯穿始终的旋律[4]。元曲中,一些词曲以独特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看透世事、远离名利的超脱情感,呈现出一种深刻的孤独。例如,在张可久的《人月圆·山中书事》中,透过对兴衰变迁和隐居山野生活的描绘,展现了看透世事、淡泊超脱的孤独美。作者写到,“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表达出了对历史兴衰的深切感悟。千古兴亡繁华,对于世事的看透使词人的眼神感到倦意,对尘世的变幻有了一种超然的态度。这种超脱的情感营造了一种孤独美,表现出词人与外界的疏离。“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等词句,则描写了词人的隐居生活,在这种隐居生活中,词人找到了与世隔绝的孤独美,自在地与自然、文化互动。再例如,元代卢挚的《沉醉东风·秋景》,以淡泊世事的笔触,勾勒出山水秋景的壮美,传达出作者悠闲自得而略带萧瑟的情谊。作者写到,“挂绝壁松枯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通过描写倒挂的枯松、飘飞的残霞和孤鹜,以及广阔的水面和飘渺的秋意,词人展示了对自然景观的深情,以及对尘世的超然。“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夜静的月下,船影在湘江上行驶,如同身处画中。词人淡泊于世事的超脱情怀在此情此景中得到显现,营造了一种内心与自然融合的孤独美。

(三)期盼亲人的孤独

元曲中,部分词曲生动描绘了亲人和恋人离开后带来的深切孤独。例如,在徐再思的《蟾宫曲·春情》中,“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等词句,生动地刻画了主人公深陷相思后内心的烦躁和无法摆脱的孤独。“空一缕余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余香成为对爱人留恋的象征,又暗示着分离的痛楚,透露了深切的孤独感。最后,作者以“灯半昏时,月半明时”等词句,勾勒出夜晚的幽暗氛围,衬托出作者内心的忧伤和孤独。再例如,关汉卿在《大德歌·春》写到,“子规啼,不如归,道是春归人未归”,子规清脆的叫声代表了春天的到来,传达了对爱人回归的期待,也衬托出了女主人公孤独的等待。这首词曲通过独特的叙事视角、自然景象的描绘和情感抒发,构建了一个充满孤独美的情感世界。词中女主人公对爱人的期待、长久的等待和不断增加的孤独感,都通过自然景象的象征和描写得以深刻表达。

(四)反思社会和人生的孤独

元曲中,一些词曲作品不仅描写了个人内心的孤独,还融入了对社会现实的反思。这种反思将个体的孤独情感与更广泛的社会孤立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更深刻的孤独表达。例如,周浩在《蟾宫曲·题录鬼簿》中写到,“想贞元朝士无多,满目江山,日月如梭”,通过对前朝辉煌、当下变迁的对比,以及对景物的赞叹,呈现了一幅关于孤独的画面。前朝的风采已成历史,仅存于笔墨之间,而现实中人事已非,产生了对曾经人们的孤独怀念。“上苑繁华,西湖富贵,总付高歌”,作者不仅揭示了人类在时间长河中的孤独感,同时也点明了自己在孤独中的独立、自我反思和对荣华富贵的冷静态度,从而构筑了一种深刻而独特的孤独美。再例如,汤式在《天香引·西湖感旧》中写到,“问西湖昔日如何?朝也笙歌,暮也笙歌。问西湖今日如何?朝也干戈,暮也干戈。昔日也二十里沽酒楼香风绮罗,今日个两三个打鱼船落日沧波”,作者对西湖的“昔日”与“今日”进行了对比,“昔日”是“笙歌”“酒楼”“香风绮罗”,“今日”是“干戈”“渔船”“落日沧波”。这种反差和对比,映照了光景蹉跎、人物消磨的无奈,抒发了一种反思人生和社会时感到的孤独美。

二、元曲中孤独美的艺术呈现

在元曲中,词人对于孤独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如直抒胸臆、寓情于景、意象描写、象征隐喻等。元曲中对孤独的描写,丰富了作品的情感内涵和艺术价值,展现出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一)直抒胸臆

元曲中,有一些词曲直抒胸臆,通过坦率的文字表达内心的孤独感,让读者深切感受到情感的真实。例如,张养浩在《山坡羊·骊山怀古》中巧妙地运用直抒胸臆的艺术手法,通过描绘历史沉浮,表达了深刻的孤独情感。他以“至今遗恨迷烟树”来暗示历史的变迁留下的悔恨,将个人情感与历史背景紧密结合。在描述列国的兴衰时,通过“都变做了土”,表达了胜者与败者最终都化为尘土的无常,呈现了一种孤独的命运感。在周浩的《蟾宫曲·题录鬼簿》中,作者直抒胸怀,通过 “想贞元朝士无多”一句,指出前朝的士人辉煌已过,已渐渐消逝,这种渐行渐远的感觉构筑了孤独的情感基调。“满目江山,日月如梭”“生待如何,死待如何”等词句,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思索和咏叹。江山虽然依旧,但时光飞逝如梭,生命短暂而无常。作者通过“上苑繁华,西湖富贵,总付高歌”等词句,直白地描绘了时间和繁华富贵的流逝,表达了一种在社会变迁和人事更替中产生的孤独情感。

(二)寓情于景

借景抒情是常见手法,元曲中很多词人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将内心孤独的情感融入其中,以此抒发情感,使作品更具画面感和情感共鸣力。例如,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以清新、幽远的情感氛围勾勒出深沉的孤独美。词开篇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描绘出宁静而凄凉的景象,创造了一种寂静的背景,将读者引入词人的内心世界。这种清新而幽远的氛围为后续的情感表达打下了基调,使孤独的情感得以更深刻地表现。徐再思在《水仙子·夜雨》中,通过“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这一对仗句,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巧妙地融合,创造出了意境深远、富有音韵美的形象。梧桐叶上的每一滴雨,如同孤独的心灵在静夜中独自呼喊,都让人感到浓浓的秋意。而一点点滴落在芭蕉叶上的雨声,都使得愁思更浓。这种自然景象与情感的结合,烘托出了在凄凉寂寞的旅店里,形孤影单、卧听夜雨的孤独之景以及萧瑟落寞的氛围。乔吉在《水仙子·寻梅》中写到:“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作者通过以景寓情的手法,展现了深刻的孤独美。从冬季凛冽的乡村景色到忽然发现的梅花香,再到酒醒后的惆怅与春笛凄凉,透过寻梅的过程,传达出内心的孤独与失意。梅花成为情感的载体,将个人的孤寂融入自然的冷寂之中,强化了孤独之美的深刻印象。

(三)意象描写

意象描写在表达孤独美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元曲中还有一些词曲采用意象描写,通过富有想象力的意象,传达孤独情感的深远和复杂。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运用丰富的自然意象,将孤独的情感通过具体景象呈现出来。这首词开篇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描绘出一幅宁静而凄凉的景象,为后续的情感表达营造了氛围。“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烘托出了凄凉和孤独,与“小桥”“流水”“人家”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孤独的情感更加突出。“古道”“西风”“瘦马”等意象则将时光流逝的主题融入其中,暗示了岁月的变迁和人生的无常。这些意象的交织使词曲中的孤独美得以更加丰富和深刻地展现出来。曹德在《庆东原江头即事》中描写了乡村江头黄昏时的秋景。词人通过“长天落霞,方池睡鸭,老树昏鸦”等词句,描写了一片萧瑟、肃杀,令人郁郁寡欢之景。“长天”“落霞”“睡鸭”“老树”“昏鸦”等意象折射出了作者孤独、寂寞、悲凉的情怀。张可久在《人月圆·山中书事》中写到,“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表达了古代名胜的凄凉和落寞。古迹已被岁月侵蚀,往昔的繁华荣景如今只剩草木和寒鸦。这凄美的意象增强了孤独的氛围,暗示了一种宿命感和人事无常。

(四)象征隐喻

词人常通过象征性的比喻,将个体的孤独情感与更广泛的意义相联系,赋予作品更多的思考层面。元曲中,很多词句对景象的描绘不仅是单纯的景物描写,更隐含了深层次的情感和寓意。例如,元代白朴在《天净沙·秋》中写到,“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孤村”“老树”“寒鸦”等意象,象征了孤独、寂寞和时光的流逝。而“一点飞鸿影下”则隐喻出人生的脆弱和短暂,凸显了生命的脆弱与无常。然而,词中的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体现了生命的坚韧与美好,寓意着孤独美中的坚韧与希望。再例如,关汉卿在《大德歌·春》中写到,“几日添憔悴,虚飘飘柳絮飞”,通过描写女主人公在漫长等待中逐渐消瘦的容颜和飘飘落下的柳絮,将孤独和失落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憔悴的外表折射出内心的焦虑和情感的消磨,而虚飘的柳絮象征着女主人公内心的不安和矛盾。“一春鱼雁无消息,则见双燕斗衔泥”等词句,进一步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等待的漫长。整个春季都未得到爱人的消息,而双燕却早已归来,繁忙地筑巢抚育后代。这种对比,更凸显了女主人公的孤独和无奈,也表达了时间的残酷。

三、元曲孤独书写的现代启示

元曲中,词人们通过各种艺术表现方式,描写了不同情境下的孤独美,如游子离家感到的孤独、思念亲人感到的孤独、反思社会时感到的孤独、不追求功名利禄时感到的孤独等。生命的每一阶段乃至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历程都各有其孤独,而各阶段的孤独体验,可能会为人带来痛苦,也可能教人积极奋发[5]。元曲中展现的多样孤独美,与当代社会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等交相呼应,对当代社会也具有现实意义。

当今,快节奏的生活常让人们忽略陪伴家人。元曲中游子的孤独感召我们回归家庭,重拾亲情、友情,强调家庭是情感的避风港,要珍惜时光,陪伴父母和家人。思念亲人的孤独启示我们关心社会和谐,不仅要关心家人,也要关心他人。通过行善积德,弘扬社会正能量,共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元曲中对人生和社会反思后感到的孤独启示我们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这与当代呼唤责任意识的价值观相契合。而元曲中表现的淡泊名利的孤独背后是对物质欲望的克制,提醒我们重拾精神追求,关注内心充实,追求高尚的情操和爱国情怀。

综上所述,元曲的情感共鸣与当代的社会价值体系相互呼应,激励我们在当今时代发挥积极作用,追求真善美,推动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黄超,余香莲.多元孤独体验观照下的“屈骚”[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2).

[2]蒋勋.孤独六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王育婧.论《诗经·小雅》怨刺诗的孤独美感[J].名作欣赏,2014(17).

[4]李星.浅析《一个人的好天气》中的“孤独”与“虚无”[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5]陈瑜.《诗经》中的孤独者形象解读[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猜你喜欢
元曲孤独启示
品读元曲
品读元曲
品读元曲
品读元曲
圈套里的个性化讲述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论美国警察院校政府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及启示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从《山河故人》看贾樟柯的变化与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