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视域下《论语》外译策略探究

2024-07-04 16:40孙诗惠
新楚文化 2024年14期
关键词:多模态论语

【摘要】《论语》这一重要中国文化典籍已在其他国家传播,《论语》英文版漫画在国外的火爆提供了传播新模式。先前的《论语》英译材料大多以文字为主,对新形势下多模态材料的研究还不足。本文以《论语》英文版漫画为研究对象,从文字、图画、文字与图画相结合的多模态视角讨论翻译策略,形成的观点与策略为文化典籍的翻译提供方法论借鉴,扩大我国文化典籍的国际化传播。

【关键词】多模态;《论语》;典籍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4)14-0063-04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14.018

一、引言

中国文化典籍是中华文明孕育的结晶。在100年前,大多是外国有识之士发现我国文化典籍的奥妙,翻译后传播到其他文化范围内,传播的形式多以文字媒介为载体。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学者渐渐成为文化典籍对外传播的主力,传播的形式也更加丰富。漫画作为一种带有艺术效果的传播媒介,同时带有图画和文字,并且隐含另一层面的文化意义。漫画是一种通俗易懂的读物,外国读者更易于接受通过漫画这种媒介来理解中国文化典籍,这种传播形式扩大了了解中国文化的读者范围。

《论语》作为我国传承千年的文化典籍经典,其语言精炼,是了解我国文化的重要典籍。蔡志忠完成的漫画版《论语》[1]是文化典籍和现代传播媒介的一次有效结合,通过蔡志忠幽默风趣的漫画演绎,《论语》的深刻思想内涵得到了现代演绎,使得当代人易于理解吸收。其漫画英文版在外国传播甚广,探索了中国文化典籍传播的新方向。

英文漫画版《论语》的传播特点在于多模态,也就是把文字及图画结合,克服了单一文字模态表达不完善的劣势。针对《论语》各英译本均有研究,但对《论语》漫画版的英译研究还较少。本文以《论语》英文版漫画为例,结合多模态翻译理论,讨论中国文化典籍的翻译策略,目的在于分析漫画译介的成功之道,为其他中国文化典籍的传播提供借鉴。

二、多模态与典籍漫画

多模态是指所有交际过程中的多种符号模态,模态包括文字、图像、表情、声音等[2][3]。在现代的交流过程中,采用单一符号模态交流的形式有时候难以传达足够的信息,多模态的综合表达更符合现代社会文化交流的需要。

漫画是一种综合的艺术表现形式,是通过结合用简单、夸张的方法来描述事物的图画和简单、精炼的文字,表达作者歌颂、抒情等看法的综合图文[4]。漫画的多模态有三种信息表达方式:单一的文字模态表达、单一的图画模态表达以及图画和文字结合的综合多模态表达。《论语》作为我国源远流长的一部文化典籍,具有语言简练、用意深远的特点,对于知识水平一般的国内读者而言,初步学习时也会出现不能完整理解其意的情况。《论语》漫画诙谐幽默,从简单的构图中描绘出《论语》的深层意义,漫画版《论语》的寥寥数字加上生动画面,使人理解起来事半功倍。《论语》英文版漫画包含了英文和图画两种模态,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利用上述三种表达方式巧妙地实现源模态的精准转换、构建多模态的整体意义,是本研究关注的重点。本文将从上述三种表达方式展开讨论。

三、文字模态翻译

《论语》是我国文言文的代表,主要使用标准书面语言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在几千年的传承中保持了一致的记述规则,但是现代人以白话文为语言交流类型,文言文版《论语》会让普通读者感到难以阅读,而直接对文言文进行翻译,更只会让外国普通读者更加觉得《论文》晦涩难懂,失去传播意义。故蔡志忠《论语》英文版漫画首先将文言文转换为白话文,再在白话文基础上进行翻译,增加了《论语》的可读性,目标读者的范围也得到了扩大。除了初步的源语内语言转换,要想英文读者充分理解《论语》的内涵,翻译时还需要使用不同的翻译策略,这包括了增补、省译、合并、释义等策略,这些策略的使用使《论语》更加适应英语读者的语言习惯,提高了文字模态的翻译表达效果。

(一)增补

增补是指在翻译过程中适当增加译文内容进行解释说明,以帮助译语读者全部吸收源语的内涵和逻辑,寻求最佳关联。

1.文化缺失增补。《论语:儒者的诤言》中首次出现的历史人物,源语读者可能熟知,但译语读者可能从未听闻过,在翻译过程中,通过增加身份信息,能有效避免让读者心生疑问和困惑。比如“有若说”翻译为“Chief magistrate of the city of Wu and disciple of Confucius, You Ruo said”,增加了有若的身份信息,“曾子说”翻译为“Confuciuss disciple Zengzi said”,增加了曾子的身份信息,“子由问孝道”翻译为“The disciple Ziyou asked about”,增加了子由的身份信息,有助于译语读者的理解。

2.增补以明晰表达和逻辑。除了背景信息的增补,还可能为了表达自然清晰而增词。如“比赛射箭之前,要互相作揖礼”翻译为“First they bow”,译文中增加了主语,即上文出现的比赛双方“他们”,增强了语意的连贯性。又如“学生们为感戴老师的恩德”中将“恩德”翻译为“continual kindness”,增加了形容词“continual(接连不断的;连续的;频频的)”,表示孔子的恩德一直持续,延绵不断。

(二)省译

省译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在忠实于源语意思的基础上化繁为简,在译文中删除部分语句或文字,使得译文更加简洁明了。《论语:儒者的诤言》中出现了大量省译的情况。

1.省略以凝练表达。在翻译过程中,有时按源语的句子结构直译,从语法和用词层面看可能正确,但不够精炼简洁,翻译痕迹严重,译文的传播效果大打折扣。释意理论不是把翻译看作一个从源语言到目标语言的单向解码过程,而是将之视为一个理解思想与重新表达思想的动态过程。这一观点贯穿了蔡译版的《论语》。如“用心空想”翻译为单个单词“contemplation”,“勤求学问”翻译为单个单词“study”,“三年岁月在忧思哀伤中过去了”翻译为“After three years of shared sorrow”,省略了状语“在……中过去了”,这种突出核心要义的简化效果更符合漫画的特点,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又如“偶尔在路上听到不实的传言,不问是非就在路上说给别人听”仅翻译为三个单词“Passing on hearsay”(散布邪说),既然为邪说,就没有必要再啰唆地翻译“不问是非”了,此外,这里并非要强调“在路上”,所以这几处都在译文中省掉了。

2.结合语境进行省略。如“比赛射箭之前”,翻译为“First”,这是因为上文讲的就是射箭比赛,无需再重复一次,直接根据比赛流程进行描述,更显简洁。又如“结交习惯于逢迎、不正直的人,结交工于献媚、不诚信的人,结交花言巧语、没有真实见闻的人,是有害的”翻译为“It is detrimental to make friends with people who are crooked, dishonest, and fast-talking”。而上句是“结交正直的人,结交诚信的人,结交博学多闻的人,是有益的”,故其中“不正直”“不诚实”和“不诚信”就无需再译,以免译文重复啰唆,契合了漫画简明的特点。

3.省略重复表达。汉语中为了表达的气势磅礴,多用重复,而英语更偏向于简洁的语言,因此在针对汉语中的重复表达,只翻译一个即可。如“很恳切地去发问,向人请教”翻译为“Questions sincerely”,省略了“向人请教”,更加简练明了。

(三)合并

合并是指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将原文中两个或以上的简单句或复合句译成一句话,以简化译文,避免冗余。如“大家所讨厌的人,一定要仔细审查;大家所喜爱的人,也一定要仔细审察”翻译为“When everyone labels a person good or bad, you must look into it for yourself before accepting it”。译文中将“大家所讨厌的人”和“所喜欢的人”合并,将两处“仔细审察”合并,源语的四句话在译文中并作两句话,显然更加简练,更符合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

(四)释义

释义是指汉语典籍中有一些特殊名词,在英语中没有对应的表达,不能硬译,需要对其进行解释说明,帮助译语读者更清楚地了解我们的国学经典精髓。如“一个人在大的德操上是不可超越规矩的,至于行为上的小节……”在这句话中,“德操”和“小节”都没有现成的英语词汇来对应,译者在了解了这几个词的深层含义后,借用“matters of great import(非常重要的事情)”,将之译为“matters of great moral import”,并为了照顾源语“大事”和“小节”的对仗结构,巧妙地将“小节”译为“matters of minor moral import”,即“德行上大的、重要的事情”,有效地传递了“德操”和“小节”的深层内涵。

四、图画模态翻译

图画是漫画中的主要元素,通过图画的表达,读者易于获取直观信息,《论语》英文版漫画从补意、留白、布局、文字方向等方面提高翻译效果[5][6]。

(一)补意

在《论语》英文版漫画中,有的话语虽然简短,但是改编为漫画后,却有不一样的表达效果,传神入微。如图1“攻乎异端”,作者将简短的7-8个字,改编成两格漫画,通过图画夸张的处理手法,使得攻乎异端的深刻意义跃然纸上,从哲学的深奥转变为生活的市井。漫画中描绘一个手拿拂尘、袒胸露乳、夸夸其谈的大汉形象,图1左幅图画描绘大汉伏案奋笔疾书,表达大汉的钻研精神,但是钻研的内容却没有表达清楚,通过大汉的穿衣形象侧面反映大汉的偏执。图1右幅图画大汉则说些“鸟语”,手舞足蹈,旁边的听众则一片默然。图画中地面的混乱、穿衣的凌乱、符号化的话语表达等表现手法组合成一种偏邪的状态感,使读者快速理解攻乎异端的内在含义,图画模态的补充意义超越文字传递的内容,有情趣且利于理解。

(二)保留黑白色调

《论语》漫画从出版以来一直采用的是黑白色调,符合中国文化图画的基本结构,如典型的阴阳太极哲学思想。《论语》英文版漫画依然采用黑白色调,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从成本考虑,黑白色比彩色更有经济性,利于普通大众接纳。另一方面是考虑漫画本身携带的信息不存在于色彩,即使不使用颜色依旧可以保留原版漫画的经典中国文化哲学思想。

(三)布局

漫画自出现以来大多以方格式形式展现,文字一般放在空白处,不影响图画的基本表达,好的漫画布局能给读者愉悦的阅读体验,《论语》英文版漫画保留原版的布局结构。其中修改自右往左的阅读顺序为自左往右的阅读顺序,这一改变是为了符合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从图2右侧中文版看出图注部分在右侧,图中的注解水滴框也以右边为主。图2左侧英文版左右翻转图画,注解水滴框在图画左侧。在《论语》英文版漫画中的所有页面都如本例一样,图画及注解文字位置与原版格局保持一致。这样的图画模态处理方式保持了原有作品风格,同时兼顾读者的偏好,减少形式上的误解。另外,从图画模态翻译的实际操作来看,变动布局需要具备美学功底的译者进行翻译,这会大大增加成本,而且这样的译者并不多见。

(四)文字字体及方向

中文是图形文字,英文是表音文字,二者在漫画中的呈现略有区别。从字体上来看,中文版有繁体和简体两种不同的版本,虽然个别字写法存在不同,但整体上使用同一种字体(宋体),注解部分的字体设置加粗。英文版使用常用的Times New Roman字体,每句的首字母大写,符合英文语法。中文和英文版的字体都保持文字不突出显示的风格,符合《论语》收敛的理念,没有采用英式漫画文字放大等夸张的处理手法,给读者的第一印象较平和。

《论语》中文版写作完成是在80年代,当时中国台湾仍然保持文字从右往左,纵向排版的漫画特征。《论语》英文版翻译采用横向排版、自左往右的特征。尽管有时候一些图画在逻辑上会出现一些疑点,如图画中的人物是左手做事为主,但大体上和英文的搭配没有出现根本错误。通过文字的形式变化,蔡译《论语》英文版漫画达到了英语世界广泛传播的效果。

五、图画与文字模态结合翻译

图画与文字两种模态的表达方式,相对而言是独立表达意思,水滴框中的文字和大部分图画直接完整表达各自的意义,但也有一部分需要将图画和文字模态结合,才能表达更加完整的意义。图画和文字关系理论中提到,表达的主次关系有平等关系和非平等关系,平等关系可以是独立和互为补充,非平等关系可以是漫画服务于文字,也可以是文字服务于漫画[7]。

除去大部分文字与图画独立的漫画格,《论语》英文版中也有很多互为补充的漫画格。如图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文字向读者陈述一个事实:有再多的军队,他们的元帅也是可以被生擒的,而人只要有坚定的意志,谁也无法撼动。图3左侧展示一个骑在骏马上的将军,挥舞着手中宝剑,宝剑所到之处,挥洒着敌人的鲜血。将军周围围着众多的士兵,士兵一个个也挥舞兵器,但是表情却不敢向前,尤其敌人军队侧有两杆将要倾倒的军旗。图3右图画中间站着一个身材高大的老者,闭目安然稳站,旁边围着几个不同姿态的小人:一个提刀在手,面目狰狞,是“威胁”的代表;一个手捧官员高帽,脸上堆满笑容,是一个用权力击垮意志的投机者;另一个则直接跪拜在地,手里捧着一堆金元宝,是一个用金钱利诱的小人。这两格漫画充分表述现实社会中的实例,对文字的意义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补充文字不能表达的程度、效果等量化指标。

图4“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文字描述读书人的志气一直到死才能罢休,不是很远大吗?文字的意思非常直接,为读书人的志气定义准则,但稍显死板,图画中的墓碑拉出来长长的影子,把读书人志气映射在这道影子上,此时文字此时很好地从属于图画,使人印象深刻,久久回味,意义更加深远。

图5“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这几格的文字浅显易懂,学生问孔子为什么不谈论利、命、仁,孔子分别就这三方面进行回答,回答朴实从容。这几格图画分别刻画孔子和学生的神态,一问一答,孔子从容不迫,回答有理合情,表现孔子的大智慧。此处图画仅是为文字服务,侧面体现孔子的睿智。

图画和文字模态结合式翻译融合两种模态,发挥各自的模态优势,实现翻译过程的查漏补缺,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隔阂,增强了文化典籍的传播效果。

六、结语

通过围绕《论语》英文版漫画的讨论,本文从文字、图画以及文字与图画相结合的多模态视角研究翻译的策略,文字模态采用增补、省译、合并和释义等文字翻译策略,更好地使目的语贴近目的读者的语言习惯,增强可读性。图画模态采用补意、保留黑白色调、布局、文字字体和方向等方法,一方面保留源图画的重要信息,一方面去掉源图画的独有信息,切换为目的图画的表达模式,实现浅显易懂。文字与图画相结合的多模态力求意义完整、精益求精。本文的分析为中国文化典籍的译介提供了新的表达模式,以期增强我国的文化核心竞争力,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获得文化传播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韦力立.漫画版《论语》英译本的多模态分析[J].校园英语,2022(31):190-192.

[2]强晓.海外《论语》漫画英译评鉴[J].上海翻译,2014(02):48-53.

[3]陈德港.多模态《论语》漫画的认知翻译学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23.

[4]曹莺莺.多模态视角下的儿童绘本英译探究——以《心灵成长故事》为例[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5(04):115-118.

[5]张文娜.多模态视域下《庄子》英译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23,14(09):109-111+132.

[6]杨纯芝,覃俐俐.多模态视角下的典籍漫画外译策略[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8,33(07):39-44.

[7]王云坤.多模态语用视角下的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策略——以漫画《孙子兵法》为例[J].宁波开放大学学报,2023,21(02):113-119.

作者简介:

孙诗惠(1991.9-),女,土家族,中原科技学院助教。

猜你喜欢
多模态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多模态话语中的詹姆斯·卡梅隆电影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多模态交互式阅读教学模式研究
多模态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课堂的构建
新媒体环境下多模态商务英语课堂教师角色定位
论语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