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库布孜是新疆伊犁地区的哈萨克民族最古老的拉弦乐器,是哈萨克民族在悠长的岁月中结合时代特征、社会生活和草原文化所形成的美丽结晶。库布孜历史悠久、形制多样,既是拥有独立乐谱的“葵依”乐器,又可以与冬不拉、斯布孜额等乐器合奏,更是哈萨克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之一。本文将从民族简介、乐器本体、音乐文化内涵、音乐文化的发展和传承现状五个部分进行阐述。
【关键词】哈萨克族;库布孜;草原文化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4)14-0059-04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14.01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出诸多的音乐与文化。哈萨克民族的音乐文化无疑是璀璨的,弹奏库布孜是哈萨克族人民悠久的民间传统艺术,库布孜是哈萨克族人特别喜爱的乐器。尽管库布孜音乐文化的表现形式朴素,但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是哈萨克族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一、哈萨克民族简介
1955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以乌鲁木齐为首府,包括汉族在内的世居民族共有13个,哈萨克族是其中主要的少数民族主体。新疆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陆路丝绸之路的核心地段,是连接中西方的重要枢纽,是奠定中西交往的重要基础,更是中外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双向交流的重要所在。
哈萨克族的族称最早可见于15世纪的哈萨克汗国时期,经过历代游牧生活的积淀与发展,逐渐形成丰厚的草原文化。“歌和马是哈萨克族的翅膀”,悠闲自在时和着库布孜的旋律唱起歌儿,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中骑着马儿纵横驰骋,夜幕降临时,燃起篝火在缀满群星的天穹下载歌载舞,原生态诗意般的日常正是哈萨克族民心向往之的美好生活。可以说草原文化是哈萨克民族文化的根源,而库布孜则是哈萨克民族乐器的杰出代表。哈萨克族人民擅长通过民间艺术来表达丰富的内心情感,包括弹奏库布孜。因此,富有特色的库布孜演奏方式和大量的库布孜葵依(器乐曲)得以传承。“伴随着你的生与死,是一把库布孜琴”是哈萨克族人的真实写照,不难看出库布孜在哈萨克族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在《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一)》这本书里,杜亚雄将哈萨克民间音乐按体裁的不同分为三大类,即民间歌曲、民间说唱、民间器乐。哈萨克民族的器乐种类品目繁多,按照演奏手法的不同可以分为四类:即打击乐器、拉弦乐器、弹拨乐器、吹管乐器。这四类乐器中只有三种乐器可以称为“葵依乐器”,意思是有独立器乐曲谱的乐器,分别为库布孜、冬不拉、斯布斯额。库布孜有独立的器乐曲意味着其可以作为独奏乐器使用,也可以与其他乐器合奏。
二、库布孜乐器本体
“哈萨克族库布孜”在2010年入选传统音乐项目类别的第3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哈萨克民族乐器中拉弦类乐器的代表。通常来说库布孜是由琴体、琴弓和琴弦三部分构成,库布孜琴体的总长度一般在60—70厘米左右。库布孜的琴体多以实心桦木作原料向内掏挖,形成上宽下窄的形状,琴面用骆驼皮覆盖制成,琴头多为天鹅的形状,并配以木制弓杆的琴弓。库布孜最初被制作出来时,其琴弦两根,多取材于马尾或骆驼筋,因此音色多为深沉质朴,像是饱经沧桑的老者在低声吟唱。乐器是音乐的载体,不断创新与改革将使乐器的音色趋于完美,原始音乐风貌得以饱满呈现。20世纪60年代,音乐家阿力别克对传统的库布孜进行创造性改革,最终形成“斯姆”库布孜。创新后的库布孜拥有更丰富的表现力,更好地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自此,库布孜的分类进入以时代划分的阶段:即古典库布孜和现代“斯姆”库布孜。
库布孜多以民间艺人手工制作为主,量化的工厂生产几乎没有,手艺人对乐器与音乐各有领会,自然做出来的库布孜不似量化生产般千篇一律,大大增加了库布孜丰富性和多样化。古典库布孜的制作材料往往是手艺人所在地区的一些常见材料,其琴弦多用两根马尾制作而成(见图1)。根据共鸣箱和音量大小的不同还可以分为“纳尔库布孜”和“克勒库布孜”。近年来,随着制造工艺的提升,古典库布孜的马尾琴弦多被尼龙弦所替代。现代“斯姆”库布孜,“斯姆”即“钢丝”之意,显而易见,“斯姆”库布孜的琴弦和琴弓由钢丝制成,且有加工更加精细的琴码与琴轴,琴弦由最初的两根变为四根,音域得到扩宽。钢丝制的琴弓在演奏时呈现出更好的共鸣、更具穿透力的音色和更稳定的音准等优点。库布孜在形制、材料、工艺上都独具特色,囊括了丰富的民族文化与智慧,也深刻展现了其审美和艺术内涵(见图2)。
三、库布孜的音乐文化内涵
哈萨克民族的库布孜音乐文化是哈萨克民族的发展的重要一环,自古以来就与哈萨克族人的生活朝夕相伴,是历代哈萨克族劳动人民创作与传播的艺术结晶,也是哈萨克民族的文化象征符号。
(一)库布孜承载着哈萨克民族的文化记忆,孕育珍贵的人文价值
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是哈萨克民族的聚居之地,伊犁素有塞外江南之称,温带大陆性气候能够给该地提供充沛的降水、充足的日照和适合万物生长的温度,有利于草场资源的进化,为游牧民族的生存带来良好的生态基础,促进哈萨克民族草原文化的发展。
哈萨克民族是马背上的民族,“逐水草而居”是其基本的生活方式,因而哈萨克人常要在冬夏时节转场放牧。在迁徙的路途中,乐器库布孜成为哈萨克人在消愁解闷、直抒胸臆的重要的工具。从乐器本体到乐器内容到音乐内涵,库布孜无限贴近草原环境和游牧民族的性格,成为哈萨克人民喜爱的乐器。在日常生活中、节庆活动时,人们都会吹奏库布孜来倾吐心声,库布孜贯穿哈萨克族人的全部生活。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库布孜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与周边音乐文化融合发展,形成独特的中西兼备的“草原混合型”音乐文化,库布孜的发展大大丰富了哈萨克人民的音乐生活,促进哈萨克人民音乐审美不断提升。
(二)库布孜发展历程久远,形制多样、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相传,在公元8世纪末期,“哈萨克族音乐之父”库尔库特创造出库布孜。哈萨克族人民秉承草原的灵性与智慧,在往后的草原生活中不断发展库布孜音乐文化。单从库布孜乐器本体的形制分类来看,就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除了上文所说的可以以时代的先后来划分库布孜,还有多种不同的划分方式。诸如根据琴箱材质划分,可以分为三类即“克勒”库布孜、高声库布孜和面板库布孜;根据琴弦材质划分,可以分为马尾弦库布孜、尼龙弦库布孜、钢丝弦库布孜这三类;经过改革创新后的现代“斯姆”库布孜,还可以根据音高分类为高音、中音、低音和倍低音库布孜。其中的高音库布孜根据不同的形制和音高上的差别,仍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传统高音库布孜和面板库布孜。不难看出,对于库布孜的研究越细致深入则越成趣,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可以看到库布孜随时代一起前行的印记。
四、库布孜音乐文化的发展
库布孜音乐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其生长的环境和语境。传统音乐文化要适应现代化的发展并非易事,因此“积极改变”成为库布孜音乐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不断地适应时代的发展,才能更好地传承库布孜音乐文化。
库布孜音色婉转悠扬,不仅可以登台独奏,还能够作为伴奏乐器为歌舞伴奏,甚至是与其他乐器共同合奏,与现代电音交融碰撞,成为新时代舞台的一抹亮色。库布孜在创造之初被视为上天所赐的礼物,因此常常作为重要乐器被用来伴奏吟唱草原英雄的伟大壮举,表达哈萨克族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勇者的敬仰。后来,库布孜音乐被越来越多的族人所喜爱,不仅在民俗礼仪中被大量运用,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会弹奏库布孜来载歌载舞。可以说,库布孜是哈萨克族人生活的必需品,其对新疆民族民间音乐的影响力非同小可。库布孜不仅在中国得到良好的发展,其一度去到国外并影响他国乐器的发展。在唐朝年间,哈萨克族民曾将库布孜作为进贡精品献给朝廷,而库布孜作为特别的唐朝乐器被赠送与日本。在13世纪,库布孜又随着战争的路径被传至波斯、阿拉伯等地。随着成吉思汗的步伐,库布孜逐渐传入西南地区,与当地的音乐文化所融合。至清朝时期,出现三弦库布孜作为进贡物品,呈现出不同形制的库布孜,从侧面也可以反映出库布孜音乐文化的发展从未停止。
然而库布孜音乐文化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14-18世纪时期,库布孜音乐文化的发展由于哈萨克族民信仰的改变,逐渐没落。而在近代,其被视为是宗教的产物而被毁于一旦。库布孜音乐发展受到严重的打击,甚至出现时代断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库布孜乐器本体被销毁,库布孜“葵依”和相关书籍也被损毁殆尽。人们不再记起库布孜,仿佛这个乐器从未出现过一样。直至20世纪50年代,库布孜才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人们意识到库布孜悠久的历史和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从此,政府加大保护力度,寻找国内现存的库布孜和库布孜音乐文化的相关书籍、资料,对乐器进行修复,对书籍与资料内容进行存档,并通过老艺术家抢救性地录制相关音频与视频。不单如此,政府还从哈萨克斯坦等国购入库布孜,并与之进行库布孜音乐文化沟通与交流,以促进我国库布孜音乐文化的不断完善。此后,库布孜历经三个重要阶段,顺利完成与现代文化的接轨。
1957年,苏联哈萨克斯坦“胡尔曼哈孜民族乐团”访华演出,阿·卡皮列木科夫作为乐团代表,将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库布孜作为心意赠送给毛泽东主席,并与上海民族乐团相互学习“二胡”与“库布孜”的弹奏技巧,在音乐艺术上进行深刻交流。这一次的访华演出为大众留下深刻印象,美好的音乐外交再次引起人们对库布孜音乐文化的重视,为库布孜音乐文化在现代研究、制作等事件上奠定基础。
1984年,“指板库布孜”被成功创制。但由于新制的“指板库布孜”不符合传统库布孜的演奏方式,因此被淘汰其后。虽改革并未成功,但这意味着库布孜在现代发展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味稳定地传承传统、顿足不前,而是不断尝试积极求变以适应新的时代要求。
1996年,伊犁州文化局邀请到两位重量级库布孜演奏家,其来自哈萨克斯坦的“胡尔曼哈孜民族乐团”。两位演奏家胡阿尼西·阿吉木热提和昆尼都孜在中国进行为期四个月的库布孜强化学习,分别教授传统的“古典库布孜”和现代版的“高音库布孜”。经过专业、规范、系统地学习,哈萨克民族民间乐器库布孜的发展更具规模,标志着库布孜音乐文化进入一个新的高度。这一批参与学习的学生也为库布孜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哈萨克族民间乐器库布孜的发展由此走上新的道路。
五、库布兹音乐文化的传承
(一)库布孜音乐文化传承的必要性
2010年,哈萨克族库布孜入选为第3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提高对传统民族乐器库布孜的保护程度,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传承民族乐器库布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库布孜作为哈萨克民族特有的民族乐器,不仅是哈萨克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哈萨克民族的精神桥梁与纽带,对哈萨克民族文化的传承有着深远意义。乐器的发展与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和观念信仰是息息相关的,库布孜亦是如此。哈萨克民族长期生活在高原山地之中,不一样的地缘地势和民情风俗使库布孜音乐文化有着别具一格的美。哈萨克族民通过库布孜表达情感、传递讯息,以悠扬的琴声畅通遐想,极具感染力和表现力的琴声常常激起听众的情感共鸣。库布孜音乐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得以延续,极好地保存哈萨克民族艺术的内在特质。传承库布孜音乐文化,使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感受到哈萨克民族豪爽豁达、自由开放的民族精神。
(二)库布孜音乐文化的传承现状
“传承与变迁”“继承与发展”是哈萨克民族库布孜音乐文化保持传承的重要原则。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工作中愈加规范有序、健康常态。非物质文化遗产哈萨克族库布孜音乐文化的传统的传承模式主要有两种,分别为家族传承、师徒传承。
家族传承。库布孜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较为传统的传承方式一般是依靠家族内部成员间口传心授的模式世代相传。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多以语言阐述和呈现乐器演奏技巧的方式进行,受教育者则能准确、清晰地模仿学习库布孜的弹奏技巧。在家庭音乐氛围的长期熏陶下,受教育者对传统乐器库布孜的喜爱之心更甚,学习与传承库布孜音乐文化显得合乎情理。也可以看到,家族传承具有鲜明的族群烙印,且是一种普遍、有效的传承方式,极好地为库布孜音乐文化的传承奠定基础。
师徒传承。师徒传承即徒弟在师傅的指导和影响下掌握一门技艺,这在库布孜传承中有着不小的占比,大部分库布孜演奏艺人都有自己的徒弟。在师徒传承的过程中仍以口传心授的模式为主,即师傅吹奏一遍乐曲,徒弟再模仿吹奏乐曲,师傅指导学生的技巧处理,使细节更加饱满,学生通过领悟和练习逐渐掌握库布孜的演奏技巧。当前,师徒传承在库布孜音乐文化传承中仍占有重要地位。然而,需要警惕传统的民间艺人因逐渐高龄化离去而技艺传承面临后继无人或人才断层的问题。
(三)库布孜传承的措施
随着社会生活的蓬勃发展,库布孜音乐文化在时代的变化中趋于式微。由于库布孜音乐在历史的发展中曾消亡过一段时间,因此众多资料与档案都有待记录与修复。如何将库布孜灵活多样的演奏形式和独特复杂的演奏方式完整地保护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刻不容缓。
政府采取积极的措施,做出正向引导。伊犁州政府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加强对库布孜音乐文化的推广,例如制作库布孜音乐文化宣传片、拍摄记录库布孜演奏视频、创建库布孜网站等方式加大推广力度,使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库布孜这一传统乐器。其次,伊犁州的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库布孜音乐文化的研究工作,组建专业的团队将库布孜音乐档案化、数字化,促进对现有库布孜音乐文化的内容进行留存建档的程序。并与专业从业者合作研究,共同推动库布孜音乐文化的发展。此外,对哈萨克语原文的正确翻译,采取统一书写方法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仅以“Kobyz”一词来看,其可被翻译为“库姆兹”“霍布兹”“霍布斯”“柯布孜”等。学者在查找文献和学习书籍的过程中,往往感到不便和困扰;部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常有疑惑。因此,对由哈萨克语所翻译的音乐名词和专业术语进行统一的译文书写,不仅是对哈萨克族文化的尊重,更有利于音乐文化高效传承。
给予库布孜音乐艺术更大的展示平台。相关从事库布孜音乐文化的平台与工作者可以尝试联合举办音乐会专场,邀请哈萨克民间音乐家、音乐学研究者、音乐从业人员、学生等群体汇聚一堂。通过对优美的乐曲赏析,从不同视角剖析哈萨克民族的原生态音乐,形成更深刻的理解与记忆。也可以联系电视台的实时转播,增加观看的观众群体,使更多人从电视平台中看到库布孜。还可以进入各类短视频平台,通过短视频流量的发展使库布孜的相关视频内容面向更多的观众,引导更多人对库布孜音乐文化产生兴趣形成视觉印象。
促进现代学徒制发展。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造就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制度,与学校教育传承不同的是,现代学徒制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更具专业性和实践性。不仅重视库布孜音乐文化内容的传承,更强调在保持库布兹原生态音乐风格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赋予库布孜音乐新的活力,从而推动库布孜音乐文化向上发展。因此应当由专门的艺术学校开设库布孜专业,聘请不断进修的专业教师,加强教材曲库的建设,邀请民间艺人进入课堂现场切磋,开展演奏互评的公开活动等,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促进库布孜音乐文化的传承。
六、结语
库布孜是哈萨克民族古老且具个性的弓鸣拉弦乐器,其别具一格的演奏方式、高亢悠扬的独特音色令人久久不忘。每一首库布孜传统乐曲的谱写都是扣人心弦的故事,这些故事通过优美且独特的旋律向世人盈盈细说。哈萨克族人虽远在遥遥北方,但传承中的库布孜乐声却能跨过疆域,向众人渲染出一望无垠的草原美景,流淌出哈萨克族人深厚的民族情怀。
参考文献:
[1]王亚伦.以民族乐器库姆孜看民族音乐审美特质的研究[J].黄河之声,2023(04):20-23.
[2]陈家伊.柯尔克孜族传统艺术库姆孜的传承与发展[J].文学艺术周刊,2023(20):58-60.
[3]雷嘉彦,杨娇娇.新疆哈萨克族音乐研究六十年(1950年—2010年)[J].中国音乐,2013(04):108-113.
[4]穆热阿勒·比目拉提.哈萨克族库布孜音乐探微[J].黄河之声,2022(12):8-12.
[5]张燕.哈萨克族库布孜综合分析[J].黄河之声,2020(21):80-81+90.
[6]廖莎.库姆孜琴弦上的民俗村[J].农家书屋,2019(08):28-29.
[7]李雪.哈萨克族乐器库布孜的研究综述[J].北方音乐,2019,39(04):50+52.
[8]宫龙丹.哈萨克斯坦萨满音乐库布兹琴赏析[J].艺术科技,2018,31(05):55.
[9]贾合甫·米尔扎汗,哈伊霞·塔巴热克.哈萨克民族文化的历史渊源[J].新疆社会科学,2009(03):90-93.
[10]乌兰·特列吾江(Wulan Tileujan).哈萨克语音乐术语汉译研究[D].伊宁:伊犁师范学院,2018.
作者简介:
杨丽荣(1978.9-),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伊犁师范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教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钢琴演奏与教学研究。