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锐
近年来,随着企业对科技创新、自立自强重要性理解的加深,更多的企业对掌握核心技术表现出强烈的愿望,期望通过建立博士后工作站为企业科技创新、引进高层次青年科技人才打开通道。杭州市博士后设站情况和招收情况数据表明,部分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发展中存在博士后“招收难”的实际问题。博士后职业期望与企业应用需求差异、现行制度的约束是造成部分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引才“招收难”的两大因素。对此,本文从政府政策保障、市场资源利用、资源平台搭建三个方面思考解决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招收难的问题。
一、企业博士后工作的发展及时代背景
博士后制度是全球通行的培养、吸引、使用创新型青年科技人才的重要制度。目前在我国博士后制度管理下,博士后招收培养的主体仍为流动站(高校或科研院所),自1994年上海宝钢建立我国第一家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来,企业博士后研究人员数量稳步增加,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在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人才集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长期的发展,博士后工作在管理制度、管理办法、培养质量、支持创新创业以及做好保障工作等方面得到规范和完善,形成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为主、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省级博士后平台形式各地区略有不同)等共同发展的体系。同时,博士后站点覆盖了大部分学科专业和国民经济的诸多行业领域,博士后制度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国家科技进步的重要制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博士后工作在培养机制、创新创业、经费投入、服务保障等方面持续改革创新,博士后制度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培养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的重要制度,博士后群体成为服务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力军。
二、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十四五”时期,中国企业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维护国家安全方面发挥作用,就必须下苦功夫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中国企业只有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自主可控,才能在全球供应链、价值链、产业链中保持自主地位,才能有底气不被脱钩断链,才能有坚实的基础来构建新发展格局。
开展企业博士后工作,旨在充分发挥博士后制度在科学技术研究、人才培养和使用及人才流动等方面的优势,逐步形成企业与流动站单位的合作机制,促进产、学、研结合,培养和造就适应国民经济和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级科技和管理人才。
三、杭州市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发展现状分析
(一)背景描述
在科技创新、自立自强成为许多企业战略目标的同时,博士后工作站作为科研技术力量的象征,企业科研开发的平台,正在被许多跃跃欲试的科技型企业所关注。更多的企业希望通过建立博士后工作站提升自身研发能力水平,进而走上行业领先的道路。
浙江省是经济强省,企业数量众多的杭州作为“新一线城市”正处于城市高速发展的上升期,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发展,多种类型的科研机构及科技企业纷纷落地杭州。在国家鼓励推动科技创新的大背景下,杭州市对博士后青年科技人才的引进力度,对博士后工作站及个人的资助投入也在逐年加大,博士后工作站数量和博士后招收规模随之不断扩大。
(二)博士后设站类型及招收情况数据分析
根据目前浙江省博士后相关规定,各地市企事业单位在开展博士后工作时须先申请建立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省级工作站)。通过以下统计数据可以了解和发现目前在杭州市博士后工作发展中,企业站和科研机构类站发展差异情况。
样本来自杭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下属杭州市专家与留学人员服务中心,负责杭州市博士后工作站日常管理服务工作,对掌握的本市博士后工作站统计数据进行分析。
截至2024年1月,根据博士后管理系统最新数据整理分析(不含园区分站),杭州地区博士后工作站395家,在站总人数2413人。按类型分,科研机构类工作站55家,在站总人数1428人;企业工作站340家,在站总人数985人,其中,国家级企业工作站90家,在站604人,省级企业站250家,在站381人。
此外,历史累计有60家设站单位撤站,其中企业工作站58家。
根据图1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科研机构站相对企业站,对博士后更有吸引力,更容易招收到博士后。工作站数占比13.9%,但在站人数占比却达到了59.1%,两类工作站在博士后招收中体现了明显的差距和对比,科研机构站工作站数少却招收了更多的博士后。
根据图2数据分析,在企业站类型对比中,按照总量占比统计,国家级企业站设站数占比22.7%,在站人数占比25.2%;省级企业站工作站数占比63.4%,在站人数占比15.7%。省级企业站工作站数占比最大,但在站人数最少,国家级企业站在工作站数上小于省级企业站,但在站人数对比中处于明显优势。从两组数据对比得出,省级企业站在在站人数方面处于绝对劣势,招收较为困难。
四、杭州市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企业应用需求与博士后职业期望匹配存在差异
首先,企业的研究期望更偏重于解决实际技术难题,期望研发的新型技术成果能为企业发展提供直接有效的帮助,更多的研究工作要为企业占据行业发展地位服务,而博士后研究领域并非都能直接转化,很多博士后课题属于基础研究领域,并不适合生产落地应用;其次,企业站出站标准多以是否为企业解决了实际问题为标准,对论文要求不高,而科研机构站则更看重理论研究成果,通常把是否发表高质量论文作为出站标准。故而多数博士后为了更好的研究环境和更高的学术追求,以及更稳定的职业发展,更愿意选择流动站或科研院所站进行博士后研究。而企业站产业领域相对较为单一,招聘领域相对狭窄,同时博士后作为大龄青年在企业站从事科研工作出站后的职业晋升方向不明朗,存在职业规划风险,这些差异使得企业在博士后招收中存在困难。
(二)现行制度约束和企业博士后招收引进需求的矛盾
1.招收进站“名额”受约束
目前在我国现行的博士后管理制度下,流动站(高校、科研院所)作为博士后招收培养的主体单位,大多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须与流动站联合招收。地方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省级企业站)在联合招收时须通过合作流动站办理进站,且占用流动站招收指标数,而流动站每年自身的招收指标数也受到总量约束,进人主动权主要掌握在流动站一方,同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省级企业站)因自身科研方向、研发条件等综合因素和科研机构站及国家级企业站相比较弱,很难受到流动站及导师的青睐,常常无法直接拿到联合培养的名额和机会。省级企业站博士后招收通常都需要在流动站“排队”等指标,在某些专业领域甚至出现博士后指标“一票难求”的现象。由此造成部分省级企业站单位出现“空站”甚至“零”招收的现象,“招收难”成为突出问题。根据管理部门的规定,在一定时间内无法保证招收的持续性,就会面临被撤销建站资格的结果。
而国家级企业站因在联合招收博士后时不占用流动站指标,自身条件更为成熟,在招收博士后时相较省级企业站更为容易。
2.地区流动站资源不足
地区流动站资源缺乏也是省级企业设站单位博士后招收指标“一票难求”的另一方面原因。如:杭州作为经济发达地区,政府部门对相关企业开展科研工作的扶持力度较大,企业对科技创新积极性较高,但由于地区内流动站数量相对较少,招收指标总量紧张,博士后指标出现了“僧多粥少”的情况。目前市属高校及科研院所均未取得博士后流动站资格,本地流动站资源不足,自己没有能下蛋的“母鸡”,向市外、省外流动站“借鸡生蛋”,增加了本地企业的招收成本和难度。
综上所述,因博士后科研属性的发展特点和现行制度形成的指标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站对科技创新人才招收的难度,对研发需求强烈的企业来说,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建站开展博士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五、缓解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招收难”的对策和建议
(一)政府政策保障
国家政策保障:2021年11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的通知》,文件内容指出,要加大对研发实力、对高层次人才需求迫切、承担重大科研攻关的重点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设站的支持力度,支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与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联合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
地方政策保障:2019年6月杭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服务“六大行动”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城市的意见》,文件明确提出实施博士后“倍增计划”,提供博士后个人来杭、培养、留杭、发展各阶段的政府配套资助,优秀博士后可认定为杭州高层次人才,享受高额租房、购房补贴等人才待遇;提供博士后工作站单位建设培养期间的政府资助,大大提高了来杭从事博士后工作的吸引力,减轻了工作站投入成本。受政策影响,杭州市近年来博士后招收规模迅速扩大,队伍建设不断取得突破,规模效应凸显,目前,博士后在站数量2400余人,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突破100家,在博士后的引进、培养、留用、创业等方面形成了“全链条”式的政策支持,创造了非常适宜科研人才创新、创业、工作、生活的政策环境。
地方政府应加大对博士后工作的政策保障,加大对博士后人才的“引育用”工作扶持,规范和完善本地区的博士后科研工作运行,营造良好的科研工作环境,为博士后青年人才提供更多的创业就业机会,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方向,为人才成长提供丰沃土壤,吸引更多的博士后人才扎根生活。
(二)市场资源利用
地方政府可以结合本地特点,利用市场资源,加大对重点产业、重点项目的扶持力度,出台如中介引才奖励等鼓励政策,鼓励专业的人力资源机构参与博士后人才项目的招引工作,利用市场资源配置优势,为有需求的企业站提供博士后人才招引渠道等人力资源服务,激发人力资源市场对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积极性,通过市场资源配置等手段,拓宽引才渠道。
(三)资源平台搭建
1.探索建立流动站合作机制
地方政府部门可以从自身产业特点优势出发,主动建立地方政府与对口高校流动站的合作关系,通过组团对接、项目合作等多种方式建立和带动本地企业和对口高校流动站的联系,探索地区企业团体与高校流动站联合培养机制,为企业站博士后招引拓宽渠道。
2.推进本地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设
全方位扶持提升本地高校的综合科研实力,提高本地科研机构建设水平,整合资源积极推进重点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建设,拥有会“下蛋的母鸡”,才能真正缓解本地省级企业站招收难问题,探索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学研融合体系,为地区新兴科研企业成长,地区博士后事业持续发展和科技创新水平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3.建立地方特色的博士后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平台
地方政府可以借鉴全国博士后“揭榜领题”平台,由企业针对技术需求出题,博士、博士后人才或团队揭榜领题,解决阻碍企业发展的实际技术问题的模式。在此基础上拓宽思路,探索构建地方特点的博士后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形成推动博士后科技创新成果落地转化的长效机制,此种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促进博士后人才向企业一线流动的模式,能够促进博士后科研成果转化,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激发博士、博士后人才及团队在解决制约产业发展技术难题中发挥更大作用,使本地更多非建站企业也能有机会共享博士后事业发展带来的成果,促进地方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高质量发展。
结语:
博士后制度作为我国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国家战略,在近40年的发展历程里,培养了一代代科技人才,博士后科研规模不断扩大,在各级政府加大对博士后科技人才引进和投入的过程中,解决博士后工作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也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在自主创新、科技强国的时代背景下,博士后作为青年科技人才的代表,对他们的培养必将受到更多的关注。
(作者单位:杭州市专家与留学人员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